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许广平
释义

§ 人物简介

许广平(1898~1968),祖籍福建。1917年就读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担任天津爱国同志会会刊《醒世周刊》主编,并在周恩来领导下参加了“五四”运动。1923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成为鲁迅的学生。1927年1月,鲁迅到中山大学任教,许任助教和广州话翻译,与鲁迅在白云路租房同居;10月与鲁迅到上海正式同居。1929年,生子周海婴。1932年12月,通信集《两地书》出版。历任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民主促进会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团委员等职务。1968年3月在北京病逝,终年70岁。

§ 生平

许广平

1898年2月12日出生在广州一个败落的官僚家庭里,祖籍福建。

1918年,许广平入读天津直隶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本科。

1919年,许广平投身五四运动,任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会刊《醒世周刊》编辑,曾发表许多关于妇女问题的文章。

1923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在鲁迅的教育和启发下,她的思想不断提高。她以学生会总干事的身份,成为女师大学生运动的骨干,曾与刘和珍等携手并肩战斗,并写下了大量揭露和批判段祺瑞政府黑暗统治的战斗檄文。这时,许广平还热忱支持鲁迅的创作和研究工作,经常帮助鲁迅校对和抄写稿件,并积极为鲁迅创办的《莽原》周刊撰稿。

1925年10月12日,许广平以“平林”笔名,在鲁迅主编的《国民新报》副刊乙刊上,发表了《同行者》一文,歌颂鲁迅“以热烈的爱、伟大的工作给人类以光和力”,使“将来的世界璀璨而辉煌”,并表示她将不畏惧人世间的冷漠、压迫,不畏惧旧社会卫道者的猛烈袭击,与鲁迅携手同行,一心一意地向着爱的方向奔驰。

1926年8月,鲁迅离开北京赴厦门大学任教,许广平同车南下,到广州的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任训育主任。

1927年1月,鲁迅也到了广州,担任广州中山大学教务主任兼文学系主任,许广平任他的助教。4月15日,广州的反动派进行了反革命大屠杀。腥风血雨笼罩了广州城。鲁迅愤而辞去了中山大学的职务,10月3日,与许广平抵达上海,专心从事写作,为了支持和帮助鲁迅,许广平毅然决定不出去工作。此后,她不但悉心照料鲁迅的饮食起居,还要替鲁迅查找有关资料,抄写稿件,与鲁迅共同校对译著等。由于得到许广平的支持,鲁迅后期十年的著作成绩,超过了以前的二十年。为了纪念许广平付出的默默无闻的辛勤劳动,鲁迅发表自己的译作时,有时特意用“许霞”、“许遐”的笔名。

1930年,鲁迅因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参加“左联”成立大会,被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呈请通缉。许广平曾多次陪同鲁迅外出避难。

1936年10月19日,鲁迅不幸与世长辞。许广平决心完成鲁迅的未竟事业。她将鲁迅1934年至1936年的杂文十三篇编成《夜记》,于1937年4月出版。又以“三闲书屋”名义自费出版了《鲁迅书简》的影印本及《且介亭杂文末编》等书。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许广平为了保护鲁迅的全部遗稿及其他遗物,留在上海未走。

1938年4月,她编成了《集外集拾遗》。同年8月,由胡愈之发起,许广平、郑振铎等二十人组成“复社”,以“鲁迅纪念委员会”的名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资助下,编辑出版了六百万字的《鲁迅全集》(二十卷本)。同时,许广平大无畏地投入了抗日斗争。她积极为抗日将士募捐日用品、药物和其他慰劳品,许广平为《上海妇女》、《妇女界》、《上海周报》、《申报》副刊《自由谈》、《文汇报》副刊《世纪风》等报刊杂志撰稿,并发表了大量纪念鲁迅的文章,以打破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化宣传。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了上海租界。为了寻找上海抗日知识分子和出版界的线索,日本宪兵于12月15日清晨逮捕了许广平,对她严刑逼供,但一无所获。

1942年3月1日不得不将许广平释放。许广平遭此迫害,双腿已行动不便,头发白了许多。

1945年12月,与马叙伦、王绍鏊等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任常务理事。

1946年,当选为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常务理事。

1946年秋,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怀、资助下,许广平将已经征集到的鲁迅书信手稿和抄件800余封整理出版了《鲁迅书简》。接着许广平又秘密北上,整理鲁迅北平故居的手稿和藏书,并会见了中共驻北平办事处的叶剑英等人。

1947年,许广平担任上海妇女联谊会主席,积极为《民主》周刊等撰稿。这时,她与上海学联的中共地下党组织保持了密切的接触,不仅对学生们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运动表示道义上的声援,而且还多次慨然捐款。

