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横峰县 |
释义 | § 资源概况 横峰县 横峰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交通优势。自然资源丰富。地下矿藏种类繁多,享有“地下 宝库”之誉。已探明的矿种有煤、钽、铌、钨、锡、铅、锌等20多种。稀有金属钽铌储量位 居“亚洲第一”,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原煤储量约4000万吨,居上饶全市之冠。在有林山地中,油茶林面积达24万亩,有“绿色油库”之称,是江西省重点商品油基地之一。二是交通十分 便利。浙赣铁路复线横贯东西,横(横峰)南(南平)铁路在县城接轨,320国道、上(饶)德( 兴)公路和梨温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南来北往十分便利。 “葛、猪、菜、油茶”已成为四大农业支柱产业。 横峰县横峰因盛产药食两用珍品--葛,而被誉为“中国葛之乡”、“葛之源 ”,葛根资源十分丰富,通过拓市场、抓龙头、建基地等举措,具有横峰特色的葛业开发已 初具规模,全县葛根种植面积达4.5万亩,开发的“葛源”牌葛露饮料、“葛根凉茶”、纯葛粉等已批量生 产,市场拓展很快,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四是兴安工业园区发展态势强劲。现已培育形成了 农业产业、锁业 、纺织业、铜材加工业、服装加工业等五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现已有入园企业58家,总投资10.2亿元,其中投资1000万以上的企业42家,正式投产30家。 横峰是著名的老区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方志敏、黄道、邵式平等革命先驱曾在这里领导革命斗争,创建了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在革命战争中,横峰6万人民就有2万参军参战,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杰出贡献。目前,闽浙(皖)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等旧址保存完好,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宝贵的红色资源。 § 历史沿革 明嘉靖39年(1560年)以弋阳县之横峰寨置兴安县。1914年改为横峰县,因县北横峰山得名。 1985年4月18日, 横峰县设立上坑源乡(赣府厅字[1985]230号)。1986年4月11日,撤销中茅坪乡,将中茅坪乡的区域划归岑阳镇管辖(赣府厅字[1986]194号)。 1992年7月27日,撤销葛源乡,设立葛源镇(赣民字[1992]138号批复)。1994年3月12日,撤销铺前乡,设立铺前镇(赣民字[1994]40号批复)。至此全县辖3个镇、9个乡。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6673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岑阳镇33932葛源镇21395铺前镇12198姚家乡11831上畈乡7237莲荷乡11685司铺乡9598港边乡13931龙门畈乡22050青板乡14152新篁乡7449上坑源乡1280 2001年11月8日,撤销上坑源乡,划归葛源镇;撤销上畈乡,划归莲荷乡(赣民字[2001]508号批复)。 2003年10月21日,撤销铺前镇,成建制划归岑阳镇管辖(赣民字[2003]273号批复)。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20.8万人。 2004年底,全县辖2镇7乡:岑阳镇、葛源镇、姚家乡、莲荷乡、司铺乡、港边乡、龙门畈乡、青板乡、新篁乡。 § 行政区划 全县辖2个镇、 横峰县7个乡:岑阳镇、葛源镇、姚家乡、莲荷乡、司铺乡、港边乡、龙门畈乡、青板乡。共有7个居委会、63个村委会。县人民政府驻岑阳镇。 岑阳镇 面积:85.4k㎡ 人口:52225人 邮编:334300 辖6个居委会,8个村委会。 葛源镇 面积:198.8k㎡ 人口:36498人 邮编:334303 辖葛源居委会,13个村委会。 姚家乡 面积:44.7k㎡ 人口:12694人 邮编:334312 辖7个村委会。 