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哭泣与耳语》
释义

片 名: 哭泣与耳语 《哭泣与耳语》海报

呐喊与低语

呼喊与细语

Viskningar och rop

Cries and Whispers

主 演: 英格里德•苏琳 Ingrid Thulin

莉芙•厄尔曼 Liv Ullmann

艾兰德•约瑟芬 Erland Josephson

汉宁•莫里岑 Henning Moritzen

Georg Årlin

Inga Gill

片 长: 106 分钟

类 型: 剧情

地 区: 瑞典

导 演: 英格玛•伯格曼 Ingmar Bergman

年 份: 1972年12月21日

语 言: 瑞典语

级 别: Argentina:16 Finland:K-16 USA:R UK:18

§ 影片概述

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一座老式大宅中,一名快到40的老处女病魔缠身,处于死亡边缘。她的两个姐妹前来照顾她,但两人却充满厌恶和恐惧;一直照顾女主人的乡下女仆,则是惟一能真心为她服务的人,她们几人一同见证了死亡的种种表现。

§ 剧情介绍

艾格尼丝身患不治之症,自知一病不起,对人人恐惧的死亡早已习以为常,抱着全然无所谓的态度。她所能做的是对往昔的回忆,她现在全部理解了母亲当初的想法。

二妹玛丽雅虽然已经结婚,却还是摆脱不了感情的困扰,在丈夫和姐姐的医生之间徘徊不定。 大妹卡琳也有自己难以理清的烦恼和麻烦。

在三个姐妹之间,隔膜已深,都有各自的问题,而又彼此难于沟通。艾格尼丝在身心的折磨下默默离开人世。她的死使活着的人意识到她们中间的问题所在。

§ 导演简介

英格玛•伯格曼 Ingmar Bergman 《哭泣与耳语》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英格玛•伯格曼

英文名: Ingmar Bergman

性  别: 男

生卒年: 1918.07.14—2007.7.30

角  色: 导演,演员,编剧

【简介】

英格玛•伯格曼1918年7月14日生于瑞典乌普萨拉,是宫廷牧师之子。先在业余剧团、后在哥特堡、赫尔辛堡以及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担任戏剧导演。他是瑞典著名的电影、电视剧两栖的导演,杰出的电影剧作家,现代电影“教父”,“作者电影”最典型、最卓越的代表。当地时间2007年7月30日(周一)在他的最后定居地法罗去世,享年89岁。

英格玛•伯格曼在斯德哥尔摩大学读书期间,经常参加戏剧小组或戏剧团体的活动。1944年离校到南方哈辛堡市立剧院任专职导演。1944年他写出了第一个电影剧本《苦闷》(HETS FRENZY),1945年执导了第一部影片Crisis《危机》。此后又接连执导了Skepp till India land (《开往印度的船》,1947)、Fingelse (《监狱》,又名《魔鬼的宠儿》,1949)、Tirst (《渴望》,1949)等片,《不良少女莫妮卡》则使他闻名全球。

英格玛•伯格曼的作品一生创作过50多部作品,其中《处女泉》、《杯中黑影》、《呼喊与细语》和《芬妮与亚历山大》于1960年、1962年、1972年和1982年先后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女人的期待》、《野草莓》、《魔术师》 、《处女泉》和《杯中黑影》则让他在柏林、戛纳和威尼斯等欧洲三大电影节各有所获。

英格玛•伯格曼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的奇异构思对当代很多导演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法国“新浪潮”导演吕克•戈达尔和美国黑色幽默大师伍迪•艾伦。伍迪•艾伦在祝贺伯格曼70岁寿辰时这样说,“自从电影被发明出来之后,英格玛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

