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莎车 |
释义 | § 历史沿革 名称由来 因汉莎车国得名。清光绪九年(1883年)置直隶州时,使用莎车古名,称莎车直隶州。为莎车县名沿用之始。莎车一词的语源和含义尚待研究。与莎车这一汉文地名相应的当地民族语文地名,是突厥语地名叶尔羌,叶尔是土地之意,羌为宽广、广阔之意。叶尔羌这一地名应该是因水(叶尔羌河)而得名。 历史归属 莎车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秦汉时期已是西域主要城廓国家。随着张骞两次通西域和班超的到访,开辟了古丝绸之路,莎车一度成为古丝绸之路南道上的要冲重镇。在汉元康元年(前65)莎车国归属汉朝,汉神爵二年(前60年)莎车归西域都护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晋太元十八年(393)莎车归西域大都护管辖。隋唐时期的隋仁寿三年(603)莎车归西突厥汗国统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时期作为安西四镇之一的莎车归属唐朝管理,8世纪90年代初,莎车归吐蕃统辖,9世纪末莎车归喀拉汗朝统辖。宋元时期的宋太祖开宝三年(971),莎车县境被称做叶尔羌;元大德六年(1320)叶尔羌归属东察合台汗国。明清时期的明正德九年(1514)莎车古城作为叶尔羌汗国国都,莎车城成为叶尔羌汗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康熙十七年(1678)叶尔羌归属准噶尔汗国;乾隆二十四年(1759)平定大小和桌之乱后,即设办事大臣和参赞大臣统领地方军政事务。1884年新疆建省后,设置莎车直隶州、莎车府;中华民国二年(1913)撤府设县,设立莎车县,仍由喀什噶尔道辖。民国17年(1928),莎车划为莎车、叶尔羌两县。民国31年(1942),新疆省府决定将两县合并,在莎车设第十区行政长官公署,后改为莎车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莎车、泽普、叶城、麦盖提4县。直至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 ,莎车一直为专署所在地。1956年4月21日,莎车专署撤消,莎车县隶属喀什专区。1978年后属喀什地区。 历史地位 莎车城地处叶尔羌河畔﹐东沿沙漠南缘达“美玉之乡”于阗﹐西北经疏勒(今喀什市)通大宛(今苏联费尔干纳盆地)。西南经蒲犁(今塔吉克自治县附近)可达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一带)﹐是古代东西方陆路交通枢纽。境内河渠纵横﹐水草充足﹐宜牧宜农﹐是西域诸国中富庶地区之一﹐为汉与匈奴长期争夺之地。 历史事件 据《西域同文志》“叶尔土宇意,羌为大”,意为地域辽阔。莎车是古丝绸之路南道上的要冲重镇。 汉武帝通西域后,莎车与西汉建立了友好关系,不断遣子入汉为质。汉宣帝时,莎车王位绝嗣,莎车国人欲自托于汉,又得乌孙之心,乃请立乌孙汉公主之子万年为王。当时万年正在西汉,汉遣使奚充国送万年赴莎车即位。 但万年暴虐,令莎车人大失所望。莎车前国王之弟呼屠征杀万年及汉使奚充国,自立为王,并出兵逼迫周围邻国一同叛汉,致使鄯善以西,道路不通。 汉宣帝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卫候冯奉世护送大宛等国使臣回国,途经鄯善国伊脩城,驻守于此的汉都尉宋将向他报告了莎车的不轨行为。此时,西域都护郑吉在北道诸国间。冯奉世与副使严昌商议,认为如不立即攻莎车,待其势力强大将难以制服,那样必然危及汉在西域的统治。于是冯奉世下令调集诸国之兵,共15000人,进击莎车,破莎车城,呼屠征自杀。冯奉世另立莎车王其他昆弟为王。其余诸国叛乱也被平息,恢复了西汉在这里的统治。汉宣帝拜冯奉世为光禄大夫。 