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西屏镇
释义

§ 简介

西屏镇是松阳县城所在地,是松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松古盆地东南部,省道龙(游)丽(水)线和上(武义上茭道)松(阳)线在城东交汇。东距丽水68公里,东北距金华市121公里。全镇总面积1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2万亩,林地面积8.52万亩。

西屏山奇水秀,自然条件优越,瓯江支流松荫溪穿城而过,城西、城南有“望松观日”、“石笋仙踪”、“百仞云峰”、“双童积雪”、“石空飞瀑”等景点;城西2公里处有始建于北宋、现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的“延庆寺塔”。交通便捷,50省道纵贯境域,建设中的龙丽高速公路将把松阳融入了浙江省4小时经济圈。

§ 详细信息

(二)气候、水文:境内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交替明显,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四季中春秋季短,夏冬季长,季节特征明显。全年平均气温16-17℃,最高气温7月,最低气温为1月。降水量1500~1600毫米,降水日数161天,年太阳辐射量每平方厘米85—105千卡,年日照时数1840小时,年无霜期236天。

境内水系分布涉及同属于松荫溪的六大支流:五都源、四都源、竹溪源、三都源、黄坑源、活源。

二、建置沿革

(一)历史沿革:西屏因有西屏山而得名,原名紫荆村,唐贞元年间(785~805)松阳县治由古市迁入,始为县治所在地。民国23年(1934)县城称城镇。民国29年(1940),现城置南镇、北镇。民国33年(1940),南北两镇合为西屏镇。解放初期为区属镇,1952年改为县属镇,1959年分设西屏镇和西屏管理区,1961年改为西屏镇和西屏人民公社,1964年镇社合并,复称西屏镇,1980年更为县属镇,1992年,阳溪、水南两乡并入西屏镇,仍称西屏镇。(二)行政村和人口分布:西屏镇下辖西屏、阳溪、水南3个办事处,有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城中、古城6个社区居委会,行政村53个,自然村111个,总人口56716人,户数21132户,其中非农业人口22275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29人。

三、经济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使西屏镇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围绕“绿色、优质、高效”的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目前已形成名优茶、水果、小竹笋、蚕豌豆等10余个千亩以上基地和中华鳖繁育基地、西坌生态养殖示范基地,拥有“银猴”茶叶、“梦阳”脐橙、“白云山”杨梅、“森尔”香菇等驰名特产。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已拥有企业450多家,形成了机械制造、竹木加工、外贸服装等支柱产业。为实现“工业兴镇”,还在招商引资、嫁接改造现有企业等方面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新建的省级特色工业园区——西屏工业园区已吸引40余家企业入驻生产。2004年,全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2.8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1.38亿元,农业总产值1.47亿元。社区建设蓬勃发展,从实际出发整合社区资源,拓宽服务领域,强化社区功能,社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先后有2个社区分别被评为省级示范社区、绿色社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先后建成了新华路、紫荆路、太平坊路、长松路、要津路,城区街道形成三纵三横的格局,城区面积达到4平方公里。新建了江滨公园、西屏山公园、青少年宫、图书馆等文化娱乐设施。一个既有文化底蕴又具有现代感的山水生态城镇正日趋完美。

