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卡拉马佐夫兄弟》 |
释义 | § 名书简介 作者:(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年)《卡拉马佐夫兄弟》 类型: 小说 成书时间: 1880年 § 背景搜索 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小说家。1821年诞生于莫斯科,他的一生和所写的伟大小说一样黑暗,一样戏剧化。父亲是前陆军军医,在任职期间取得贵族身份,并拥有两处田庄。因为酒后的暴行,被家中农奴强行灌酒,气绝而亡。 1838-1843年就读于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毕业后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845年完成第一部小说《穷人》,获得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的赞扬,被誉为第一部俄国社会小说。 184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指控反对沙皇而被捕判死刑,就在行刑士兵的枪举起的时候,传来了沙皇的谕令,由死刑改为流放西伯利亚。从死亡边缘回来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并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思想和小说。 12年的劳役生活同样令他改变了很多,一方面丰富了生活知识,积累了文学素材,同时,对社会的观察、对人生的思考也更趋于深刻,富于哲理;另一方面,流放生活使他远离俄国的先进阶层,苦役犯政治上的不开展使他思想中固有的消极面有所发展,当时日趋频繁发作的癫痫病也加深了他精神上的抑郁。 回到彼得堡以后,他和哥哥创办了《时代》杂志,并凭借《死屋手记》恢复往日声誉,被托尔斯泰评为“最优秀的作品”。同期小说《被欺凌与被侮辱的》深获读者喜爱。随后又发表了《冬日里的夏天印象》、《地下室手记》、《罪与罚》、《白痴》以及《卡拉马佐夫兄弟》则使他跻身世界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1881年2月9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彼得堡逝世。 推荐阅读版本:耿济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内容精要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它是根据一桩真实的弑父案写成的。它围绕着卡拉马佐夫和他的儿子们:德米特里、伊凡、阿历克赛以及名为奴仆实为私生子的斯麦尔佳科夫,展示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剧主题。 费陀尔·巴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年轻时是一个寄人篱下的食客,常常扮演小丑的角色。为了谋求财产和地位,曾两次结婚。妻子相继去世后,全然不顾教养三个儿子的义务,任凭他们由命运摆布。他生活糜烂,自私贪婪,甚至奸污患有精神病的丽莎。丽莎生下了一个孩子,取名斯麦尔佳科夫,从小由家里的仆人抚养,长大后成为家里的厨子。到了晚年卡拉马佐夫已经是外省县城里的一个富裕地主和高利贷者了。 他的长子德米特里是一个退伍军官。他和未婚妻卡捷琳娜·伊凡诺夫娜一起来到县城,向他父亲索取母亲留下的遗产。在县城,德米特里遇到了艺妓格鲁申卡,并且疯狂地爱上了她。他背叛了未婚妻。可是老卡拉马佐夫也垂涎格鲁申卡的美貌,存有非分之念。为了财产和艺妓,德米特里与父亲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并扬言要杀掉父亲。 俄罗斯的圣贝索教堂第二个儿子伊凡是一个接受了完整大学教育的评论家。伊凡和他哥哥不同,他崇尚理智,力求理解生活的意义,是一个无神论者。他认为现存的社会秩序不合理,但对改造世界持悲观态度。他从不相信上帝的存在,认为既然没有上帝,那么什么都可以做。他经受着没有信仰的痛苦,把人人可以为所欲为作为自己的处世原则。在父兄发生争执的时候,他充当了调解人。在调解期间,他和哥哥的未婚妻暗中互相爱慕。尽管他偶尔会调解家庭矛盾,但是他还是抱着听之任之的态度,任由父兄争执不休,把他们比作两条相互撕咬的毒蛇。 第三个儿子阿历克赛纯洁、善良,为了摆脱“世俗仇恨”和追求“爱的理想”而当了见习修士。他被大家信任和喜爱。他爱所有的人,尽力劝慰由于情欲而处于疯狂状态的父亲和哥哥。 