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赤麻鸭 |
释义 | § 简介 中文学名: 赤麻鸭 拉丁学名: Tadorna ferruginea 别称: 黄鸭,黄凫,渎凫,红雁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 雁形目 科:鸭科属: 麻鸭属 命名时间: Pallas, 1764 英文名称: Ruddy Shelduck § 分布 赤麻鸭 国内分布:东南欧及亚洲中部,越冬于印度和中国的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黑龙江、陕西、四川、云南(留鸟、夏候鸟);在长江以南越冬;台湾(旅鸟)。 国外分布:国外主要繁殖于欧洲东南部、地中海沿岸、非洲西北部、亚洲中部和东部,越冬在日本、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印度、缅甸、泰国和非洲尼罗河流域等地。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 中国广泛繁殖于东北、西北及至青藏高原海拔4600m处,长江以南越冬。数量较多。赤麻鸭分布图 § 形态 雄鸟头顶棕白色;颊、喉、前颈及颈侧淡棕黄色;下颈基部在繁殖季节有一窄的黑色领环;胸、上背及两肩均赤黄褐色;下背稍淡;腰羽棕褐色,具暗褐色虫蠹状斑;尾和尾上覆羽黑色;翅上覆羽白色,微沾棕色;小翼羽及初级飞羽黑褐色,次级飞羽外翈辉绿色,形成鲜明的绿色翼镜,三级飞羽外侧3枚外翈棕褐色;下体棕黄褐色,其中以上胸和下腹以及尾下覆羽最深;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雌鸟羽色和雄鸟相似,但体色稍淡,头顶和头侧几乎白色,颈基无黑色领环。幼鸟和雌鸟相似,但稍暗些,微沾灰褐赤麻鸭 色,特别是头部和上体。虹膜暗褐色,嘴和附踉黑色。赤麻鸭 体 型: 体重♂1000-1656g,♀969-1689g;体长♂516-670mm,♀510-680mm;嘴峰♂42-50mm,♀36-46mm;翅♂350-390mm,♀312-380mm;尾♂115-165mm,♀115-165mm;跗蹠♂54-63mm,♀50-58mm。 § 生活习性 栖息于江河、湖泊、河口、水塘及其附近的草原、荒地、沼泽、沙滩、农田和平原疏林等各类生境中,尤喜平原上的湖泊地带。主要在内陆淡水生活,有时也见于海边沙滩和咸水湖区及远离水域的开阔草原上。繁殖期成对生活,非繁殖期以家族群和小群生活,有时也集成数十、甚至近百只的大群。性机警,人难于接近。· 赤麻鸭 麻鸭是迁徙性鸟类。每年3月初至3月中旬当繁殖地的冰雪刚开始融化时就成群从越冬地迁来,10月末至11月初又成群从繁殖地迁往越冬地。多成家族群或由家族群集成更大的群体迁飞,常常边飞边叫,多呈直线或横排队列飞行前进。沿途不断停息和觅食。在停息地常常集成数十甚至近百只的更大群体。 赤麻鸭 主要以水生植物叶、芽、种子、农作物幼苗、谷物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甲壳动物、软体动物、虾、水蛙、蚯蚓、小蛙和小鱼等动物性食物。觅食多在黄昏和清晨,有时白天也觅食,特别是秋冬季节,常见几只至20多只的小群在河流两岸耕地上觅食散落的谷粒,也在水边浅水处和水面觅食。 § 生长繁殖 2龄时性成熟。通常1年繁殖1次,偶尔有1年繁殖2次的。繁殖期4-6月。通常繁殖在开阔的平原,对的结合较为固定。交配在水中或地上进行,交配前雌鸭颈部向前伸直,头低向地面,并发出‘嘎嘎’叫声,来回在雄鸭周围走动,雄鸭此时也伸长脖子走向雌鸭,随后衔住雌鸭肩羽,上到雌鸭背上进行交配。营巢于开阔平原草地上天然洞穴或其他动物废弃洞穴、墓穴以及山间和湖泊岛屿上的土洞和石穴中,亦见营巢于草原荒漠地上洞穴和胡杨树洞内。赤麻鸭 巢由少量枯草和大量绒羽构成。窝卵数8-10枚。每天产卵1枚;卵的大小为64-69mm×45-47mm;重74-85g;椭圆形,淡黄色。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鸟单独承担,雄鸟在巢附近警戒,遇危险时则高声鸣叫以示警,有时雄鸟还飞向入侵者作出攻击姿势进行恐吓。