(一)、农业

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狠抓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特色产业,“效益农业”、“绿色农业”不断发展。尤为可喜的是,广大干部群众的市场经济意识逐步更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经营机制逐步完善,外出务工闯市场、参与农产品加工营销的农民不断增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基本实现。一是种养结构进一步优化。早稻、小麦、油菜等低效农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蚕豌豆、春玉米、青毛豆、大棚蔬菜等优质高效农作物面积不断扩大。2003年,全镇蚕豌豆种植面积9473亩,青毛豆种植面积3112亩,春玉米种植面积848亩。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2001年,引进中得高科技中华鳖选育基地;2003年,西坌村年销售生猪1.4万头,年销售2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户就有58户,以西坌村为中心的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二是以茶叶、干水果、花卉为重点的主导产业得到较好地发展。按照“抓调整、扩规模、优质量、增效益”的工作思路,围绕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名优茶、干水果、花卉等产业。重点发展名优茶,实施了阳溪中片、水南沿溪片的连片开发和阳溪上片“千亩”无公害茶叶基地建设,建立了竹客口村300亩连片标准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因地制宜发展优质水果,实施了水南沿山片“千亩”优质水果基地建设和阳溪下片优质水果开发;近年,出台了有关发展花卉产业的优惠政策,在水南、桐溪等7个村建立了“香水百合”、“瑞香花”、“马卦木”等花卉苗木基地,花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3年,全镇新发展名优茶2656亩,茶叶总面积达到9500亩;新开发早熟李1000亩,新增水果面积2353亩;花卉苗木总面积达到380余亩。三是农业市场体系进一步加强。把市场建设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来抓,围绕本地资源、主导产业和交通优势,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联办各类农产品市场。建立了项桥下、竹客口村茶青市场,竹溪毛芋市场,水车、南山杨梅市场,源内香菇市场等8个农副产品产地市场。加强营销队伍建设,鼓励农民从事农产品营销服务,全镇形成了一支较为庞大的农副产品流通队伍。2003年,年销售额超50万元的有18户,超100万元的有9户,超500万元的有3户。四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完善投入机制,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以低产田改造、病库修理、渠道维修、水库建造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实施了阳溪畈、乌泥坌、水南畈土地整理工程,并配之以相应的路渠;对项弄村洞阳亭水库、十二村和十三村的叶脚山垄水库、丁山头马鞍山水库等20余座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实施了关垄水库、陈塘垄水库的“千库保安”工程;修复松荫溪水毁工程、东坞水库南干渠道、青龙渊坝等水利设施。五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不断加强。全面开展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调查,建立劳动力资源、外出劳动力数据库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台帐,开展“千户就业”建档工作。积极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和输出工作,2003年,全镇培训农村劳动力260余人,培训率达8‰,累计输出劳动力2787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1.6%。

(二)、工业

坚定不移地把工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依托本地资源条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不断加大工业的投入,合力兴工,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一是工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合力扶工的氛围基本形成。坚持以项目带开发的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西屏工业园区、城东工业小区和工业重点村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健全管理体系,完善服务功能,各园区和块状经济区的集聚功能日益显现。目前,城东工业园区已实现固定资产投入1.05亿元,形成重点集聚机械制造、竹木加工、化工等产业,年产值近3亿元的工业洼地。二是重中之重抓招商,引资为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弥补我镇硬件条件的不足,我们加大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一方面通过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招商氛围。另一方面,采取行政和经济手段双管齐下的办法,开拓招商渠道。一是建立招商引资责任制,将招商引资工作与干部年度考核挂钩。二是设立引进奖,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全民招商的氛围正逐步形成。城东工业小区工业企业从1998年的160余家发展到现在的300余家,金亿特有限公司、三阳纸业公司、东俊制衣有限公司等外来企业注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快我镇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坚持扶优扶强,巩固提高现有企业。实施主要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每年选择30家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实施"三优一高"工程,加强企业经营者队伍建设,提高企业科技含量,大力培育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努力把现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企业和产业做大做强。1995年引资的雷克机械有限公司通过多年的培育,已成为年生产摩托车4万余辆,产品出口,年产值超亿元的浙南摩托车生产龙头企业;金星文教具用品有限公司、绿野木业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也成为年产值超2000万元的县重点企业。2003年,全镇实现产值超亿元企业1家、超千万元企业8家,销售产值超500万元企业16家,通过IS9000认证企业有10家,有13家企业注册了商标,10家企业的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此外,注重加强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法》宣传活动,组织安全生产检查,企业安全生产意识增强。积极稳妥开展破产企业的改制,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第三产业: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从而带动了其他各种行业的发展。在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的基础上,组织农产品营销队伍,至2003年,全镇有35个流通大户,年流通农副产品量达19600吨,毛猪35617头,流通金额达1.1亿元。在每年香菇、蚕碗豆、毛芋、茶叶等农副产品交易旺季,各种汽车、拖拉机昼夜装运。