西汉通西域的战争,既是斩断匈奴右臂,彻底打败匈奴的战争,也是统一西北地区,扩大疆域的战争。经过汉武帝、昭帝、宣帝等几代的努力,终于清除了匈奴在这里的残余势力,确立了西汉对西域地区的统治,为后世西域地区完全统一于中华民族的版图奠定了基础。[1] 唐朝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也不远万里来到莎车,在他的旅行记中,记录下莎车的美好传说。清朝曾因禁鸦片而闻名中外的林则徐,在充军伊犁后也曾来过莎车,并对莎车的农业和水利进行过考察,提出过重要建议。 世系 万年 (1) 乙卯 前66 呼屠徵 (1) 丙辰 前65 弟 (72) 丁卯 前64 忠武王(延) (10) 己巳 9 宣成王(康) (16) 己亥 19 贤 (30) 癸巳 33 不居徵 (1) 壬戌 62 齐黎 (27) 壬戌 62 § 地理位置 莎车县 莎车是中国汉代西域都护府所辖诸国之一﹐也是莎车国都城。“丝绸之路”南道要冲。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西缘﹐莎车县﹑叶城县一带﹐东界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邻帕米尔高原﹐南傍喀喇昆仑山。总人口620791人(2003年)。民族有维吾尔、汉、回、塔吉克、乌孜别克等。 § 气候 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干燥,日照长,全年降雨量低,蒸发量高,平均无霜期达177天。 § 环境与资源 莎车县 莎车地处叶尔羌河冲积扇平原中上游地带,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呈冲积扇形,西南部为昆仑山区,东北部为叶尔羌河冲积平原,西北部为戈壁沙漠。叶尔羌河、提孜拉甫河流经县境。境内以沙漠和平原为主,西南部为昆仑山北坡,西部为沙漠,东部为平原,多河渠、水库,发展了灌溉农业。水资源较为丰富,叶尔羌河、提孜拉甫河流经县境,水资源总量1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年径流量15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2.9亿立方米,可供开发利用。南部山区有较为丰富的煤、沙金、钢、铁、铅、锌、石膏、硫、云母、石灰石、水晶石、青玉等,还有药用价值较高的甘草、党参、麻黄等15种植物,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境内野生动物品种较多,有雪鸡、狐狸、野猪、大头鱼、叶河鲟、黄羊、狼、云豹、野兔等。 古迹有莎车王古墓群、阿勒同麻扎、加买清真寺。 行政区域南北长190公里,东西宽56公里,面积7960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231.2米。其中山地占39.18%,平原占60.82%,耕地面积126万亩。县人民政府住所地:莎车镇,邮政编码:844700 代码:653125 电话区号:0998 § 经济发展 全县有工业企业1300余家,规模以上的企业10家。目前初步形成棉纺、电力、建材、冶炼、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主要行业的工业体系。 2003年,全县粮食总产34.88万吨,油料0.08万吨,棉花总产5.05 万吨;牲畜存栏120.56万头(只),产肉量2.87万吨,经济林面积32万亩。被列为全国巴旦木商品基地建设县和自治区粮棉商品基地县,所生产的“叶尔羌”牌棉花被全国知名品牌棉花评审委员会评为“全国知名品牌棉花第一名”,“叶尔羌”牌绿色大米被国家授予“绿色无公害大米”荣誉证书。近两年,全县已建成日光温室大棚8360个,在3-5年内全县将建成日光温室大棚25000个,努力把莎车建成新疆南疆地区最大的蔬菜集散地。 