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艾斯拉·庞德
释义

艾斯拉·庞德

艾斯拉·庞德(或译艾兹拉·庞德),(EzraPound)美国诗人、评论家。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他从中国古典诗歌、日本俳句中生发出“诗歌意象”的理论,庞德的诗歌理论推动了英美的现代派诗歌,为东西方诗歌的互相借鉴做出了卓越贡献。

§ 人物生平

埃兹拉·庞德1885年10月30日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海利镇。在去欧洲以前,他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就学,在那里攻读美国历史、古典文学、罗曼斯语言文学。两年后,他转至哈密尔顿大学(HamiltonCollege)学习,1906年获硕士学位。1898年庞德首次赴欧,以后于1902年,1906年及1908年先后共四次去欧洲。1908年定居伦敦,以后一度成为伦敦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1908年庞德的第一部诗集《灯火熄灭之时》(ALumeSpento)在意大利威尼斯自费出版。1909年,他的诗集《人物》(Personae)在伦敦出版。1910年他的文集《罗曼斯精神》(TheSpiritofRomance)出版。文集内容主要是他的早期译作及他历年来学术研究的成果和见解。庞德在他早期诗作中就显示出独创精神和渊博的学识,1912年他成为芝加哥小型杂志《诗歌》驻伦敦通讯员。1914年他与多萝西·莎士比亚(DorothyShakespeare)结婚。

1915年庞德发表了他根据东方学者芬诺洛萨(Fenollosa)的遗稿而译成的中国古诗英译本《中国》(Cathay)及两个日本戏剧集。在伦敦期间他发表的另外两部著作是:《向塞克斯图斯·普罗佩提乌斯致敬》(HomagetoSextusPropertivs,1919)和《休·赛尔温·毛伯利》(HughSelwynMauberley,1920)。1921年庞德移居巴黎,1924年迁居意大利热那亚东南的拉巴洛。

乔伊斯在巴黎和伦敦期间除了继续从事创作外,他发掘和扶植人才,与欧美文学界人士广为交游,为打破英美文学,尤其是英美诗歌的沉寂局面,为促进美国文学的“复兴”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他和雕塑家、画家、音乐家都有广泛的联系,对欧美各国现代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庞德在1914年至1916年间与爱尔兰诗人叶芝(W.B.Yeats)交往很密切。他敬佩叶芝,以叶芝为师。叶芝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他的影响。庞德曾帮助詹姆斯·乔伊斯(JamesJoyce)出版《青年艺术家的肖像》,(APortraitoftheArtistasaYoungMan)和《尤利西斯》 (Ulysses),帮助艾略特整理删节《荒原》(TheWasteLand)的初稿,并向出版社推荐出版。他在巴黎结识并帮助海明威,帮他出版了第一本书。

在1924年离开巴黎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庞德的注意力由文学创作逐步转向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问题。在文学创作的同时,他写了一些社会批评方面的文章;讨论贫困与繁荣、战争与和平、失业与高利贷等问题,同时也对物质主义和工业主义带来的人们心灵腐化问题进行了抨击。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些问题的研究最后竟使庞德走上了反犹太主义,为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国家社会主义唱赞歌的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庞德在罗马电台发表了数百次广播讲话,抨击美国的战争行动,攻击罗斯福的作战政策,赞扬墨索里尼,鼓吹墨索里尼的治国政策能促成一个没有贪婪和高利贷的社会。

庞德因上述原因于1943年被控叛国罪,1944年为美军所俘,监禁在意大利比萨(Pisa)俘虏营中,1945年他被押往华盛顿受审,以后他被宣布神经失常而免于受审。从那时起的十几年庞德是在精神病院中度过的。在被关押期间庞德继续翻译孔子的著作,并写出《诗章》第71—84章,即《比萨诗章》(ThePisanCantos)。1949年这部作品获得了由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由艾略特参加作评委的博林根诗歌奖(BollingenPrizeforPoetry),此事一度在美国引起很大争议。