1948年10月,许广平在中共地下党的安排下,经香港秘密转入东北解放区。

1949年9月,许广平当选为政协委员。10月19日,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政务院副秘书长。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来,她一直担任人大常委会委员。此外,她还担任全国妇联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妇委会主任、民主促进会副主席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许广平把鲁迅著作的出版权上交给国家出版总署,还将鲁迅的全部书籍、手稿及其他遗物捐赠国家有关部门。

1956年8月、1958年12月先后当选为民进第四、五届中央副主席。

1959年10月,她完成了将近十万字的《鲁迅回忆录》。

1960年10月,许广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8年3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 家族

许广平的祖父许应骙是慈禧太后的干儿子,曾经做过浙江巡抚,是官居二品的封疆大吏,获赐可在宫中骑马,因此许家称得起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大族。叔叔许崇智是黄埔军校创立人,粵军总司令;另一位叔叔许崇清则为广州前教育局长。许广平是香港演员许绍雄的姑妈。

许广平的父亲许炳枟因系庶出,在这个大家族中处于受歧视被排挤的地位。他虽然是评定诗钟的好手,又自称为诗人,但却没有功名在身,终生未能做官。他是个半开化的绅士,从小就具有叛逆精神的许广平经过斗争,居然被允许像男孩子一样读书、学官话、上学堂,连缠足的罪也免了。

§ 抗婚

鲁迅与许广平

许广平的父亲许炳枟在许广平出生才三天,他便在与朋友的喝酒碰杯中,把她许给了香港的一个马姓人家。从此,这门娃娃亲就像梦魇一样,压在许广平、许父乃至整个许家的头上。

马家虽然被许家的人称为“乡下人”,但并不是老实诚朴的农民。是典型的土豪劣绅的行径。照那时的眼光看,马家与许家结亲已是门不当、户不对,何况马家又不是什么好人家,而是横行乡里的劣绅。因此,许广平懂事后,就坚决反对这门亲事。渐渐地许家上下也不支持这门亲事,只有她的父亲内心虽然也很痛悔,但迫于“道义”,仍然坚持着,最后连他也动摇了。马父特地赶到省城来找许父商定亲事,许父几次避而不见。马父“迫得藉邮寄意”,向许父发出“最后通牒”。据后面许广平的信,此事还真惊动了官府,官府还真认可了他所谓的理,故有“官府之催迫,皂隶之临门”之语。

后来,许广平的二哥出面,不知经过怎么的周折,总算退掉了这门亲事(也许只是暂时平息,不了了之),许广平则北上来到天津的姑母家,并于当年考入天津女子师范学校。但马家并未死心,1921年马氏子千方百计打听到许广平的信址,写来一封卖弄文词、轻佻肉麻的信(即抄件的第二封信),继续催问亲事。遭到许广平的坚决反对。

§ 初恋

许广平与鲁迅

许广平进入女高师不久,她结识了在北京大学就读的广东青年李小辉。他们原有表亲的关系,在异地他乡,从相互关心,到往来密切,逐渐产生了感情。许广平称他是“一位热情,任侠,豪爽,廉洁,聪明,好学”的青年。

许广平在天津求学时,有一位同学常瑞麟。在许广平进入女高师时,她已在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两人一向很友好,每逢节假日,广平总要到常家聚谈。

1923年春节前几天,常瑞麟的两个妹妹相继患病,许广平像亲姐妹一样照料她们。大年夜,许广平在女高师参加同乐会,不时感到喉咙疼痛。第二天,她到常瑞麟的“医专”的校医室去诊病,医生诊断为扁桃腺炎,给吃了些普通的消炎药。因校医室没有病房,既是扁桃腺炎也未必要住医院,广平就住在瑞麟家里。不料广平高烧不断,喉痛加剧。

李小辉打听到许广平患病住在常家,就焦虑地前来探望,一连探望三次,第三次探望时带来了西藏青果,说是可以清火治喉痛,他自己也留了一点,因也有一点喉痛的感觉。到患病的第六天,也就是春节初五,许广平竟由昏迷而进入弥留状态。这时常瑞麟的父亲请来了外国医生,诊断为猩红热。医生一面给她吃药,一面为她粗胀的颈部开刀,挤出了大量脓液。这样,许广平的病情才一天一天地好转起来。

许广平在病中时时想念李小辉,问周围的人,他们总是支支吾吾地说:“小辉也患病了,但已好了。”或说:“等你全好了再去看他吧。”许广平身体逐渐康复,更想念李小辉。正月十九日晚饭时,又谈到了李小辉,常家的一个小妹不留神说了:“辉没有了!”这对许广平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不禁号啕痛哭。后经追问,才知道小辉染上了和许广平一样的病,已在正月初七日夜里去世。许广平以虚弱的身体,一定要去吊祭死去了的辉。她终于找到了停柩的地方,看到了棺木上写着的李小辉的名字,证实了他确已逝去。她的哭声,和四周乌鸦的叫声,久久地缠绕在灵柩的上空。