【言论】

●评价安东尼奥尼

他只有两部杰作———看了这两部之后,你就不用看他的其他作品了。一部是我反复欣赏过很多次的《放大》;另一部是《夜》,虽然这部电影好就好在女主演让娜•莫罗的精彩表演上。我还看过他的另一部电影《呼喊》,但是让我失望的是这部电影完全没有前两部的水平,非常平庸。安东尼奥尼只会集中在一个画面上拍摄,他从来没有意识到电影应该是许多画面的有节律的流动。

●评价好莱坞导演

在世的导演中我觉得比较好的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马丁•斯科西斯以及科波拉。他们都是那种言之有物的导演,而且充满了激情。他们几个都有着现实主义的态度,而且拍摄的电影一直在进步。另外两个我觉得不错的美国电影是《美国美人》和《木兰花》。

§ 影片制作

《哭泣与耳语》这部名作的名称源于莫扎特创作的四重奏乐评:听来仿佛哭泣与低语。是著名导演兼编剧英格玛●伯格曼的一部女性题材的电影作品。

《哭泣与耳语》-剧照

很多场景让人觉得十分压抑。影片有一种强烈的悲观论调和死亡情结,同时又绞缠着欲望的神秘色彩。摄影非常出色,背景几乎全是深红色,制造了一种梦境的迷惑,让人既着迷又排斥,情不自禁地陷入剧中人的情景而欲罢不能。摄影曾获奥斯卡奖。

影片中的“呼喊"意指人物意欲冲破灵魂的阻挡,大声疾呼,一吐为快地袒露埋藏于心底的郁闷与愤懑。与此同时,又以对立的“细语"来形容她们静止的性格的展现和反应。

在情感的调动上,作品借助了背景音乐的魅力,为人物的复杂关系和心灵独白的阐释做了注脚。美妙宛如天籁之声恰恰是人物内心倾诉的喃喃细语,耐人寻味,所营造的无声而胜于有声的氛围胜过一切徒劳的表白。片中,玛丽雅与卡琳和解的一幕,两个人没有一句话,但是可以感受到彼此心灵的贴近。此时,背景音乐选择的是巴赫的大提琴组曲。正如彼得•哈考特所说,“我们有时会忍不住被令人信服的电影情节所感动,但同时我们又感到愉悦,因为在另一些东西中,我们能感受到艺术家对各种场合的控制力"。

本片1973年参加戛纳电影节时在会外放映,在英国和美国放映时卖座也不错。《法兰西晚报》称赞这部英格玛•伯格曼第31部影片是“杰作中的杰作"。法国着名导演弗•特吕弗也称这部影片是“战后电影史上少见的杰作"。

§ 演员简介

丽芙•厄尔曼 Liv Ullmann 《哭泣与耳语》-演员丽芙•厄尔曼

【基本信息】

性 别:女

生 于:1939年12月16日,日本东京

星 座: 射手座

更多译名:莉芙•乌曼、莉芙•厄尔曼、丽芙乌曼

【生平简介】

《哭泣与耳语》在放映的时候就有人大叫:“英格玛•伯格曼是怎么用这些演员表达出如此强烈的感情的?”这部严酷但令人难忘的影片的主要演之一即是挪威最伟大的女演员之一、六七十年代艺术电影女神的象征丽芙•厄尔曼(Liv Ullmann)。

丽芙•厄尔曼在东京出生,童年分别在日本、加拿大及纽约度过,回到挪威在完成高中学业后加入一地方性剧团,数年后在挪威电影及舞台上有杰出表现。自1966年的《假面》开始,她跟英格玛•伯格曼展开长期合作,并成为恋人。她的电影声誉在70年代达到顶峰,曾以《大移民》及《面对面》两度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又赴好莱坞主演《失去的地平线》、《女人四十一枝花》等片。1980年,她获得第37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1993年编导的影片《Sofie》曾在蒙特利尔电影节获奖。2000年执导的《不贞》获戛纳电影的最佳影片奖(金棕榈)提名,其剧本就出自伯格曼之手。

