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辨伪 |
释义 | § 简介 中国的历史文献以及其它各类古籍中的书太多。所谓“伯 书”*是指有些古书虽然署有作者之名,但是却根本不是此书 的真正作者,而是他人冒名伪造的古代文献;也可以说,凡作 者姓名或著作年代不可靠的古代文献,均可称之为伪书。明人 胡应肠在《四部不讹》中作了统汁;“余汝秦汉浦占15,核其 伪几十七焉c%这十分之七的比例虽然不茶精确、却也足以说 明古书作伪的严重性。中国的伪书不仅数量众多,而互出现甚 早c情人龚自珍在《家塾策间二》中言:“伪f5不独后世有之 也,战同时人,依托三皇五市矣,或依托周初矣,”这些伯书 的大批出现,混淆了史料的真实性,模糊了文献的真正价佰。 清木张之洞说得好:“一”分真伪,而占书去其乍。%(《纳轩涪》)c 研究的基础首先不稳固.往后的分析及结论就更不待说了。为 此清人姚际但把辨伪丁作看成是”读书第一义也。%(<艺今伪6 考序》)。梁启超也曾提出:“小国旧学,十合九是书本上学问* 而中国伪K又极多,所以辨伪书为旧学里间很重要的一件事。, (肿图近:百年学术史))。奔伪的日的就在于求真,在于恢复古 代文献的本来峦日p使之不受沥品的蒙蔽,而更好地为人们服 务。所以,辨伪是历史文献整理过程中的一·项不对缺少的工 作i 【伪书的种类和原因】 梁启超在4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K小,按其伪托的程度及方式山纳出十种情况、其中有五种 最为主要,为辨伪者所必须掌握: 【1)全部伪。此类R于子部最多,经部次之。例如《鬼谷 子>、《关尹于》、《儿子家话》等,完全是他人的凭空编造。 (2)部分伪。此类书数量最多,几乎每部古书都有可疑之 处。例如《庄子女、 《左传》、《史记》等,均存有后人窜人之 嫌n (3)本无其书而作伪。有些书于历代史志、书日中均无著 录,只因某口中提从其人其事,于是便有人借机附会而作伪。 例如《亢仓子》、《子华于》等皆是o (4)曾有其书图佚而作伪。此类书数量亦不少 于)在《汉幅·艺文志》中曾有著录,但后来亡佚 张湛使辑佚若干古书材料,趁机作伪而成书c (5)内容不尽伪,而书名、人名皆伪。此类书亦不在少 数,例如《管于), 《商君书》等,均为先秦古书,但又非管 仲、商软本人所著,而系时人采裙其言行,杂之以有关史料而 成书,因此书名与作者皆不符。 伪书的数量与种类如此繁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又是什 么呢’这要队造伪考的主观动机来分析。古人作伪,可分有意 与无意两种。有意者,情况又有多种:一是为托古:在封建社 会里,按照一般人的心里特点.多尊古而残近、厚古而薄今, 因此道术之土,一巳忧虑己作不能取重于当时,便引古人以为 重。例如《易》托名伏羌,《本草)托名神农,《礼》托名周公 等,便是此意。二是为邀赏。历代战乱之后、统治者为恢复文 化,常常悬赏以求书,重金之下,免不了有些投机取巧者借机 行欺以牟利。比如汉朝张霸伪造《古文尚书),隋朝刘悠伪造 《连山》、《归藏》等,就属此类。三是为争胜。在学术论争中, 名齐才等之人多嫉恨与仇视对方,当独侍口舌不能胜人时,便 有人或造作伪书,或窜改古书,以此来拉古人之大旗作自己的 虎皮,子气势上压倒对方。比如魏晋间王肃为在学术上取胜于 经学大师郑玄,便伪作《孔子家语》等书,以证明己说与孔子 后人相合,从而立于不败之地。四是为焙名。一些无真才实学 之徒,为了能扬名天下,亦通过伪造古书,达到露才扬己的目 的。比如明代藏书家丰坊,为显示自已藏书之丰、伪造出《子 员易传》、《子夏持传>、《晋史乘》、《楚回机>等书、但因其诗 学功底不厚,终被众人所戳穿。五是为评善。