1958年经过阿奇博尔德·麦克利什(ArchibaldMcLeish)、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Frost),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Hemingway)的斡旋,庞德未经审判而被取消叛国罪,返回意大利。1972年11月病逝于威尼斯。

在庞德获释的前后,他的一些作品继续得到发表。这些作品包括《·庞德书信集》(Letters of EzraPound,1907—1941),《文学论文集》 (Literary Essays)1954年出版,《文选》(SelectedProse1909—1965),1973年出版。

§ 经典作品

艾斯拉·庞德庞德主要的诗作是一部长诗,以“诗章”的形式分批发表,自1917年开始,直至1959年。1969年他又发表未完成的片断。全诗共包括109首“诗章”及8首未完成的草稿。据庞德说他从1904年就开始计划写一首现代史诗,包括世界文学、艺术、建筑、神话、经济学、历史名人传等方面的内容,以反映人类的成就,并描绘一个由一些思想正确、有行动能力的人物所领导的美好的文化。这部长诗晦涩难读,而且涉及16世纪的意大利建筑、普罗旺斯的诗歌、孔子哲学、中古的经济史等。

长诗第1至7章是关于诗的构思及主题;8至11章是写一位威尼斯军人及艺术庇护人西吉斯门多·马拉特斯塔;12至13章是将现代的经济与孔子道德哲学所向往的社会秩序相对比;14至16章是以现代伦敦为背景,描写地狱的一条通道,它通向中古时期的威尼斯,这是诗人心目中的天堂的象征。庞德还在长诗里写了他爱慕的几位美国总统:31至33章是关于杰弗逊,34章是关于约翰·昆西·亚当斯,37章写马丁·范布伦,62至71章写约翰·亚当斯。庞德对墨索里尼的经济政策、文化艺术政策十分欣赏,认为他是当时最好的领袖,因此他的第41章长诗专写墨索里尼。52至61章是写中国孔子的哲学、伦理及其所追求的和平、昌盛的社会秩序。庞德在长诗中还攻击了高利贷剥削,认为金融界及政府对财富、货币的错误控制是战争的根源。

长诗中突出的一部分是当庞德被监禁在比萨俘虏营中所写的《比萨诗章》 。这部作品在1948年获得博林根诗奖,当时庞德还是一个战犯,在医院中等候审讯,这个决定引起很大的争论。《比萨诗章》描写一次穿过“灵魂的黑夜”走向爱之女神的过程。

庞德最著名的作品,要属意象派名作《在地铁站内》 (InaStationoftheMetro):

Theapparitionofthesefacesinthecrowd;(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

Petalsonawet,blackbough.(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在地铁站内》仅两行、14个字,是一首单一意象诗(one-imagepoem)。它是庞德根据在巴黎协和广场地铁站的印象写成的。诗虽短,但诗人最后落笔定稿前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酝酿和推敲。初看起来,唯只两行如日本俳句式的诗句,殊不知是诗人偶得的印象在主客观之间反复提炼,苦思一年之后,最初三十行加工成了这简短的两行,真可谓是字字经典。

庞德曾对意象下了这么个定义:意象便是当一个外界客观的事物射入脑海化作一个内部主观的东西时,那一精确瞬间。的确,从这首诗中,我们充分可以体验到,人面和花瓣的对应制造的底片叠印一般的传神效果,而这种效果也真真切切反映了庞德对意象的内涵。在地铁站庞德眼前闪过一张张美丽的脸。在归途中,这些脸在他眼前反复出现,直到最后他们逐渐变成了一片片彩色印花色底。这时他产生了一个念头,要作出一幅纯粹表现色彩的斑斑点点的非写实主义的画,但他不会作画,只能以诗代之。诗的两行互相依存。apparition是幻象、幽灵,使人们联想到来来往往的乘客的一张张脸。第二行的petal花瓣则传递了美的信息。这一信息由于有深色而又带湿气的树枝的反衬而变得突出鲜明了,同时也给人以模糊重叠之感,意境也就更丰满了。