英格里德•苏琳 Ingrid Thulin 英格里德•苏琳

【基本信息】

性 别:女

生 于:1926年1月27日,瑞典

逝 于:2004年1月7日 ,瑞典斯德哥尔摩

星座: 水瓶座

【主要作品】

《卢奇诺•维斯康蒂》 (1999)

《微笑之家》 (1988)

《排练之后》 (1984)

《哭泣与耳语》 (1972)

《野草莓》 (1957)

§ 精彩对白

1.安娜:(读着艾格尼丝的日记)“九月三日星期三——秋天特有的味道充斥在清新宁静的空气中,但它温和而美好。我的姐妹,凯丽亚和玛丽亚过来看我了。能再次举到一次是多么棒啊,就像是从前,我现在感觉好多了。我们甚至一起出去散了会儿步。多么美的事情啊,特别是自从我这么久以来没有出过门。突然我们开始笑着跑向一个老秋千,小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有见过。我们就像三个很好的小姐妹一样坐在上面,安娜推着我们,慢慢地轻轻地。我所有的疼痛和苦楚都消失了。这个世界上我最关心的人都在我的身边。我能听见他们在我的身边聊天。我能感觉到他们的身体的存在,他们双手的温暖。我想迅速抓住这一刻并且想,”什么可能会来呢,这就是幸福。我不能再祈求比这更好的了。现在,几分钟之后,我能经历完美。我为自己的生命感到自豪,它给予我的太多了。

2.大卫:过来,玛利亚,对着镜子看看你自己。你很美……但这种美已发生了变化。这些天你不断地投来快速而精于算计的斜睨,你过去可是一往无前的呢,没有任何遮掩。现在你的嘴显示出不满和饥渴,过去可是很温和的。由于化妆,你肤色苍白。现在,在你漂亮的宽阔的前额上,每道眉毛上都有着四道皱纹……还有这条从耳朵到下巴的完美线条,也不再那么明显了。你懒散的生活改变着这线条。还有这儿,在你的鼻梁边,你为什么经常冷笑呢,玛利亚?在你的眼睛下面,那些细小的几乎看不见的皱纹是因为你倦怠而出现的。

§ 精彩剧照

§ 花絮

•英格玛•伯格曼解释这部电影中红色的运用:“哭泣和低语”是一种对心灵的探索。从孩提时候开始,我就想象灵魂应该是一个潮湿的膜,是形状不断变化的红色。

•电影中用于拍摄的房子Taxinge-Nasby,已经很多年没有人居住了。要用光滑的红色油漆把墙面重新漆一遍,过半的地方已经破旧不堪,这就意味着电影结束拍摄后,它将被夷为平地。

•伯格曼用自己的钱制作了此片,但在美国,却没有一个发行商愿代理发行此片,他们一致认为此片很难盈利。当时离开了美国环球的罗杰•考曼成立了自己的新世界发行公司,正是通过发行这部著名的影片,他才着手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消费群体。

•伯格曼在此片的一些场景中运用了宗教式的隐喻,如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母题从对安妮的尸体的一个大角度的镜头得到呈现。在这个近乎垂直的镜头中,安妮搁在右腿上的左脚被拉直,然后是白色的床单被拉下来覆盖安妮的全身。在这个镜头中,行动着的人物一直被挡在外面,观众看到的只有安妮光溜溜的腿,以及随后的往下拉的床单。毫无疑问,这一组镜头完全来自“基督下十字架”的母题。比这组镜头更富有高度戏剧性的是,安娜怀抱安妮的姿势是受到了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圣母怜子》的启发。

•摄影机使用的方式也很突出。远镜头被用于冷漠与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姐姐卡琳,而强烈的近镜头被用于十分热情的妹妹玛丽亚,中距离的镜头被用于这两个极端达成某种妥协的时候。