雌鸟离巢时用绒羽将卵盖住,然后才随雄鸟一起外出觅食。觅食结束后雄鸟又伴随雌鸟飞回巢中,然后才离开雌鸟栖息于巢附近警戒。由雌鸟单独承担,雄鸟在巢附近警戒,孵化期27-30天,5月初即有雏鸟孵出。已孵出的雏鸟和亲鸟一起游泳在水塘和小溪中,见人后雏鸟立刻藏入岸边草丛。雏鸟早成性,孵出后即长满了绒羽,并会游泳和潜水。也有资料说雏鸟孵出后通常由亲鸟从巢区背负到水域。在水中游泳时雏鸟亦常爬到亲鸟背上玩耍,雏鸟在亲鸟带领下经过50天左右的雏鸟期生活后即具飞翔能力。 §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鉴别 体型较大,体长51-68cm,体重约1.5kg,比家鸭稍大。全身赤黄褐色,翅上有明显的白色翅斑和铜绿色翼镜;赤麻鸭 嘴、脚、尾黑色;雄鸟有一黑色颈环。飞翔时黑色的飞羽、尾、嘴和脚、黄褐色的体羽和白色的翼上和翼下覆羽形成鲜明的对照,野外极易鉴别。中国未见有相似种。[1] § 迁徙 赤麻鸭是迁徙性鸟类。每年3月初至3月中旬当繁殖地的冰雪刚开始融化时就成群从越冬地迁来,10月末至11月初又成群从繁殖地迁往越冬地。多成家族群或由家族群集成更大的群体迁飞,常常边飞边叫,多呈直线或横排队列飞行前进。沿途不断停息和觅食。在停息地常常集成数十甚至近百只的更大群体。 § 饲养管理 赤麻鸭 野生小野鸭的培育工作较复杂,一定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①饲料准备,饲料是养野鸭的重要物质基础,大型饲养场应自行解决,既要备足饲料,又要保证各种饲料的质量,不能让它发热变质。②育雏室,在野鸭出壳之前,要对育雏室、饲养工具等进行严格消毒,地面垫干草,保持清洁卫生.同时做好保温降湿工作。 及时开食(小鸭第一次给食称为开食),开食时间因气温高低和体质强弱而有不同,气温高可早些,气温低则迟些,体质强的早些,弱的迟些,通常给出壳后20-30小时的雏鸭开食.根据经验,常以观察小鸭动态确定开食时间,当小鸭听到响声即站起来.头颈伸长,张嘴啄食时即可开食.开食前先饮水(冷开水),冷天饮温水,然后喂料,称之"先饮后喂".饲料一般用碎米或糙米煮成半生半熟、不硬不烂的饭,用清水淘过喂鸭。夏季湿料随吃随煮,以防馊败变质。 开食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大群开食,分成200-300只一群,先放出鸭群活动,然后撒米饭喂食,喂食时间10-15分钟,每天4次,有的在晚上加喂一次;另一种是小群开食,直接在竹筐或分圈围养的小群内开食,每群40-50只.开食的第4天就可加喂动物性饲料,如小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蚬肉(Corbicula)、蛤仔(Renerupis philidpinarum)、黄鳝(Parasilurus as-otus)、泥鳅、蚯蚓、鱼粉等。开始每1000只小野鸭用量1.5-2.5千克,以后逐渐增加.小野鸭30日龄后可逐步加喂青料. 适时放水,小野鸭开始放水的时间不能过长,因小鸭的尾底腺不发达,防湿性能差,放水前应给小野鸭饮足水,防止到河里暴饮致死.放水方法是将小野鸭分小群(40-50只)置于竹筐内放到河里..第一次放水深度为.0.2-0.3厘米,以浸没脚背为限; 第二、三次可适当深一些。 放水时间一般在上、下午食后进行,气温低时可在中午放水一次,每次放水时间2-3分钟.早春季节气候寒冷,可在室内放水或喷洒水滴代替下河放水.经7-10天后,小野鸭绒羽开始更新,羽色变白,羽毛抗水能力增强,可以成群分批赶入河里放水.这时,放水时间和次数可适当增加,也可结合短途"撑江"活动,逐步培养小野鸭放牧的习惯. 雏鸭对温度很敏感,温度适宜,雏鸭活泼可爱,羽毛整洁,食欲旺盛,睡时均匀散开.温度应根据小野鸭的出壳天数、只数、饲养季节及方式而定。通常只数多的野生雏鸭需温度较高一些,只数少的或刚从野外捕捉的雏鸭,抗寒能力强些。 保温设备大多用煤炉,也有用紫外线灯或各种开关的保温伞的。保温方法是,温度从高到低,逐步下降,直至脱温.