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 |
释义 | 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 内容简介 本书以荀子为切入点,借以透视儒家社会理想学说的逻辑与历史内涵;也可以说是从社会理想的角度,对荀子学说的内在结构与外在功能进行定位。这样的题旨,限定了本书的范围,那就是既无意于儒家社会理想之不同形态的历史学考察,也无意于荀子学说之依照现代知识分类框架的概论性介绍;但由于社会理想范畴在儒学中的核心位置,及荀子在儒学从先秦到汉代转型过程中的枢纽地位,本书叙述范围在严格限定的前提下,又不能不表现出高度的开发性。 本书是中国孔子基金会文库中的《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分册,主要征集孔子,儒学以及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的优秀作品,总结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当代人文学术与社会的发展进步。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论述详实,分析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性,科学性,理论性,适合各学术爱好者参阅。 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 本书目录 总序 陈光林 引言 “西学”的参照与“国学”的诞生――“中国哲学”的图像――“附会”之弊――“哲学”与终极关怀――“哲学”与概念表达系统――“道”与“逻各斯”与“神秘”――“中国哲学”的“人间性”――社会理想――“内圣外王”之道――传统政治的二元结构――“道德理想主义”――历史观察的两种视角――价值理念的“原动力”地位 上篇:荀子社会理想的历史溯源 一、夏商周:儒家社会理想的历史前提 “中华民族”的多元发生―作为文化宇宙而非政治帝国的“中国”―儒学与中国文化的“道”―儒源叙说―“术士”与“儒”―“巫祝”与“儒”―从“巫史”到“史巫”―“史官文化”与“礼制文化”―殷周之际:天下共主与邦国自治―封建:氏族血缘结构的放大―地缘对 血缘的蚕食吸收和氏族体制的崩解―地缘性政治实体之“国”的孕育―“亚细亚社会”与“氏族制遗留”―祖先崇拜对上帝崇拜的融合―从“帝”到“天”―“天下”与家、与国家―“君权”与“大一统”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意义―三代社会的君主与宗主―宗法结构的复杂化与“制礼作乐”―氏族组织的解体与郡县的出现―礼乐制度与礼乐专家、礼乐精神―巫、史、儒:礼乐文化从制度实践到精神原则的转化 二、孔孟荀:儒家社会理想的发生发展 “道术”与三代之“天下”的文化蕴含―“道术将为天下裂”的历史学义涵―春秋时代:礼的实质与形式的悖反―王官与礼乐信念的升华―“六经”:“史”或“史诗”―“国家”之价值理念的缺失―孔子:“礼”而为“仁”―孟子:“仁政”与“仁心”―途之人为尧舜的道德自信―重建秩序的时代课题与法家政治理论的缺失―儒法政治理念的对立―儒家社会理想的现实主义转向 中篇:荀子社会理想的结构透视 一、君臣父子:荀子社会理想的秩序描述 二、礼乐刑法:荀子社会理想的规则设定 三、天道性命:荀子社会理想的价值依归 四、君子人格:荀子社会理想的主体呈显 五、附论:荀子的乐论与性恶论 下篇:荀子社会理想的实践影响 一、荀学与汉代政治 二、荀学与宋明理学 后记 …… 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 作者介绍 韩德民,生于1964年,安徽洼北人,198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199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现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从事美学和中国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发表有《重释“中体西用”》等论文40余篇,主编有《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丛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