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释义

§ 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医院于1937年抗战烽火燃起之初由反抗外敌入侵、立志救亡、保护和发展民族教育的北平大学医学院等爱国高校师生南下来西安所创建。是西北地区最早创立的从事现代高等临床医学教育的大学附属医院。在近七十年的创业历程中培养出了大批高级医师、医学教育家和医学科技人才,为无数人民群众带来了健康和平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疗特色和医德传统,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始终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为我国现代医学和高等医学教育的建设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现代医学诊治、高等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科研中心之一。

§ 规模

医院现拥有29个临床科室,13个医技科室,13个研究室(所),12个临床教研室,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专业9个,硕士学位授予专业全面覆盖。开放病床1000张,年收住各类病人2万余人次,年门急诊量超过50万人次。教职员工近2000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4%,教授、主任医师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18%以上,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占教师队伍总数的61.2%,有52名专家教授享受国家有特殊贡献津贴,283位专家分别担任省级以上专业学术组织中的主委、副主委、常委和委员职务。

§ 宗旨

济世为民七十载,仁术仁心惠神州

生命至上、质量第一是二院人始终恪守的办院宗旨,历经一代代专家学者的潜心钻研和攻关实践,医院的诊治水平和质量不断迈向新的高点,诊治病种不断趋向全面,向社会提供着优质、安全、高效的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

§ 科室设置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骨科、普通外科、呼吸内科、耳鼻咽喉科被陕西省卫生厅认定为陕西省医学重点学科,皮肤科、消化内科、眼科、泌尿外科入选陕西省优势医疗专科,中医科评为陕西省优势中医肾病专科,这些学科并在全国有着重要影响。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肾病科、小儿外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肿瘤外科、妇产科、儿科、感染科、麻醉科等科室在相关领域疾病诊治和研究方面均形成了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在国内和西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和盛誉,如关节、脊柱外科研究及手术、各种消化内镜诊断和内镜下治疗技术、难治性贫血的三联治疗、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的疫苗治疗、恶性血液、实体肿瘤的强化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银屑病、色素性皮肤病等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皮肤病、各种中耳炎、喉病、呼吸道异物的诊断和治疗,尿动力学检查及腔内泌尿外科领域等许多技术居西北地区或国内领先地位,其中胚胎嗅鞘细胞移植技术、大面积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诊治、微创巨结肠根治、微创漏斗胸根治、胃肠镜的诊断和治疗、胃肠功能性疾病及酸相关性疾病的诊治等技术和研究已达国内外先进水平。医院部分学科被省卫生厅指定为陕西省耳鼻咽喉疾病质量控制中心、消化系统疾病质量控制中心、超声诊断质量控制中心、皮肤性病质量控制中心;医院的各项医疗指标始终雄居陕西地区各大型医院前列。

§ 医疗设备

医院拥有10万元以上的各类先进的大型诊疗设备270多台,总值达1.2亿元,如数字减影系统、医用直线加速器、超导型核磁共振、ECT、血细胞分离机、螺旋CT、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各类国内外先进的微创内窥镜(电子胃镜、宫腔镜、脑室镜、支气管镜、腹腔镜及泌尿系统纤维镜等)、数字成像遥控胃肠机、先进的血液透析设备、技术性能领先的检验设备如全自动酶免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等,为准确有效诊断、治疗许多疑难重症提供了可靠的诊治平台和现代化技术支持。

§ 服务特色

医院牢记社会责任,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每年都向贫困地区、农村、灾区和重大意外事故事件派遣支农、救灾、扶贫和抢险医疗队和专家组,无偿提供药品和医疗服务,并连续三十年向非洲苏丹派遣了十几批援外医疗队,积极支持和开展社会公益事业,受到了各级政府和有关方面群众的嘉奖和赞誉。

§ 精诚培育得英才,桃李芬芳遍天下

医院有着近七十年从事现代高等临床医学教育的深厚积淀,已形成目标明确、管理科学、教学质量和评估体系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现有12个临床教研室。每年承担着300多名博士生、硕士生、300多名五年制本科、七年制本硕连读医学生以及国外留学生等多个层次的临床教学任务,并承担着国内、省内外各类医师的继续教育、进修学习任务,所培养的高级医学人才遍及省内、全国和海外,发挥着重要的医学人才库基地作用。医院还承担着国家卫生部统编教材编修和医学视听教材制作任务,已获得数十项国家、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和现代教育技术成果奖。

§ 学科建设兴院,科研领先腾飞

作为承担国家、部、省市及有关部门科研任务的大型临床医学科研单位,医院倡导科技兴院,人才立院的方针,以更快、更高、更强为发展目标。近年来,共获各级科研中标课题60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0多项,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标数和经费数连续多年名列全省第一。在科学研究上重视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获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近年来共获得各级科研成果奖85项,其中省部级以上成果奖4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编写(译)和出版专著100余部,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千篇,消化内科胃肠动力实验室被评为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医院承办的《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和《中华儿童保健杂志》三种杂志,均为国家级统计源学术期刊。

§ 学术交流

医院重视并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加拿大、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医疗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派出数千人次的医护人员出国学习研修和学术交流,许多专家被邀请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大会报告。留学人员回国后许多己成为医院医疗、教学、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 坚持求真务实,重视科学管理

