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远古人
释义

§ 概述

远古人    他们可不是摩登原始人。真正的穴居人可没有时间鬼混;他们得忙著和掠食者搏斗、狩猎觅食,为生存大计奔走。他们的生活非常简陋,环境恶劣,寿命也很短。但无论如何,他们还是设法在350万年的时间内转型成这个世界上已知成就最高的物种:智人。

与远古人共舞 将带领观众和人类的始祖面对面,并且上溯10万个世代,为外貌、行为举止和思想都越来越近似我们的人类始祖塑像。这部质感媲美大萤幕作品的纪录片远赴南非、冰岛和英国三地拍摄,记录先民各种不同的遭遇,其艰险困苦使电视纪实影集《我要活下去》有如儿戏。场面惊心动魄,而且如假包换。

东非出土、身材矮小的知名南方猿人「露西」将在片中和我们相见。透过露西这些残存的化石,我们知道猿人已经是直立行走的了。节目中我们还将看到早期的原人如何狩猎、打斗以及学习合作;他们从脑容量到语言、乃至规画设计和想像的能力无一不是突飞猛进。一百多位科学家贡献他们的专业知识协助影片的拍摄,只为了确保与远古人共舞能呈现现代人类诸多先祖的真实面貌。这趟包罗万象、检视人类演化自始至终的旅程,将从猿人说起,然後逐一介绍「较为晚近」的原人,如:

●吃骨髓、脑容量相当大且使用石器的万能博士「巧人」(或称「能人」)

●悠游非洲稀树草原,怡然自得的「卢多尔夫人」

●最早看似「人模人样」,有双长腿,并赖以走出非洲的「匠人」

●我们居住在亚洲已经渺无踪迹的远亲「直立人」,他们会使用竹子,和「匠人」关系十分密切

●无法适应气候变迁的冰河期威武战士「尼安德塔人」;还有地球上首批体型外貌和我们无分轩轾的「智人」。由於非洲大旱,他们几乎全数灭绝,但脑部的重大突变让他们具有规画想像的能力,进而扭转命运,绝地逢生。

§ 历史分析

原始人类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如何生存和发展,这是各种神话和传说的主题。中国也不例外。传说最早的人类或居于洞穴之中,或构木为巢,生食蔬果与鸟兽之肉,饮血茹毛。有燧 人氏出,钻燧取火,教人熟食。这些传说与远古人类生活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据考古发现 ,大约在距今71万年至2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的远古人类才开始 学会用火。他们以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叶子和枝梗为燃料,把自然火种长期保存下来, 用于烘烤食物、取暖、照明、防寒和抵御野兽侵袭。当时人们只能用锤打砸击等办法制作一 些简单的石器,依靠这些工具根本不可能对付肉食猛兽,最多只能猎取鹿一类等草食动物 ,得到的肉食品非常有限。采集是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食物主要是朴树子,还有胡桃、楸、栎、榛、蔷薇、鼠李、松、榆等的果实、种子和叶子,以及禾本科、豆科植物的茎和种 子。当时只排除双亲与子女、祖父母与子孙发生关系,实行同辈男女相互婚配的群婚,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互为夫妇。

大约到距今四五万年左右,中国社会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生活有了较大发展,制作石 器的技术有了明显进步,石球增多,狩猎成为食物的重要来源,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排除 了同胞兄弟姐妹以及旁系兄弟姐妹发生婚姻关系,演进成为出生于不同群落的同辈男女互为 夫妇的群婚制。群落的规模一般在三五十人之间,过着共同婚姻生活的男女们,生前在各自 出生的群落生活,死后埋葬在各自出生的群落的墓地,子女则属于母亲的群落。群落之间开 始形成比较松散的联系。

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社会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从距今1万 年开 始,到距今4000年结束,经历了大约6000余年的历史。其中前4000年是母系氏族社会繁荣 期 。在母系氏族社会经济生活中,采集和渔猎仍占重要地位,但这时已发明了种植农业,而且 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种植粟和黍的发源地,长江下游地区成为种植 水稻的发源地。耕作、收割、加工三大类农具都已基本具备,用石、骨、蚌、木制作的农具 数量超过渔猎工具,成为当时的主要生产工具。饲养业已开始出现并得到发展,猪、狗、鸡 、牛成为普遍饲养的动物。发明了陶器,人们制作了包括碗、钵、盆、罐、瓮、盂、缸、小 口尖底器、小口平底以及大口尖底器等许多品种的器具,涉及饮食器、储藏器、水器和炊器 等多种 类型。当时陶窑的温度在900—1000℃之间,由于氧化作用,出窑的陶器呈红色,器面上的 图案则为黑色,这样的陶器被称为彩陶。编织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有斜纹缠结、棋盘格 、间格纹等多种编织方法。