此诗酷似19世纪法国印象主义画派作品,如反复诵读,读者能勾画出一幅色彩丰富的画面。与此同时也会发现诗歌在音的处理上很巧妙。第一行的[p]音与第二行的[p]音遥相呼应,但其中一个只构成非重读音节;两行末尾均有[au]音,只是前者有辅音[d],后者没有。第二行中[e]音的重复等都加强了这首短诗的音乐感。以湿润的黑色树枝上挂着的花瓣来比喻他眼前所闪现的脸反映出诗人令人折服的想象力。

这首诗能反映出意象派诗歌的两个重要特点:

一、诗心跳荡产生模糊

诗心怪异是现代派诗的特点之一,尤其在这首诗中,意象玄妙,句意悬隔,更增添了诗意的模糊性。不光是每句诗的本身意义不明确,而且两句诗组合在一起意义取向正是相反。究竟是什么样的面孔?居然像幽灵般显现?apparition一词的翻译非常关键,它颇为诡异,原有幻象、异象等出现之意,还有鬼怪、幽灵之意,在这里被译为“幽灵般显现”,大概综合了这两个义项。问题是诗人把这些面孔说成幽灵、鬼怪的一样,是何用心?不能理解为诗人所在国度所在民族里,鬼怪、幽灵是与人亲和的,带来吉祥的,而应理解为它的反面。那么,这些面孔如鬼怪、幽灵般显现,是不是不祥之物?

但第二句把人群暗喻为湿漉漉的黑色枝条,把这些面孔暗喻为许多花瓣,其中花瓣之喻,在世界各民族中都应是美好的、鲜艳的、亲切的,似与鬼怪之喻、幽灵之喻取意相反。也就是说,只看单句不会有疑虑,两句放在一起疑窦顿生。如果把第一句看成被诠释句,把第二句看成诠释句,那么诠释与被诠释之间龃龉不合,造成读者试欲沟通诗作的本意、诗人的创作真意联系的障碍。建立不可把捉的思想雕塑,或布置不可见底的思想深渊,让读者产生理解的沟坎、陷阱,这就是现代派诗尤其是意象派诗的主要特点,也是这首诗让广大读者难读难解的主要原因吧。

二、形象互映产生意义

按理说世上没有不可解的诗,只是依据解诗者的主观取向,所解各显神通。不过解读现代派诗确实是艰难的,诗人披露的或许是冰山之一角,大量的意义沉没于背后的暗箱之中,这冰山下的丰富意义,有诗学意义、文学意义、美学意义、社会学意义、文化学意义和哲学意义等,而不是像以前只从审美的角度来解读作品那样单一和贫乏。

我们假设这首诗两句之间既有意义沟通的屏障,又有意义沟通的桥梁,那么我们凭什么越过这沟通的桥梁,抵达意义的彼岸?现代派诗的“真意”有如康德所谓“物自体”,它隐蔽在现象的背后,是神秘的、“不可知”的,人的感觉不能抵达,只能凭借想像力来把握它,转换成阅读鉴赏用语也就是猜读,所以下面对诗的体认、领会都是想像性的、纯主观性的,未必合于诗人当初的命意。

我们先借助于诗人自己的现身说法来把捉诗作的命意:1913年的某一天,庞德在巴黎协和地铁车站下车,突然间,“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了一个,又看到了一个,然后是一个美丽儿童的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再然后呢?是31行诗,一年后浓缩成现在的两行诗。这一则材料非常重要,让我们看到这首诗(其实是第一句诗)是怎么产生的。

但是如果仅限于此,诗意的挖掘似未完成,还有诗人的感情倾向呢?诗作的时代意义呢?仍无从知晓,于是我们发现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点:意象鲜明而情意隐晦。事实上诗作是不可能情意空洞的,正如意大利克罗齐所说:“没有意象的情感是盲目的情感,没有情感的意象是空洞的意象。”不妨从诗的中虚实形象的对应、互映来发挥我们的想像力,漫溯诗心的渊底。前面说了,第二句诗是对第一句诗的诠释,那么第二句诗中所提示或所造成的感觉和意义就非常重要了。花瓣,暗喻美丽的面孔,好像中国古诗也有类似的用法;黑色枝条,暗喻人群平庸凡常的粗鄙丑陋的身形和面孔。如此一来,一美一丑,一褒一贬,诗人的爱憎倾向、好恶态度已经有所暗示了。