医院实行党政共同负责、集体领导、分工负责体制,领导班子始终坚持以质量、发展、创新为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保障和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生命至上、质量第一的办院宗旨,重视制度管理,科学规范,不断强化和完善医疗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大力开展新技术新疗法,狠抓医德医风建设,实施"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全程优质服务,在广大患者和同行业中始终保持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为驰誉西北和全国的医学品牌。1995年医院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2003年评为陕西省百姓放心医院,并多次被评为省、市各类先进集体和精神文明单位。医院许多医护人员还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五一劳动奖、白求恩精神奖、优秀护士,全国护理系统巾帼英雄建功立业标兵,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白求恩精神奖、卫生系统先进个人、优秀护士等奖励和称号。

培养优秀医学人才,攀登医学科学高峰,是医院努力的目标;救死扶伤,患者至上,团结创新,求实奉献,是医院遵循的院训;与时俱进,创一流的医疗技术,一流的服务质量,一流的医院管理,竭诚为广大患者服务,是医院永恒不变的追求

§ 特色科室

心血管内科

心血管内科创建于1958年,是我院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现为博士学位授予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医院重点学科。

50年来,心血管内科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开拓进取,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学科及学术带头人,形成了以心肌病(克山病)、高血压、心律失常与心脏电生理、心血管临床药理为主攻方向的学科特色。

克山病的防治研究是心血管内科最早开展的前瞻性研究,并取得了划时代的突破。1960年,王世臣冲破传统治疗方法,确立了以改善心肌及全身代谢为主的治疗原则,首创大剂量维生素C疗法抢救急型克山病心源性休克获得成功(缓解率达97.3%)。这一开创性疗法的推广应用使克山病病死率由86%降至5%以下,被誉为“克山病治疗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而载入史册。王世臣于1963年被卫生部聘为地方病专家委员会委员;1978年因克山病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被越级提升为教授。著书《心源性休克》,应邀赴美演讲了《克山病概况》。1984年,他领导的克山病研究室因亚硒酸钠防治克山病方面的研究和贡献而荣获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家协会颁发的“克劳斯·施瓦兹(KLAUS SCHWARZ)”奖。1985年,他负责的国家“七五”规划项目进一步对克山病的始动因素、低硒与克山病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系列研究,分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近年来,在“985”工程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这一传统优势研究方向得到了高起点的传承,从分子水平破译克山病病因已成为新一代学术带头人的主攻方向之一。

心血管内科是西北地区开展介入性诊疗技术最早的学科之一。1958年,李景轼开展了第一例右心导管测压。1959年,孙济川等医师陆续成功开展了血流动力学测定、心脏临时起搏及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使我院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进入了实质性的应用与研究阶段。1981年,孙济川与618研究所协作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SX-1型心内膜-心肌活检钳,率先开展了心内膜-心肌活检术200余例,居国内领先地位。此外,自行设计、联合研制并成功应用了多极希氏束电极、QB-1型心脏起搏器,开启了心血管内科的电生理研究,多次获部、省级奖励。2000年以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资助下,牛小麟指导多名博士生系统、深入地探索了心脏过渡细胞的电生理特征及其在心律失常发生中的意义,同类研究居国内领先,多篇学术论著被SCI收录。负责全国七年制、八年制规划教材《内科学》中“心脏性猝死”和“危重病医学”的编写,反映了在国内相关领域的学术影响和特色。目前,心血管内科介入诊疗技术已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已能熟练开展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多种类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外周血管支架或滤器植入术及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等。

心血管内科是我省早期开展高血压防治与研究的学科之一。1982年,叶复来等先后指导多名硕士研究生以高血压为专题进行了系列研究,在认识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及推动我省高血压防治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2003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973”重大项目分课题支持下,牛小麟指导博士生和博士后以“高血压与核受体”为主要研究方向展开了日趋深入的系列研究,获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相关论著发表在《 Br J Pharmacol 》、《 Biochem Pharmacol 》等“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杂志上,并被SCI收录。

心血管临床药理学研究与实践是心血管内科近20余年来逐渐形成的以牛小麟为学术带头人的特色研究方向。1983年在国内率先将磷酸二酯酶Ⅲ抑制剂应用于临床研究,并领先于国外提出了该类药物治疗肺动脉高压的可行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6)。1996年在国内最先开展了咪唑啉受体及其激动剂的研究,并在陕西省“三五人才”专项基金资助下编著出版了国内外第一部相关专著《咪唑啉受体及其激动剂》。主编出版了《钙拮抗剂的药理与临床》、《内科疾病药物治疗处方及药理学注释》等多部专著,进一步奠定了学科在热点药物研究领域和倡导治疗规范中的学术地位。此外,他还与学校药理学教研室长期合作,主持完成了“四氢巴马汀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发现及其药理与临床研究”,获首届中华医学科技奖。

心血管内科现有医、护、技人员35人,病床数70张;辖心功能室、心导管室和重症监护与治疗病房(CCU)。现有医师17人,主任医师4人(教授/博导1人)、副主任医师6人(副教授/合作博导1人);博士学位者10人(占59%)、硕士学位者6人(占35%)。形成一支年富力强的骨干队伍,在学科建设、医疗服务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已用。继1980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及2000年招收博士研究生以来,培养硕士生58人,博士生20人,许多人毕业后在国内外知名大学或重要岗位任职。2005年,牛小麟教授招收了临床医学首名博士后(已顺利出站)。

