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宋会要辑稿》
释义   宋代官修本朝《会要》﹐后人称《宋会要》。《宋会要辑稿》﹐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宋会要》原稿﹐未经彻底整理。宋朝前期由崇文院三馆官员编纂本朝史事﹐后期于秘书省设立会要所﹐专修本期《会要》。两宋修成的会要计有《庆历国朝会要》(宋绶等纂)﹑《元丰增修五朝会要》(李德刍等纂)﹑《政和重修会要》(曾肇等纂)﹑《干道续四朝会要》(汪大猷删定)﹑《干道中兴会要》(陈编类)﹑《淳熙会要》(赵雄等奏进)﹑《嘉泰孝宗会要》(邵文炳汇次)﹑《庆元光宗会要》(京镗等奏进)﹑《嘉泰宁宗会要》(陈自强等奏进)﹑《经进总类会要》(张从祖类辑)和《经进续总类会要》亦即《十三朝会要》(李心传修)等十一种。此外﹐《宋史》的《理宗纪》和《礼志》﹐计有四次进呈《会要》的记载﹐但史文不详﹐诸家书目皆不著录﹐详细情况难以查考。这十一种《会要》﹐内容虽往往相互交错﹐总的时间是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 至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对两百六十五年史事﹐作了分门别类的记述。入元之后﹐《宋会要》已有所散佚﹐至明修《永乐大典》时﹐所收已非原书之旧。

明初保留下来的《宋会要》﹐佚于明朝中期。明正统六年(1441)﹐杨士奇所编《文渊阁书目》﹐著录《宋会要》两百零三册﹐下注“缺”字。万历三十三年(1605)﹐孙能传﹑张萱重编的《内阁藏书目录》﹐已无《宋会要》之名﹐知此时业已散佚。此后叶盛编《竹堂书目》所载《宋会要》﹐焦竑《国史经籍志》所载五种宋代所修本朝《会要》﹐都是抄录旧目﹐并非实有其书。

清嘉庆十四年(1809)﹐徐松在全唐文馆任职﹐利用职务上的方便﹐将《宋会要》随同全唐文签注﹐交书吏誊写﹐所以影印的原稿﹐在篇首或版心多有“全唐文”三字。这时《永乐大典》已残缺两千卷。此后徐松对稿本曾进行过校订和排比﹐由于篇幅大﹑问题多﹐限于人力﹐未能完成即去世。清光绪十三至十五年(1887~1889)﹐张之洞创置的广雅书局﹐委缪荃孙﹑屠寄接续整理﹐共录出清稿一百一十册﹐这就是“广雅清稿”。1915年﹐稿本归嘉业堂﹐并由刘富曾等再行整理﹐誊出清本﹐这就是《清本宋会要》。刘氏在整理过程中﹐对徐辑原稿﹐有所删并和丢失。1931~1936年﹐北平图书馆委叶渭清研究﹐发现《清本》分类隶事颇多失检﹑移改原稿﹑杂引他书不注所本等问题﹐在陈垣为首的编印委员会主持下﹐将从《清本》中查到的原稿丢失文字补入﹐由上海大东书局影印发行﹐名《宋会要稿》﹐约有八百万字。

该书保存了大量《宋史》及其它史书所不载的宋代史料﹐其记述往往具有较为原始而详细的特点﹐便于查核元修《宋史》各志的纰缪和疏略﹐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又如食货类“限田杂录”﹐“造水”﹐“修理堰﹑闸﹑渠﹑斗门﹑堤岸”﹐“各路产物买银价”﹐“量衡”﹐“诸郡进贡”﹐“船﹐战船附”﹐“民产杂录”﹐“置市”诸门﹐皆为《宋志》所不载。《宋会要辑稿》为研究辽﹑宋﹑金史的基本史籍之一﹐共三百六十六卷﹐其中有十卷分上﹑下卷﹐实有三百七十六卷。按《玉海》所载《庆历国朝会要》类目﹐分六十七类﹕帝系十一卷﹑后妃四卷﹑乐八卷﹑礼六十二卷(卷二十分上﹑下)﹑舆服六卷﹑仪制十三卷﹑瑞异三卷﹑运历二卷﹑崇儒七卷﹑职官七十九卷(卷三十六﹑四十一﹑四十三﹑四十八分上﹑下)﹑选举三十四卷﹑食货七十卷(卷六十一﹑六十三﹑六十八﹑七十分上﹑下)﹑刑法八卷(卷二分上﹑下)﹑兵二十九卷﹑方域二十一卷﹑蕃夷七卷﹑道释二卷。类下分门。各门篇首有简短的序言加以概括﹐然后按年﹑月﹑日顺序﹐摘取有关诏令﹑奏章﹐不仅眉目清晰﹐便于检阅﹐且能将各种典章制度﹐没有形成制度的政事处理故事﹐以及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利弊和不同意见﹐较完整地反映出来。

《宋会要辑稿》较之原书已大有残缺﹐除现存篇幅多不完整外﹐也有整门残缺的部分。如职官一之四十七页注:“详载枢密院门”﹐但《宋会要辑稿》中并无此门。《永乐大典》采入《宋会要》时﹐还附入了一些从南宋晚期到明朝初年的著作﹐以《宋史》﹑《文献通考》﹑《玉海》最多﹐或作正文﹐或为附注。在礼﹑乐﹑蕃夷诸类中﹐有个别几门出现了宁宗以后的文字。其中礼五十四“改元诏”门还记载了赵改元“祥兴”的事情﹐这当然不会出自宋人所修本朝《会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9:3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