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元普渡
释义

浅谈中元节

jessyzhou83

摘要:从小就听大人们口中念叨:“七月十五鬼门开。”所以每到七月,每家每户都会举办一些祭祖先酬鬼神的民间活动。如温州每到七月底,家家户户都会点香球(柚子插上香)来祭拜地藏王;宁波等一些地区也会在门前插上几支清香以祭告亡灵;而与我们相邻的福建一带闽南地区,其祭拜活动就更丰富多彩了。但是,现代人对于“鬼节”的认识往往只停留于这些固定俗成的活动形式上面,而忽略了它的来历和深层次的意义。甚至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迷信活动,更有甚者就将这些活动作为其牟取暴利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只有了解这一节日的来源和本质,才能让“鬼节”(“中元节”)过得更有意义。

关键词:由来  传说  意义  民俗活动

宗教对于很多人来说,至今仍是很重要的精神寄托,古今中外皆然。在中国领域内,虽有本土的道教,外国传来的佛教、回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各种不同宗教,但纵观这些宗教的教义,我们会发现,它们都不约而同地相信——有“鬼”的存在。如佛教的“盂兰盆节”、道教的“中元节”、天主教的“万圣节”等等,都是为“鬼”而设的节日。

中国自商代以来,就非常相信鬼神。虽然在他们的信仰中除了人鬼之外,还有天神和地祇的存在,但是却以“人鬼”作为中心信仰。中元节,即是和人鬼有密切关系的节庆。因此我们将从中元节的由来、中元节的传说、中元节的意义,以及中元节有关的活动等方面来探究这个属于“鬼”的大日子——“中元节”。

(一)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节”之名起于北魏,“中元”是道教的说法。道教经典称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又将“三元”与“三官”相配,说天官神主赐福,生于正月十五;地官神??十五。1道家以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地官赦罪之辰,届时地官检查、考校天上地下神仙、凡人、动物的表现,以便定罪免刑。东汉《老子章句》引《道经》:“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2又《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鬼囚徒,亦得解脱。”3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道教会举行“中元普渡”,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顺带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另一方面中元同时也是佛教的“盂兰盆会节”,首创者据说是南朝梁武帝萧衍。4“盂兰盆”一词来自佛教的说法,被称为“屋兰玛纳”(梵文ULLAMBANA),是“解救倒悬”的意义,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为旨意,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替孤魂野鬼诵经布食。

在民间亦有很多形式别样的“荐新祭祖”的节庆活动,其意义与“中元节”的主旨是相同的,如“麻谷节”(河北)、“田了节”(广东)、“鲜果节”(布依族)、“抢猪节”(畲族)、“丰年祭”(高山族)、花衣节(广东)、施孤节(广西)……5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道教、佛教,还是民间的这类节俗都是围绕着祭祀祖先、超度亡魂、庆丰收、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相同的目的展开的。自魏晋以来,佛道融合,将神佛混为一体,已是民间普遍信仰。又因为这些活动基本都定于七月十五这一日子,所以它们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而形成今日饶富慎终追远、博爱精神的“中元普渡”习俗。

那么为什么道教、佛教、民间都会把这样的祭祀的活动设定在七月十五左右进行呢?《礼记·月令篇》上有记载:“是女也(七月),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6这其中包涵了两层意思:首先,七月是收获的季节;其次,按中国择日规律,七月十五是下半年的第一个望日,同时往往也是立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日。因此,在民间人们不一定严格按照这个时间进行祭祖,但由于第一个原因的影响,他们往往会选择在七月十五左右进行祭祖活动;而天子则一定会选择在这天象征性的以新谷祭祀祖庙,表达对祖先的敬意。由于祖先崇拜在中国人的信仰中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荐新”的习俗得以存活数千年,甚至在它已从国家祭典中消失以后,民间都还保持着“荐新”的习俗,并且集中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我想这就是现在“中元节”的最初起源。

(二)中元节的传说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种说法:

按民间说法,传说七月十五日地府洞开,鬼魂四出,民间有“七月半,鬼乱窜”的民谣。有祀者,回故里接受子孙的祭拜;无祀者,有公众请佛道做法事“普度”,不使孤魂野鬼流浪为害。7