全县有各类商业经营网点8661个,从业人员15327人,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266万元。2003年,全县累计吸收投资总额1.997亿元,引进外资1.45亿元。 种植产业 莎车县是全国著名的产棉大县,1996年以来,年产量均在100万担以上。自2000年成功注册商品以来,“叶尔羌”牌优质棉花连续获得“中国知名商标”、“全国优质棉金奖第一名”、“全国十大金奖品牌棉花”、“全国生态棉金奖” 、“全国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等称号,畅销国内外市场,经久不衰。 目前莎车县玫瑰花种植面积已达2万亩,年产量鲜花2000吨以上。莎车县具有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出产的优质大米引用清澈无污染的叶尔羌河雪水灌溉,用纯天然的绿肥苦豆草和农家肥为底肥,不喷施化学药剂,无残留、无污染,颗粒饱满,色泽晶莹,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纯天然的绿色有机食品,该产品已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证书。 林果产业 莎车县具有得天独厚的、适于杏树生长和杏子加工、制干的优越生态、气候条件,杏树栽培历史悠久。目前莎车县有各类优质杏29万亩,主要品种有乔里胖、色买提、胡安娜、佳娜尼等,年量近60万吨,果品具有含糖量高、口感好、营养丰富等特点,适合制作各类果酱、果汁、杏干等。 万亩优质商品桃基地种植面积达2万亩,主要品种有油桃、蟠桃等,年产量5万吨以上,还有优质石榴的生产基地。 畜牧产业 莎车县积极制定和落实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的步伐。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畜牧业已经成为莎车县农村经济中一个有活力、有实力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农民群众重要的增收渠道。截止2005年底,全县建设畜牧养殖小区349个,牲畜存栏头数达到130万头只,家禽存栏600万只,牲畜出栏84.5万头只,商品率在80%以上。肉产量3.5万吨,奶类产量2万吨,蛋产量近1万吨,羊毛产量1700吨。 特色产品 “叶尔羌”牌棉花、“叶尔羌”牌绿色大米等品质好、产量高,手工小刀、民族花帽、手工地毯、艾得丽丝绸、绣花、陶器、烤乳鸽、烤全羊等倍受游客青睐,金银花、玫瑰花等初步形成产业。 名贵特产巴旦木巴旦木学名扁桃,世界四大干果之一,在中亚和欧洲一些国家被誉为圣果,在国际市场非常畅销且价格较高,每吨约8000美元。其果仁香甜可口,富含多种维生素和18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是国际知名的健身滋补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医学上也广泛应用,对高血压、神经衰弱、皮肤过敏、气管炎等疾病有显著疗效。目前莎车县巴旦姆种植面积已达6万亩,年产量约2000吨,“十一五”期间,将再定植55万亩,使总产量达到2万吨以上,开发潜力巨大。 § 交通与通讯 境内交通便捷,路网众横交错,315国道、215省道贯穿全境。2003年底,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2.9公里。全县程控电话装机27834门,乡村全部实现电话程控化。移动用户已达到21186户,互联网用户1115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4.3部。 § 人口 新疆人口最多县,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62032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莎车镇 81390 恰热克镇 24506 艾里西湖镇 29769 荒地镇 27418 阿瓦提镇 21609 白什坎特镇 32827 依盖尔其镇 21377 古勒巴格乡 30824 阿热勒乡 15376 恰热巴格乡 11019 托木吾斯塘乡 25322 英吾斯塘乡 9161 乌达力克乡 26383 阿热斯兰巴格乡 15517 孜热甫普夏提塔吉克乡 7592 亚喀艾日克乡 8864 喀群乡 藿什拉甫乡 14167 达木斯乡 7844 米夏乡 26625 伊什库力乡 24520 拍克其乡 16325 塔尕尔其乡 30737 阔什艾日克乡 14089 墩巴格乡 16562 阿拉买提乡 19359 阿扎特巴格乡 12352 巴格阿瓦提乡 14044 喀拉苏乡 12150 牌楼劳改农场虚拟乡 5862。[2] § 民俗风情 莎车县在古代就是多民族相继聚居的区域,汉唐之世,莎车属于塞语流行区。19世纪末出土的莎车文书证实喀喇汗王朝的主体民族是样磨、葛逻禄和回鹘。此外还有汉、塔吉克、竭叉、犹太、杰特人等。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方。除维吾尔族外,居住在现今莎车的还有汉、塔吉克、哈萨克、柯尔克孜、回、蒙古等21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人约占总人口的95%。 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民族自称,意为“团结”、“联合”。维吾尔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其族源可追溯到汉代的“丁零”。隋唐之时建立了回纥汗国,公元788年改称回鹘。公元810年,回鹘汗国解体,回鹘人大部分迁居高昌、焉耆、龟兹、于阗及其以西广大地区,并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发展,从而逐步形成了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家庭、婚姻、饮食、服饰、丧葬等均受宗教影响。 维吾尔族的服饰多样而美观,具有独特的风格。男子多在衬衣外面穿有衽斜领、无钮扣、长及膝盖的“袷袢”(长袍),腰系方形长带,带中可存放零星物件,随用随取。妇女喜穿色彩鲜艳、有领无衽、从头上套着穿的衣裙,里面穿衬裙,外套西服背心或西服上装。男女老幼都喜戴绣工精致的四楞小花帽,爱穿长统皮靴,有时靴外加套鞋。现在城市居民一般均穿时装,女子穿连衣裙和西式短上装。妇女喜戴耳环、手镯、项链、戒指等装饰品,围花色头巾,讲究画眉、染指。未婚少女梳有七八条或十多条小辫,以长为美。宗教职业者多用长的白布缠头。 饮食方面,以面食为主。日常食品有烤馕、拉面、抓饭、包子、汤面、曲曲等。喜食牛羊肉及马、驼、鸡、鸭、鱼肉。瓜果是维吾尔族群众生活中的必须品。还喜欢喝奶茶和茯茶。 维吾尔人居住的房屋,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顶方形平房,上开天窗,房顶可做晒台或乘凉。维吾尔人喜族居,单门独户极少。村落中,沟渠纵横、果木成荫。住宅多自成院落,院内宅旁遍植花草,栽培桃、杏、梨、葡萄、无花果等。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还开有大小不等的壁橱,饰以各种花纹图案。维吾尔人喜爱清洁,室内外经常打扫得干干净净。维吾尔族是一个热情好客、崇尚礼仪的民族。家里来了客人,即使过去素不相识,也能热情接待。亲友相见,握手问候,互道“撒拉木”或“亚克西木赛斯”(您好)。邻居间注意和睦相处,互相帮助。谁家有了红白喜事,邻里们争相协助。 