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伊利昂纪》 |
释义 | § 内容概述 《伊利昂纪》是著名的荷马史诗中的一部,又译为《伊利亚特》。《伊利昂纪》是一部描写部落战争的英雄史诗。当时希腊各部落在地中海东部和小亚细亚一带活动。社会的组织细胞是父系氏族,由氏族结成胞族、部落以至部落联盟。阿基琉斯,奥德修斯都是部落的首领。最高权力属于民众大会,讨论战争与和平问题,另外还经常召开长老会议。希腊军队就是一支部落联盟的联军,阿伽门农是联军的最高统帅。 § 内容背景 《伊利昂纪》《伊利昂纪》描写最后一年中51天内发生的事。史诗一开始就点出,“阿基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阿伽门农和阿凯亚部族中最勇猛的首领阿基琉斯共同争夺一个女俘,阿基琉斯失败受辱后,愤而退出战场。 希腊军方面因阿基琉斯的退出而连连失利,一直退到海岸边,再也抵挡不住特洛伊主将赫克托耳的猛烈攻势,情况万分紧急。阿伽门农请求和解,遭到了阿基琉斯的拒绝。阿基琉斯的朋友帕特罗克洛斯借了他的盔甲,杀上了战场,挡住了特洛伊人的进攻。但赫克托耳却把他杀死,并夺走了他的盔甲。阿基琉斯悔恨自己的过失,愤而重新参战,为亡友复仇。他终于杀死了赫克托耳,并把他的尸体拖在马后奔驰。 赫克托耳的父亲、伊里昂的老王普里阿摩斯前来赎回儿子的尸首,全诗在为赫克托耳举行的盛大葬礼中结束。 英雄阿基琉斯是古代英勇战士的理想形象,带有神话色彩。他是神与人之子,是一个非常骁勇又重视个人荣誉的将领。他与联军统帅阿伽门农的争吵是出于正义,为了避免全军在瘟疫中毁灭,他请求阿伽门农送还日神祭师的女儿。阿伽门农当时火冒三丈,当众辱骂阿基琉斯,并声言将抢走他的女俘——布里塞易斯做为报复。阿基琉斯忿怒地拔出刀来想杀阿伽门农,但他克制了自己。 为了部落利益,他把自己的女俘交给了阿伽门农。他一怒之下,退出战场。但,他仍忘不了自己的部落,时时关心希腊军的胜败;在希腊军战船着了火的万分紧急的时刻,他亲自催送他的好友帕特罗克洛斯去参战。 当时得知亲密的战友被赫克托耳杀死时,战争已到了希腊人生死存亡的关头,他悲痛欲绝,并深自悔恨自己的愤怒。他毅然抛弃旧怨,坚决出战,战局终于转败为胜。 他从发怒到息怒,从退出战场到重新参战,始终以部落的集体利益为主,并没有经过严重的思想障碍和不可克制的复杂的内心冲突。他是那样自然而又自觉地遵从部落集体利益,他体现了部落集体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这正是部落英雄的特色。 通过阿基琉斯愤怒的情节,诗人还给我们显示了在氏族集体的英雄身上开始萌芽的个人意识,这是不利于集体,需要加以谴责的东西。阿伽门农凭借个人权势,无理夺去阿基琉斯的战俘,是使得希腊联军节节败退的根源,而阿基琉斯急躁任性,固执己见,不接受阿伽门农赔礼谢罪,继续拒绝参战,则又是希腊联军遭受更大伤亡的原因。因此,在诗人看来,阿伽门农的滥用权势和阿基琉斯的任性自负,都是有害于氏族集体利益的。 § 评价 《伊利昂纪》是著名的荷马史诗中的一部,又译为《伊利亚特》。 《伊利昂纪》是一部描写部落战争的英雄史诗。当时希腊各部落在地中海东部和小亚细亚一带活动。社会的组织细胞是父系氏族,由氏族结成胞族、部落以至部落联盟。阿基琉斯,奥德修斯都是部落的首领。最高权力属于民众大会,讨论战争与和平问题,另外还经常召开长老会议。希腊军队就是一支部落联盟的联军,阿伽门农是联军的最高统帅。 § 形象浅析 《伊利昂纪》《伊利昂纪》这部大型古希腊史诗主要描写了特洛伊城与希腊长达10年的战争,重点落在战争结束前50天。在这场长达10年的战斗中,涌现了一个个形象鲜明、个性特出的英雄,如:阿基琉斯、赫克托耳、帕特罗克洛斯等等。其中,特洛伊王子、主将赫克托耳以其勇敢、重情、缜密的英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他那不尚武却甘愿为保卫部落而献身的英雄气概让读者在感动之余也不免一声叹息,遗憾连连。 那么,这部史诗是如何塑造出赫克托耳勇敢、重情、缜密的形象呢?请看以下一段赫克托耳的真情告白(详见《伊利昂纪》第六卷第440—466行): “听罢这番话,顶着闪亮的头盔,高大的赫克托耳答道:‘我也在考虑这些事情,夫人。但是,如果我像个懦夫似的躲避战斗,我将在特洛伊的父老兄弟面前,在长裙飘摆的特洛伊妇女面前,无地自容。我的心灵亦不会同意我这么做。我知道壮士的行为,勇敢的顽强,永远和前排的特洛伊壮勇一起战斗,替自己,也为我的父亲,争得伟大的荣光。