按道教说法,农历七月十五为地官寿诞,地官大帝会为鬼魂赦罪祈恩,释放狱中众鬼囚,让囚徒饿鬼解脱享食饱满免于众苦,从七月初一起重返人间享受一个月的香火、施食,以激起其向道之心。经由祭典与道士作法的过程,信徒协助地官,超度亡魂饿鬼,使他们得以早日解脱,避免在人间作祟,因此道士都在这一天诵经、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

道教称天、地、水为“三元”;元者,即是一切事物之开始。道教认为天地水三元之气,为最初生成人类,长养万物之根本,又把三元配置于农历的三个日子,称为“三元日”;上元日正月十五,中元日七月十五,下元日则为十月十五;故此“中元”的意思,即是七月十五日。“三元日”,相传为道教“三官大帝”的生日;上元日为“上元一品天官赐福大帝”之生日;中元及下元日分别为“中元二品地官赦罪大帝”及“下元三品水官解厄大帝”之生日。三官大帝的地位,仅次于玉皇上帝,统御万灵,故此三元日为道敦的重要节日,在此三日均举行斋醮法事。

三官的传说很多,但以中国古代尧、舜、禹三帝配三官的传说较为合理。因为在古代尧帝定天时,施七政,所以当了“天官”,天官主赐福,所以多为一般民间所供奉;舜帝把中国分为十二州,使人民能够过着安定的生活,所以当上了“地官”;而且舜帝事亲至孝,所以“中元节”又叫“孝子节”。在古代民间,这天家家户户杀鸡宰羊,烧香及金银衣纸祭飨祖先;这种孝祭祖先的行为,推而及之,普度无主孤魂,使他们在这天亦特别得到很多人的祭祀,所以叫做“中元普渡”;至于禹帝治理洪水使人民得以保家,因此当上了“水官”。8

按佛教说法,根据《盂兰盆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他的十大弟子当中,有一位名叫大目犍连的尊者;后来尊者修成了阿罗汉的果位,自己已解脱生死,得到种种神通。大目犍连尊者在得道之前,父母早已双亡;他为了报答父母生育之恩,便以天眼观察,看到他的亡母,竟然生在饿鬼道中,腹大如山,喉细如针,无饮无食,祇剩皮和骨相连而已;尊者看了,怎能不悲痛欲绝?便盛了一钵饭菜,使出神通力,拿给他的母亲吃;但食物刚到口边,忽然化为火炭;目连不胜悲哀,于是便去见释迦牟尼佛,把所遇到的情形向佛陀陈说,佛陀开示尊者道:“你母亲在世时,造下许多罪孽,所以死后才堕入饿鬼道受种种的苦报,这不是你一个人的力量所能救度的,必须仗恃十方僧众的威神力,方能解脱。每年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的三个月中,所有僧众都会聚集在一起精进修行;七月十五日为三个月修行结束的日子,在此日必定有很多僧众修行成道;故此你欲救母亲脱离饿鬼之苦,必须在此日备办各种上好饮食(素食),来供养得道的僧众;这样做的功德非常大,不但能使你母亲脱离饿鬼道,甚至是过去七世的父母,亦能得生天上享福;假如父母在世,亦能使他们增福延寿。”

后来尊者便照着佛陀的教导去做,除了讽诵经典外,并将珍馐美味(素食)置于盆中,用来供奉佛菩萨及布施给僧人,帮其母脱离饿鬼道,这便是有名的“盂兰盆会”。我国最早举行盂兰盆会者为梁武帝,唐代诸帝亦皆重视此会,到了宋代,盆供之富丽庄严与供养佛僧之情形渐减,而逐步演变为荐亡之事。9

(三)中元节的意义

现代社会,很多中国人都热衷于庆祝美国的“万圣节”,却耻于谈到中国有一个类似“万圣节”的鬼节——“中元节”。一讲到中元节,有不少中国人会马上义正词严地指出,“中元节”是中国人“迷信、落后和愚昧”的文化体现。

可又有多少人知道,现代意义上的“中元普渡”包涵着的是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和精神。同样是鬼节,美国“万圣节”和中国“中元节”相比较,无论站在哪个角度,“万圣节');" class=link_red title='中8%87%E5%9C%A3%E8%8A%82" class=innerlink>万圣节' target=>中8%87%E5%9C%A3%E8%8A%82" class=innerlink>万圣节”更胜一筹,更有民族性的代表。然而遗憾的是,现在很少有中国人去探讨这个中国“鬼节”的缘由、习俗以及方式,使“中元节”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传统节日渐渐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关于“鬼怪”的传说和陋俗。

