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赤腹松鼠 |
释义 | § 基本概况 赤腹松鼠 学名:Callosciurus flavimanus。 英文名:Red-bellied Tree Squirrel。 类属:啮齿目、松鼠科。 栖息地:海拔2500米以下森林至平地。 食物:种子、果实、嫩芽、花。 重量:45克。 头身长:20厘米,尾长7.6-25.4厘米。 仔数:3-4只。 赤腹松鼠也叫红腹松鼠,体重约280~420克,体长175~240毫米;尾较体短,长146—205毫米;后足长41—55毫米;耳长18~23毫米。颅长48—56毫米;腭长23.5—26毫米;颧宽28~34毫米;后头宽21~24.7毫米;颅高18—19毫米;眶间宽16.8~20毫米;鼻骨长13.4—16.3毫米;听泡长约9.4~11毫米;门齿孔长4~4.6毫米;上颊齿列长10一11毫米 § 形态特征 赤腹松鼠 体背为灰褐,色腹部为红粟色。赤腹松鼠为台湾最常见之松鼠,俗名蓬鼠。在本省发现过四种,其亚种名很难确定。体背面深褐色,腹面栗赤色,是四亚种的共同特征。细分的话,有的腹面为一致的深赤栗色,有的腹面中央有一杂色纵带,有的腹面中央有一灰褐色纵带,是确认亚种的根据之一。 赤腹松鼠耳端无毛簇。身体背面、两侧面和四肢外侧面呈橄榄褐色;体腹面毛色因分布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从南至北到安徽大别山一带,毛色出栗红逐渐变淡成为橙黄色,最后过渡到灰白带浅土黄色;眼周略黄;耳、颊、颏和吻较灰,前后足背面略带黑色;尾上下毛色似体背面,但毛较长,尾端白色或黄褐色。 赤腹松鼠的体长在20厘米左右,重量多半在500公克以下,全身仅头、胸、腹部和四肢为短毛,其馀均为长毛,尤其尾毛极为膨大,故俗称为「膨鼠」。一般说来,赤腹松鼠除了腹面为红色毛以外,其馀概为橄榄褐色。不过它的体色变异极多,有时尚可发现白化个体,即使是身上具有灰白圈、块斑或条斑者也不乏见,所以昔日的学者就常因此而将之误分类为好几种。外形与松鼠很相似,是一种中型树栖松鼠。体长变化比较发达,体长190-250毫米。尾长近似体长。前足掌裸,有掌垫2,指垫4;后足踵被毛,跖裸,2跖垫,5指垫第三趾短于第四趾。背毛自吻端到尾基部呈青黄色。毛基及中段为灰黑色,毛尖黑黄色间杂为环状。腹毛自颈下面到尾基部及四肢内侧均呈赭色。体侧和四肢外侧面颊部如体背色,四足背面趋向黑色。下颌毛青灰。眼眶四周稍黄,耳廓黄,不具丛毛。尾毛如身背色,仅尾尖部分为黄黑相间的环状。头颅膨大。眶间宽与眶上突后的脑颅宽相近。脑颅及枕骨均突出。颧骨平直。听泡凸出。门齿扁窄。臼齿的咀嚼面接近原型。下臼齿的咀嚼面无复杂的细纹。颅骨脑盒圆形,略为隆凸;颅宽为颅长的58~61%;吻短,鼻骨前宽后窄,其后端为前颌骨后端所超出,或几乎与后者在同一水平线上,后端中问通常有缺刻,深浅不一,偶尔有平直无缺刻的。额骨眶间部略凹。门齿孔短小,远不达上前臼齿前缘水平,腭骨中间向后突出。左右颊齿列内侧两边平行,外侧略呈弧形,第一枚上前臼齿很小,第二枚大小与臼齿相似。阴茎骨是不甚特化的复合型,茎轴稍为弯曲,上附有1狭窄叶状片,似单面刀片,作为割开雌体生殖孔组织的一种利器。乳头2对,位于腹部和鼠蹊部。 § 物种 赤腹松鼠共有20余个亚种,我国有14个亚种:即栗色亚种、宁波亚种、斯氏亚种、四川亚种、金耳亚种、高氏亚种、丽江亚种、亨氏亚种、台中亚种、无量山亚种、滇西北亚种、泰北亚种、台湾亚种和贡山亚种。 § 分布 赤腹松鼠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台湾、浙江、江苏、安徽、河南、江西、湖北、湖南和四川等地。国外见于缅甸、印度阿萨姆、不丹、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和马来亚。 § 主要栖息地 赤腹松鼠栖息于南方各地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亦见于次生林、砍伐迹地以及丘陵台地、椰林、灌木林、竹林、乔木和竹林混交林、马尾松林、枞林、灌木丛等植被环境,喜欢在各种果树如栗、桃、李及其他高大的乔木树上活动,有时出现在山崖、矮树丛或杂草地带,在居民住宅附近也有活动。