随着医院整体规模的扩展,心血管内科将作为医院的支柱学科之一而得以重点发展。

科主任:牛小麟教授

副主任:张超英 王聪霞教授

博士生导师:牛小麟 魏瑾 王聪霞教授

教授:田清海 段宗明 宋安齐

副教授:田晓莉 董新 党寅虎 朱参战 韩振华 张明娟 李永勤

内分泌科

一、学科历史和地位:

我院内分泌代谢病科成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是陕西省最早成立的内分泌专科之一,是西安交通大学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被评审为陕西省内分泌疾病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单位。科室技术力量雄厚,历届学科带头人均荣任中华医学会陕西省内分泌学会主任委员及副主任委员,中华康复医学会陕西省糖尿病学会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甲状腺研究会理事;技术骨干多人任职于中华医学会陕西省内分泌学会、糖尿病学会及康复医学会副主委、常委。经过几代新老专家的共同努力,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均处西北领先水平,在国内内分泌界享有一定声誉。在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以及下丘脑垂体疾病的诊疗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在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变(尿潴留)有独特的经验和疗效;与由戴信刚教授联合外科等进行的胎儿甲状旁腺-胰腺联合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等科研成果先后获得陕西省科技奖;由谢璇教授牵头率先在陕西省开展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技术与研究,取得了良好疗效。先后承担多项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承担多项省级、校级、市级自然科学基金及科技攻关项目、新技术、新疗法项目。承担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临床教学任务及西北地区基层医院内分泌医师进修培训任务,成功举办数届国家级糖尿病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为西北地区培训了数百名糖尿病专业技术人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数十人,其中的佼佼者贾伟平教授为国内乃至国际内分泌界知名专家。科室荣获2005年医保管理优秀奖,2007、2008、2009年医疗质量优秀奖及2009年本科教学优秀奖,教师多次荣获西安交通大学授课比赛嘉奖。

二.技术力量及学术梯队:

内分泌内科有主任医师、教授2名,副主任医师、副教授3名,硕士生导师4名,博士2名。所有中青年医师均获硕士及以上学位。已陆续派遣骨干医师、护理人员赴国内及国际顶尖内分泌代谢病专科学习先进的诊疗技术,形成良好的学术及诊疗技术梯队。配备专业的内分泌护理队伍,能够对内分泌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及相关生活指导,配合医师完成内分泌各项专业检查和治疗。

三.开展的特色及优势技术

(1)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措施,其中椎管注射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早期糖尿病肾病、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足)的综合药物治疗为特色治疗,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CSII,胰岛素泵)为国内先进糖尿病治疗技术,开展了国内领先、省内首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技术以及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专项治疗技术。科室拥有自已的内分泌实验室及最新型的大型化学发光检测仪等设备;动态血糖监测仪等国际先进血糖监测技术,为糖尿病的综合强化治疗提供有力的技术和设备保证。

(2)甲状腺疾病诊断及内科治疗措施,对各种原因所致甲状腺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并提供个体化的适宜的治疗建议和方案,包括药物治疗以及131I放射性治疗的选择、随访和监测。

(3)下丘脑以及垂体疾病的诊断以及内科治疗。

(4)肾上腺及甲状旁腺疾病、钙磷代谢疾病(包括骨质疏松)的诊断、治疗措施。对肾上腺疾病/钙磷代谢疾病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对罕见的疾病如肾上腺疾病所致儿童假性性早熟有成功的诊治经验。

(5)儿童生长发育障碍、身材矮小、性早熟及其它发育异常。对于儿童相关各种生长发育障碍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际经验,并对多个幼儿假性性早熟作出明确诊断,疗效良好。

(6)内分泌罕见及疑难病症的诊治。曾先后确诊B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甲状腺激素不敏感综合征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多发性内分泌腺瘤、多发性自身免疫性内分泌腺病、胰岛素自身免疫低血糖症、异位激素综合征等数例,对脑耗盐综合征、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等进行了准确的诊断和及时有效的处理,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7)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预防和治疗。作为新近代谢性肝脏疾病热点,探索出一整套的关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干预和治疗措施,临床实际效果良好。

四.未来展望

继续秉承内分泌科的优良传统,在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努力完善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诊断、治疗技术,加强科学研究,探索更为先进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预防措施,始终站在糖尿病诊疗技术的国际最前沿,造福患者;并将结合我国的经济生活的发展以及疾病谱的变化,开展和引入先进新诊疗技术,满足患者需求。