……” 这是当赫克托耳的妻子安德洛玛涕泗连连地哀求他退出战场时他所作出的第一反应。面对险峻的形势,望着心忧神伤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赫克托耳内心肯定相当不舍。但是,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必须杀出去,如果逃避,他将会在妇女面前无地自容,他的心灵也不同意他这么做。在他的心目中,能够面对现实,勇敢顽强,永远和前排的特洛伊壮勇一起战斗,才是壮士的行为。事实上,这也符合当时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那就是“用有限的生命抗拒无限的困苦和磨难,在短促的一生中使生命最大限度地展现自身的价值,使它在抗争的最炽烈的热点上闪耀出勇力、智慧和进取精神的光华,显示出自己的勇敢、技艺、智慧和健美。”诗中除了此段开头外,几乎每逢赫克托耳出现时,都少不了“顶着闪亮的头盔”,“高大的”这两个修饰语,它们起到了明显的强调作用,突出了他外表上的刚强、威武,也映衬出他内心的勇敢无畏。“闪亮的”、“高大的”还隐含着一种深刻的意蕴:真正的勇敢无畏者,是真正的“闪亮”和“高大”,精神永远“闪亮”,形象永远“高大”。诚然,赫克托耳是个勇敢而高大的英雄。大敌当前,即使明知那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战争,但为了部落、人民、亲人,他毅然迈出前进的步伐,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中的燕国刺客荆轲。他们在面对恶战的时候,都是那样的义无返顾,从容坦然。这样的胆识确实非一般勇士或是只懂得杀戮的人所能够拥有的。《伊利昂纪》重情,也是赫克托耳的形象特征之一。他深爱自己的部落、父母、人民和孩子,对自己的妻子更是一往情深。在道别妻子之际,他道出了令他难受的事就是特洛伊失守,国家沦陷,士兵遇难,父母遭到不幸,弟兄们战死沙场,和地上泥尘作伴……但最令他难受、甚至痛心疾首的是妻子被敌人掳走,沦为奴隶,在别人的冷眼下受苦受难。这些发自内心的感受真挚地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和博爱情怀。部落、人民、亲人在他心目中是重要的,他不忍心看到他们受苦遇难,所以必须冲出战墙与敌人作殊死搏斗;然而妻子对于他来说则是最重要的,如果她不幸沦为敌国的奴隶,那将会令他悲痛欲绝,无法承受。为了妻子不受凌辱,他宁愿为残酷的战斗奉献出全部,甚至愿意用生命去承担失败的后果,因为那样可以“一死了事,可以在垒起的土堆下长眠,不致听到你(即安德洛玛)的嚎啕,被人拉走时发出的尖叫”。可见,即便是死,他念念不忘的、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妻子,不愿听到的是她受难时发出的哀号,那种深情挚爱的确教人为之动容。事实上,外表坚毅的铁汉子赫克托耳,也是个蕴藏着仁慈、博爱之心和满腔柔情的男儿郎。他的重情,也就在那段充满慷慨激昂和悲愤的真情告白的后半部分中很好地体现出来了。 在那般危急,那般令人激动、伤悲的时刻里,赫克托耳仍能作出相当周全的考虑,把形势、后果分析得非常深入,如:清醒地意识到对方的强大,己方的不利,特洛伊或许很快就会灭亡,人民将陷入一片灾难中,妻子也许就被掳走,然后在敌国受着各种磨难,身心饱受煎熬等等。可见,他也是个心思缜密,头脑冷静、清晰的人。尽管情况如此不妙,他所预料的后果可能很快就会变成现实,但他在出征前还是沉着地做了两件很重要的事情:一是摘下盔冕,温情脉脉地抱起年幼的孩子,俯首亲吻,表达自己最后的父爱,然后放开嗓门向各位神祗发出祈祷,希望可以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将来比自己更出众、卓越;二是把孩子托付给妻子,抚摸着她并叮嘱她日后好好“操持活计、织机和纱杆,催督家中的女仆”,劝慰她不要伤悲,并鼓励她在以后的生活中勇敢面对,好好教育孩子。这就更深一层地体现出赫克托耳的心思缜密了。同时,更流露出他的长者风范,因为惟有具备此等风范的人,才能在最紧急的时刻有条不紊,从容作出细致、周密的安排和嘱托。 就这样,勇敢、重情、缜密就形成了赫克托耳的性格核心,同时,造就了他的光辉英雄形象。古希腊的人生观(也是西方“悲剧意识”的源头)认为“凡人中的精英,不应回避生活的挑战——相反,他们有责任在赴汤蹈火的实践中,把对生命的热爱之情上升为对人生价值的追寻”。