可是,我们还应该凭借自己的想像力往更深处挖掘,似可感悟到,正如美丽的面孔幽灵般显现又飞逝一样,现实生活中的美好现象和人的美好感觉稍纵即逝;正如美丽的面孔只显现给留心体察的人们一样,现实生活中的美需要人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发现;正如花瓣长在粗鄙丑陋的枝条上一样,现实生活中的美往往生长在丑与恶的土壤上,美与丑恶对比鲜明,它们贴得太近,甚至彼此互为依存;正如花瓣给人欣喜、亲和的感觉,湿漉漉的黑色枝条给人恶心、厌烦的感觉一样,现代社会给予人的是强烈的感觉冲击,而且感觉是正面负面的落差是极大的。因此我们说,“一个地铁车站”是一个特殊环境,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它集中地呈现了现代社会的种种事象,但在大诗人庞德的眼里被提纯了,他只看到两个字:“美”和“丑”。这是不是庞德站在地铁车站川流不息的人群中的复杂感受?至少是读者凭借想像力猜读到的感受。

§ 流派背景

庞德作品

意象派(Imagists)现代英美诗歌流派。意象即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本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从《易经》 、 《庄子》 、 《诗经》 、 《离骚》到《文心雕龙》和唐代的《诗品》及唐宋诗词,意象说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20世纪初以美国诗人艾兹拉·庞德、艾米·洛威尔和英国诗人托马斯·休姆、理查德·奥尔丁顿为代表的一部分作家、评论家在法国象征主义和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丰富性、含蓄性、形象性影响下,兴起反对抽象说教,反对陈旧题材与表现形式的诗歌运动。1912年,庞德首次采用了意象派名称。1915~1917年间,每年出版一本意象派诗集。庞德退出意象派后,洛威尔继续领导该派活动,提出6项原则性主张,即语言要通俗准确,创造新节奏,题材完全自由,用意象来写诗,表现要具体、简练、浓缩。后来洛威尔又加上“要含蓄,不用直陈”的原则。他们力求以鲜明的意象和短小精悍的“中国式”诗体去反对陈腐的19世纪后期英国诗风,有积极意义,但重点追求诗歌的形式和技巧,有忽视作品的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的倾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象派诗人逐渐分道扬镳,这个流派也逐渐瓦解。十月革命前后,意象派传到俄国,叶赛宁等第一批青年诗人和画家发表意象主义宣言,成立团体,出版意象主义杂志和诗集。1927年该团体解散。30年代,英国评论家卡罗琳·斯珀津出版了《莎士比亚的意象》一书,对莎剧中的意象进行了大量研究,成为莎评中意象派的首创者。40年代到60年代,美国诗坛上先后出现了以卡尔·夏皮罗、约翰·马尔科姆为代表的意象玄学派和以詹姆斯·赖特、路易斯·辛普森为代表深度意象派等新的诗歌流派,说明意象派在美国诗坛上影响较大。

意象派是1909年至1917年间一些英美诗人发起并付诸实践的文学运动,它是当时盛行于西方世界的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一个分支。其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它反对发表议论及感叹。庞德在伦敦期间与希尔达·杜利特尔(HildaDoolittle),理查德·奥尔丁顿(RichardAldington)建立起了沙龙,得到不少人的支持,其中有劳伦斯(D.H.Law-renoe),威廉·卡罗斯·威廉斯(WilliamCarlosWilliams)等,1902年确定了意象派(imagism)这一名称,1913年3月归纳了意象派的几点禁例。庞德曾主编意象派刊物《自我中心者》(TheEgoist),于1913年编选了第一本意象派诗选。本世纪初许多喧嚣一时的西方文艺界流派一样,意象派没有盛行多久就被抛弃了。代之而起的是漩涡派(Vorticism),但漩涡派作为一种主张,和者甚寡,其影响很微弱。漩涡派的创作重点在于表现力量而不再是展现图象。庞德和漩涡主义的支持者在1914—1915年间办了一份杂志《风暴》(Elast)。在创作中也遵循了漩涡派的一些主张。