科室主任:谢璇教授

科室副主任:徐静副教授

教授:戴信刚 副教授:王玉环 荆爱玉

内分泌科门诊时间:星期一至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全天

肾病内科

肾病内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于一体的肾病专业科室,已具相当规模并跨入陕西省肾脏病前列。1988年创立肾病组,是肾病内科雏形,隶属于内分泌科。1995单独成立肾病内科。肾病内科经过前辈们以及在职人员二十年艰苦不懈的努力,目前现有正式床位40张,拥有世界知名品牌血液透析机Fresenius 4008B、Fresenius 4008S、Gambro AK 95S、DcapactCRRT分别为7台、2台、4台、1台。并且具有进口血透器复用机和先进的双级反渗水处理设备,多台心电血压监护仪和心电图机等抢救监测设备以及中心供氧系统。现有工作人员40名,医师13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6名(博士4名,硕士1名),住院医师3名。护士27名,其中主管护师5名,护士22名。拥有肾病实验室和肾病专家门诊。肾病内科已是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培养毕业了11位硕士研究生。现承担省部级科委课题 11项,国内外正式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国家专利3项,成功举办全国床旁血液净化和抗凝新进展研讨班2次,主编《血液净化现代治疗学》一部,参编专著5部。技术力量雄厚,治学严谨,已具相当规模,并跨入了陕西省肾脏病医教研前列。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新疗法。在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血液透析联合腹水再线回输,斜穿直视肾活检等原有成熟技术基础上,建立多种血液净化技术不同组合临床应用、多种抗凝技术临床应用和慢性肾脏病一体化治疗。诊疗特色如下:

1、原发性和继发性肾脏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隐匿性肾炎、IgA肾病、良恶性小动脉肾硬化症、乙肝病毒性相关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诊断准确、治疗规范,疗效确切。

2、采用激素加细胞毒性药物双冲配合血液净化技术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症、狼疮性肾炎等高危重症,疗效良好。

3、“B超引导同步监测斜向肾穿刺活检术”,大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和明显降低了手术风险及并发症,已成功穿刺活检近千例病人,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力依据。

4、能进行各种类型血液净化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单纯超滤和连续性床旁血液滤过治疗。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可以联合应用,如血液透析滤过、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血液透析联合在线腹水回输、血浆置换二次滤过等。

5、定期免费为长期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在线血液透析滤过,可明显减少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远期并发症,大大延长患者寿命。

6、床旁血液净化设备可以在病床旁进行持续性血液透析、血液滤过、单纯超滤等,对抢救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危重患者起重要作用。

7、二级反渗水处理设备具有细菌和内毒素过滤装置,有利于防止透析过程中出现的发热、感染等副作用,大大提高血液透析安全性。

8、我科自行研制的已获国家发明专利的抗凝血液透析液和抗凝血液置换液为高危出

血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透析抗凝方法,该成果获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9、我科在西北地区率先开展小儿血液透析及血液灌流,能抢救和治疗小儿药、毒物中

毒及急、慢性肾衰竭。

10、腹水浓缩吸附回输术(腹腔-静脉、腹腔-腹腔)居西北领先地位,对各种大量、顽固性腹水的治疗有独特、可靠的疗效。

11、肾病内科实验室开展一系列专科实验项目,为肾脏疾病正确诊断提供有力保障。

科室主任:桂保松教授

科室副主任:姚钢炼副教授

副教授:张星映 马力群 朱丹 付荣国

消化内科

消化内科创建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了近50年的艰苦创业,已成为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学科,现为陕西省优势学科、陕西省消化疾病质量控制中心、博士生授权点、胃肠动力疾病培训中心。胃肠疾病研究室是陕西省唯一临床重点实验室;中华消化学会胃肠动力学组副组长单位;国家临床药理基地。

消化专科有医护人员40人,教授4人,副教授4人,博士导师4人,博士6人,硕士8人。国家级学会理事1人, 常委1人, 常务编委1人;省级学会主任委员2人, 副主任委员4人,常委3人,秘书2人,委员2人。7人曾在国外留学学习,5人学成回国。2名护士曾在日本和新加坡进修学习。科室技术力量雄厚、梯队结构合理,已形成了适合医、教、研全面发展的优势学科。

消化科设有病床80余张,有消化专家门诊、消化专科门诊、电子胃肠镜室、消化B超室、胃肠动力疾病研究室、消化科基础实验室、消化科电教室等。月门诊量1500人次左右,月住院100-120人次左右。

胃肠功能性疾病及酸相关性疾病的诊治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胃肠动力实验室是陕西省唯一临床重点实验室,连续4次获得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项目。承担来自全国各地进修医生的培训工作,研制了国内第一台胃肠动力检测仪,已在全国各大医院推广应用。举办胃肠动力学习班10余次, 连续5次在中央电视台做专题学术讲座,许多省内外患者慕名前来就诊,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影响。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4次,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

消化内镜中心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内镜中心之一,有各种电子内窥镜8台,各种型号内镜近20条,省内新购了双气囊电子肠镜和超声内镜以及超细胃镜。可开展各种内镜诊断和内镜下治疗技术如食管曲张静脉套扎,硬化治疗;胃底曲张静脉组织胶注射术;食管狭窄扩张;食管支架,胰胆管造影,内镜下胆道取石;胆道支架;内镜下粘膜染色诊断早期肿瘤及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平滑肌瘤黏膜切开摘除术;各种胃肠道息肉内镜下切除术。肝癌、胰腺癌的放射介入治疗,在西北地区率先开展了难度较大的内镜下贲门缝合术及TIPS手术。特别是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和食管支架置放术在西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连续8年举办消化内镜学习班(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对消化内镜的推广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

酸相关疾病的诊治达国内领先,具有90年代先进的诊断仪器,并自行开发 研制了2种治疗仪器,已在全国广泛应用。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基金4项,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陕西省科委科研基金10项,院校科研基金12项。发表论文300余篇,SCI收录10篇,多次参加亚太国际会议,并多次进行大会发言,优秀论文奖7篇,三等奖一篇。培养博士生50余名,硕士生60余名,毕业学生已遍及全国各地。 科研方向