中元节的习俗具备了中国从上古时代起就信奉魂灵不灭之说,特别是巫风盛行的楚越地区,礼魂观念广泛存在,无形中为佛道文化的渗入留存了社会心理缝隙。10再借以古有的“荐新祭祖”活动,事实上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中国人的仁爱和孝道思想,极富世俗意味的传统节日。这些俗信俗行,体现道、儒和佛文化的融合,其核心就是慎重道远的“孝”和推己及人的“仁”。我们在庆祝中元节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

(四)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秋祭荐新,据《东京梦华录》所载,宋时还留有这样的习俗“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11这样的秋尝节俗加上儒家的慎终追远,加上道家的地官赦罪,再加上“神通第一”的摩诃目键莲救母解倒悬,“中元节”便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岁时风景。古时中元节的节俗较多,这里我们只选取至今仍然存在的几个民俗活动给以介绍。

风景之一:普度

“放焰口”这一中元节民俗活动是受佛教影响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佛教六道轮回中有“饿鬼道”,这些鬼腹大如山,咽细如针,饭食到口即为口中火焰烧成灰炭,因此虽有饮食亦不能受。“放焰口”即为救度饿鬼,为其施食的活动。发展到现代,这一节俗已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与此类似的“普度”仪式在台湾仍比较流行。

普度活动一般带有以下三个目的:一、祭奠先祖亡魂;二、荐享无主冤魂;三、超度新死亡鬼。过去,带着这些目的,民间各地举办了各式各样的普度活动,如湖南宁远“中元,各家购纸烛、金锞、银锞,或纸箱及冥包等类,焚化。且于三日前,折冬青一枝,置神龛上,并供酒食、馐馔,如待大宾,云每年是节,祖宗灵魂必归家一次。”12又如山东民俗以“清明日、中元节、十月朔为三冥节,城隍出巡,仪仗甚丰,妓等白衣白裙手捧链索扮作女囚(囚魂),若戏中所演纸苏三者。乘敞轿随行,谓藉以谶除罪恶”。13再如近世湖北监利于“七月七日,祭祖祢、谓之迎亡。连享七日,焚楮荐之,曰送亡。新死者,则于是月朔(初一)迎祭,与此夕奠送”。14

在台湾普度的形式又分为公普和私普。私普就是以街、庄等居住单位为主的普度,从七月初一到三十,大家商议好时间轮流普度。普度时都会在门口摆设长长的供桌,摆上丰盛的菜饭以及其它的食物等,每盘菜上都要插上一枝香,俗称“拜门口”。同时,家家门前、檐下都挂盏圆形纸灯,一面写“阴光普照”或“庆赞中元”,一面为“路灯”,这是用来照引路途,使这些孤魂野鬼能找到可以供养他们的地方,又叫“树灯篙”。

公普又称为“庙普”,一般都在七月十五举行,俗语又叫“拜七月半”。通常以寺庙为中心,由庙寺主事者来主持。这一天,人们往往在街头巷口搭起法师座和祭孤堂,设起普度坛。普度坛中央悬挂着“盂兰盆会”的横幅或三官大帝像。祭孤台上立着几块灵位,有“男孤魂之位”和“女孤魂之位”,这是召唤各方没有主儿的“饿鬼”前来受祭。为了怕施食时“小鬼”抢不过“大鬼”,还特设“儿童男女孤魂之位”的灵牌。在坛前边摆有上下两层桌子:上桌放一个斗灯,下桌放神像、香炉之类。斗灯内放白米、古剑、铜镜、剪刀、小秤等物,以作避邪之用。另外,坛前还特设一排长桌,以供民众摆牲之用。中午过后,各家各户便挑起三牲、粿品、水果、纸钱、衣帽、竹笠等祭品前来祭拜。主事者分别在每一件祭品上插上一把黄、绿、红各种颜色的三角纸旗,并写上“盂兰胜会”、“甘露门开”等字形,以作纪念。之后便请和尚、道士各念其经,进行祭拜,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