§ 学术品格

求真务实的态度

艾略特庞德精神首先体现在艺术上的求真务实的态度。庞德要求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做一个“严肃的艺术家”。他虽然在诗歌理论上颇有建树,但他认为创作比理论重要,文学的对象是人。在诗歌创作中,诗人要准确地判断人的真实愿望,反对歪曲的“不道德”的虚构,推崇严肃的艺术家以及“能为真实做出见证的、最精确的艺术”。他也很注重技巧,但他注重技巧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真挚情感。所以,他认为“技巧是真挚情感的考验”。在他的诗歌中,他主张准确传达现代真实情感,强烈地抨击资本主义的罪恶,呼吁和平,反对战争。他的《狂喜》就是诗人对生活与爱情的真实感受。他的前期代表作《休·赛尔温·莫伯利》真实地将西方的现代文明与历史浓缩在有限的诗篇中,高度集中地反映了诗人对时代与文化的深刻思考。作为“现代主义诗歌的重要里程碑”的《诗章》则采用档案型的布局和音乐结构对人类历史与世界文明进行回顾与反思。而求真务实也成为中国诗人基本的创作态度。

“日日新”的精神

现实社会是不断变化的,作为对现实反映的诗歌也不断地变化创新。当庞德到达欧洲,面对欧洲文坛死气沉沉的现状,就立志“把它革新”。庞德把《论语》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为自己的人生坐标与诗歌创新发展的动力。他指出:“没有一首好诗是用20年前的方式写的,因为用这种方式写作完全说明作者是从书本、传统与陈腐的题材思考,而不是从生活中思考。”因此,他将他的一本关于诗歌理论的著作定名为《创新》(makeitnew)。在诗歌题材内容上,他力避维多利亚诗歌的陈腐、感伤,主张准确客观、言之有物;在诗歌创作理念上,他革新浪漫派诗人的渲泄、叫嚣,引入意象概念进行思考与创作。这些成为他对英美诗坛的重要贡献。受庞德“日日新”精神的影响,破坏一切,创造一切的“五四”精神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胡适突破中国数千年诗歌创作传统,倡导白话新诗。在《文学改良刍议》中,他主张从“八事”入手,进行文学改良——“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体现出彻底的革新精神。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天狗》则是狂飙突进的“五四”精神破旧立新的典型体现。李金发拿出“日日新”的勇气在新诗发展的初期写出被人称之为“笨谜”的象征诗。郁达夫的《诗论》一文则高度评价庞德为首的意象派诗人“主张完全打破陈腐的格调与死的字句”。可见新诗草创期的中国诗人对革新精神的理解之深。

“拿来”的勇气

庞德为诗歌的民族化与世界化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他广泛借鉴世界文化优秀遗产,特别是中国文化的优秀成果。但他却能立足于美国本土诗歌的发展,以拿来的态度,形成一整套意象主义诗歌理论,从而美国诗歌摆脱英国正统的影响,走上现代化与美国化的道路。邵洵美在《现代美国诗坛概观》中指出庞德是超越时代的诗人,他不为国界所限止,甚至不为时间的限制,形成所谓的“世界主义的诗”,正确地评价了庞德探索的成功。中国新诗人同样在求新求变之时,立足于中国实际,自觉主动地对西方现代主义的现代意识、诗学观念与技巧手法进行借用与移植,形成了中国古典诗学精神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内在契合,从而“把中国文学固有的特质因了外来影响而益美化”。从胡适开始学习英美诗歌,开展中国白话诗运动,到李金克克、戴望舒、徐志摩等对意象主义、象征主义等的成功借鉴,以至九叶诗派在新诗现代化过程中对里尔克、奥登的重视,直到新时期的朦胧诗与后朦胧诗,都志在作如闻一多所说:“不但要新于中国固有的诗,而且新于西方固有的诗,”是“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

