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长春地质学院 |
释义 | 长春地质学院长春地质学院是国家重点大学,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是以培养高级地质科技人才为主的高等学校。长春地质学院于1997年2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首任校长、党委书记孙运生。更名后的长春科技大学(长春地质学院)于2000年6月12日与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成为新的吉林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地质学院)的相关学科并入吉林大学的相关学院,原校址现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 § 概况 旧址长春地质学院是国家重点大学,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是以培养高级地质科技人才为主的高等学校。1952年由中国长春地质专科学校、山东大学地质矿产学系、东北工学院地质学系和物理学系合并成立于长春市。初名东北地质学院,首任院长为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教育家李四光。 1957年更名长春地质勘探学院,1959年易为现名。李四光、文士祯、郭思敬、汪小川、喻德渊、李一平、陆锦、董申保、陈静波、张贻侠、韩淑芝、杨继笑、杜长龄等相继担任学校的党政主要领导职务,业治铮、余瑞璜、经福谦、俞建章、顾功叙、张寿樟、白季眉、丁克全、何继善、张秋生等学者名流都曾在校任教。现任院长张贻侠。学院设有地质学系、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应用地球物理学系、地质仪器系、岩矿测试及地球化学系、探矿工程系、能源地质系、工业管理系、社会科学系和基础科学系等10个系。开设12个本科专业,12个专科专业,19个硕士生专业,5个博士生专业和 1个博士后流动站。应用地球物理学专业为中国重点专业。 学校现有教师835名。其中教授124名,副教授26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名誉院士3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名,博士导师38名,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8名,跨世纪长春科技大学学科带头人40余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78名;高级职称教师和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分别占教师总数的46%和41%。此外,学校还聘请88名国内外专家学者为学校的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 学校同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荷兰、保加利亚、乌克兰、乌兹别克、日本、韩国、朝鲜、蒙古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建有校际、院际、所际学术交流合作关系,特别是以学校为主,联合俄、日、韩、朝、蒙五国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建的东北国际地学研究与教学中心,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 近年来,学校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其他国际学术组织及我国外交部等部门委托,多次承办、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并经常接待国外专家学者来校,派遣人员出国,进行国际间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学校在国际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声望日益提高。 1978年以来,学校承担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关的重大课题、学科发展前沿课题研究项目1807项,取得研究成果1373项,有396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或省部级奖励;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输送了近4万名各类建设人才,他们以基础扎实、技术过硬、适应性强、勇于四光园吃苦耐劳而享誉社会。 旧教学楼学校校园占地面积9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万余平方米。拥有各类教学科研设备12042台件,其中包括一批具有8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设备,总价值5359万元。建有馆藏丰富的图书馆和博物馆各1座,图书馆藏书近120万册,各类中外期刊1900余种,配有现代的MT终端检索系统及成套视听设备,是东北地区地学图书情报资料中心;博物馆馆藏标本5万余块,以馆藏国内外典型珍贵标本丰富斐声于世。现有三种学术刊物在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长春科技大学学报》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建校四十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关怀和支持下,经几代科大人的共同努力,学校实现了单科性办学向多科性办学的历史性转变,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科学合理的教学科研体系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具备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承担大中型科学研究与技术攻关项目的雄厚办学实力。学院设有地质、矿床、非金属矿产开发及应用、综合信息矿产预测、应用地球物理、高等教育等17个研究所(室),57个设备比较先进的实验室,一座藏书85.4万册的图书馆,一个拥有上万件岩石矿物等标本的博物馆,以及两个地质教学实习基地。学院与国内外有关单位有着广泛的教学与科研联系,承担或参加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学院出版的刊物有《长春地质学院学报》、《世界地质》等。 § 专业设置 学校一角专业设置: 本科专业 地质学、地质矿产勘查、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环境工程、岩土工程勘查、地球物理、矿场、地球物理、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地球化学与勘查、工业分析、金属矿产开发、探矿工程、石油地质勘查、思想政治教育、中英文高级文秘、自然资源管理与保护、国际贸易、计算机及应用 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 矿物学、岩石学、沉积学。矿床不、应用地球化学、古生物学及地层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应用地球物理、探矿工程、数学、地质、应用数学、遥感地质、电磁测量技术及仪器、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动力学与大地构造物理学 。 § 现状 长春地质学院长春地质学院与分别隶属教育部、卫生部、国土资源部、信息产业部的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邮电学院5所高校新组建为吉林大学是根据国务院关于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决定,经教育部批准,于2000年6月12日成立的。新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的重点综合性大学。 合并前的五所学校,都有着光荣的历史。原吉林大学的前身是东北行政学院、东北人民大学,伴随着新中国高教资源在各大区重点布局而发展壮大,并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和学风,是一所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取得了许多重大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是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原吉林工业大学的前身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伴随着我国汽车、农机工业的兴起而成长,是一所以汽车和农机为优势和特色,工、管、理、文相结合的多科性中国重点大学,是我国汽车工业和机械工业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重要基地之一,被誉为“中国汽车农机工业人才的摇篮”。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的前身是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和第十八集团军卫生学校。几经变迁,建国后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学校于1939年在抗日的烽火中由聂荣臻元帅创办,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参加了学校的创建和教学医疗工作。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造就了许多著名的医学专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原长春科技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51年10月的长春地质专科学校,首任校长李四光,是一所办学特色鲜明的多学科中国重点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矿产资源普查、勘探、开采、保护和综合利用方面的人才,并丰富了中国地球科学的理论研究。原长春邮电学院是我国东北地区惟一一所信息通信类工科高等学校。学院于1947年创建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是一所办学条件较为完善、学科新、发展势头好的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信息通信类人才。原五校在各自的办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办学风格,原五校都由我党亲手创办,林枫、吕振羽、匡亚明、唐敖庆、李四光、江一真、钱信忠、饶斌等老校长和曾在学校学习和工作过的杜若君、王湘浩、余瑞璜、蔡镏生、朱光亚等著名科学家,为学校优良传统和良好学风的形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经过多年积累,逐步形成了“五湖四海”的办学特色,毕业生以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崇尚务实,具有良好素质和优良学风的显著特点,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五校实现实质性的合并,顺应了世界高等教育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总趋势,为向一流大学的目标奋进迈出了重要一步。 办公楼新组建的吉林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大学科门类;有本科专业115个,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3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有国家重点学科16个,在一些学科和研究领域内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数量经济学、法学理论、计算数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车辆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农业机械化工程、神经病学等学科领域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学校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努力营造有利于创造性人才成长的人文环境和客观条件。学校是国家确认的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有国家基础科研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8个。现已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高水平、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在校全日制学生62764人,其中博士生3316人,硕士生10614人。 学校在一贯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大力开展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拥有几百个具有现代化研究手段的实验室,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其他部委重点实验室11个。学校承担了大量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有一批产业化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国家攻关、“863”项目、“973”项目等高新技术成果,注重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断加大为地方和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力 度,同几百个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校办产业蓬勃发展,被誉为“民族的软件骄子”的长春吉大正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一批校办产业落户于与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毗邻的学校科技园内,与新校园连为一体,有望发展成为高科技产业群。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荟萃了一批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国内外知名学者。有教师5824人,其中教授1011人,副教授1286人,博士生导师623人。