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赖宁
释义

§ 个人概述

赖宁雕像

赖宁,出生于1974年,四川石棉县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第一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

赖宁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对生活无比热爱,他三次救火而不留姓名;他有着远大志向,要做像李四光那样的科学家;他坚持几年为家乡探险寻宝,利用节假日采集矿石标本,进行无线电实验。他求知若渴的进行学习,好追根寻底,有积极探求的进取精神。

1988年3月13日,石棉县海子山突然发生山林火灾,为了扑灭山火,挽救山村,保护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全,赖宁主动加入了扑火队伍,他不顾个人安危,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表彰赖宁的崇高精神,1988年5月,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做出决定,授予赖宁“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号召全国各族少年向赖宁学习。

§ 人物事迹

赖宁

赖宁的家乡石棉山区是火险区。赖宁读小学的时候曾3次上山灭火。他做了这些事,既不写出来,更不告诉别人,直到林业部门把表扬信寄到学校,老师们才知道。

1988年3月13日是个星期天。下午3点半,县城附近的山林因电线短路引起大火。火借风势,刹那间山上一片火海。大片森林、卫星电视转播台和石油公司油库,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赖宁写完作业,和有病卧床休息的妈妈说了声:"我下楼走一走。"妈妈特意嘱咐:"外面风大,别走远了!"下了楼,赖宁一眼便瞧见了冲天的火焰。他连告诉妈妈一声都来不及,就飞快地直奔火场。赖宁跑到山上,挥动松枝奋力灭火。高达二三十米的火焰,狂烧猛窜,赖宁和他的伙伴英勇强,一次次地冲向火海。这时天色已晚,现场指挥救火的县领导,命令用汽车将参加救火的学生强行送下山。赖宁、周伟、王海等同学也被拉上了车。 在车上,有个同学遗憾地说:"唉,今晚看不成电视剧《再向虎山行》了。"赖宁却风趣地说:"那我们就再向火山行!"一车人都笑了。山间的火势越来越猛,烧焦的枯枝败叶在火焰的冲腾下漫天飞舞,发出噼啪的爆响。天黑了,山陡路滑,风助火势,野火更猖獗了。"我要下去,我要下去!"赖宁跳下了车,王海和周伟也跟着跳了下去。三个人手拿松枝,又一次去迎战烈火。山上的狂风左一股,右一股,撩拨得火焰东奔西窜。9点钟左右,天全黑了。赖宁、王海和周伟三个同学被大火截住了退路。忽然一阵狂风刮来,把离他们10多米的一片大火呼地吹到他们身边。风向一变,赖宁就和同学们失散了。赖宁独自在火中向山上攀登。他的双脚迈开弓步,他的双手紧紧地抱着一棵小树……

大火终于扑灭了。3500余亩森林保住了,卫星电视转播台和石油公司库都平安无事了。14日上午,人们在海子山南坡的过火林带中,发现了赖宁的遗体。他,右臂紧紧挽着一棵小松树,额头靠着山坡,眼镜丢失了,左手撑着地,右腿还保持着向上攀登的姿势。

§ 个人荣誉

总理李鹏亲自题词

为了表彰赖宁的崇高精神,1988年5月,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做出决定,授予赖宁“英雄少年”的称号,号召全国各族少年向赖宁学习。

国家总理李鹏亲自题词1989年5月,全国少工委发起“学赖宁、学‘十佳’,争做优秀少先队员”的活动。《小英雄赖宁》被写进课本,拍成电影《少年英雄赖宁》全国的少年都在学赖宁,赖宁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 人物评价

曾经的赖宁演讲团英雄少年赖宁的光辉事迹,曾为全国少年儿童树立了学习榜样。在全国少代会上,江泽民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再次向全国亿万少先队员发出“向赖宁学习,做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号召,要求少先队组织,像举起雷锋的旗帜那样,举起赖宁这面旗帜,引导千千万万少年儿童像赖宁那样成长。大规模的学习赖宁的教育活动,像当年举起雷锋的旗帜那样,举起赖宁这面旗帜,引导千千万万少年儿童像赖宁那样成长,从小做党和人民的好孩子,长大做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曾几何时,中国对于那些积极参加救灾抢险的青少年给予极高的荣誉。然而,2006年开始实施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抢险活动。

新颁布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认为,抢险是应当由专业人员或者成人从事的活动,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另外,学校也不得组织学生参与制作烟花爆竹、有毒化学品等具有危险性的活动,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商业性活动。

有专家认为,从十几年前号召“向赖宁学习”到如今的禁止组织学生参加抢险,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人对待“少年英雄”的观念在进步。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来说,不应该鼓励他们见义勇为或者去做所谓的“少年英雄”。

§ 雕像被消失

2011年8月,山西太原东仓巷的赖宁雕像“消失”,居民网上发帖寻“人”,该事件由一个简单的雕像放置问题迅速升温,引起社会公众对“赖宁精神”的广泛讨论。8月16日上午,太原市鼓楼街办主任苏常青表示,赖宁雕像没有被丢弃,只是暂时寄存在山村里他的一个朋友家,当地区委宣传部开始为赖宁雕像找“家”。

§ 相关评论

赖宁雕像

进入21世纪的十几年间,每一次赖宁受到关注,无不与其受到“冷遇”相关:赖宁淡出小学语文课本、北京中小学摘下赖宁相片、中小学生守则取消“见义勇为”……到今天太原为整治城市环境需移除赖宁像,而各单位均不愿接收,最后只好将其搬至山村荒野。赖宁为何遇冷?有人说,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来说,赖宁扑救山火的举动今天不宜再提倡了。也有人说,在当下多元的社会形态下,少些榜样也是一种进步。

1988年,共青团中央和国家教委联合作出《关于授予赖宁“英雄少年”光荣称号的决定》,号召全国各族少先队员“学习赖宁同学胸怀大志,从小做起;学习赖宁同学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学习赖宁同学积极进取,全面发展;学习赖宁同学热爱祖国,临危不惧”。可见,即便在当时,倡导的也是小英雄所反映的时代精神,而非简单地仿效救火举动本身。

其实,从战争时期的刘胡兰,到建设时期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再到今天的抗震小英雄林浩,每一个时期的小英雄都带着时代的深刻烙印,但他们所传递的牺牲、奉献、利他的精神却从未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阻隔。

随着时代发展,小英雄的做法在当下看起来多少有些不合时宜。但在一个可以为西门庆、潘金莲故里争抢得头破血流的时代中,在一个可以为吸引眼球而推出“日军抢花姑娘”、“土匪抢亲”等旅游节目的环境里,赖宁所代表的精神显得尤为可贵。

对于许多“70后”和“80后”来说,赖宁是童年岁月中珍贵的共同精神记忆。赖宁雕像的流浪,不仅是对这位英雄少年的奚落,更是对一代人精神家园的强拆,让曾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依托分崩离析。[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3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