莲荷乡 面积:90.8k㎡ 人口:22711人 邮编:334309 辖8个村委会。 司铺乡 面积:46k㎡ 人口:11573人 邮编:334308 辖5个村委会。乡政府驻古楼。 港边乡 面积:39.5k㎡ 人口:17857人 邮编:334306 辖5个村委会。 龙门畈乡 面积:78k㎡ 人口:25878人 邮编:334305 辖11个村委会。 青板乡 面积:72k㎡ 人口:17453人 邮编:334302 辖6个村委会。 § 经济发展 近年全县围绕“建设上饶西郊工业新城”的定位要求,按照“借力推动,兴工强县,融入经济圈,实现大发展”的思路,构建“大横峰”,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2007年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横峰县1-6月,全县完成生产总值7.06亿元,增长16.5%。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3.9:51.1:25调整为20.4:56.6:23,其中,一产1.44亿元,二产4亿元,三产1.62亿元,分别增长5.5%、33.3%和13.2%。全部工业增加值3.7亿元,增长36.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31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1亿元,增长95.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412元,较上年净增184元。目前,财政总收入1.29亿元,增长55.9%;一般预算收入8099.2万元,增长28.7%。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突出表现为“六个比重”明显提高:一是横峰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达3.2%,较2006年年同期提高了0.2个百分点;二是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3.24%,较上年同期提高了1.9个百分点;三是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71%,较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四是乡镇财政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41.8%,较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乡镇财政总量为3917.2万元,增长97.8%。五是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1.2%,较上年同期提高7.4个百分点;六是工业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2.4%,较上年同期提高6.5个百分点,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格局已经确立。 发展动力持续增强。投资、消费、出口拉动力显著增强。1-6月份,全县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5亿元,增长74.2%。城乡消费市场日趋活跃,居民消费需求稳步扩大,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6亿元,增长14.3%。对外开放形势良好,1-6月份,全县引进市外项目18个,其中亿元项目2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4个。实际进资7.31亿元,增长55.6%;利用外资667万美元,增长11.2%;外贸出口297万美元,增长162.8%。 投资平台持续夯实。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2007年初确立的21项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总投资近3亿元。城市框架成倍拉开,功能更加完善,路网更加通畅,人气不断集聚。