风景之二:放水灯

“放河灯”的民俗起源甚早。原始社会,限于对大自然认识的局限,较长时间,人们认为火是万物之源,成为顶礼膜拜的图腾,吉祥温暖的象征,战胜寒冷饥饿的神灵。又因为民间的悼念亲人祭奠,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进行。汉晋以后,宗教影响日益扩大。南北朝梁武帝崇拜佛教,倡导办水陆法会,僧人在放生池放河灯。唐肃宗于759年诏天下设放生池81所。北宋真宗在1016年定佛诞日为放生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届时举灯玩月,放河笙歌,“僧尼道俗盆养供佛”。宋代道教得到提倡,规定中元节各地燃河灯、济孤魂、放焰口、演目莲戏,不少诗人留下杭州西湖放灯欢腾的诗篇。此后,放河灯在七月半举行并随道教、佛教传播而流行全国。这一天,人们在家设酒馔、烧纸钱祭祖,到寺庙、道观参加放河灯等法事或道场活动。15如清代皇宫放灯:“每岁中元建盂兰道场,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灯,使小内监持荷叶燃烛其中,罗列两岸,以数千计。又用琉璃作荷花灯数千盏,随波上下。中流驾龙舟,奏梵乐,作禅诵,自瀛台南过金鳌玉蝀桥,绕万岁山至五龙亭而回。河汉微凉,秋蟾正洁,至今传为胜事。” 16

北京竹枝词有“绕城秋水河灯满,今夜中元似上元”这样的词句。旧时京城的“斗灯会”从七月十三至十七日晚上(尤以十五日为最),各家儿童呼伴结群,执灯遨游于天街、经坛、灯月之下,孩子们众口喊道:“莲花莲花灯啊,今儿点了明儿扔啊!” 但也有其他书中提到:“莲花灯”必须在七月十五晚12点前焚毁,如果放在第二天则视为不吉祥的事情。17

旧时这个时节近山人家往山野或岔路口去插纸灯、焚纸、撒羹饭,称“放路灯”;近水人家用竹蔑和纸精制法船,亭台楼阁俱全,且装金刚罗汉等纸像并贴“慈航普波”等楹联,入夜,于河沿,海边,点上油烛,放入水中,焚上冥纸,随水飘流,直至烧尽沉没,称之“放水灯”。

人们认为,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18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民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比如说,山东 德州的中元河灯场面就十分壮观。人们用瓜皮、面碗、纸张制成灯具,并以街巷为单位,制作特大纸船,纸扎目莲站在船上,手持九环禅杖。中元之夜,人们把灯具和纸船放入河内,顺流而下,河上顿时灯火通明,摇曳摆动,如同天上点点繁星。胶东沿海地区,由道士乘小船在海中放灯,并奏丝竹乐。德州运河两岸的百姓,纷纷拥到河堤观灯。滕州也有放河灯的习俗,形式与德州大体相同,不同的是,放河灯前,摆香案,念佛经,佛师一边念经,一边朝台下撒小馍馍,小孩子蜂拥而上,一抢而光,据说吃了能消灾。长岛渔民为了祭祀溺海而亡的亲人,用木板秫秸制成小船,船上供溺海者的牌位和祭品,如糖果、糕点,有的甚至装上棉衣、鞋帽及死者生前喜爱的生活用品,然后点燃蜡烛,由已经结婚的同辈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19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度水中的落水鬼和其它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风景之三:跳钟馗

“跳钟馗”是旧时腊月间的习俗活动,由起开装扮成钟馗形象,沿门跳舞。俗谓此举可以驱鬼。一般从腊月初一开始,一直延续到二十四或除夕。所扮除钟馗以外,还有判官、钟馗的妹妹等。20

据清代地方志和风俗志记载,不少地方一进腊月门就有“跳钟馗”的习俗。清乾隆年间《奉贤县志》说:腊月初一日,“乞人始偶男女傅粉墨妆为钟馗、灶王,持竿剑,望门歌舞以乞,亦傩之遗意。”这记的是江南的风俗,顾禄的《清嘉录》记述的也是江南吴地的岁时风俗,其中也提到跳钟馗:“丐者衣怀甲胄,装钟馗,沿门跳舞以逐鬼,亦月朔始,届除夕而止,谓之跳钟馗。”装扮钟馗者,青面钢髯,破帽蓝袍,手中挥舞宝剑,或者是一把板斧,张牙舞爪,气势汹汹,为非作歹的大鬼小鬼们见了纷纷望风披靡,退避三舍,换来家门清净,吉祥安宁。21