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长期处于卑屈的处境,郁积起对这个家庭、父亲的怨毒情绪,他接受了伊凡那种人人可以为所欲为的思想,公然声称为了个人利益可以背叛自己的信念。 俄罗斯名画·意外的归来德米特里企图向父亲索取3000卢布来偿还他欠未婚妻的一笔钱。他也知道父亲已准备了3000卢布送给格鲁申卡,但他更担心的是格鲁申卡到家里与父亲见面,这样他就不可能娶她了。一天晚上他发现格鲁申卡不在家,便跑到父亲那里去找她,可是格鲁申卡并不在。当他看到父亲时,心中燃起怒火,但克制住自己,没有伤害他。翻墙离开时,他被仆人格里戈里发现,便顺手用铜杵打昏了仆人。 德米特里以为仆人已死,便匆匆离去。他马上打听到格鲁申卡已和她过去的情人到莫克洛叶的酒馆去了,这时,他对格鲁申卡的爱情已经绝望,加上以为自己杀了人,便打算到莫克洛叶和格鲁申卡见一面后自杀。不料格鲁申卡对她过去的情人非常失望,因为他来找她不是出于爱情,而是为了钱。因此她一见德米特里便宣布将永远爱他,将自己过去的情人撵走。德米特里被她的爱情所陶醉。这时,县警察局长和法官赶到莫克洛叶,指控德米特里有杀父之罪,并逮捕了他。 沙皇尼吉拉一世原来斯麦尔佳科夫预见到德米特里和他父亲的冲突不可避免,性情暴烈的德米特里可能动武,甚至杀害父亲,这时他便可以窃取老卡拉马佐夫为格鲁申卡准备好的3000卢布,嫁祸于德米特里。为了避免被人怀疑,他在近几天佯装癫痫发作。他事先暗示伊凡家里可能出事,劝他“离开罪孽远些”。伊凡对此不置可否。就在德米特里到家找格鲁申卡的那天晚上,当斯麦尔佳科夫听到格里戈里的叫声后,他立刻到老卡拉马佐夫的房里,发现他并未受到伤害。为了偷走3000卢布,他用铁的镇纸把他打死,回去继续装病。 案发后,伊凡起初相信杀父的是德米特里。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终于向斯麦尔佳科夫了解到他父亲被杀的详情。斯麦尔佳科夫说明他是根据伊凡的原则做了这件事情,并且得到他的默许,因此杀父的主犯是伊凡,而他只是从犯。伊凡大为恼火,决定要在法庭上告发他。而斯麦尔佳科夫则在开庭前夕畏罪自杀了。 莫斯科红场开庭时,德米特里一再声明他不是凶手。伊凡也作证:杀害老卡拉马佐夫的是斯麦尔佳科夫,并得到他的纵容,作证后他就昏倒了,医生检查他得了脑炎。伊凡的证词没有充分依据,法庭判决德米特里流放西伯利亚20年。经过一系列事件后,德米特里想到人们所受的苦难,内心涌起想为大家做些事以减轻人们痛苦的愿望,在精神上得到了“复活”,表示要 “通过痛苦洗净自己”。 阿历克赛相信德米特里的清白,他暂时留在家里照顾两个哥哥,以后将根据卓西玛长老临终时的嘱咐,离开家乡,走向人间。 这一“偶合家庭”最终崩溃了,它成为分崩离析的沙皇专制社会的一个缩影。 § 专家点评 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说:“如果我可以完成这最后一本小说(指《卡拉马佐夫兄弟》),将会高兴地死去,因为我已经彻底地表达了自己。”从时间上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撰写他的最后一本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整整花了三年时间。可是从精神上来看,他却为这本书工作了一辈子。这本书可以说是他大部分创作的总结、所有自我的总和,是他用一生做准备、呕心沥血的文学巨著。 他是俄国最伟大的小说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他与尼采并称为19世纪存在主义的两大思想家,都提出了“人是什么”,质问永恒的存在。正如他所言“人类是个谜,如果必须花一辈子才能找出答案,也不能说是浪费时间。我忙着解开这个谜,就是因为想成为‘人’”。他所有的创作几乎全都着重在一个“人”字上,描写的均为人和人的世界。或许也因为他早期抱着无神论的态度,书中的男主人公都必须裁决“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 这个问题也成为《卡拉马佐夫兄弟》一书探讨的主题。人们一般都把《卡拉马佐夫兄弟》评价为19世纪后半期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其实,作品的思想内容十分复杂,作家的创作意图也深远得多。陀思妥耶夫斯基想要在这部作品中对自己的一生探索做个总结,想要在书中探讨他认为人生与社会最重大的“全宇宙的问题:有没有上帝?有没有灵魂不死”?探讨善与恶、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探讨“怎样按照新方式改造全人类”。1869年他在一封信中明确写道:“将贯穿全书的主要问题———它使我自觉不自觉地苦恼了一辈子———是上帝的存在问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从这个中心出发,引出有关道德、人性、政治、宗教等纠葛难解的种种疑惑与矛盾。