§ 与鲁迅相恋

鲁迅、许广平塑像

许广平在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1922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女高师)。她对这所学校很满意。当时的校长许寿裳与北大校长蔡元培是同乡知交,因而两校关系十分密切:许多北大教师到女高师兼课,所发讲义也和北大一样,北大每有学术讲演也允许女高师学生参加听讲。在许广平就读的国文系,北大教师前来兼课的就有马裕藻、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沈尹默、沈兼士、沈士远等。

1923年,许广平二年级时才读到鲁迅讲授的《中国小说史略》。在每周30多小时的课程中,她最盼望听讲小说史,上课时常选择第一排坐位。在学校,鲁迅是一位在学生中找不出一句恶评的老师,而许广平则是一位听课时喜好忘形而直率地提问的学生。

1925年3月11日,当时女师大发生了反对校长杨荫榆的学潮,作为学生自治会总干事的许广平正是学潮中的骨干。为了解除时代的苦闷,探讨中国女子教育的前途,她主动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从此他们在斗争中相互支持,在事业上相互帮助,在生活上相互关怀。他们相恋于1925年10月20日(这个日期是绝对正确的,但笔者暂不准备披露材料来源)。这一天的晚上,在鲁迅西三条寓所的工作室——“老虎尾巴”,鲁迅坐在靠书桌的藤椅上,许广平坐在鲁迅的床头,27岁的许广平首先握住了鲁迅的手,鲁迅同时也向许广平报以轻柔而缓缓的紧握。

于是,鲁迅首先对许广平说:“你战胜了!”许广平不禁报以羞涩的一笑。接着,两人热烈地接吻。第二天,刚刚写完小说《孤独者》四天的鲁迅,又一气呵成了一篇以婚恋为题材的,充满生活哲理和抒情色彩的小说——《伤逝》。1927年10月3日,鲁迅和许广平终于在上海开始了他们的同居生活。

§ 与朱安

作为陪伴鲁迅走过最后十年岁月的女人,许广平是鲁迅的伴侣却不是妻子。如果勉强可以称为妻子的话,那许广平也只能算是“二房”,真正的“大房”是鲁迅在浙江老家的女人——朱安。对于名分的东西,许广平从来不曾计较过,而且对一个女人来说,得到一个男人真正的爱情比一个虚空的名分要实在的多,也幸福的多。如果要朱安选择,恐怕她也会要一种现实的幸福而不是世俗的名分。

朱安是浙江绍兴一个传统的平凡女子,她与鲁迅的婚姻是在鲁迅母亲的包办之下完成的。可以说,鲁迅与朱安之间从来不曾有过爱情,甚至不曾有过真正的婚姻。鲁迅说过,这(朱安)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从嫁给鲁迅之后,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陪伴朱安的是鲁迅的母亲和一盏青灯。

鲁迅去世之后,许广平在困难的岁月里也经常汇生活费给朱安。1947年6月间,朱安病逝于北平。许广平汇钱为朱安办了丧事。在朱安去世前几年,她曾拒绝接受周作人的钱,却乐于接受许广平汇寄的生活费。她对人说:“许先生待我好,她懂得我的想法,她的确是个好人。”

许广平不仅在经济上支持朱安,对她的身世也深怀同情。朱安去世后一年,许广平在一篇散文里写道:“鲁迅原先有一位夫人朱氏……她名‘安’,她的母家长辈叫她‘安姑’。”这末句很有感情,也是颇细腻的一笔。

看过一篇名为《三人行——鲁迅、许广平、朱安》的文章,里面曾经写道:“世事茫茫,人间沧桑,第一个在作品中为朱安留下姓名的是许广平。”也就是说,在朱安女士寂寞的一生里,第一个给她一分爱心、一分尊重的,是和她在名份上似乎颇有利害冲突的许广平。

§ 许广平故居

许广平故居

许广平故居位于广州市北京路高第街内许地(33号、34号),面积约100平方米,为两层建筑,是广州市为数不多的名人故居中唯一以妇女为代表的故居,1994年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故居是颇具岭南特色的两房合院,由许广平的侄子及后代居住。许广平属许家的第七房,她的故居历经160多年,全是砖木式结构。

原来的大宅院被分隔成各家各户。两边厅房外的四扇木雕门上的镂刻、浮雕装饰已色彩斑驳。小天井目前被三间违章搭建的厨房占领着。

因年久失修现在仅可隐约看到两边厅房外立的四扇色彩斑驳的木雕门,木结构的支撑大多已剥落残裂。仅可从青砖大屋屋脊的垂兽装饰隐约看出当年许氏家族的辉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3 18: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