1、胃肠运动及相关疾病

2、慢性肝病及门脉高压

3、胃肠道早期肿瘤

尤其是胃肠运动及相关疾病的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是国内最早开展胃肠动力研究的单位,发表相关论文200余篇,SCI收录10篇,主编专著2本,参编专著6本,研制相关仪器3种,获国家专利三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胃肠动力疾病研究室是陕西省唯一临床重点实验室。胃肠动力培训中心每年举办胃肠动力学习班1-2期,已培训学员近千人。

科室主任:董蕾教授

科室副主任:王进海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罗金燕教授 龚均教授 董蕾教授 张军教授

教授:于祥艺 张宽学

副教授:鲁晓岚 刘欣 郭晓燕 戴菲 赵平

神经内科

神经内科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经过50年的发展,已经在省内外享有一定的盛誉。系临床硕士学位授予点,主要从事神经内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现在吴海琴教授任主任,张桂莲副教授任副主任。全科医护技37余人,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0人,其中博士6人,医师系列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设立肌电图、诱发电位室和脑电图室2个功能室,可以开展肌电图,听觉、视觉和体感诱发电位,常规脑电图及动态脑电图检测。院内配有CT,MR,DSA和彩色超声仪,科室还备有呼吸机、多台监护仪、气垫床、冰帽等基本医疗设施,可以满足神经内科疾病诊治需求。科室有多人在国家、省、市学术团体任重要职务和杂志编委。其中1人担任中国西部地区神经病学论坛常务委员,1人担任中华医学会陕西省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1人担任中华医学会陕西省神经病学分会常委,1人担任中华医学会陕西省临床医学教育分会副主任委员, 1人分别担任中华医学会陕西省医学会科普分会、西安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在各分会均有委员数名。

科室现有病床70余张,年收治病人2千人次。开设专家及专科门诊,年门诊量超过3万人次。除诊治神经内科常见病,如各种脑血管病,颅内感染,脊髓疾病,癫痫,周围神经病,头面部疼痛,痴呆,帕金森病,肌炎、重症肌无力等外,主要的特色医疗是神经介入诊治。科室拥有由科主任直接领导的高、中、初级职称的各级医师和护师、技师组成的神经介入诊治团队,年均完成脑血管造影300余例,脊髓血管造影20余例,颅内外支架成形术60余例,还开展有急性脑梗死动脉急诊溶栓、机械取栓和再通等诊疗技术,手术效果好,目前随访发现绝大部分患者无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发生,该团队受到省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获多项医疗新技术新疗法奖和资助项目,资助经费10余万。

神经内科不但有较强的临床技术骨干,而且个个都是教学精英及科研骨干,承担着5、7年制和研究生教学任务,所承担的本科生教学《神经病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近年来培养硕士研究生50余人,与四川中医药大学合作指导博士研究生2人。主持教改项目多项,发表教学论文20多篇,多人多次获校、院级教学授课竞赛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中医药“十一五”攻关协作项目1项,陕西省自然基金及科技攻关项目10余项,市、厅级及校院级科研课题10余项,获资助经费上百万元。近年来发表科研论文及教学论文(专著)百余篇(部) ,其中SCI收录4篇,MI收录18篇。主要科研方向有:1. 脑血管病的基础和临床;2. 帕金森病的基础和临床;3. 老年性痴呆的基础和临床。

科室主任:吴海琴教授

科室副主任:张桂莲副教授

教授:赵英贤

副教授:展淑琴

呼吸内科

1958年我院成立呼吸循环教研组,由赵子慎教授负责,即为呼吸内科前身。1978年成立呼吸专业教研组,1986年成立呼吸内科。呼吸专业组和科主任先后由赵子慎教授(1958-1986),杨德昌教授(1986-1996),李秀霞教授(1996-1998)、孙秀珍教授(1999-至今)担任。2002年至今由李雅莉教授担任副主任。2010年至今,李满祥担任副主任。呼吸内科是国家药物临床研究机构呼吸专业、陕西省医学重点学科及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

历经50余年的发展及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呼吸内科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形成医、教、研三位一体、互相带动的发展模式,医、教、研综合实力已步入国内先进水平。科室医护人员44人,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4人,中初级职称8人。博士学位者占50%,合作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编制床位45张,开放床位70张。设有呼吸重症监护室、变态反应实验室、肺功能-血气分析检查室、支气管镜检查室、睡眠呼吸障碍监测室等。

医疗特色及水平

呼吸内科在呼吸疾病的诊治方面精益求精,尤其在重症哮喘、大咯血、重症肺炎等急危重症的抢救成功率及疑难病症确诊率达90%以上。有先进的心电监护系统及Drager公司的Evita4为代表的多台不同型号呼吸机。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

医疗特色之一:支气管哮喘过敏原特异性诊断及免疫治疗。经过历时20年对西安地区气传花粉、昆虫、真菌致敏原调查研究,发现了西安地区哮喘主要致敏原种类,成功研制了3组46种变应原疫苗,并进行了分离/纯化。将其应用于省内外2万多例过敏性哮喘患者的特异性诊断及免疫治疗,取得了较好的诊治效果,使80%以上就诊的哮喘患者得到了长期缓解。开展舌下含化变应原疫苗的免疫治疗、重组变应原免疫治疗、免疫治疗联合吸入性治疗等新技术新疗法,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产生了较大影响。