给温时间一般不超过4周,在给温期间,注意给予一定的放水时间,室内与室外温度不能相差太大,否则雏鸭易受凉感冒.上述保温法宜用于冬季和早春,其它季节可采用自温育雏. 野生雏鸭幼期合群性强,常常密集成堆,相互取暖。为了防止打堆"出汗",可以分群自温育雏,以40-60只为一小群,放在竹筐里饲养,温度低时,可盖被或草帘调节温度.到15-20日龄后,可拆圈定群,实行大群饲养. 饲养密度经实践证明,饲养密度越大,生长越不良,强弱相差悬殊,生产性能下降.合理的饲养密度是指在不影响野生鸭群生长发育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设备,尽量用足.防止打堆"出汗",除夏季外,初生小野生鸭十分怕冷,因出壳是时的孵化温度与外界温度差异很大,如给温不当,容易受冻,引起相互拥挤或打堆,通气不畅,因闷热而"出汗",当野生鸭群散开时,由于绒毛潮湿,放水时易受凉,常引起感冒等疾病.为此,在刚育雏的1周内,不论是大群还是小群,都要昼夜值班,定时赶动野生鸭群,不使打堆。 小野生鸭的放牧管理: ①开始放牧先放田(稻麦茬田或小稻田)锻炼啄食,任它们自由觅食,但不能赶入江河中游牧,因这时小野鸭不能潜水觅食,反而易湿羽毛,造成“油毛”而死亡。 ②早春和晚秋天气较冷,田野放牧不宜太早,应在上午9点左右放田.夏季在早晚放牧,中午将野生鸭群赶到凉棚或树荫下休息. ③预知天气情况,阴天不能赶远,严防大风和暴雨侵袭野生鸭群.有风天气要逆风而放,以防受凉,. ④事先选好牧地,熟悉牧地情况,注意安全,切忌放到有刺毛虫的牧地或刚撒过农药的稻田中去. ⑤开始放牧时要注意调教,竹竿端头系红布(或破扇子),以指示路途,引导野生鸭群觅食,不使乱跑,养成小野生鸭听人指挥的习惯. 野生青年鸭(仔鸭)的放牧管理: 野生鸭达到30日龄后,就进入青年阶段,再养两个半月即可作为野生菜鸭上市,或作为后备野生种鸭饲养,为了培育商品蛋野生鸭和野生种鸭,使之有适当肥度和健康的体质,通常采取适时放牧,限制饲养,放牧是一种良好的限制饲养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撑江"和"放田"两种.这些管理措施与家鸭基本相同,南通市长江风景区的3 万多只野生鸭.经过人工驯化.其管理与家鸭基本无异. 仔野生鸭生活力强,善于觅食,可整天在田野放牧. 放牧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放牧前要观察好放牧田块,从何处开始,到何处休息,最后在何处收牧,都应做到心中有数. ②游河放牧时,要少游逆水,尽量放牧浅水河浜. ③炎热季节,野生鸭多在北方繁殖.一般鸭群怕热,最好采用"撑江"与"放田"相结合的办法,以利解渴消暑, ④分群管理.野生鸭群以500-600只为宜.配备2-3人管理.可将野生鸭群排成一字形长队, 一人在前,一人在后,防止野生鸭子乱窜失散和损害庄稼. ⑤出棚放牧应掌握早上空腹快赶,下午饱腹慢赶,爬坡、过桥不急赶的原则。收牧回棚后,还要检查嗉囊是否吃饱,如未吃饱,必须补喂饲料,保证每只野生鸭吃饱长膘.此外,在一些水网地带可采用露宿圈养的方法.通常选择外界气温较高、牧食资源丰富的季节进行.当小野生鸭长到45日龄后,其抵抗力增强,晚上可露宿圈养.留种的野生鸭露宿到140日龄左右即可开产。 § 种群保护 赤麻鸭在中国的种群数量曾经是相当丰富的。赤麻鸭在中国北部冬季和迁徙期间是最为丰富的,在长江下游地区也极为普遍和常见,是中国主要产业鸟类之一。但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狩猎和生境被破坏,致使种群数量日趋减少。据国际水禽研究局1990年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中国赤麻鸭的越冬种群数量仅为2834只,印度9995只,尼泊尔2398只,巴基斯坦3982只,缅甸1959只,其他亚洲国家几乎没见到或很少见到。在欧洲和北非,种群数量亦迅速减少,欧洲不足50对,北非1970年调查为1000对,摩洛哥50对左右。目前世界总的种群数量约3万只。[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