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足三里穴
释义

§ 介绍

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左腿为例,坐椅上,用右手掌按膝盖骨正中央,轻抓膝盖。中指沿胫骨伸长,在中指尖水平画线,与食指方向延长线交汇处既是。

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腿肿膝胫痠,伤寒羸瘦损,气蛊及诸般,年过三旬后,针灸眼便宽,取穴当审的,八分三壮安。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添加

§ 缘由

足三里又名下陵,为胃的下合穴,胃经的合穴,之所以称它足三里,一是因为此穴位于膝下3寸;二是因为此穴统治腹部上、中、下三部诸症。“里”字含宽广之意,古代“井田制”九百亩为一方里,故以足三里寓其治病范围广泛。其定位:仰卧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 别名

三里穴,下陵穴,胃管穴,鬼邪穴,下三里穴

§ 定位

足三里穴位置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找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

另外一种简易找法: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此穴。

§ 解剖

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

§ 主治

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赢瘦。

§ 操作

直刺1~2寸。

§ 配伍

配中脘、梁丘治胃痛;配内关治呕吐;配气海治腹胀;配膻中、乳根治乳痛;配阳陵泉、悬钟治下肢痹痛;常灸天里可养志保健。

§ 主治病症

本穴应用广泛,为全身强壮要穴,针灸按摩可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亦为消化系统常用要穴。

1.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胃肠炎,胃痉挛,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肠炎,痢疾,急慢性胰腺炎,阑尾炎,肠梗阻,肝炎,消化不良,小儿厌食,辅助胃镜检查;

2.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贫血,风湿热;

3.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膀胱炎,遗尿,阳萎,遗精;

5.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

6.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失眠,神经衰弱,小儿麻痹,面神经麻痹,脑血管病,癫痫;

7.五官科系统疾病:眼疾,口腔疾患,耳聋,耳鸣。

§ 特异性

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土;胃之下合穴。

§ 配伍

配冲阳、仆参、飞扬、复溜、完骨,有补益肝肾、濡润宗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配天枢、三阴交、肾俞、行间,有调理肝脾,补益气血的作用,主治月经过多,心悸。

配曲池、丰隆、三阴交,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头晕目眩。

配梁丘、期门、内关、肩井,有清泻血热,疏肝理气,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乳痈。

配上巨虚、三阴交、切口两旁俞穴,有良好的镇痛作用,用于胃次全切除术。

配阳陵泉、行间,有理脾胃,化湿浊、疏肝胆,清湿热的作用,主治急性中毒性肝炎。

配中脘、内关,有和胃降逆,宽中利气的作用,主治胃脘痛。

配脾俞、气海、肾俞,有温阳散寒,调理脾胃的作用,主治脾虚慢性腹泻。

§ 解析

(1)足三里。足,指穴所在部位为足部,别于手三里穴之名也。三里,指穴内物质作用的范围也。此穴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在此形成较大的范围,常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足三里穴后,散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大量气化上行于天,形成一个较大气血场范围,如三里方圆之地,故名。三里、下三里名意与该穴同,下,指本穴位处足之下部,别于手三里穴所在之部。

(2)下陵。下,下部。陵,土丘也。下陵名意指本穴为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沉积之处。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中夹带大量的脾土微粒,至本穴后,因经水散行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被较多气化,脾土微粒也因之停驻,形成了本穴大范围的脾土堆积之状,故名下陵。

(3)胃管。胃,土也。管,管道也。胃管名意指本穴为脾土微粒运送的通道。

(4)鬼邪。鬼,与神相对,指地部的经水。邪,水也。鬼邪名意指本穴气血中地部经水偏多则为胃之害。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而本穴功用为气化水湿上补天部胃经之气,维持胃经湿热之性,若受以寒、经水偏多,则本穴气化之气少,胃经湿热之性无存,故名鬼邪。

(5)胃经合穴。因胃经自厉兑穴起,足三里以下各穴的上行之气皆汇合于此,故为胃经合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气血的主要变化是地部经水气化于天,变为天部经气,物质的运动无风木的横行、火的炎上、水的润下等特征,只有土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

§ 补充内容

(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足三里穴Zúsānlǐ(ST36)

〖取穴方法〗人体足三里穴位于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解剖〗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

〖主治疾病〗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赢瘦。

〖人体穴位配伍〗配中脘穴、梁丘穴治胃痛;配内关穴治呕吐;配气海穴治腹胀;配膻中穴、乳根穴治乳痛;配阳陵泉穴、悬钟穴治下肢痹痛;常灸天里可养志保健。

〖刺灸法〗刺法:

1.直刺0.5~1.5寸,针感向下肤放散;

2.针尖略向上斜刺,在不断捻转运针之时,针感可沿胃经逐渐循股走至髀关、归来、天枢等穴,少数走向胃腑、剑突处;

3.理气止痛可用龙虎交战法;

4.消肿利水可用子午捣臼法。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5~10壮,艾条灸10~20分钟。 强身保健可采用化脓灸,每年1次,或累计灸数百壮或温灸至皮肤稍见红晕为度,每日1次,每月20次,有时亦可采用药物天灸。

〖附注〗(l)足阳明经所人为“合”。(2)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3)参考资料:a.据报道,针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观察发现胃弛缓时针刺使收缩加强,胃紧张时变为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穴痉挛。b.据报道,针刺单纯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儿的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可使原来低下的胃游离酸、总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c.据报道:针刺人及家兔的该穴,发现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体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也能灭活某些病毒)都有增加,人增加17.85单位,兔增加62.1单位,两者均在针后12小时增加最显。d.据报道:针刺家兔的“足三里’、“大推”可使其调理素明显增加,从而促进白细胞吞噬指数的上升,增强其免疫能力。

〖别名〗三里穴,下陵穴,胃管穴,鬼邪穴,下三里穴。

〖穴义〗胃经气血在此形成较大的气血常

〖名解〗

(1)足三里。足,指穴所在部位为足部,别于手三里穴之名也。三里,指穴内物质作用的范围也。该穴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在此形成较大的范围常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散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大量气化上行于天,形成一个较大气血场范围,如三里方圆之地,故名。三里、下三里名意与该穴同,下,指本穴位处足之下部,别于手三里穴所在之部。

(2)下陵。下,下部。陵,土丘也。下陵名意指本穴为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沉积之处。

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中夹带大量的脾土微粒,至本穴后,因经水散行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被较多气化,脾土微粒也因之停驻,形成了本穴大范围的脾土堆积之状,故名下陵。

(3)胃管。胃,土也。管,管道也。胃管名意指本穴为脾土微粒运送的通道。

(4)鬼邪。鬼,与神相对,指地部的经水。邪,水也。鬼邪名意指本穴气血中地部经水偏多则为胃之害。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而本穴功用为气化水湿上补天部胃经之气,维持胃经湿热之性,若受以寒、经水偏多,则本穴气化之气少,胃经湿热之性无存,故名鬼邪。

(5)胃经合。因胃经自厉兑穴起,足三里以下各穴的上行之气皆汇合于此,故为胃经合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气血的主要变化是地部经水气化于天,变为天部经气,物质的运动无风木的横行、火的炎上、水的润下等特征,只有土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稀湿脾土及天部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地部脾土燥化水湿后固化于穴周内外,天部之气则循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说明:血压高时,针灸足三里可降压,血压低时,针灸足三里可升压。

§ 现代医学应用

足三里的现代医学治疗范围:足三里作为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要穴,对呼吸系统,血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以及五官科,妇科,外科,皮肤科等多种疾病均有疗效.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胃痉挛,急慢性胰腺炎,食欲减退,赢瘦虚弱,口腔疾患,腹膜炎,便秘,尿闭,休克,动脉硬化,高血压,神经衰弱,贫血,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四肢倦怠或麻痹疼痛,神经性头痛,眼疾,脚气,半身不遂,黄疸,癫痫等症.此穴主治甚广,为全身强壮穴,针灸可以保健,预防中风.

§ 文献摘要

《灵枢》: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足三里。

《灵枢》: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

《外台》:凡人年三十以上,苦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以三里下气。

《四总穴》:肚腹三里留。

《通玄指要赋》:三里却五劳之羸瘦;痹肾败,取足阳明之上。

《玉龙赋》:心悸虚烦,刺三里。

《千金翼》认为足三里“主腹中寒,胀满,腹中雷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胸腹中瘀血,小腹胀…伤寒热不已,热病汗不出…口苦壮热…喉痹不能言…胃气不足,…脚气”。