维吾尔族对于禁忌非常严格。饮食方面禁食猪肉、驴肉、狗肉及自死的牲畜,禁食一切动物的血。住宅大门忌朝西开。在吃饭和交谈时,禁忌吐痰、擤鼻涕、打哈欠、打嗝、放屁。坐下时,要求跪坐,禁忌双腿直伸、脚底朝天。接受物品或奉茶请喝时,要用双手,禁忌单手。还忌背后议论别人短处。未经主人同意不得擅自动用他人物品,禁止携带污浊之物进入墓地和清真寺。 在维吾尔人家做客,饭前饭后要洗手,只限三下,洗后用毛巾擦干,不能乱甩。吃馕时,应将馕掰成碎块,不要囫囵啃。进餐时,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要随便到锅灶前面去,不要剩食物于碗中,不要让饭屑落地。共盘吃饭时,不要将已抓起的饭菜再放入盘中。餐毕,等主人收拾餐具后方可离席。如有长者作“都瓦”时,不要东张西望或站起来。 维吾尔族的家庭一般为小家庭,成员包括祖孙三代以内的直系亲属。独子不分家。多子女的家庭,子女长大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另立门户。父母常把幼子留在身边,作为养老送终的依靠。维吾尔族的亲属范围比较狭窄,亲属称谓只在祖孙三代直系血亲之间才有,三代以上或以下及旁系亲属虽也有专门的称谓,但一般均不使用。同辈间,比自己年长的男性称“阿喀”(哥哥),女性称“阿恰”(姐姐);比自己年幼的男性称“吾喀”(弟弟),女性称“森额尔”(妹妹)。维吾尔人的名字一般由本名加父名组成,简称时可以省略父名。习惯上,有些男子多在本名后加“阿洪”,女子多在本名后加“汗”。 维吾尔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过去男女结婚多由父母包办,现在多为自由恋爱。在生育方面,过去以多子女为荣,现已实行计划生育。维吾尔人家中生了男孩特别高兴,但对女孩也不歧视。小孩40天后在家中举行起名仪式,第二天进行剃头和洗礼。男孩满7岁时要行割礼(割去阴茎前的包皮),这被视为家中一大喜事,张罗得十分热闹,亲朋好友都前来庆贺。过去维吾尔族中离婚比较随便,现在有很大转变。 维吾尔人的婚配过程,一般要经过说媒、订婚、结婚等程序。结婚一般选在天高气爽、牛羊肥壮、瓜果丰盛的秋季,通常男女双方都要大宴宾客,席间有歌舞、音乐、祝酒歌等。婚礼分两天举行。第一天在女家,盛装的新娘坐在室内,新郎由伴郎和一伙男青年簇拥,打着手鼓,吹着唢呐,呼喊着戏语,载歌载舞,前来新娘家举行娶亲仪式。仪私由阿訇主持,念经毕,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到了傍晚,新郎及同伴们动身返回,新娘依依不舍地告别父母,由女性平辈亲友陪伴来到婆家。第二天,在男家举行“揭盖头”仪式,男女双方客人集中一起,大家一起作“都瓦”(祈祷),由男方一位客人出其不意地将新娘的“盖头”揭去,然后亲友们便高歌漫舞以表祝贺。 维吾尔族实行土葬、快葬,一般晨亡午葬,晚亡次日晨葬,停尸不超过一天。丧葬仪式按伊斯兰教规进行。入殓前,请阿訇为死者净身,然后缠以白布,将尸体移入“吉那孜”(抬尸木架),由亲友抬到清真寺举行殡礼,旋即抬往坟地,葬入墓穴,地面用土堆成鱼脊形坟堆。 维吾尔族有着古老而灿烂的民族文化。乐曲《十二木卡姆》、 《突厥语大词典》,长诗《福乐智慧》、脍炙入口的“阿凡提的故事”,以及舞蹈、建筑、医学等,都以独特的民族风格闻名遐迩。 维吾尔民族乐器有“都它尔”、“弹拨尔”、“热瓦甫”和手鼓等数十种。舞蹈以热情奔放、轻巧优美、旋转多变著称。传统的文体活动主要有“麦西莱甫”、“刁羊”、“达瓦孜”及“打朵朵”、“顿巴采”、“摔跤”、“滑冰”等。“麦西莱甫”是维吾尔人民最喜爱的一种群众性的民间娱乐性歌舞,以麦盖提县一带的“刀郎麦西莱甫”最负盛名,它融舞、乐、歌三艺为一体。“刁羊”是传统体育活动,多在节日或喜庆时举行,有分队和不分队两种形式。刁羊比赛时,由主持人拿出一只去掉头和内脏的山羊,由参加刁羊的人飞马争夺,以夺得羊并送达指定地点者为胜。“达瓦孜”即高空走绳,近似杂技表演。 