§ 庞德与中国

《荒原》庞德是美国20世纪初“新诗运动”开风气之先的人物,中国在他心目中是一个具有灿烂文明的古国,因此他认为,中国之于新诗运动,就如希腊之于文艺复兴,他在英美发动意象派诗歌运动,意在借用中国古典诗歌美学支持他的意象派诗歌理论。他翻译了工程浩大的《大学》 、 《中庸》和《论语》以及孔子亲定的《诗经》,创造地翻译了遐迩闻名的中国古典歌集《华夏集》 (《神州集》),他倾尽全部心血的鸿集巨制《诗章》是一部深沉宏博的诗篇,建筑在他对儒学的独特理解之上。《诗章》共117章,中国主题在《诗章》中无处不在,从52章到61章共10章,史称“中国诗章”,把中国历史从尧舜一直排到雍正,描写了繁荣昌盛的古代中国,宣扬了孔子的伦理哲学,旨在反对基督教,用他理想化了的儒家政治治理腐败的资本主义制度。庞德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诗学锲而不舍地努力理解并全力推介,美国作家很少不通过庞德的译述了解中国的文化和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庞德的中国情结凝聚着浓郁的中国儒家文化的神韵。他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中重塑了美国作家的中国形象。

早在年轻时期,庞德便对中国古诗有极大兴趣。1915年,他出版了中国古诗的英语译本,题名为《中国》,收集并翻译了17首诗篇,大部分是李白的作品,此外还有古诗《青青河畔草》等。在他的《华夏》译诗集的扉页上,有一段简短的注解,说明他的译作是以厄内斯特·弗诺罗塞(ErnestFenollosa)的笔记以及莫利(Mori)和埃列伽(Ariga)两位教授的解释为根据的。弗诺罗塞是美国的一位研究东方文学与艺术的先驱,曾在日本从事教学工作约12年,回到美国以后,任波士顿博物馆馆长。显然,庞德通过中介翻译中国古诗,其译作与原文的出入之处在所难免。比如李白的《长干行》成了英语中的《水路商人的妻子———一封信》;他给我国古诗《青青河畔草》所加的英文标题是《美丽的梳妆台》。他的译作充分反映了他的丰富想象力,也强烈地表明了他的执著精神和良苦用心。

庞德从翻译中国古诗开始,进而研究中国的古代文明和儒学思想。他的孜孜不倦的努力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体现在他的《诗章》中,进入了他的诗行。一笔一画地写成的工整的方块字被镶嵌在他的诗篇中,同时又以罗马拼音字符的形式出现在诗句中,如“尧”、“舜”、“禹”、“正名”等。请看下面他写的诗行:

YAOlikethesunandrain

Sawwhatstarisatsolstice

Sawwhatstarmarksmidsummer

尧像雨和太阳,

知道什么星星的位置在二至点上,

知道什么星星表示着仲夏时节

庞德敏锐地注意到儒学对于中国历史中各个朝代兴衰的作用,他把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翻译成英语。他的译文体现着他对儒学的研究与理解,向全世界传播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

他翻译的其他诗歌如:

TakingLeaveofaFriend

Bluemountainstothenorthofthewalls,

Whiteriverwindingaboutthem;

Herewemustmakeseparation

Andgooutthroughathousandmilesofdeadgrass.

Mindlikeafloatingwidecloud,

Sunsetlikethepartingofoldacquaintances

Whobowovertheirclaspedhandsatadistance.

Ourhorsesneightoeachothers

aswearedeparting.