《针灸聚英》又云其“主胃中寒…大便不通,心闷不已,卒心痛…水气盅毒…目不明,产妇血晕,不省人事”。

华佗用足三里疗“五劳羸瘦,七伤虚乏”。南北朝时刘宋医家秦承祖云其“诸病皆治”。

§ 艾灸足三里

保健的应用

唐代王焘在其所编著的《外台秘要》中如是说:“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则令人气上眼暗,以三里下气。”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一书中提到:“一论中风,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个月前, 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提出发现中风先兆,可以艾灸足三里和绝骨进行保健预防。日本古人有“莫与没有灸足三里的人在一起旅行”一说,芭蕉翁在旅行日记一开始就写道:“在和道神打招呼的时候,手里没有拿什么,裹着破烂的腿袴,扣着笠帽的带子,心里却想着先去灸一灸足三里,比观赏松岛之月还要重要。”中国民间甚至流传“灸一次足三里等于补一只老母鸡”的说法。而俗语“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如果想要身体安康,就要使足三里常常保持湿润的状态,其实就是在足三里行化脓灸的意思。

作用机理

艾灸足三里用于防病保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早已为历代医家所认同。在五行学说中,胃属土,胃经上的足三里是土经中的土穴,尤善健脾和胃。凡胃肠道疾病,不论虚实寒热之证,都可针灸足三里调治。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赖之充养。所以,调补脾胃重穴足三里可以补益气血,扶正培元,达到保健防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艾灸调整人体的机能具有整体性,通过温热刺激足三里,促进气血运行,起到散寒驱邪、止痛、化瘀消肿的作用,并能健脾补胃,增强正气的抗邪抗病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发挥其防病强身、延年益寿的作用。

现代医学实验研究表明,灸足三里能提高红细胞免疫功能,而且效果与艾灸的时间有一定的关系[1]。也有学者发现[2],艾灸足三里能明显提高IgA的水平。另外发现[3],艾灸足三里两个月后,灸后空腹血清中上皮生长因子(EGF)的含量有明显增高,表明保健灸能调节机体EGF的合成与释放,因而有益于机体的新陈代谢,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灸足三里,能有效改善血液的流变性,对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4],还能同步调整老年人血中的高铜与低锌[5],老年肾虚患者的 RC3b及 RIC百分率均显著提高[6]。

操作及配穴

一般进行温和灸,操作时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足三里,约距0.5-1.0寸左右进行熏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即可,一般每侧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稍呈红晕为度,隔日施灸一次,一个月十余次左右。老年人可于每日临睡前30分钟左右施灸。还有一种方法是化脓灸,每天灸足三里穴一次,灸时采用艾条,一次约15分钟或更长时间。穴位处出现小水泡后停止艾灸,并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待水泡自行吸收。在应用化脓灸时应严格消毒,以防止感染。

在灸足三里的同时,可以有选择的配伍一些穴位,以便达到更理想的效果。一般强壮灸可以配伍关元,肾俞;消化系统加灸脾俞、胃俞、中脘;神经系统配伍大椎、身柱、肾俞;呼吸系统可配伍肺俞、身柱、风门。心血管系统:高血压可加风门、曲池、阳陵泉;冠心病配伍身柱、郄门、三阴交、膻中。泌尿生殖系统加肾俞、关元、三阴交。

§ 附注

(l)足阳明经所人为“合”。

(2)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3)参考资料:a.据报道,针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观察发现胃弛缓时针刺使收缩加强,胃紧张时变为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穴痉挛。 b.据报道,针刺单纯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儿的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可使原来低下的胃游离酸、总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c.据报道:针刺人及家兔的该穴,发现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体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也能灭活某些病毒)都有增加,人增加17.85单位,兔增加62.1单位,两者均在针后12小时增加最显。 d.据报道:针刺家兔的“足三里’、“大推”可使其调理素明显增加,从而促进白细胞吞噬指数的上升,增强其免疫能力。

§ 现代报道摘录

高血压病

取双侧足三里穴常规消毒后,用1.5寸或2寸毫针刺入,得气后在针柄上放艾炷如杏核大,用火点燃,每次灸3-5壮,每日1次,10日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日。

增强机体免疫力

针足三里可使乙肝表面抗原阴转率提高,对免疫球蛋白中的IgG,IgA有一定影响,能提高补体C3和DHA值,从而控制发病。还有报道表明,针刺人及兔的“足三里”穴能使血中裂解素,调理素及白细胞吞噬指数均有显著增加,从而增强了机体的免疫力。

调节血细胞

针刺足三里,对脾性全血减少症、营养不良性贫血病人的红细胞减少和血红蛋白减少以及放疗或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均有调整作用,针足三里等穴后1-2周均见其上升,说明针刺本穴对血液成分有一定影响。[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2:4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