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蒙太奇 |
释义 | § 简介 蒙太奇 蒙太奇(法文: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经常用于三种艺术领域,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地拼贴剪辑手法。最早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被广为运用。 蒙太奇是影视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画面剪辑:由许多画面或图样并列或叠化而成的一个统一图画作品,画面合成:制作这种组合方式的艺术或过程。在电影中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例如卓别林把工人群众进厂门的镜头,与被驱赶的羊群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普多夫金把春天冰河融化的镜头,与工人示威游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就使原来的镜头表现出新的含义。蒙太奇原指影像与影像之间的关系而言,有声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现之后,在影像与声音(人声、音响、音乐),声音与声音,彩色与彩色,光影与光影之间,蒙太奇的运用又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蒙太奇的名目众多,迄今尚无明确的文法规范和分类,但电影界一般倾向分为叙事的、抒情的和理性的(包括象征的、对比的和隐喻的)三类。 § 电影作用 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 由此可知,蒙太奇就是将摄影机拍摄下来的镜头,按照生活逻辑,推理顺序、作者的观点倾向及其美学原则联结起来的手段。首先,它是使用摄影机的手段,然后是使用剪辑的手段。 当然。电影的蒙太奇,主要是通过导演、摄影师和剪辑师的再创造来实现的。电影的编剧为未来的电影设计蓝图,电影的导演在这个蓝图的基础上运用蒙太奇进行再创造,最后由摄影师运用影片的造型表现力具体体现出来。 在电影的制作中,导演按照剧本或影片的主题思想,分别拍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原定的创作构思,把这些不同的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联系以及快慢不同的节奏,从而有选择地组成一部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为广大观众所理解和喜爱的影片,这些构成形式与构成手段,就叫蒙太奇。 可见电影的基本元素是镜头,而连接镜头的主要方式、手段是蒙太奇,而且可以说,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独特的表现手段。 § 学派 蒙太奇 蒙太奇学派出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的苏联,以爱森斯坦、库里肖夫、普多夫金为代表,他们力求探索新的电影表现手段来表现新时代的革命电影艺术,而他们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对蒙太奇的实验与研究上,创立了电影蒙太奇的系统理论,并将理论的探索用于艺术实践,创作了《战舰波将金号》《母亲》《土地》等蒙太奇艺术的典范之作,构成了著名的蒙太奇学派。 爱森斯坦是蒙太奇理论大师,1922年,他在《左翼艺术战线》杂志上发表了《杂耍蒙太奇》,这是第一篇关于蒙太奇理论的纲领性宣言。在爱森斯坦看来,蒙太奇不仅是电影的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哲学理念。他指出:两个并列的蒙太奇镜头,不是“二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战舰波将金号》是爱森斯坦1925年拍摄的,是蒙太奇理论的艺术结晶,片中著名的“敖得萨阶梯”被认为是蒙太奇运用的经典范例。事实说明,有声虽然限制了某些蒙太奇方法的运用,但是电影从单纯的视觉艺术变为视听艺术,银幕上的人物成为可见又可闻的完整形像,这就大大地扩大了蒙太奇的用武之地。画面加上了声音,从此蒙太奇不只是画面与画面的关系,而且又有了声音与声音,声音与画面的关系。电影从黑白片发展成彩色片,色彩成为电影的表现手段之一,给电影带来色彩的蒙太奇新课题,又一次丰富了电影蒙太奇的世界。 § 作用 蒙太奇 通过蒙太奇手段,电影的叙述在时间空间的运用上取得极大的自由。一个化出化入的技巧(或者直接的跳入)就可以在空间上从巴黎跳到纽约,或者在时间上跨过几十年。而且,通过两个不同空间的运动的并列与交叉,可以造成紧张的悬念,或者表现分处两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如恋人的两地相思。不同时间的蒙太奇可以反复地描绘人物过去的心理经历与当前的内心活动之间的联系。