(四)一方特产:南山“白云”东魁杨梅,其品种“东魁杨梅”发源于浙江黄岩,其母树为实生树,距今已有100余年,70年代由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定名为东魁杨梅取“东方之魁”之意,果实之大世上罕见,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杨梅,素有“杨梅王”之称,东魁杨梅成熟期为6月下旬至上旬,其果形大如乒乓球,平均纵横径(直径)为3.66cm-3.73cm,单果重22-25g,最大的果重为50g,每500g东魁杨梅一般只有20颗,最少12颗,果实紫红色,平均肉柱长1.15cm,肉厚、味浓、汁多,甜酸适口,可食率为94.8%。含可溶性固形物11-13%,含酸量P4-P5%。品质优良。成熟期不易落果,采收时间长达10-15天,较耐贮运,适于果实鲜食和制罐兼优。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该镇南山、水车等村推广种植,面积达500亩。

(五)集市贸易: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的渐趋繁荣,各村个体经销店及商贩不断增多,市场经济的确立完善,更促进了西屏镇商贸事业的发展。随着茶叶、毛芋、杨梅、香菇等农副产品的发展,市场交易也逐步兴旺起来,形成了项桥下、竹客口村茶青市场,竹溪毛芋市场,水车、南山杨梅市场,源内香菇市场等8个农副产品产地市场。

四、社会发展状况

(一)教育:

概况:西屏镇教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始于唐,唐武德四年(621)创立了县学,宋咸淳年间(1256—1274)创办了明善书院。建国后,学校更是雨后春笋般涌现,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西屏镇的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1984年以来,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以上,在校生巩固率达100%。1984年普及初等教育,经省政府验收通过。从1986年开始全县首批实施八年义务教育的乡镇之一。1995学年,全镇有初中4所:县一中、县三中、阳溪初中、水南初中,在校初中学生2609人,教职工201人。小学34所:县实验小学、镇中心学校、南门小学、阳溪辅导小学、水南辅导小学及完小、村小等,在校小学生4232人,教职工232人。到2003年,全镇有中学5所,县一中、县三中、县职业中专、县民族中学、联办城南中学。小学6所,县实验小学、西屏镇中心学校、阳溪中心小学、水南中心小学、西坌小学、大竹溪小学等。幼儿园45所,县实验幼儿园、镇中心幼儿园、勤勤幼儿园等。

幼儿教育:西屏镇现有49所幼儿园(班),其中教育部门办的有5所,全镇在园幼儿2105人;社办幼儿教职工138人,35岁及以下91人,35岁以上47人,合格学历达标85%。2003学年等级考核评估,确认为县一级幼儿园的有6所,二级的有11所,其它为三级。全镇社办幼儿园组织健全,建立了安全工作、等级考核等领导小组,设有幼儿教研大组和二个教研小组,有120多名幼儿教师积极加入民办工会。2003年评出幼儿教育工作先进集体10个,先进工作者24人。

小学教育:西屏镇中心学校是一所市级示范性小学,2003年被市政府授予“模范集体”,1999年—2003年被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学校原校址设在要津路2号,其前身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办的公立育英初等小学堂。94年县城太平坊改造工程实施,校园整体搬迁重建,新校园座落在县城太平坊路11号,占地面积9356㎡,建筑面积4470㎡。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雅,是儿童学习和生活的一座乐园。

1998年西屏镇校有教师64人,有21个班级,在校学生有884人。全镇有小学24所(镇校3所.南门1所.水南9所.阳溪11所)教师有171人,有83个班级,在校学生有2650人。