医疗特色之二:肺癌的早期诊断和中晚期肺癌的化疗。70年代初科室率先在西北地区开展了支气管镜检术、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经皮肺穿及纵隔穿刺等早期诊断肺癌的创伤性检查技术,并为陕西省培养了一批支气管镜检专业人才。80年代初开始肺癌标志物(蛋白/基因水平)早期诊断肺癌的临床应用研究,成功筛选了肺癌发生及预后相关基因,研制了肺癌基因组芯片及蛋白质组芯片,已应用于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肺癌化疗方面,创新性地将缓解率高副作用小的方案应用于中晚期肺癌患者的化疗中,使其临床缓解率达到60%以上。呼吸科专家应邀参与制定了全国肺癌诊治指南,发表于中华呼吸结核杂志,扩大了科室在肺癌防治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医疗特色之三:COPD的早期诊断和防治。70-80年代,呼吸科曾是西北地区COPD防治组的组长单位,牵头调查了西北五省COPD发病、患病及诊治情况,提出了COPD早期诊治意见。为尽早发现COPD肺功能损害,开展了COPD肺功能损害早期诊断方法的筛选;为了扼制耐药菌反复感染加重COPD的病情,进行了COPD耐药病原学特点及细菌耐药的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调查,为COPD的防治及COPD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奠定了基础;为改善COPD患者呼吸肌功能,开展了COPD患者呼吸肌康复治疗,如新型呼吸肌营养药物治疗,呼吸肌锻炼操及呼吸肌锻炼器等物理治疗等。

科研力量雄厚,科研业绩显著。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项目1项,陕西省科委科研项目20多项,西安市科委科研项目3项,西安交大科研项目4项,陕西省卫生厅科研项目5项,院内科研项目10项,其它科研项目5项。获科技进步奖12项。累计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SCI收录12篇。主编和参编学术专著10余部。

科主任:孙秀珍

副主任:李雅莉教授 李满祥教授

博士生导师:杨栓盈教授 李满祥教授

副院长、教授:刘原

教授:杨德昌 何积银

副教授:董西林 张洁 刘昀

血液内科

一、科室发展史

1957年,王世臣、袁德润及刘继承等组建内科教学实验室,与李梅生等成立内科血液组,开展了应用牛骨髓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尝试。60-70年代,倪秀英、田国栋、吴世华、叶民刚等相继分配到血液组,开展了出凝血的相关实验室检查,建立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及7、8因子检查等方法。吴世华开展了应用羟基脲同步化大剂量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研究,使数例患者得以较长时间存活。80年代吴世华出国后,赠送给血液科一台荧光显微镜及许多实验用品。叶民刚主要从事红细胞疾病的研究,进行了陕西省巨幼细胞性贫血大范围调查,著有血液病专著3本,参加第四版《内科学》教材的编写工作。田国栋主要从事白细胞疾病研究及诊治,担任陕西省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1978年大内科成立血液科时任第一任血液科主任,组建了血液形态学检查室,建立了血液病诊疗常规,并于1989年率先在西北地区应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及应用于其它血液恶性疾病的治疗,均取得一定疗效。血液科共编专著多本,在国内外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被国家教委批准为硕士研究生授权点,培养研究生10余人。张王刚任血液科主任、曹星梅任副主任十余年来,团结带领全科同志,在第一附属医院的合作下,于1996年成功申报了西安医科大学血液学博士点,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给血液科输入了新的活力,使科研水平逐渐与国际接轨,先后申请到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陈刚、刘苏虎、周芙玲、王芳侠等博士的论文在国际杂志上相继发表,提高了血液科的影响;2001年,“白血病的主动免疫治疗研究”获得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资助资金140万元,购买了先进的血细胞分离机、流式细胞仪及超低温冰箱,建立了无菌层流病房,于2003年开展了首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2006年开展了首例异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且均移植成功,2007年成为卫生部认证的具有开展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单位。2007年首次对一例高龄孤肾的白血病患者进行了异体造血干细胞成功移植。迄今血液科已在国际SCI收录杂志上发表高水平论文近20篇,Medline收录30余篇,血液科2004年医疗指标全院第一,2005年科研指标全院第一,多次被评为医院先进科室及先进护理集体,是陕西省唯一的血液病重点学科,国家级临床药物基地.