这种时空转换的自由使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小说家表现生活的自如。蒙太奇的运用,使电影艺术家可以大大压缩或者扩延生活中实际的时间,造成所谓“电影的时间”,而不给人以违背生活中实际时间的感觉。 蒙太奇还有两个无法否定的重要作用。一是使影片自如地交替使用叙述的角度,如从作者的客观叙述到人物内心的主观表现,或者通过人物的眼睛看到某种事态。没有这种交替使用,影片的叙述就会单调笨拙。二是通过镜头更迭运动的节奏影响观众的心理。 § 功能 蒙太奇 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与组接,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取舍,以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 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联想。每个镜头虽然只表现一定的内容,但组接一定顺序的镜头,能够规范和引导观众的情绪和心理,启迪观众思考。 创造独特的影视时间和空间。每个镜头都是对现实时空的记录,经过剪辑,实现对时空的再造,形成独特的影视时空。 § 表现形式 蒙太奇,作为反映视觉感觉规律,进行图像及声画“写作”的方法内容,是因时因事因景而异的,茫无定法。一般来说,根据所表述的生活内容和心理活动规律,大致可归纳为两大类,即叙事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 普多夫金的分类比较具体。他认为有5种不同的蒙太奇:一是对比蒙太奇,二是平行蒙太奇,三是比拟或象征蒙太奇,即今天常称为“隐喻”的蒙太奇,四是交叉性或“动作同时发展”的蒙太奇,五是“主题反复出现”的蒙太奇,即代表着一定主题意义的事物,在关键时刻一再出现在银幕上。 比较认可的蒙太奇分类大概有三种。基于蒙太奇具有叙事和表意两大功能,人们把蒙太奇划分为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理性蒙太奇。前一种是叙事手段,后两类主要用以表意。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第二级划分,具体如下:叙事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复蒙太奇、.连续蒙太奇)、表现蒙太奇(抒情蒙太奇、心理蒙太奇、.隐喻蒙太奇、对比蒙太奇)、理性蒙太奇(杂耍蒙太奇、反射蒙太奇、思想蒙太奇)(以上分类及具体解释见《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 (一)叙事蒙太奇 叙事蒙太奇 也称叙述蒙太奇、连续蒙太奇、连续构成。所谓叙事蒙太奇是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内在联系、时间顺序,把不同的镜头连接在一起,叙述一个情节,展示一系列事件的剪接方法。叙述蒙太奇又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分叙等几种。 叙事蒙太奇是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逻辑顺序、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表现动作的连贯,推动情节的发展,引导观众理解所反映事情的内容,是电视中是最基本的、常用的叙述方法,更是电视新闻最主要的表现方法,其优点是脉络清楚,逻辑连贯。例如,报道领导人出访某国在机场受到欢迎的新闻: ①飞机降落(远景) ②领导人走出飞机招手示意(中景) ③欢迎群众(全景) ④与欢迎官员一一握手(中景) ⑤儿童献花(特写) ⑥乘车离开机场(全景,摇摄) 几个镜头就表现了一个完整的事件过程,每个镜头只是事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动作高潮,忽略了不必要的中间过程。 叙事蒙太奇分类及其作用 类别作用 平行蒙太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平列表现,分头叙述而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之中,即平时所说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手法。 连续蒙太奇:一个动作或一条情节线索的连续发展,具有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特点,是最主要的叙述方式。 交叉蒙太奇:平行动作或场景的迅速交替,是由平行蒙太奇发展而来的。它所表现的两条以上情节线索的严格的同时性是交叉的基础,有益于加剧冲突。 重复蒙太奇:重复出现前面已出现过的各种构成元素(如人、物、场面、声音),产生独特的寓意和传播效果。 积累蒙太奇:将一系列性质相同或相近的镜头连接在一起,形成视觉积累,起到强调的作用。 (二)表现蒙太奇 表现蒙太奇,往往不是为了叙事,而是为了某种艺术表现的需要。它不是以事件发展顺序为依据的镜头组合,而是通过不同内容镜头的对列,来暗示、比喻、表达一个原来所不曾有的新含义。