城区面积由2002年的3.8平方公里拓展至2006年的8.7平方公里;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由2002年的3平方米扩大到2006年的7平方米,城市绿化率达35%。工业园区快速崛起。1-6月份,园区建成区面积达2.54平方公里,入园企业总数96家,正式投产48家,园区销售收入15.1亿元,实现税收5000万元,安置就业7130人,分别增长202%、232%和45%。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增强。有色金属、纺器服装、食品医药、矿产等四大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其中有色金属加工企业达23家,实现销售收入近10亿元,占园区经济比重达73%,实现税金3790万元,占园区经济的75%,以龙祥铝业、和丰铜业等为主的有色金属“块状经济”初具规模。2007年园区销售收入达30亿元,实现税收1亿元,安置就业8000人,有望跻身全省重点调度工业园区行列。 2007年以来,按照“四个倾斜”的要求,实施“扩大就业、社会保障、健康医疗、济困安居、新农村建设、文明创建、城市路网、环保生态、人才教育、和谐平安等“十大民生工程”,1-6月份,全县涉及民生工程的90项指标,已有28项指标全面完成,其余大多数指标均实现“双过半”目标。 § 基础设施 确立“建立现代工业县”的发展思路, 横峰县提出了“一河两岸”、“三线”、“四区”、“五业”的发展战略。围绕“建立现代工业县”的十余项重要工程迅速进入实施阶段。以岑港河县城段2公里为重点规划建设,集防洪、供水、美化、休闲为一体的“一河两岸”工程,日夜施工,一期工程春节前顺利竣工;以合理规划梨温高速公路挂线横铅线公路、320国道和上德公路县城段的生产力布局的“三线”工程正抓紧实施;高起点建设工业园区、新城区、仓储区、娱乐旅游区的“四区”工程;重点发展房地产、矿产、农业产业化、传统工业产业、新兴工业的“五业”也已紧锣密鼓地展开。 面积4平方公里的兴安工业园区,已平整土地1000亩,入园企业15家,占地935亩,投资总额达3.2亿元。全县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30万吨轧钢厂建设项目已落户园区,其建成后年产值可达6亿元,对带动该县工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为推动工业化进程,该县按照县城10万人的规模修编了县城总体规划,并对城区实施“南扩东移”。新城区总投资约5000多万元,建成后,人口和面积都将比老城区增加一倍多。 为着力解决制约建设的资金、技术、项目三大“瓶颈”,该县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强化措施,优化环境,去年共引进项目90个,实际进资2亿元,同比翻了两番以上。从经营城市入手,规范土地管理,有效盘活城市土地资本。对取得使用权后闲置两年以上的4163平方米土地,依法收回拍卖,获得1000多万元的收益。去年底县委县政府办公大楼以1500万元整体出售给外商,据预测,此举将直接带动资金流动1亿元。同时,推进城市公用设施和城市资源的市场化运作,采取“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的办法,把城市建设推向市场,开辟了资金来源。 § 民风民俗 ●横峰油子馃 横峰县是油茶之乡,村前屋后、漫山遍野都有油茶树,因此盛产茶油。茶油多,油炸食品也就多。人们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会了制作油子馃。这是一种最常见而又最引人喜爱的农家食品。油子馃是用一种特制的油子馃勺(铁皮敲打而成)装为主浆、包菜馅放入油锅中高温炸成。制作简单,但味道特别,香、咸、辣、酸可以俱全。逢年过节或亲友光临,家家都能制作出各具特色的油炸食品。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农村称鬼节),这天家家户户炸油子馃,也炸蛤蟆皮、油丸馃等食品。 ●芋头糖 又名兴安酥(历史上横峰称兴安县)。最早生产于葛源,是葛源的传统食品,故又名葛源芋头糖。芋头糖用糯米、芋头、芝麻、白糖、茶油等原料制成。历史上,葛源生产的芋头糖就闻名省内外。据说,葛源的芋头糖,别处无法效仿,即使用同样的原料、同样的方法,制出来也及不上葛源芋头糖。原因是葛源的糯米好。葛源前山村一带种的糯谷,生产时间长,当地水土好。从下种到收割,要历经春夏秋冬四季,沐浴四季雨水。这种稻谷碾出来的糯米质白、粘性重。蒸成糯米饭与熟芋头一起捣烂,撕成小团,再蒸。然后又捏成条切成片晒干,放入油锅中炸,体积急剧膨胀,捞上来趁热拦熟芝麻、白糖,便是芋头糖。