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3人,他们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敖庆、吴式枢、孙家钟、徐如人、沈家骢、周其凤、宋玉泉、林学钰、邹广田、李廷栋、滕吉文、任露泉、冯守华、王立鼎、任咏华、董韫美、毛河光,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夏咸柱、陈香美、陈秉聪、沙庆林、李京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6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3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6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长江学者13人。 吉林大学在长春市校园占地面积80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250多万平方米,有5个校区8个校园,分布在长春市的不同方位。每个校园都环境优雅,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独具特色,而新铺设的光缆和计算机网络又把所有校区连为一体,使网上办公、远程教育等更加便捷。在珠海市新建的珠海校区占地面积5000余亩,一期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各类藏书490万册。校图书馆被确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藏书馆,是教育部综合性文科文献信息中心,是东北地区惟一的理科外国教材中心,同时是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引进图书文献中心。经教育部批准建设在我校的CALIS东北地区中心为全国七大中心之一。 学校对外交流广泛,校际合作紧密,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 长春地质学院合并后的吉林大学已成为我国目前办学规模最大、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等学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吉林大学的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使吉林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管理体制、校园文化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整体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重点建设学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学科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国家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建成一所国内领先、国际知名、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从而实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把吉林大学建成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的目标。 § 陈列馆 陈列馆该馆于 1952 年由山东大学地质矿物学系、东北工学院地质矿冶系和长春地质专科学校等单位的陈列馆合并建成。1955年地质宫建成。陈列面积1000平方米。该馆收藏的标本来自全国各主要地区、矿山。该院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以及与国外交换的矿物、岩石、矿石标本等,总计 4万多件。 该馆根据地质学的学科性质设置陈列,包括有动力地质学、古生物学、区域地层学、结晶学和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和矿产等7个部分,展品共有1万余件。其中有来自宇宙空间的珍品,如1976年3月8日在吉林省吉林地区陨落的世界历史上罕见的陨石雨的标本,以及洮南球粒陨石,内蒙古集宁铁陨石、新疆铁陨石、玻璃陨石和宇宙尘标本。构造地质陈列有该院教师近年的科研成果,如沉积重力构造的塑性变形、滑塌岩,以及西藏的蛇绿岩套。古生物部分的陈列品有湖南省产的巨大的三叶虫化石,辽宁省出土的蜻蜓化石和包裹在琥珀中的昆虫化石,完整的长 1.2米的珠角石化石,鱼化石,螃蟹化石等等。 此外,还收藏有俞建章教授研究过的珊瑚化石,中国首次发现的恐龙蛋化石和青岛龙的部分骨骼化石。矿物结晶部分,展出有各种结晶系列的完美晶体,如等轴晶系中的方硼石、方铅矿、闪锌矿,四方晶系中的鱼眼石、白钨矿,单斜晶系中的丝绒的孔雀石、蓝铜矿,三方晶系中的菱锰矿等等。矿物学部分收集有400余种常见的和稀有矿物。岩石学部分是按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展出,其中包括有产自中国的花岗岩60多种,还有许多记录地质变迁的沉积构造标本。 矿床学部分是按成因分别陈列,其中有中国著名矿区标本,如新疆可可托海的伟晶岩矿床、鞍山磁铁矿、西藏铬铁矿、辽宁和山东的金刚石矿等。 矿产部分按黑色金属、 有色金属、稀有和分散元素、非金属、特种非金属和美术工艺品原料等分别陈列。 该馆还开展了陨石矿物学、沉积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有《中国吉林陨石雨的初步研究》等论文数十篇。 § 历任领导 东北地质专科学校 校长 李四光 1951.08—1952.10 东北地质学院 院长 文士祯 1952.10—1954.08 东北地质学院 代院长 汪小川 1954.09—1955.06 东北地质学院 代院长 汪小川 1955.06—1956.08 东北地质学院 代院长 喻德渊 1956.08—1957 长春地质勘探学院 代院长 喻德渊 1957—1958.12 长春地质学院 代院长 喻德渊 1959.01—1962.11 长春地质学院 院长 喻德渊 1962.12—1966 长春地质学院 革委会主任 金九思 1969.01—1970.08 长春地质学院 革委会主任 张 德 1970.09—1972.07 长春地质学院 革委会主任 杨 岚 1972.07—1973.04 长春地质学院 革委会主任 方欣甫 1973.04—1976.08 长春地质学院 革委会主任 陆 锦 1976.08—1977.10 长春地质学院 院长 董申保 1978.04—1984.01 长春地质学院 院长 张贻侠 1984.01—1992.10 长春地质学院 院长 孙运生 1992.11—1997.02 长春科技大学 校长 孙运生 1997.02—2000.06 东北地质学院 总支书记 郭思敬 1952.11—1953.02 东北地质学院 总支书记 文士祯 1953.02—1954.11 东北地质学院 党委书记 汪小川 1954.11—1956.08 东北地质学院 党委书记 郭思敬 1956.08—1957.10 长春地质勘探学院 党委书记 李一平 1957.10—1958 长春地质学院 党委书记 李一平 1958—1961.06 长春地质学院 党委书记 郭思敬 1961.06—1966 长春地质学院 党委书记 张 德 1971.05—1972.07 长春地质学院 党委副书记 杨 岚 1972.07—1973.04 长春地质学院 党委副书记 方欣甫 1973.04—1976.08 长春地质学院 党委书记 陆 锦 1976.08—1977.10 长春地质学院 党委书记 陈静波 1977.10—1980.07 长春地质学院 党委书记 郭思敬 1980.07—1984.01 长春地质学院 党委书记 张贻侠 1984.01—1985.10 长春地质学院 党委书记 韩淑芝 1985.11—1991.08 长春地质学院 党委书记 杨继笑 1991.08—1994.04 长春地质学院 党委书记 杜长龄 1994.04—1997.02 长春科技大学 党委书记 孙运生 1997.02—2000.06 § 参考资料 [1] 校园招聘网 http://www.chinahrlab.com/html/gaokao/yxzy/intro/20061222/64467.html [2] 吉林大学 http://www.jlu.edu.cn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