-LiT'ai-po,trans.EzraPound

李白《送友人》

§ 贡献价值

庞德作品1948年诺贝尔奖得主,大诗人T·S·艾略特的著名长诗《荒原》的副题就是:“献给埃兹拉·庞德,最卓越的匠人”,该诗曾得利于庞德的亲自修改。

作为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公认的鼻祖之一,庞德在艺术创作及批评理论方面都有较大影响。主要作品是一部雄心勃勃、包揽人类文明的长诗,以诗章形式于1917~1959年分批发表,共包括109首诗章及8首未完成的草稿。1969年又出版了未完成草稿的一些片断。这些诗章晦涩难懂,题材广泛,技巧多变而独特,是学院派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第1~7章讨论诗的构成与意义,第8~11章讲述一位威尼斯将军及艺术庇护人的故事,第12~13章比较西方现代社会秩序与中国孔子道德理想,第14~16章描写从现代地狱的伦敦转入古代天堂威尼斯的途径,第41章颂扬墨索里尼,第62~71章研究美国总统约翰·亚当斯,还有他在美军俘虏营里写下的《比萨诗章》,述说他身为战犯穿越“灵魂的黑夜”的心路历程,等等。其思想主要特征是:反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及西方正统文化统治(其中包括英国文学教条、犹太人及文艺检查制度),强调借鉴东方智慧与古代文明财富(如中国与埃及古诗、日本戏剧、儒家哲学、古罗马艺术、杰弗逊的重农主义民主理想等),造成一个充满人性、崇尚艺术、多种文化交融并存、而又受到个别英明救世主庇护与领导的美好世界。在诗歌理论上,庞德曾提出有关意象诗及“漩涡主义”的观念,打破传统诗歌严密结构,促成英美现代诗歌形式历史性的突破与发展,并且在开阔视野、搜胜猎奇、吸收东方及古代文化方面有较大进步。庞德也是宣扬中国文明、翻译介绍中国古诗的西方诗人之一。

庞德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他的意象派作品中汲取了某些日本诗歌如俳句诗的写作形式及特点。他在长诗《诗章》中阐述孔子学说,在1915年出版的《中国》中收集并翻译了十几首中国古诗。庞德不太懂中文,他的译作是由日译本转译的。庞德还曾译过《大学》、《中庸》、《论语》等。在翻译过程中庞德得到了华盛顿一些专家学者的帮助,克服了各种困难。尽管人们可以对译文进行各种指摘,但庞德毕竟作了前所未有的尝试。除了翻译中国作品外,庞德也译过包括日本、希腊、意大利文学等多种语言的外国文学作品。就此而言,庞德也是一个有成就的翻译家。

庞德的诗学对现代英美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20世纪初,他通过对意象派诗的支持,对传统的诗学进行了冲击。他的《一位意象派者所提出的几条禁例》,提出诗要具体,避免抽象;形式上要允许连行,不要切成一行行;要精练,不用废字,不用修饰,不要用诗来叙述、描写等等。他说一个意象要在转瞬间呈现给人们一个感情和理智的综合体,也就是说意象的形成意味着感情和理智突然结合成一个综合体。当庞德脱离了意象派而热衷于旋涡主义运动时,他又发展了这个关于意象的观点。他说意象并非一个思想,而是一个发光的结节,一个旋涡,很多思想不断地从其中升起,或沉入其中,或穿过它。对于意象的这种特殊功能的解释,对现代诗的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庞德的诗歌理论推动了英美的现代派诗歌;他对于中国古诗、儒家哲学及日本戏剧的翻译介绍在英美文学界掀起喜爱东方文学、哲学的高潮;他对后起作家的帮助和推荐使得他们成为英美文学的大师、如弗罗斯特、劳伦斯、詹姆斯·乔伊斯及艾略特。此外他对叶芝后期风格的形成有明显的影响。

§ 相关词条

现代主义文学         后期象征主义         意象派诗歌       漩涡派

§ 参考资料

http://info.datang.net/Y/Y1036.htm

http://info.datang.net/P/P0112.htm

http://www.moon-soft.com/program/bbs/readelite102471.htm

http://chinese.cersp.com/sKcjc/200701/3042_2.htm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9: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