从政治、社会的层面看来,整本书说的虽然是一个杀父的故事,却在作者笔下演化成了宏伟的社会哲理小说。这个“偶合家庭”交错着强烈的爱和憎,以其尖锐的矛盾而陷于分崩离析,宛如当时俄国社会的缩影。卡拉马佐夫三兄弟性格、思想迥然不同。老大德米特里放荡不羁,好色暴虐;老二伊凡否定一切;是个无神论者,老三阿历克赛纯真博爱,投身僧侣,崇尚神秘主义,他们三个仿佛预示着俄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而卡拉马佐夫兄弟们的对话和论争也反映了当时思想的高涨,人们力图从理论上探索完整的世界观来阐明生活中种种迫切的问题。 从宗教、心灵层面上看来,书中经常呈现出善恶交战、异教文化与基督精神的强烈拉扯,呈现三条平行线的三兄弟,因为完全不信仰上帝的父亲,以及无法改变的血缘关系而交汇在一起。诸多的矛盾冲突,最后竟由自卑、阴郁、狡猾的私生子了结,借他之手杀死了血脉相连的父亲,也解除了一切痛苦和不幸的源头。 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新的高峰。作家按照自己称之为“接近虚幻的现实主义”的美学观点,“选取最奇特的现象”(畸形的父子、兄弟关系和弑父案)作为创作素材,把主人公放到“最奇特的外部的心理的境界”,然后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惊人的准确性刻画人物的精神状态。小说取得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然而,即使小说探讨了最残酷、最黑暗的人性,有最荒诞、最可笑的故事情结,尽管伊凡向阿历克赛大声疾呼“我不接受上帝创造的世界,即使我知道它存在,却绝不愿承认”,他终究精神错乱,因为脱离上帝的人最终将孤立于人群、世界之外。这样的结局反映了作者的想法与态度,人必将经历苦难与折磨,由此达到身心的净化与救赎。 《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被世人誉为出色的心理描写大师。他擅长心理剖析,尤其是揭示内心分裂。他通过人物的自身感受、内心分析以及近乎乖张的行动所体现的时代气氛来造成别具一格的真实。他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写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他喜欢描写直觉、幻觉、非理性的反常心理、下意识的行为以及富于象征意义的梦境,德米特里的梦、伊凡的梦,都充满深刻的心理、哲学内容。他运用各种形式来揭示人的二重性,揭示人心灵深处善与恶之间的不断斗争。接踵而至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着复杂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人物常常处于近乎迷狂的精神状态。这种非理性和神秘性往往被后来的一些文学流派看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特色。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文学的世界中以梦魇般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令人惊恐、战栗、窒息、压抑、绝望的现实,如同暗夜中令人眩晕的纯白之花,闪烁着阴郁与寒冷的光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善恶矛盾性格组合、深层心理活动描写都对后世作家产生深刻影响。他创作中的非理性的、直觉主义的成分,他的醉心于病态心理的描写,使他被现代派作家奉为鼻祖。 § 妙语佳句 魔鬼的上帝在进行斗争,而斗争的战场就是人心。 要让世界旧貌换新颜,首先就应该使人们自己在心理上改弦易辙。 § 相关词条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文学;俄国 § 相关资料 《陀思妥耶夫斯基评传》;《陀思妥耶夫斯基传》;《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集》 § 词条分类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文学;俄国;世界历史名书;传世经典文学 § 相关链接 http://www.tianyabook.com/waiguo2005/t/tuosituoyefusiji/index.html http://www.oklink.net/zjzj/foreign/russia/07.htm http://www.lhhy.cn/Article/onlinebook/novel/tstyfsj/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