跳钟馗的习俗,至迟在宋代已经见于文献记载了。吴自牧《梦粱录·十二月》:“自入此月,街市有贫丐者三五人为一队,装神鬼判官、钟馗小妹等形,敲锣占鼓,沿门乞钱,俗呼‘打夜胡’,亦驱傩之意也。”22

由于 “跳钟馗”的驱鬼作用,台湾地区将其引入到了中元节庆活动中,形成了现在其特有的中元民俗活动。而我国其他地区一般在端午节(安徽省歙县城南渔梁古埠)或腊月(江南一带)才进行此项民俗活动且表演形式不同。

跳钟馗是要借着钟馗的法力赶走留连忘返的鬼魂。通常是在普度以后,以寺庙会请道士、法师或戏班中人来扮钟馗,跳钟馗时,一般民众都不敢在现场逗留,以免被煞气冲到。跳钟馗结束后,中元祭礼就随着告一段落了。

风景之四:抢孤

“抢孤”是中元祭祀活动中台湾所特有的活动。但在中国旧时民间也有过.hudong.com/wiki/%E4%B8%AD%E5%85%83%E8%8A%82" class=innerlink>中元节期,旧时往往有设坛延僧道斋孤之俗。其坛上除锣鼓丝竹之外,要放水果包子。这本是用以祭祀、施舍孤魂野鬼的,但斋蘸仪式结束时,僧道将其抛下,众人争抢,故称。俗说已婚妇女抢到可得子,小孩抢到则一生平安。23

台湾百年前即有许多大陆闽粤移民,生活方式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节庆礼俗也与中国大陆大同小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是台湾的三大节庆,而每逢元宵节、清明节、中元节、七夕(乞巧节) 等中国传统节日, 在台湾民间也有不同的庆祝礼俗。此外,尚有多项深具台湾特色的民俗庆典,如迎妈祖、盐水蜂炮、东港烧王船、头城抢孤等等。

台湾有些地方在中元普度的庙会后,会将祭祀的供品提供民众抢夺,称为“抢孤”。一种说法是为了与孤魂野鬼抢夺祭品,另一种说法是为了吓退流连忘返的鬼魂。台湾最负盛名的“抢孤”是宜兰头城镇的“抢孤”活动。“抢孤”是先搭设数十公尺高的“孤棚”,在搭建“孤棚”时有许多禁忌,如上下主普坛的人员必须吃素斋戒,戴孝者或做月子的妇女不得接近,女性不得碰触“孤棚”祭仪法器,以避免抢孤时发生不测。“抢孤”在七月的最后一天午夜举行,比赛时棚柱上涂满牛油,参赛者以叠罗汉的方式,踩在队员肩上向上攀登,登上“孤棚”后再向上攀登“孤栈”,在攀登过程中所抢下的食物则丢下供棚下的民众捡拾。

这项活动往年常有意外发生,因此在清朝时期刘铭传曾经下令禁止“抢孤”活动。1991年,宜兰头城镇恢复举办“抢孤”,并且改善了活动抢夺的方式。以往为了账济贫苦亡徒争抢祭品的掠夺活动变成了目前具有竞赛性的民俗活动。参加的队伍以每五人一组,每队各据一根柱子,待主办者一下令,选手便奋不顾身望往上攀爬,能够首先取得栈顶的“顺风旗”就算夺标。由于有游戏规则所以没有混乱的场面,是一项值得提倡的民俗体育。而民间相信抢得顺风旗的人,可以获神鬼的庇护。24

(五)中元节的综述

之所以选择“中元节”这个主题,是来自于对童年某些经历的好奇。小时候,家住瓯江边上,一到农历七月半,天一黑,妈妈就让我们回家,说:“七月十五鬼门开,小孩子天黑出门会被鬼捉去的。”说也巧,每年七月半的时候,我们家附近总是会有人在瓯江溺水身亡,而且死因莫名。因此,小时候对于“鬼月”的传说,我是深信不疑的。所以,每次地藏王生日的时候,我们一群小孩都非常开心,因为烧过了“香球”,鬼门就关了,晚上也可以安心地出来玩了。