二 、血液科现状

血液科目前共有在编人员36人,其中医生14人,护士18人,实验室4人。开展了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免疫分型、染色体检查、骨髓活检及分子生物学实验,于2003年在陕西省开展了白血病融合基因的定量检测。

在医疗工作方面:以病人为中心,大力提高医疗水平,改进服务态度,血液科病床已由原来的18张逐渐扩大到40张,常年收治病人超过50人,床位使用率超过130%。

开展的新技术新疗法:

(1)应用全反式维甲酸、活性维生素D3及雄激素等联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难治性贫血,取得了较好疗效,文章发表于美国《Leukemia Research》。

(2)与校部免疫病理室协作,研制成功了新型的白血病疫苗,主动免疫治疗难治性白血病,取得了肯定疗效,且安全价廉,多次在国内外会议上交流,文章发表于《Leukemia Research》。

(3)应用改良的预激方案治疗化疗无效的难治性白血病,有效率达50%以上,文章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

(4)应用雄激素、叶绿素铜钠片、参芪片等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取得了较好疗效。

(5)应用自行设计的MMED方案等治疗恶性淋巴瘤取得了明显疗效,已治疗较多患者。

(6)应用全反式维甲酸、砷剂及化疗序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使多数患者得以治愈。

(7)应用反应停及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及骨髓纤维化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8)应用活性VitD3等减轻了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使自身免疫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受益良多。

(9)进行了世界上首例孤肾及高龄白血病患者的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取得成功。

(10)率先应用单克隆抗体及小分子药物开展了恶性血液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

教学工作:主要承担三年制、五年制、七年制及留学生的血液学诊断及血液病的教学任务,开展了双语教学。已招收博士生30余人,毕业十余人。何爱丽、马肖容等在校级教学竞赛中获奖。

科研工作:科室研究方向主要是血液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等,在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余项陕西省科研基金及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资助下,发现抗原新基因47条,均已在GeneBank上登录,研究了白血病的免疫逃避机理及逆转,共发表论文近百篇,SCI收录20余篇,Medline收录20余篇。获陕西省及西安市科技进步奖一项,主编参编专著多部。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香港大学等建立了科研协作关系。

科主任:张王刚教授

副主任:曹星梅教授

博士生导师:张王刚教授

教  授: 陈银霞

副教授:何爱丽 马宵容 王剑利

康复医学科暨脑病科

脑病科暨康复医学科集临床、科研、康复、教学于一体,设有脑病科门诊、康复科门诊、软组织门诊和住院病床20余张。科室专业技术力量雄厚,专业性强。现有神经内科教授2名,神经内科副教授1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3名,康复治疗师11名,神经病学硕士研究生7名,护士11名。是一支经验丰富,技术全面,团结协作,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人才队伍。我们在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如各种原因的头晕头痛、脑血管疾病(短暂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脊髓疾病(脊髓炎、脊髓变性病)、周围神经疾病(格林巴利综合症、周围病)、重症肌无力、癫痫、肌病、肌炎、多发性硬化、脑炎、帕金森病、老年性痴呆以及神经科各种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经验丰富、方法独特。

特别是本科室除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方面具有独到之处外,我们同时拥有独立完善的专业康复治疗团队,他们都曾在分别在英国RJAH Orthopaedic Hospital 脊柱脊髓损伤中心、香港九龙医院和伊丽莎白医院康复中心、中国康复中心、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及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科进修学习和培训,掌握最先进的康复理念和康复治疗技术。顺应多元化的康复医疗要求,科室拥有各种康复治疗软件、硬件设备及人力,设有高频电疗室、推拿牵引室、激光治疗室、小针刀治疗室及完善的多功能训练室,开展了高水准、高要求的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矫形支具佩戴等康复医疗工作。康复治疗内容涵盖:神经疾病、骨科疾病、小儿疾病、各种疼痛、慢性骨关节病变和各种功能障碍。例如:脑卒中功能障碍,头颅外伤后功能障碍,脊髓损伤功能障碍,周围神经损伤后功能障碍,退行性神经疾病(如帕金森、多发性硬化等),各种骨关节炎,肌肉拉伤、挫伤,骨折后运动功能恢复,骨折手术后运动功能恢复;骨关节置换后运动功能恢复,颈腰腿痛(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腱鞘炎,滑囊炎,小儿肌性斜颈等。我们的康复团队以追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治疗目标,秉承视患者如亲人的服务态度、严谨敬业的工作态度、团结奋进的科室精神,积极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科室设备先进,拥有进口的国际一流医疗设施,如意大利静动态平衡系统;美国减重步态训练系统;英国多处方多功能电动牵引治疗床、德国电动多功能体位治疗床和多功能升降式电动站立床;德国MOTOmed智能康复训练器;语言功能评定训练系统;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CPM机;美国吞咽电刺激治疗仪以及国内最先进的导体激光治疗仪、超声治疗仪、微波治疗仪、超短波治疗仪、低周波电刺激治疗仪、多功能中频电治疗仪、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仪和温热磁振动治疗仪等。同时多功能治疗室具有先进完善的运动治疗、手功能治疗设备。我们以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功能恢复为重点,在先进的康复医学理论指导下,采用综合的康复方法,使患者的功能得到全方位的恢复,使80%的偏瘫患者能站起来行走,使80%的吞咽障碍患者可以恢复进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这里真正实现了抢救——治疗——康复一体化,使患者得到了早日及时的康复,缩短了住院日期,提高了患者和家人的生活质量,减少了医疗费用。

我科全体医务人员将同心同德,团结协作,开拓进取,以优良的医德医风、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质量、一流的服务竭诚为患者服务,为实现 “病人满意,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目标努力攀登。

科室特色及优势技术

1.脑血管疾病的抢救、治疗、康复一体化综合治疗

我科不仅在神经内科方面技术力量雄厚,而且在神经疾病的康复方面具有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脑血管疾病的救治真正实现了抢救、治疗、康复一体化,针对脑血管疾病不同时期给予相应的综合治疗,使神经功能障碍降低到最小程度。