在统治阶级内部 的派系斗争中,以及个人之间的战斗中*讨建士大大你争我 斗,势同水火,为了毁谤对方,他们住行广借以伪造书籍为武 器,达到不可吉人的目的。例如唐代牛、李竞争时.李德褂门 人撰写出一部女周秦行纪》v却题为午僧儒所探,以此来还对 方j六是掠人之美。见他人才华胜于白己,便不惜采取剽窃行 为,据为已若。此如王鸿绪的《明文稿》,便是抄袭万斯向的 著作。以止六种均属作者有意作伪。非有意作伪的情况又RJ包 括如下几种:该书因作者不祥而被误题或妄题*例如《孝经》; 该书因分辨不清历人的注释.而将其一极混入正文,例如《庄 子》;该书因后人续写部分不祥而与原作相混淆,例如《史 记》;该书因后人编辑之误,而被掺入他人作品,例如《李太 白集)。有意作伪,动机很恶劣,非辨别不可;无意作伪,虽 无歹意,但客观k混淆了是非,亦同样需要严格考订。为此, 辨伪工作异常地艰巨而复杂。 【辨伪方法3 方法有很多种,最早作出系统总结的是胡 应蝴,他在《四部正讹>中提出丁八种力法: “核之《七赂>, 以观其源;核之群《志>,以观其绪: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 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之文.以现其体;核之事、 以观其时;核之撰者,以观其托:核之传者、以观其人。”这 是胡应肠对前人及他自己辨伪经验的总结,概括得非常精耍。 梁启超在胡应峨的基础上,又作丁进一步的发挥与补充,他在 4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出了辨伪的十二条公例,将其归纳总 结,主要有如下六种: 【1)利用目录学知识好伪。即从公私书目的著汞上进行捡 查,以其是否一致作为辨伪的依据。古书流传均有绪,其钉名 之作.或于名史《经籍志》中有著录,或于他书记载中有渊 源。如若突然发现一书,且向来天人经见,其中定有暖踪,必 当注意。例如*先秦之书不见于《汉书·艺文志》,汉人之书不 见于《隋书·经籍忘》,唐以前书不见于《祟文总目》、便【之 有九而靠不住。拿《三坟》、《晋史乘》、《楚祷机》等书来说, 在《汉志》、《隋志》中均未著录,病人亦未有征引v隋时突然 出现,该书的真伪便大值得怀疑。除了查对书名外,从今本和 旧志所记载的卷数、篇数的不一致【:,亦可判定其真伪或可 疑。这午间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数量减少,二是数量增多。前 者尚if解释为部分亡佚,而后者却难以作解释了c比如《文 列一书,《汉志》i2载有九篇,而唐代马总所编《意林》上 却说有十三篇,这前后不一的数字,令人难以不生怀疑。 (2)利用逻辑常识研伪。也就是说从本书所载的事迹、制 度以及所引之书上进行检查,以其是否违反逻辑规律作为辨伪 的依据c按逻辑常规,书中所载事实与文名,只能后人叙述或 者征引前人,而绝1;会前人叙述或者征引后人,一日出现前后 颠倒的现象,作伪便毫无疑问。比如《南君书》,旧说为商驭 所苦,然而该书中竟记载有商勒死后七十余年方发生的长平之 战,根本不可能为商殃所得见.因此可以断定该书作者绝非商 敦,或者至少有一部分为后人所窜乱。再比如被题为大禹、伯 益所著的仙海经》午。亦出现有秦汉之后的郡县名称,如长 沙、成都之类.可见其作者绝不会是虞舜之时的人c以逻辑规 律辨别伪锣,其方法很多,于人物的称谓上亦可抓住一定的破 绽。比如况人死后始称说,一旦书个称说者出于作者之后,便 可判定该修绝非作者自若。例如在<管于》一书中,对于齐国 闽君小白只有“齐桓公”之称,而无“齐君”、“齐侯”之名、 这便显然刁;是卒于齐桓公之前的管仲所著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