表现蒙太奇是画面编辑中最富有色彩变化和高度创造力的部分。它用一种作用于视觉的象征性的情绪表意方法,直接深入事物的深层,去表现一种比人们所看到的表面现象更深刻、更富有哲理的意义。表现蒙太奇又称为“列蒙太奇”,是根据画面的内在联系,通过画面与画面以及画面与声音之间的变化与冲击,造成单个画面本身无法产生的概念与寓意,激发观众联想。表现蒙太奇细分为并列式、交叉式、对比式、象征比喻式等几种。 例如,一则新闻中有这样一组镜头: ①一位妇女在街边嗑瓜子(近景) ②从地上瓜子壳拉出,直到她身侧两米左右的垃圾箱,“请勿乱扔垃圾字样”清晰可见(特写→全景,拉摄)前后两个镜头,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对比关系,画面意义可谓是一目了然。 表2、表现蒙太奇分类及其作用 类别作用 隐喻蒙太奇:就像修辞中的比喻手法一样,通过镜头的连接将不同形象加以并列,以甲比乙,以此喻彼,暗示出一种视觉上的直喻,使内容更含蓄。 对比蒙太奇:以镜头之间在内容上(如生与死、美与丑),形式上(大与小、高与低)的对比,产生相互强调、相互冲突的作用,以强化所要表现的主题。 心理蒙太奇:通过镜头或音画的有机组合,直接而生动地展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如回忆、幻想)。 抒情蒙太奇:通过画面组合来创造意境,使情节发展过程中充满诗意。 理性蒙太奇:通过画面的对列组合,产生深刻的内在思想涵义。 § 句型及划分 句型 在电影,电视镜头组接中,由一系列镜头经有机组合而成的逻辑连贯、富于节奏、含义相对完整的影视片断。 蒙太奇句型--前进式、后退式、环型、穿插式和等同式句型 前进式句型。按全景一中景一近景一特写的顺序组接镜头。 后退式句型。按特写一近景一中景一全景的顺序组接镜头。 环型句型。这种句型是将前进式和后退式两种句型结合起来。 穿插式句型。句型的景别变化不是循序渐进的,而是远近交替的。 等同式句型。就是在一个句子当中景别不发生变化。 段落的划分 蒙太奇 根据影视作品内容的自然段落来分段。 根据时间的转换来分段。 根据地点的转移来分段。 根据影视片的节奏来分段。 所以,段落的划分是由于情节发展和内容的需要或节奏上的间歇、转换而决定的。 § 转场 就是镜头组接中的时空转换问题。连贯方式转场,就是实行场景与场景,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直接切换,干净利落,结构紧凑。相似性转场。利用场景与场景、段落与段落交接处上下两个镜头在形态上、数量上的相同或相似进行转场。 § 文学表现 在现代学人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文章中,同样常常可以见到“蒙太奇式思维”的点评。这让我们思考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蒙太奇思维与现代电影蒙太奇思维的异同。首先,作为技巧性因素,我认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蒙太奇表现与现代电影中的蒙太奇有着根本的区别,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谓组成蒙太奇的诸多意象都已经沉入文化底层,其本身的含义在它被使用之前就已经被人们约定俗成了,例如:代表神话中信使作用的“青鸟”,代表书信和家人挂念的“鸿雁”,又如代表人们美德和人品的“美人香草”等等。但在现代电影的蒙太奇使用中,可以说任何影像都可以参与到蒙太奇的组接中,并能够产生新的含义,不同于一般性的约定俗成。当然,现代电影中对古典性的约定意象也并不排斥,诸如代表和平的白鸽等等,吴宇森电影中的白鸽,常常让人感受到和平的气氛并为即将到来的血腥紧张。其次,作为思维性存在,笔者倾向于认为古典和现代具有共同性,这似乎已经被人类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所证明。实验表明:人眼具有不断追寻新的图像的生理本能,此点古今皆同。所以在评价中国古典诗词时用到蒙太奇式的术语也未尝不可。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出现的蒙太奇形象及思维,叙事的占据较少数,表现的占绝大多数,而理性蒙太奇则少的近乎可怜。这不能不归因于中国主情的文化传统,在中国的古典诗词里,这种情感的表达更是趋于极致化和全面化。创作主体渗透于心、并将倾吐于外的主观情感决定着自己对意象的筛选和编排组合,如同一根红线,将诸多的意象串联了起来,而不至于意象自身的零零散散难以致意。因而,中国古典诗词多同质性的聚合,而少异质性的组合。于是,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许多的意象反复在不同的诗句里面出现,如晨钟暮鼓、如小桃流水、如孤灯冷枕、如沉鱼落雁、如古宅巷陌、如翠竹红梅等等。有诗曰“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有词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等都可作如是观。[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