维吾尔族的节日主要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及“圣纪节”、“都瓦节”、“诺若孜节”等。肉孜节,也叫开斋节。成年的穆斯林每年都要封斋一个月,时间为伊斯兰教历9月1日至10月1日。在此期间,人们只能在每天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食,白天禁止吃喝。封斋期满之日,即10月1日为开斋节。这一天,穆斯林们都要沐浴更衣,身着节日盛装,聚集到清真寺做礼拜,然后开始热闹的节日活动。古尔邦节,也叫宰牲节,在肉孜节后70天(即12月10日)举行。节日期间,有经济能力的都要宰羊或宰牛、宰驼,大家互相拜年,载歌载舞,热闹非凡,这是维吾尔族最为盛大的节日。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在喀什主要聚居在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莎车、泽普、叶城等地。 “塔吉克”为民族自称,意为“王冠”。其族源可追溯到古代在帕米尔高原东部操东部伊朗语的诸部落。他们和以后陆续从帕米尔西部东迁到塔什库尔干一带的塔吉克人构成现在的塔吉克族。塔吉克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部语支。许多塔吉克人兼通维吾尔语和柯尔克孜语,普遍使用维吾尔文。塔吉克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玛仪派。清真寺很少,教徒不封斋,不朝觐。服饰方面,男装多为青、白、蓝色,男子常在衬衣外面穿无领对襟的黑色长“袷袢”,腰间多系长而宽的花布腰带,腰的右侧挂一小刀,寒冷时外加光面羊皮大袄和皮裤。成年男子一般戴黑绒面、羔皮里的圆形高统帽,上绣花纹和花边。 妇女崇尚鲜艳的色彩,常穿红色带花连衣裙,喜戴圆顶绣花棉帽,帽后缀有一块后帘,外出时帽子上披方形大头巾。盛装时帽沿上加缀一排小银链,戴耳环,颈绕数道串珠项链,胸前佩戴红色圆珠及圆形银饰。男女都穿长筒毡袜或毛线袜,外套红色长筒尖头野羊皮制的软底皮靴。 塔吉克牧民以奶类、肉类、面食为主,农民以面食为主,吃蔬菜较少。饭食主要有抓饭、清汤羊肉、奶子面、奶米饭、油馕等。喜食酥油、酸奶子、奶疙瘩、奶皮子等乳制品,爱饮奶茶。 塔吉克人的房屋,一般为土木结构的正方形平顶房屋,墙壁用石块、草扦和泥土砌成,厚而结实。房门向东。房顶正中开一天窗,用以通风透光。房屋一般不分间,室内四周筑有土炕,炕上铺毛毯或羊皮以供坐卧。 塔吉克人民十分注重礼节。凡来的客人不论过去相识与否,都热情欢迎,并拿出家中最好的饮食招待。平时熟人相遇都要互致问候,即使遇到不相识的人也要问候。男子相见,一般都亲切握手,亲密者互吻对方手背,最亲密者互相拥抱。女子相见,长者吻幼者之眼并抚摸头顶,幼者吻长者手背。平辈互吻面颊,亲密者则吻嘴唇。男女相见,长者吻幼者的手心,青年男女相见多行握手礼,有亲戚关系的则多由女方吻男方面颊。如集体相遇,将双手拇指并在一起道一声“更艾力麦古卓”(支持帮助之意),男子行礼时右手抚胸躬身,女子行礼时双手扪胸躬身。 塔吉克族禁食猪、狗、驴、马、骡、熊、狼、狐、兔等肉和未经宰杀而死亡的动物,也不吃鱼。忌把剩茶、剩饭倒在地上。最忌用脚踢羊、用脚踏食盐和其他食物。禁忌骑马穿过羊群,或接近羊群、羊圈。忌交谈时脱帽。每星期三和星期四,忌出售牲畜、偿还债务。塔吉克族特别谴责那些不尊敬长者、不扶持幼小以及不忠诚的人。 塔吉克族实行大家庭制,祖辈在世,子孙很少分家,一般三四代同堂。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基本上实行本民族内通婚。亲戚之间缔结姻缘的较多,堂亲、表亲联姻较为普遍。过去盛行早婚,婚姻带有买卖性,现已大大改变。离婚极少。在塔吉克人家里,婴儿出世是件大喜事。凡生男孩,父亲要鸣枪三响或大喊三声,若生女孩,则在孩子头下放一把扫帚。塔吉克儿童满周岁时要行“剪发礼”,男孩长到七岁举行“割礼”。 