根据松阳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建立我镇教育与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在主管部门和镇政府的支持下,实施以布局调整为主线,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率,初步形成比较科学、合理的办学格局,到2003年全镇小学布局,以西屏镇校为中心,阳溪小学、水南小学为辅导点,西坌小学、大竹溪小学为村级完小点,南门小学(2001年9月)并入镇校,将南门小学定为镇属中心幼儿园。水南初中于1999年9月并入城南中学,阳溪初中于2003年9月并入民族中学,原阳溪初中校址扩建为阳溪中心小学,阳溪小学原址将建成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形成全镇五所小学,一所幼儿园,一所成技校的格局)。

2003年,西屏镇校有教职工75人,大专以上学历达到53%,小学高级职称达到65%,有2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97人;全镇小学有教职工176人,大专以上学历达到38%,小学高级职称达到59%,有5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有2308人。

中学教育:松阳县城南中学创建于1999年8月,是在撤并的原水南、竹源、竹溪三所初中基础上易地重建的一所联办中学。2003年8月原叶村初中并入,2004年8月原斋坛初中并入,学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力量得到整合,办学水平显著提高,达到强强联合的效果。学校坐落于松荫溪畔,现占地面积38亩。学校办学设施优良,拥有3个多媒体教室和300米环形跑道的田径场,电脑房、物理实验室、生化实验室一应俱全。学校现有25个班级,1200余名学生,生源主要来自西屏、叶村、斋坛、竹源一镇三乡。现有105名教职工,中高级教师66名,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70%以上。

(二)卫生:20世纪50年代以前,西屏各地治病主要依靠个体中医,草药郎中和中药铺等为主,缺医少药现象突出。1958年8月,由县人民委员会统一调动联合诊所和个体开业医务人员建立了阳溪卫生院和水南卫生院,在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乡医院管理委员会,1958年9月实行人民公社化,乡卫生所改称管理区卫生所,1961年改称公社卫生所,1982年改称公社卫生院,1984年改称乡卫生院,1992年后改称阳溪卫生院、水南卫生院沿袭至今。西屏镇中心卫生院创建于1993年8月,其前身为西屏镇卫办门诊部,院址在西屏镇人民大街120号。1994年10月在门诊部基础上,正式建立西屏镇中心卫生院。负责本单位的卫生行政管理、医疗业务和原松阳区八个乡级卫生院及西屏镇卫生办公室的卫生行政、财务监督管理、预防、妇幼、初级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管理工作。2000年在西屏镇城南路(现长松路)新建五层988平方米门诊大楼一幢,现在职工34人,拥有先进的胎心监护仪、血球计数仪、B超、电脑妇科治疗仪、牙科治疗仪、尿分析仪、全自动生化仪、心电图机等医疗设备,2003年门诊病人33323人次,业务收入268.78万元。

(三)基础设施建设:配合县政府开展了过境公路、江滨公园、城防工程、城东路、城南路、民族中学、西屏工业园区二期、茶叶市场、新建万吨水厂、龙丽高速公路、市政广场等县重点工程的征地和建设工作,完成了西一村、六村、七村、九村、十村、十一村、项弄等村综合大楼,城南中学、阳溪小学、水南小学教学楼工程建设;完成了水南环片公路、阳溪环片公路建设和西小公路、西三公路西屏段的油路浇筑,浇筑了西屏至延庆寺塔路段、踏步头、北山、项弄、瓦窑头、水南环片公路水泥路面以及县城各村小巷村道的水泥路面;在竹客口、铺门、桥头等村修筑了村主干道、机耕路;多方筹资在西坌、丁山头、青蒙等10多个村安装了自来水;完成全镇农村的电网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实现村村通电话,80%的村通了闭路电视。

(四)人民生活:该镇人均收入逐年攀升,1998年人均收入为1884元,2004年为3382元。进入西屏镇,高楼林立,轿车、摩托车成了居民的日常交通工具,电话、手机也早进入西屏镇的千家万户,是农户必备的通讯工具,家中电视机由黑白换成高档彩电。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6: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