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谴责小说
释义

谴责小说谴责小说,是晚清的一个小说流派。是在1900年以后繁盛起来的。清政府镇压了戊戌变法,出卖了义和团,内政反动腐朽,外交软弱无能,使国势衰微到了极点。具有不同程度改良思想的作家纷纷通过创作小说来抨击政府和时弊,提出挽救社会的主张。鲁迅概括这类小说的特点是“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 《中国小说史略》 ),故称之为“谴责小说”。

谴责小说 - 前言

谴责小说谴责小说的题材和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官场、商界、华工、女界、战争等各方面,以写官场最为普遍。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即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和曾朴《孽海花》,主要内容也都是写官场的。

谴责小说为了适应报刊连载的需要,缺乏较充裕、完整的构思和写作时间,因此小说的结构不够严密,多属联缀短篇成长篇的性质,缺乏贯串始终的中心人物。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的九死一生,《老残游记》里的老残,《孽海花》里的金雯青、傅彩云,虽是贯串全书的人物,但更多起着联缀故事的作用,缺少完整的典型塑造。在表现手法上,“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缺乏含蓄,描写夸大失实,一些内容成为“话柄”。但鲁迅称赞《老残游记》“叙景状物,时有可观”,《孽海花》“文采斐然”,个别小说如《九命奇冤》还受西方翻译小说的影响,用倒叙法来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这些小说突破了传统的文艺藩篱,在当时发生了很大的作用和影响。

谴责小说 - 时代条件

谴责小说1、时代特征:

1840-1911,近代时期。

1)中国沦为半封建本殖民地的社会。

2)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3)反帝反封建斗争贯彻近代社会的始终。

2、近代文学:

1)近代文学总的特征是鲜明的政治色彩。

2)晚清小说的特点:

A、数量相当可观。B、小说的主流,反映了中国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以后的一些重要特点,如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封建制度的腐败,世风的堕落,民主主义思想的产生,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兴起和发展等。因此,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揭露世风的堕落和社会的黑暗,成为近代小说的主要内容。

3)谴责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阐述了谴责小说兴起及其特点:

光绪庚自(1900)后,谴责小说之出特盛,盖嘉庆以来,虽屡平内乱(白莲教、太平天国、捻、回),亦屡挫于外敌(英、法、日),细民暗昧,尚啜茗听平逆武功。有识者则翻然思改革,凭敌忾之心,呼维新与爱国,而于富强尤致意焉,戊戌变政既不成,越二年有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矣。

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

4)晚清小说创作发达的原因:A、社会的、时代的原因,以小说作为变革社会的宣传工具;B、小说理论的兴起,对小说的社会作用的认识空前提高,促进作家的创作热情与自觉意识;

C、印刷业的发达,新闻报刊杂志的大量出现,也为小说创作的繁荣提供了客观的条件。D、翻译小说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其影响包括思想、表现手法与风格等方面。

谴责小说 - 《官场现形记》

谴责小说1、李伯元,别号南亭亭长、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等。

2、 《官场现形记》是近代谴责小说的开山之作。于1903年4月至1905年6月连载于《世界繁华报》,全书共六十回,以锐利之笔描绘出以前文学上不曾有的千奇百怪的官场群丑图。共写了三十个官场故事,发生在十八个省,上自帝、太后,下至杂吏,应有尽有。

3、概而言之,作品描写了封建官吏的三个特点:贪、骗、媚。

A、贪:“千里为官只为财”,因此,无官不贪,见利忘义。在他们的眼里,世上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是一种买卖,而做官是其中最好成绩的买卖,因为“做官的利息总比做生意的好”,为了这桩最好成绩的买卖,有的甘受“十年寒窗苦”,有的不惜倾家荡产,干脆买一红顶花翎,一旦官印到手,便把良心揣起,疯狂地敛财,然后或暗中行贿,或公开加捐,以求升迁,如此周而复始,官越做越大,钱越捞越多,心越来越黑!

如华中堂,据说他是“最恨人家孝敬他钱”,但“你送他古董顶喜欢”,在他受贿的赃物中仅鼻烟壶就达8063个,至少每个价值两千两银子。后来他将所受的赃物开了一家古董店,以后的行贿者必须在他的店里买,他才接收。如此,每一件古董都成为他的一棵摇钱树。

无官不贪,甚至连慈禧太后也不例外,而且她的每一笔赃款都至少在十万两以上。作者借她之口,说:“通天底下18个省哪来的清官?但是御史不说,我也装做糊涂,就是御史参过,派了大臣查过,办了几个人,还不是这么一件事。前者已去,后者又来,真正能够惩一儆百吗?”因此,她虽然有时也装模作样地派钦差大臣下各地查办,但真正的意图却是:“某人当差谨慎,在里头苦了这多年,如今派了他去,也好让他捞回两个”。

B、骗:骗是当时官场的另一种表现,如胡统领到严州剿匪,前面讲的华中堂,浙江官场的廉洁等都是欺世盗名。而且这些官吏不学无术却又到处招摇撞骗,结果是丑态百出。如制台贾世文,据说是个“拔贡”出身,而且还做过一任教官,其学问应该渊博了,然而,他曾卖弄说:“我有一本王羲之的《前赤壁赋》 ……听说还是汉朝一个有名的石匠刻的。”

C、媚:媚上与媚洋。为了升官发财,他们讨好上司,种种丑恶媚态、卑鄙无耻的勾当都干得出。如:侯补知县瞿耐庵竟让自己50多岁的老妻拜制台府20多岁的丫头为干娘,绿营管将自己的女儿作为礼物送给上司羊统领。他们除媚上司外,更媚洋人,文制台见洋人一节,生动地表现出其媚洋丑态。