塔吉克人的婚礼隆重而有趣。婚期多选在高原风和日丽、水草丰美的夏季。婚礼由迎亲、进门、庆新房、揭盖头等几个仪式组成。还要举行赛马、刁羊、歌舞等盛大娱乐活动。 塔吉克人实行土葬。人死在外,不论远近,都要运回家乡安葬。人死后首先请人“净体”,请宗教人士诵经、祈祷,然后白布裹尸,并将死者的衣服盖在尸体上,全家围在一起哭泣、守灵。殡葬时,亲友和全村的人都要前来吊唁。尸体用木匣送往墓地埋葬。葬后3、7、40天和周年,要举行哀悼仪式。 塔吉克族有着独特而生动的民间故事、传说、谚语等口头文学。在古老的民间传说中,鹰是英雄的形象,牧民最爱吹的是用鹰翅骨制作的短笛即“鹰笛”,最喜爱的舞蹈动作是模拟雄鹰回旋、飞翔的动作。文娱活动活泼而热烈,除赛马、刁羊外,喜爱跳“大圈舞”。即大家围成一个圆圈,谁都可以上场大显身手,一般用手鼓和鹰笛伴奏,时而插入口哨、击掌和欢呼声。 塔吉克族的传统节日,除古尔邦节、肉孜节外,还有“乞脱乞迪尔爱脱节”(相当于春节)、“巴罗堤节”、“台合木兹瓦司脱节”(播种节”)和“兹完尔节”(引水节)等。 § 行政区划 莎车县辖7个区公所,7个镇、22个乡:莎车镇、恰热克镇、艾里西湖镇、荒地镇、阿瓦提镇、白什坎特镇、依盖尔其镇、古勒巴格乡、阿热勒乡、恰热巴格乡、托木吾斯塘乡、英吾斯塘乡、乌达力克乡、阿热斯兰巴格乡、孜热甫夏提塔吉克族乡、亚喀艾日克乡、喀群乡、藿什拉甫乡、达木斯乡、米夏乡、伊什库力乡、拍克其乡、塔尕尔其乡、阔什艾日克乡、墩巴格乡、阿拉买提乡、阿扎特巴格乡、巴格阿瓦提乡、喀拉苏乡。境内有莎车农场。 托木吾斯塘区公所:古勒巴格乡、托木吾斯塘乡、英吾斯塘乡、阿热勒乡、恰尔巴格乡 伊什库力区公所:伊什库力乡、米夏乡、塔尕尔其乡、拍克其乡 、 乌达力克区公所:热克镇、乌达力克乡、阿尔斯兰巴格乡、亚喀艾日克乡、孜热甫夏提塔吉克族乡 霍什拉甫区公所:喀群乡、霍什拉甫乡、达木斯乡 阿瓦提区公所:阿瓦提镇、阿拉买提乡、阿扎提巴格乡 艾力西湖区公所:艾力西湖镇、荒地镇、阔什艾日克乡、墩巴格乡 白什坎特区公所:白什坎特镇、依盖尔其镇、巴格阿瓦提乡、喀拉苏乡 § 风景名胜 莎车王陵 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特色突出。旅游景点有喀尔苏的沙漠景观,达木斯的原始森林,依干其水库、维吾尔音乐经典《十二木卡姆》的创作者阿曼尼沙汗陵墓等。有阿勒屯麻扎、阿孜勒清真寺等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处。 莎车喀尔苏塔克拉玛干沙漠旅游风景区 “不到新疆,不知祖国之辽阔,不到莎车喀尔苏旅游区,不知西部之壮美” 国家A级景区,新疆莎车喀尔苏塔克拉玛干旅游风景区位于莎车县东部28公里处,归喀尔苏乡所辖,东接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叶城县、麦盖提县交界,南与叶城县的江格勒斯乡相邻,西与依盖尔其镇交界,北与巴格阿瓦提乡接壤,东西长67公里,南北宽40公里,总面积508.3公里。 清真寺 该景区是大自然几千年的产物,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沙漠风景奇特,无边的沙漠成波浪型无限延伸,沙丘像梯形的山地一样,十分美丽壮观,非常适宜骑上骆驼进入沙漠腹地探珍旅游,特别是日出日落的朝霞、夕阳之景更美,此景不同大海日出,但胜似大海,是浩瀚的沙海之日出;此景不同高山落日,但胜似高山,是起伏流动的沙山之落日,十分吸引人。如果尽兴来到炙热的大漠深处,无意中可以欣赏到由光通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折射而形成的“海市蜃楼”,这时如把身子埋在沙子里还可以做“沙疗”,能医治皮肤病、风湿性关节炎、白殿风、颈椎病等。 新疆莎车阿热勒乡巴依都瓦村祈富台 国家A级景区,自治区级保护文物,当地人称巴依都瓦衣,位于阿热勒乡巴依都瓦村,距县城中心4公里,公元前65年为西汉莎车王万年所建,高12丈(合40米),占地24亩,上有亭台、牌楼。