(1)脑血管病急性期(2周内):经过专业的诊断、治疗病情稳定后,可以立即进行康复治疗,使患者神经功能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康复治疗项目包括运动治疗、作业治疗、吞咽治疗、功能评定,ADL训练、言语治疗等。

(2)脑血管病恢复期(2周-6个月):康复治疗的黄金时期。在积极进行二级预防的基础上,首先通过专业评估(包括运动功能、ADL、吞咽功能、语言功能、认知功能、心理等结合神经电生理、功能神经影像的评估),了解目前患者主要存在的问题(如运动、语言、吞咽、日常生活能力、大小便管理等)预期恢复情况,对不同预后患者给予针对性的康复治疗与训练。

(3)脑血管病恢复期(6个月以上):在积极进行二级预防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估患者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如运动、语言、吞咽、日常生活能力、大小便管理等),给予针对性治疗和指导,对遗留肢体功能障碍严重且预期恢复较差的患者,制作合适的矫形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吞咽障碍的综合治疗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功能障碍,脑卒中急性期吞咽障碍发生率约为41%,慢性期为16%。脑干卒中吞咽障碍发生率为51%。这类患者最大的危险和痛苦就是常常将水、食物等本应咽入食管的东西误吸入气管,导致肺部感染;同时患者常因怕被呛而拒服水、食和药物并因此引起严重营养不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死亡率明显升高。我科最新引进导管球囊扩张术结合电刺激、吞咽功能训练疗法,可以使患者一周内撤除胃管,使80%的吞咽障碍患者可以恢复进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3.脊髓疾病、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

通过物理治疗改善全身各个关节活动度和残存肌力增强训练,以及平衡协调动作和体位转移动作(例如:卧位到坐位、翻身、从床到轮椅、从轮椅到厕所马桶等移动动作)。通过作业治疗改善日常生活动作(如衣、食、住、行的基本技巧),职业性劳动动作,工艺劳动动作(如编织等),使患者出院后能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劳动的需要。另外,作业部门还给患者提供简单的辅助工具,以利家庭生活动作的顺利完成。心理治疗针对心理不同阶段(如否认、愤怒、抑郁、反对独立求适应等各个阶段)的改变制定出心理治疗的计划。通过康复工程定做一些必要的支具练习站立和步行,另外可配备一些助行器等特殊工具,靠这些工具来补偿功能的不足,使部分脊髓损伤后截瘫的患者可以行走。总之综合的康复治疗可以极大地提高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

4.物理因子治疗

电疗法包括直流电疗法、低频电疗法、中频电疗法、高频电疗法、超高频电疗法、特高频电疗法、离子导入疗法。磁疗法包括静磁场疗法、脉冲磁场疗法。光疗法包括红外线、紫外线、激光疗。超声疗法及超声药物透入疗法。适用于各种炎症、神经痛、冻伤、扭挫伤、肌肉萎缩等。低频电流引起肌肉收缩;紫外线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直流电流的电解、电泳,能将药物离子导入体内;超声波的振荡雾化;高频电可使组织内部产生“内生热”等。通过多种物理因子联合,结合病程对小儿肌性斜颈、面神经炎、盆腔炎、乳腺炎、带状疱疹、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各种骨性关节炎、腰背痛、伤口感染、亚甲炎等均能达到满意疗效。

5.多功能电动颈、腰椎牵引治疗

应用人体生理学与机械物理力学,科学结合特点,针对各种急慢性损伤引起的腰椎间盘突出、腰痛、放射性腿脚麻木、行走无力而引起腿脚肌肉萎缩,以及颈椎性头晕目眩,外伤性颈椎骨折、错位、脱位等症状疗效显著。

6.小针刀治疗技术

采用微创技术,损伤小、无需切口;对于对于颈椎病、腰椎病、慢性腰腿痛、肩周炎、腱鞘炎以及各种皮神经卡压症状的治疗见效快,治愈率高,尤其对肩周炎、缩窄性腱鞘炎(扳机指、弹响指)和网球肘的治疗,基本可达一次治愈;门诊治疗,无需住院,随到随治随走,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治疗费用低。

脑病科门诊诊疗范围:

头痛、头昏、头晕、失眠,面部麻木不适,肢体麻木、肢体无力、肢体僵硬活动不灵或肢体疼痛等,行走不稳易跌倒,肢体不自主震颤等。脑血管病,帕金森病、重症肌无力、癫痫、多发性硬化、肌炎、肌病、格林巴利综合症、脑炎、脊髓炎等。

康复科门诊诊疗范围:

各种原因所致的肢体无力、瘫痪、活动不灵或行走不稳,言语含糊不清或失语,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等的康复治疗;骨关节创伤术后或骨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治疗;颈椎病、腰椎病、慢性腰腿痛的康复治疗;肩周炎、腱鞘炎的治疗等。

软组织科门诊诊疗范围:

颈椎病、腰椎病、慢性腰腿痛的治疗;肩周炎、腱鞘炎的治疗;各种神经卡压症状的治疗等。

康复医学暨脑病科主任:张巧俊副教授

教授:李景梅 贾天成

康复医学暨脑病科门诊地址:门诊综合大楼四楼东侧

[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5:4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