洞巢多筑在乔木枝叉或居民房屋檐上及天花板里,也利用山崖石缝内营巢。 § 食性介绍 赤腹松鼠的食性往往随栖息地食源情况而有改变。在云南地区主要以热带雨林中的各种果实为食,如榕树、蜜心果、山姜子、山荔枝、野芭蕉等,在福建地区又食松果、栗子、榛子等坚果,在果树地区也常觅见成熟的桃、李、山梨、龙眼、荔枝、枇杷等,也食昆虫、鸟卵及雏鸟。在居民点侵入农田盗食作物。杂食性,主要以嫩叶、核果等为食。有剥树皮、破坏森林之行为。在秋天常将核果集中储存,以渡隆冬。 § 活动习性 赤腹松鼠 一般多在黄昏活动,中午活动较少。雨后天晴最为活跃。大都单只出现,除了生殖及哺育季外。日间活动于树上,以清晨及黄昏为高峰时间,午间在草丛间活动。松鼠在树上爬上爬下的速度快于地面上。除生活在原始林区外,在岩石、乔木也可发现松鼠,多为陆生、半水生。松鼠是在白天活动的动物,每日天亮它们便外出觅食,一般都是吃种子、果实、嫩芽、花朵,但是在松鼠巢之下方,也曾发现过许多甲虫的外壳,或许它们偶尔也会捕食飞近身边的昆虫。每日正午时分,赤腹松鼠的活动会暂时停止,直到午后才逐渐外出,于黄昏时达到最高峰,日没之后松鼠回巢睡眠,在中海拔的森林里,则由飞鼠来取代晚间的活动了。 营树栖生活,也能下地觅食。早晨及下午到黄昏活动最为频繁。主要以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禾草、农作物和昆虫、鸟卵、雏鸟及蜥蜴等动物。此外,生活在民房附近的赤腹松鼠常入厨房偷窃食物。在原始林中的赤腹松鼠多在枯木古大洞中以杂草树叶或枯树纤维营巢,也有在松树或其他种乔木树枝上筑巢的。在山崖石缝内也能作为它的营巢场所。有时还能利用鸟类弃巢加以改造,或利用近山区居民点住房的屋檐上及天花板里作巢。 在竹林与乔木竹林的混交林中,大都在树上活动,动作迅速,跳跃距离4-5尺,有一定的活动路线。分布从平地至三千公尺均可见。生活于林木区,白天活动,但集中于清晨或黄昏时刻。喜筑巢于阔叶树上,有固定的生活领域。这是台湾最常见的松鼠,从平地一直到海拔2500米的森林都看得到,它们的栖息地种类十分广泛,也很能适应人类破坏后的环境,不论在果园、竹林、润叶林、针叶林里,它们都可以适应得很好,几乎是在树上生活的哺乳动物当中最为优势的一种。日据时代赤腹松鼠曾经被带到日本的动物园中供人观赏,自从关东大地震,赤腹松鼠逃出园外以后,不数年已成为当地一种族群庞大的归化动物,赤腹松鼠适应力之强,由此可以想见一斑。 § 繁殖情况 赤腹松鼠 繁殖期较长,一般从2月起至9月每月均有怀孕个体。每胎通常2仔,也有1或3仔的。一般3、4月脱毛和换毛,8月闯开始更换冬毛。赤腹松鼠全年均能生殖,但以12月和5月为高峰,此时雄的赤腹松鼠会栖坐树上,昂头引吭高吼,发出向亮、单调而持续的叫声,一方面吸引雌性注意,另一方面则藉以划分领域。台湾的松鼠一般都自行营巢,很少利用现成的树洞做窝(或许是林木砍伐过度,缺乏高龄的大树可提供窝巢),松鼠的窝直径大约在40一60公分之间,为椭圆形,多数位于大树上,有时亦做在竹林里,外围以竹枝枯叶框成,层层内包,最后心部有一团直径约15公分的育雏室,这是由咬成丝带状的乾树皮、山棕或嫩叶片铺成。观察赤腹松鼠所做的巢,不由得令人佩服它们的聪明,在其营巢的地方,多半会将枝叶的心部嫩芽咬掉,使得枝叶过度分枝,长得十分茂密,而将巢穴隐匿起来。松鼠一胎大约生3一4只,算是十分多产的小动物。 由于台湾中海拔的原始阔叶林,长期以来遭受大量砍伐,伐木之后又采取农场化的造林,均以单一的树种为主(例如柳杉)。失去天然栖息地的赤腹松鼠,由于极能适应人类干扰后的环境,同时又能随即改变食性,所以在缺乏天敌及其他动物的相互抑制下,使得赤腹松鼠在很多人工林内危害,造成林业上大量损失。例如将柳杉的顶芽咬断,使其停止成长,或是撕咬树皮或环状剥皮,使植株上层枯竭而死。虽然政府年年动用亿万钜资,施以各种毒杀、奖励捕捉的方式,仍然无法控制赤腹松鼠的危害。在各种原产哺乳动物都已亮起生存红灯的今日,唯独赤腹松鼠即因适应力特犟,而成为林业上束手无策的大害。由此可知,生态环境的维护是一件全面性的要务,任何未经周密评估便率尔改变大自然原貌的行为,都将对自然生态产生极其深远而复杂的影响。赤腹松鼠被迫而改变食性所造成的后果,应可视为自然界对贪婪无度的人类显示的严重警告。[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