§ 相关影评

关于影片

《哭泣与耳语》被认为是伯格曼最伟大的电影(其他一些人则认为是《第七封印》、《假面》或《芳妮与亚历山大》),这部电影史上最令人深省的作品之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性深处的痛苦、自私和无奈。《呼喊与细语》拍摄于1971年,此时的伯格曼已否定了上帝的存在,由对上帝的质疑转向了对人的本质的质疑。伯格曼发挥了一贯的将电影人物推向极端的风格,诸如影片中出现的 《哭泣与耳语》剧照女子自残举动以及歇斯底里的呼喊,通过这种极端将情节推向高潮。作品借助背景音乐的魅力调动情感,为人物的复杂关系和心灵独白的阐释做了注脚。片中,玛丽雅与卡琳貌似和解的一幕,伯格曼在这里巧妙地避开了她们的“细语”(这段场景并没有用对白表现),而是代之以黑暗中幽然响起、如泣如诉的巴赫大提琴组曲“萨拉班德”。

《哭泣与耳语》来自瑞典音乐批评家内夫•弗里契(Yngve Flycht)对莫扎特第21首钢琴协奏曲的评论,伯格曼说这篇评论“听来仿佛耳语和呼喊”。《哭泣与耳语》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被困在一张复杂的情感之网里,“呼喊”同诸如痛苦、愤怒、无力、孤独、内疚与窒息的情感状态相关,而与之相对照的“细语”则与温柔、宽容、爱与怜悯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三个伯格曼的御用女演员表演都精彩非凡,摄影极为优美,颜色运用异常考究。《哭泣与耳语》所刻画的四个女人中的每一个人物及其个性都经过了独特的勾勒,四个女人中的每一个都有梦幻性质的主观闪回,以便让观众进一步了解人物的情感与动机。影片的每一段落均以一个女人面无表情的脸部特写开始,主人公脸部的特写镜头以其独特方式冷峻地传达出人与人之间肉体与灵魂的隔膜。

《法兰西晚报》称赞这部伯格曼的第31部影片是“杰作中的杰作”,法国着名导演特吕弗也称这部影片是“战后电影史上少见的杰作”。此片获得包括1973年戛纳电影节最佳技术大奖、1973年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女演员在内的多项大奖。

红色的运用

伯格曼曾说:“我的所有电影都可以以黑白两色加以考虑,唯独《哭泣与耳语》是例外。在剧本中,我曾说我一 《哭泣与耳语》剧照直认为红色是心灵的颜色。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将灵魂想像成一条神秘的巨龙,像轻烟一样的青色,像一只巨大的带翅膀的怪兽在天空中翱翔,一半像鸟,一半像鱼。但是巨龙的内部,一切都是红色的。”

从伯格曼的黑白片时代以来,他就严格地控制着色彩,而在此片中,他更是将色彩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至——影片中的红色倒处都是:地毯、窗帘、床罩、天花板、杯中酒,从而使影片沫浴在一片血红的阴影里。红色对伯格曼来说具有确定的隐喻内涵,并贯穿全部影片来支持其叙事。在这部电影里,色彩与影像似乎要比对话重要得多。红色几乎主宰了这幢大宅里发生的每一个场景,正如伯格曼自己所说,它再现了灵魂的内部世界,而且很有可能也被用来作为子宫的内部世界的寓言。

虽然主题严酷,由于与杰出的摄影师斯万•尼克维斯特的合作,伯格曼的电影捕捉到了戏剧性的、吸引眼球的美的影像。《哭泣与耳语》是一部视觉上令人震惊的影片,深切地关注着主人公的情感与生理的痛苦。它还是一部受到高度赞美与敬仰的影片,是伯格曼多面手的电影生涯中最伟大的电影作品之一。

§ 获奖情况

此片获得包括1973年戛纳电影节最佳技术大奖、1973年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女演员在内的多项大奖。

§ 宣传海报

§ 相关词条

《第七封印》 《假面》 《芳妮与亚历山大》 丽芙•厄尔曼 英格玛•伯格曼

§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479265.html?wtp=tt

http://www.mtime.com/group/11817/discussion/13416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