现在,虽然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感到的却是更深的恐惧。面对这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节日——“中元节”的时候,中国人体现出来的却是深刻的无知。对于“鬼”的惧怕已然已经超越了“秋祭荐新”所推崇的孝悌之道,没有了“根本”的节日,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

中元之祭有本有源,千载流传约定成俗。依据道教说法,中元祭乃起源于农历七月十五日地官生日,掌管地狱的地官大帝一时兴起慈悲心,行大赦旨令,使地狱释放众鬼囚;从农历七月初一起,孤魂幽灵得以重返阳间接受一个月的祭祀施食,以激起其向道之心。而另一佛教说法为“盂兰盆会”,相传佛陀弟子大目毽莲尊者,为解救亡母的坠入饿鬼道,在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具五果百味供养十方,使其母解脱地狱之苦,并得以归往西方升登天界;信徒咸信七月十五日是众僧闭关悟道的圆满之期,如果在这一天布施十方大德,可增福百倍。由于盂兰盆会及中元节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普度众生,时日一久,两者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而形成了目前这个蕴涵了中国人的包容、博爱,以及慎终追远的高尚中元祭精神。

虽然,“中元普渡”的民俗活动中仍有许多成规陋俗,但中元祭典体现出来的浓郁的历史传统、文化内涵及民俗意义却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只有在追好根溯好源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迷信');" class=link_red title='中元普渡oodong.com/wiki/%E8%BF%B7%E4%BF%A1" class=innerlink>迷信' target=>中元普渡oodong.com/wiki/%E8%BF%B7%E4%BF%A1" class=innerlink>迷信的影子遮住智慧的眼睛。

注释:

1、11、12、13、14 张君:《神秘的节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151、152、153页

2、3、16、20、23  乔继堂  朱瑞平:《中国岁时节令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第401、405、495、407页

4、6冯贤亮:《岁时节令》,广陵书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134、135页

5  乔继堂  朱瑞平:《中国岁时节令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第395、397、398、402、403页

7、10海上:《中国人的岁时文化》,岳麓书社,2005年7月第1版,第127、128页

8  三官大帝: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5/C0516070065/indexfile/gods/threegods/index.htm

9  青年文艺网:http://www.awmhe.com/viewthread.php?tid=63558

15  巴蜀文化网:《放河灯》  http://www.bscul.com/BOYIX/ChannelBOYIX/bashu/open.html.aspx?id=604

17  李少兵  齐丽华  郭艳梅:《民国百姓生活文化丛书·节日节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321页

18  黄健  翁志实:《节日大观》,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64页

19  阿蝶谈民俗:http://www.qingyun.com/column/ctjr/die/no32.htm

21、22民间文化青年论坛:http://www.pkucn.com/chenyc/thread.php?tid=4585&pid=23971

24《台湾的节庆习俗》ppt:www.baidu.com输入搜索下载

参考文献:

书籍文献:

1《民国百姓生活文化丛书·节日节庆》  李少兵  齐丽华  郭艳梅  著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版

2《节日大观》  黄健  翁志实  编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年8月第1版

3《神秘的节俗》  张君  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4年1月第1版

4《中华节日风俗全书》  赵杏根  著  黄山书社  1996年12月第1版

5《中国人的岁时文化》  海上  著  岳麓书社  2005年7月第1版

6《中国节日及传说》  秦安禄  冯光荣  编著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8年6月第1版

7《中国100种民间节日》  马晓京  编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9年2月第1版

8《岁时节令》  冯贤亮  著  广陵书社  2004年10月第1版

9《中国岁时节令辞典》  乔继堂  朱瑞平  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5月第1版

网络资料:

1 三官大帝: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5/C0516070065/indexfile/gods/threegods/index.htm

2 青年文艺网:http://www.awmhe.com/viewthread.php?tid=63558

3 巴蜀文化网:《放河灯》  http://www.bscul.com/BOYIX/ChannelBOYIX/bashu/open.html.aspx?id=604

4 阿蝶谈民俗:http://www.qingyun.com/column/ctjr/die/no32.htm

5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http://www.pkucn.com/chenyc/thread.php?tid=4585&pid=23971

(注:温州师范学院的学生莫抄袭,会穿帮的:P)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2: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