小说的结尾,借助于一梦,将晚清的官场比作一个“畜生的世界”,表达作者对这个统治政府已深恶痛绝。他深信,20年后,中国一定会“换了一个世界”,那是“先前那一班畜生一个不见”的太平世界。但怎样去变,却不知道。

4、艺术上,以讽刺、夸张、对比等手法,表现人物形象。但小说重在对社会现象和事实进行描摹,并未着力于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因此,其形象本身存在表象化,缺乏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意义。而且,其揭露的现象和事实多有重复。全书最明显的缺点是“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缺乏像《儒林外史》那样令人回味和深省的讽刺意蕴。

谴责小说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谴责小说1、作者字茧人、趼人,号我佛山人。一生创作长篇小说20部,短篇小说10多篇,以及大量笔记、戏剧、诗文,但影响最大的还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2、作品最早刊于《新小说》 (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共108回,全书以“九死一生”的经历为线索,记述他二十年间所见所闻的天地之间惊听之事。第二回借“九死一生”之口说:只因我出来应世的二十年中,回头想来所遇见的只有三种东西:第一种是蛇虫鼠蚁,第二种是豺狼虎豹,第三种是魑魅魍魉。

与《官》中的“畜生的世界”相近,小说也表现出官场的黑暗。但两书相比,有一些不同之处:

1)《怪现状》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比较宽广,除官场外,商人、买办、诗人才子、斗方名士、以及赌棍、讼师、道士、江湖医生、人口贩子等三教九流,均摄入笔底。

2)反侵略和反汉奸的爱国思想比《官》更为突出和鲜明,尤其是对统治阶级的卖国行为,谴责尤为激烈。

3)小说还描写了一批正面人物,体现了作者的理想,并借以批判各种黑暗现象。如亦官亦商、乐于助人的吴继之,洁身自好、爱民如子的蔡侣笙等,但这些人物塑造得并不成功,而且他们或破产、或丢官,均不得善终。

3、在艺术上,也存在讽刺的直露和肤浅,人物形象的不鲜明等缺点,但在结构方面,则比较完整而严谨,以“九死一生”的见闻为线索,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联串起来。

谴责小说 - 《老残游记》

谴责小说1、作者洪都百炼生,即刘鹗崇尚西学,学识广博,多才多艺。

2、小说完成于1903年至1907年之间,是为了资助朋友连梦青而作的。全书计划写三编六十回,未完。

3、小说的思想内容:

作品以江湖医生“补残”的经历为线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第一回写一艘航行于大海里的“大船将沉”,象征整个国家即将衰亡之势,船上有三种人:一是“掌舵的人”,象征统治者;二是乘客中鼓动造反的人,象征着革命派;三是“下等水手”,象征着下层官吏和爪牙。但作者为将造成大船危殆局面的第一种人开脱,而攻击后两种人。这表明作者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还缺乏真正深入的认识,没有找到社会弊病的症结,因而开不出切中要害的救世良方。

与前两部作品相比,小说有自己的特色,着重“揭清官之恶者”,他认为“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如书中的玉贤和刚弼,前者号称“办盗能吏”,在他的管辖区内能见到“路不拾遗”的现象,但这是建立在残酷的暴政之上的,他发明“站笼”,一年中站死的人多达两千!站不死的就用板子活活打死。后者更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以为自己不要钱就可以滥施酷刑,一心只图邀功,草菅人命。

书中也塑造了颇具思想光彩的女性形象:璵姑,其身上具有时代新气息,批判宋儒理学,追求与向往个性自由。

3、艺术上,“叙景状物,时有可观”(鲁迅语),“最擅长的是描写的技巧”(胡适语)如第二回《白妞说书》一段,善于进行艺术的烘托和渲染,在描写上很有层次,又极尽曲折变化之致,还巧于取譬,创造出一种富于魅力的艺术境界。

谴责小说 - 《孽海花》

谴责小说1、第一作者为金松岑,1903年动笔,只写成六回,于1904年转请曾朴续写,共拟60回目,曾朴于1904-1907年间写成25回,1928年又续写到35回,并对前25回又作了修改。

2、两位作者都参加过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这影响到小说在思想上与前三部作品的不同。

1)作者揭露和批判的锋芒,触及到了最高统治者,特别是慈禧与光绪之间的勾心斗角,表现了宫廷内部的尖锐矛盾和昏庸腐朽。

2)小说对科举考试制度的批判,其思想认识也达到了新的高度,认为“科名制度,实系唐以后帝王的遇民政策之一,借以笼络上层知识分子,间接消灭反抗,以巩固其少数人的统治”将科举制度与封建专制联系起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流于抽象,缺乏艺术形象。

3)以同情和赞扬的态度写到了革命党人。如孙中山、陈清等,字里行间充满一种萡可抑制的革命激情。

4)对当时士大夫阶级和知识分子等所谓“作态名士”的思想和生活,特别是他们装点风雅的各种丑态,都作了相当精彩的描写和辛辣的讽刺。

3、艺术上,也有其独特的特色:“结构工巧,文采斐然。”

1)结构,虽然没有最后完成全书六十回的创作计划,但现存通行的三十回本,结构也还是相当完整的。小说以金雯青和傅彩云两个人物的活动作为全书的线索,去铺展和组织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和历史事件,杂而不乱,完整紧凑。

2)语言,运用的是经过提炼的比较纯熟的白话,遣词造句,颇富文采,又吸收较多的文言词语,通俗中又透出典雅的风致。

谴责小说 - 相关词条

荒诞小说 普罗文学 社会分析小说 狭邪小说

后现代派小说 海派文学 哥特式小说 非主流文学

谴责小说 - 参考资料

http://www.du8.com/books/sepbf1h.html?editor=wxl&bankuai=gudian

http://www.bookschina.com/1344687.htm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3 16: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