所以说,赫克托耳既是一个被宿命和悲剧、爱与血成全的凡人,也是一个由激烈的战斗和有限的生命煅造的悲剧式英雄。他在生与死的战火中得到了磨练,表现出即使是在最酷烈的条件下也不准备放弃抗战和自我检验的决心。在他那双深色的眼睛中,仿佛包含着无声的千言万语,流露出作为一个男人所能具有的美德、重负和无奈。他的眼睛更像夜幕中的海港,任凭惊涛骇浪拍击也处变不惊,坚定不移地为所爱的人提供温暖和安全。因此,他的确不愧为一个十分感人的氏族领袖。 § 艺术特色 1、规模宏伟,内容丰富,广阔反映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希腊社会风貌; 2、抓住当时社会重大矛盾,以巨大艺术力量,用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手法,深刻表现了童年时期希腊人向异族和向自然战斗的英雄精神; 3、人物刻画鲜明,即有在战争和对自然的斗争中获得光荣业绩的英雄主义共性,又有个性; 4、谋篇布局高明,把情节重点放在前后几天的战斗上。《伊利昂纪》以阿伽门农、阿喀琉斯为纽带展开希腊和特洛亚的矛盾,生动表现10年大战的整个面貌。 5、民间创作特点:简洁生动,细节描绘,“荷马式比喻”的运用,语言的形象化。 § 作者简介 荷马荷马,古希腊盲诗人。生平和生卒年月不可考。相传记述公元前12~前11世纪特洛伊战争及有关海上冒险故事的古希腊长篇叙事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即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写而成。据此,他生活的年代,当在公元前10~前9、8世纪之间。 荷马的生平现在已无从考证,但是关于荷马的时代异说颇多。古代曾有一篇《荷马传》流传下来,那是纪元前后的人根据传说杜撰的,不能当作可靠的史料。最早关于荷马的记载,见于残存的公元前6世纪克塞诺芬尼的讽刺诗,但是根据希腊地方志家鲍萨尼阿斯的记载,在公元前7世纪初的诗人卡利诺斯的诗篇里已经有关于荷马的记载,所以荷马这个名字早在公元前8、7世纪已经为人所共知。希腊历史家泰奥彭波斯说荷马生于公元前686年,这个年份似乎晚了一点。另一个古代传说是荷马生于公元前1159年,就是说公元前12世纪中叶,这个说法似乎又太早了一点。古代可能有过这一位诗人,其年代大概在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前9、8世纪。现在西方学者根据史诗的语言和它的内容描写,一般认为他可能生在公元前9、8世纪之间。 关于荷马的出生地,说法也不一致;有十几处地方,古代都说是他的出生地。有人说他是雅典一带的人,有人说是希腊北部,有人说是在希腊东部靠近小亚细亚一带;这些说法以东方说较为普遍,也较为可信。多数古代记载说他是希俄斯岛人,或生在小亚细亚的斯弥尔纳,这两处都在爱琴海东边。 关于荷马这个名字,西方学者们也有过不少考证:有人说这个字是“人质”的意思,就是说荷马大概本是俘虏出身;也有人说这个名字含有“组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说荷马这个名字是附会出来的,因为史诗原来是许多散篇传说组合而成。实际上这些都是猜测。古代传说又说荷马是个盲乐师,这倒是颇为可能的。古代的职业乐师往往是盲人,荷马也许就是这样一位专业艺人。 主要作品 相传荷马为古代希腊两部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古代作家如公元前5世纪的希罗多德,较晚的修昔底德,公元前4世纪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都肯定这两部史诗是荷马的作品。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已遗失的古代史诗,也曾有人说是他的作品,但那些大概是后人的拟作。有一篇已经失传的讽刺诗和一篇现存的《蛙鼠之战》 ,据说也是荷马写的,但前者只有亚里士多德一个人的话作为根据,后者则已证明为公元前4世纪的一篇拟作。还有一些献给天神的颂歌,传说也出于荷马之手;实际上是古代吟诵史诗的职业乐师所用的引子,是较晚时代别的诗人写成的。[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