清乾隆年间重修一次,牌坊上书“共尊汉室,同拒匈奴”。相传西汉卫候冯奉世在平定莎车王及匈奴童仆都尉勾结发动的叛乱之后,与龟兹、温宿、姑墨、于阗、皮山诸国践盟于此地,故又称践盟台。当时莎车王老死无后,上书皇帝乾隆,要求派解忧公主的儿子万年到莎车来做王,征得乾隆皇帝的同意后万年到了莎车做王,因思念父母和希望叶尔羌汗国人民能够富裕,所以在巴依都瓦村修建了此祈富台,祈祷叶尔羌汗人民富裕、家人平安。 新疆莎车亚克艾日克乡哈尔加什炮台旅游景区 国家A级景区,位于县城西南35公里处。该炮台于清光绪三年(1877)清军为追击阿古柏侵略者而修建的,是清兵大战阿古柏的历史见证,也是古驿站的瞭望塔,现今遗址保存完好。 亚克艾日克阔如勒(烽火台)位于亚克艾日克乡阔如勒村35公里处的山顶上,离敲提也炮台(山顶)24.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高七米,宽五米的土块修建的碉堡。据当地人流传,这个碉堡在这个地方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碉堡坐落在亚克艾日克乡东部(内有50间房子,后已损坏)从远处看非常醒目,给人一种神秘感,1945年以前一直有士兵看守,这是通往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交通要道,古丝绸之路关口,山路也从这里开始通往县城。 新疆莎车叶尔羌河喀群引水枢纽 国家A级景区,位于莎车县喀群乡距县城50公里处。此引水枢纽上有“望江亭”,工程效益显著,质量优良,规模宏大,雄伟壮观,深得灌区人民赞誉和国内外专家好评,喀群引水枢纽长一公里多,枢纽的南北两头各竖一座又高又大的牌楼,北头的牌楼写着“北育绿洲”,南头的牌楼写着“南触昆仑”。八个汉文大字,字迹遒劲。据当地人讲,这字是清未一个绰号叫“龙王爷”的一位姓龙的小吏写的,现经后人移至引水枢纽的牌楼上,字虽然不多,但是却一语道尽了这条大河和这座水利枢纽的重要地位和磅礴的气势,素有“新疆的都江堰”之称的喀群引水枢纽,将是旅游爱好者观光、游玩、避暑的好去处,同时也将永远造福于叶尔羌河两岸人民。 § 文化教育及科技发展 莎车少先队员 全县有乡级文化站28个,图书馆28个,村级文化室462个。有县级广播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覆盖率将达到100%,电视人口覆盖率99%。有县级文工团1个,年上演节目270场次。有各级各类学校286所,在效学生165284名,小学生入学率99.5%,中学入学率89.2%,“两基”巩固率小学达99.7%、初中达99%。2003年高考录取475人,录取率76.2%。被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称号。 现有各类科技人员7587人,其中高级职称54人,中级职称1482人。到2003年底,实施科技项目141项,申请专利6项,有26项成果获国家、省、地奖励,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0%。1994年被评为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2001年跨入自治区科技工作先进县行列。 农牧民群众传统性体育运动广泛开展,每逢节日,各族群众都举办刁羊、摔交、沙哈迪和达瓦孜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平均每年举办县乡运动会27场次,有3个乡镇被授予全国农村体育先进乡镇。全县有8个县直医疗卫生保健单位,29个乡镇卫生院,319个村医务室(其中甲级村医务室139个),卫生技术人员1183人,医院床位1220张,全县每万人拥有医生18人,每万人拥有床位19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