这种食品,具有酥、香、甜等特点,进口消融,故又名料化糖,最适宜老人吃。据老人传闻,葛源芋头粮,清代曾被列为贡品,深受皇宫青睐。每年立冬过后,横峰葛源芋头粮便大批生产,畅销各地。远在外地工作的横峰人,一吃上芋头粮,便知道这是来自家乡的食品,心中油然产生一种思乡之情。横峰县的乡镇企业已将芋头粮美其名为芝麻糯米酥,用印有花纹图案和文字说明的食品袋包装,一斤一包、或半斤一包,既便于携带,又美观大方。 ●串堂 横峰县 赣东北农村有一种小戏班儿,因为是在农家的厅堂里吹拉打唱的故名串堂。串堂一般由7人组成,两人拉、两人吹、三人打。七人中大多会唱。虽说都是男的,却有人唱生、唱旦、唱花脸、念白等。台词都记得很熟。能唱上几个折子戏,而且边唱、边拉、边打。乡村男婚女嫁、建房祝寿都作兴请上一班串堂。有了串堂,方圆几里、十几里就知道谁家办豆事、办什么喜事。于是这一两天,不仅村子里热热闹闹,东家也显得体面、风光。串堂班有一个头,叫班头。东家叫串堂要预先定约,告诉班头大喜的日子,有的还预先给定钱,使双方放心。喜庆的日子,东家再派人去接,串堂班便一路吹吹打打的来了。到了东家门口,东家还要放爆竹,以示欢迎。 珠联璧合的日子,是串堂有喇叭将新郎新娘吹进洞房的;华厦落成的时辰,是串堂用喇叭把大梁给吹上屋脊的。喝喜酒时,串堂几人单独坐桌,一般坐在大门右角那桌,不管坐满与否,其他人不能凑坐。串堂班的人注视着厨房,每上一道菜,就要吹拉一个曲调。喇叭一响,客人们也就知道有菜上桌了。最显示串堂班水平高低的,是在饭后。饭后,东家必须摆开场面,让串堂班吹、拉、打、唱好一阵子。唱什么,得根据东家办喜事的内容而定,婚娶、寿诞、建新房,各不相同。七人中,每人都有角色,有的能一当俩。唱完后,东家要给红包,要摆茶果,上点心。据说,一般人学串堂,从不会到会,至少要三年。这三年的日日夜夜,寒来暑往,他们是“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学艺人有句行话,叫“千日二胡百日箫、喇叭只需学一朝”,就是的拉二胡难,吹箫容易些,吹喇叭最容易。其实不管哪种乐器,要学好都难,除了拜师外,还得靠自己平时苦练。更何况,串堂班的人数有限,每人还得会玩上一两件乐器,能充当一两个角色。 十年动乱期间,串堂曾被当作农村的“四旧”给取缔了,一些会吹、拉、打、唱的人也随之销声匿迹。十一届在中全会以后,农村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恢复,串堂又作兴起来了。年终,各个山村、各条大路上,经常可以碰到吹吹打打的欢乐队伍。 § 横峰八景 一、横峰积翠 郑日奎 灵山青未了,此地得横峰。岩壑无端幻,松杉若为容。 岚光开薄雾,夜色滞疏钟。待访幽居士,烟霞路几重。 注:郑日奎为清朝进士,横峰即岑山,在县城北1.5公里,因山横卧城北得名,草木茂盛翠绿。 二、龙泉晓钟 费宏 天划山腰洞,神斛石窍泉。野眸真快我,尘眼一醒然。 坐久云成宇,吟边树拂烟。谁能忘世虑,来此学飞仙。 注:费宏为明朝宰相,铅山人。岑山洞又名龙泉庵,在城北1.5公里,庵内原有铜钟,晨晓撞钟声音远传城内。 三、天台远眺 横峰县 刘仪宠 天台最高处,一望半东南。万壑争呈秀,诸峰并吐岚。 山河云作界,城廓树相参。寄语登临者,毋轻此小庵。 注:刘仪庞为清朝兴安(今横峰)知县,天台山在城东1公里,因山顶平坦似台得名,极目远眺可见铅山的鹅湖山、弋阳的圭峰。 四、赭亭堆霞 李奎 赭亭名最著,乘兴共攀缘。路拥槎牙石,岩飞瀑布泉。 回头如望井,举步若升天。此即蓬莱境,令人思豁然。 注:李奎为明朝公卿;赭亭山在上畈乡杨家村境内,南界铅山县,山呈赭色,远望似亭得名,这座红石山在霞光照耀下恰似一堆红霞。 五、玉屏文笔 郑日奎 孤峭凌云出,江朗梦未通。风烟任批抹,霜雪几磨垅。 地启文明兆,人增诗赋雄。岂同殷浩废,咄咄但书空。 注:文笔峰即笔架山,在莲荷乡境内,因山形似笔架得名。 六、鹤石摩天 刘仪宠 寒原一片石,似鹤势悠然。不向林泉下,将腾霄汉边。 谁能施俗网,似可载真仙。何日发长唳,声闻彻九天。 注:鹤石山在上畈乡境内,因山形似一只展翅冲天的仙鹤而得名。 七、横溪曲水 刘仪宠 横溪清浅水,共说似兰亭。红红鱼翻浪,幽幽鸟下汀。 流来一涧绿,照去万峰青。不断如琴响,高人彻夜听。 注:横溪即岑山流经县城的溪水,今县中操场东西小河边有“横溪曲水”石刻。 八、马潭印月 郑日奎 一鉴马潭水,偏与明月宜。幻成空际色,添得画中诗。 影浸峰峦湿,光分草树滋。蛟龙寒不寐,夜半恐潜移。 注:马潭即龙潭,在青板乡徐村境内,此潭深不可测,月照如雪。 § 参考资料 1、http://www.hfzf.gov.cn/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