母系氏族社会居住单位从小到大分为房组、房群、村落三级。村落的人口据估算约在300人左右。每个村落,均有居住区和墓葬区,有的还有陶窑区。村落居住区的中 央 一般是中央广场,周围分布着向广场开门的房屋。房屋又可以分为几个群组。整个村落是一 个具有血缘联系的人群组织,其中每一房群里居住的人们之间,比其他房群里居住的 人们之间,血缘关系要接近,而每一房组里居住的人们之间血缘关系更为接近,每一个小房 子里居住的则是一个对偶家庭,包括一位妇女和她的孩子,以及与她过婚姻生活的外氏族的 男子。墓葬区与居住区的村落、房群、房组三级结构相对应,形成墓地、墓区、合葬墓三级 结构,几个合葬墓构成一个墓区,几个墓区构成一个村落的墓地。男女死后还是分别归葬于 本氏族墓地。

在新石器时代的后2000年期间,即距今约6000至4000年之间,古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历史上最 深 刻的一场变革。黄河、长江流域的氏族部落先后从母系氏族转变为父系氏族社会。在父系氏 族 社会,农业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农业生产工具大型石铲达到了石器制作技术的顶峰, 江南地区还出现了犁、破土器和耘田器,农业生产产量得到较大提高。与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相对应的是家畜饲养业的兴旺发达。传统中所谓六畜马、牛、羊、鸡、犬、猪都已都得到了 饲养 。陶器种类和器形变得越来越复杂,NFD22、蒝、鬲、飌 、鼎、 豆、罐、盂、绎、盆、碗、壶、杯、瓮等应有尽有,质地坚硬,一般为灰色 和黑色,出现了以“蛋壳黑陶杯”为代表的精美陶器。漆木器制作也有相当水平,作为木工 工具的石斧、石锛、石凿等磨制精致,锋利实用。当时已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开料解板、取齐 刨平、榫卯接缝、刮削打磨等加工技术,为了使木器变得美观华丽,还在木器上施以彩绘花 纹。这一时期的纺织品分麻织品和丝织品两类,麻布经纬线的密度由母系氏族社会的每平 方厘米12×12根左右提高到30×30根左右。出现了大量的玉器和铜器。

在父系氏族社会,社会居住单位虽然表面上仍是房组、房群、村落三级,但它的内容已经发 生质的变化。首先它改变了向心封闭式的格局。原来的中央广场的功能和作用已被聚落内的 大室庙堂及其广场所取代。房屋多成排布列。每一大排房屋群,可视为一个大家族,每一大 家族中又分若干大家庭,每一大家庭居住在二三间连在一起的小排房或邻近的单间房内。单 间房的存在表明:在大家庭内,一部分已婚的子女有其相对独立的生活。而那些相互毗邻的 若干排大的房屋群,则可构成一个宗族群体。墓葬也开始按家族分区。一排或一组墓群构成 一个家族的墓区,几个家族墓区共同构成宗族墓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聚落内部,家族长 辈与各类家庭成员在地位和财富占有上产生了悬殊,聚落与聚落之间也形成了差别。原来大 体 平等的农耕聚落发展为含有初步分化和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态。有的聚落的居民无论在财富 上还是社会地位上都超过了其他聚落,它的首领们不但统治本聚落的平民,还统治着其他聚 落的人民。有的中心聚落甚至出现了城邑。大约从公元前3000年前后开始, 一直 到公元前2000年间,在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以及其他地区,陆续出现了许多用夯土城墙或 石头筑成的城邑。城邑的出现使得聚落的面貌为之一变,形成所谓“万邦林立”的局面。据 传说,当时还创造了部落联盟的形式来协调各方国之间的关系。

在父系氏族时代,自古以来对于自然的崇拜、对于图腾的崇拜以及对于祖先的崇拜等种种信 仰,开始形成以氏族为单位的传统和习惯,这些传统和习惯又随着聚落与聚落交往的增多而 初步开始融合。天地和父系祖先的祭祀在社会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在黄河、长江流域甚 至周边地区,都发现有这一时期的大型祭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9: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