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基督最后的诱惑》 |
释义 | 片名: 基督最后的诱惑 《基督最后的诱惑》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 The 主演: 威廉姆·达福 哈维·凯特尔 片长: 164 分钟 类型: 剧情 地区: 美国 导演: 马丁·斯科西斯 Martin Scorsese 编剧: 保罗·斯库拉德 Paul Schrader 年份: 1988年8月11日 语言: 英语 级别: UK:18 中国台湾:普遍级(普级) USA:R § 电影介绍 公元初的以色列在罗马的残暴统治下,民不聊生。木匠耶稣在朦胧中感到了上帝赋予的使命,他将作为救世主,牺牲自己去拯救世界。依照上帝的召唤,将信将疑的耶稣开始了自己的寻道之旅。 在旅途中,他结识了起义者犹大,两人便一起向路人传道。一天,耶稣在小村里解救了妓女抹大拉,并向愤怒的村民布道,宣讲人人应该相爱的神旨。他的讲演很有说服力,不少村民开始跟随耶稣继续布道。 在约旦河畔,施洗约翰认出耶稣救世主的身份,并告诫他上帝也主张仇恨。迷惑的耶稣对此百思不解,独自到荒漠中静坐等待上帝的教诲。耶稣摆脱了种种诱惑,经历了四十昼夜,终于得到神谕。 茅塞顿开的耶稣开始带领着信徒向圣地耶路撒冷进发,一路上他尽显神迹,赢得了更多民众的信仰。在耶路撒冷神殿前,耶稣宣布自己就是新的救世主,并将建立新的法律和秩序。正当信徒要求捣毁眼前的神殿时,踌躇的耶稣却突然晕倒在地。罗马士兵趁机对耶稣的信徒大开杀戒,人们四分逃窜。 清醒后的耶稣指使犹大去向当局告发自己,以帮助自己实现为世人赎罪的使命。几天之后,头戴荆冠的耶稣被罗马士兵钉到十字架上。耶稣在十字架上忍受着巨大痛苦,恍惚有一位天使告诉他上帝已经解除了他的责任,从此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耶稣在天使的陪同下走下了十字架,像普通人一样娶妻生子……几十年后,奄奄一息的耶稣在病榻前见到了自己从前的几个门徒。犹大突然指责耶稣背信弃义,未能完成赎罪的使命。这时,耶稣才发现一直在自己身边的天使竟然是撒旦的化身,悔恨交加的他请求上帝一切从新再来。 耶稣又回到十字架上,他从痛苦中醒来,这次他摆脱了最后的诱惑,化成不朽。 § 角色简介 威廉·达福 《基督最后的诱惑》 英文名:Willem Dafoe 生日:1955年7月22日 出生地:美国威斯康星 代表作: 《吸血鬼的阴影》《美国精神病》《苦难》《英国病人》《身体的证明》《我心狂野》《生于7月4日》《密西西比在燃烧》《基督的最后诱惑》《野战排》《生于死于洛杉矶》 最佳男配角。提名角色:在《吸血鬼的阴影》(Shadow of Vampire)中饰演麦克斯-希瑞克(Max Schreck),一位在默片杰作《NOSFERATU》中扮演吸血鬼而其本人可能就是吸血鬼的演员。 威廉-达福(Willem Dafoe)不是好来坞那种红得发紫的超级巨星,也许正因如此,外表有些凶狠而实际上却为人谦卑的他才在影坛广结了人缘。现年45岁的达福在其2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演绎了数量众多而性格迥异的角色,与奥里弗-斯通(《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马丁-斯科塞斯(《基督最后的诱惑》)等大师级导演以及汤姆-克鲁斯(《生于七月四日》)、麦当娜(《身体的证明》)、朱丽叶-比诺什(《英国病人》)、桑德拉-布洛克(《生死时速2》)等巨星均有过合作。在好莱坞,很少有人能够像达福这样自如地游走在剃刀边缘。他穿梭在主流与边缘之间,既胜任大制作中的小角色,更能演小制作里的大角色。虽然达福饰演的某些角色一直不乏争议甚至非议,但其角色的丰富多彩却成为好来坞影星们莫不追求的梦想。达福还是一位非常勤奋的演员。在好来坞,明星们一年能拍两部影片就算不错,而达福去年却一连拍了四部,且凭借《吸血鬼的阴影》(Shadow of the Vampire)一片而获得了“洛杉矶影评家协会”的最佳男配角奖,并继1986年的《野战排》之后第二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提名。 威廉-达福1955年7月22日生于美国威斯康星一个外科医生的家庭,他是父母8个孩子中的倒数第二。虽然都被称为达福,但只有威廉-达福进了演艺圈,其他兄弟姐妹就像他父母那样成为了专业人士:律师、医生、护士,等等。虽然达福在威斯康星大学学的是戏剧专业,但书本教学却让他感觉极其沉闷,结果大学未毕业他就加入了巡演剧团,到美国各地甚至欧洲作巡回演出。这一方面丰富了他的表演经验,也增长了他从书本上学不到的社会知识。达福的电影处女作是1981年在导演迈克尔-西米罗(Michael Cimino)广受抨击的影片《天堂之门》(Heaven’s Gate)里出演一个小角色。幸运的是,在影片正式公映时,达福的戏被剪掉了,从而避免了造成像对本奥斯卡另一位最佳男配角提名获得者杰夫-布里吉斯(Jeff Bridges)那样深重的负面影响。此后,达福1983年出演了《饥饿》《The Hunger》,1985年出演了《生于死于洛杉矶》(To Live and Die in L.A.),1986年达福的表演生涯达到第一个高峰――《野战排》带给他第一个奥斯卡提名。 《基督最后的诱惑》威廉-达福饰演了许多人们意想不到的角色,有些甚至广受争议――最知名的是《基督的最后诱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有些则被称为古怪,因此,达福有美国影坛“最在意料之中的意料之外的演员”之称。对此雅号,达福不以为然,他说:“古怪不是我玩的游戏。”很难说达福是在刻意选择那些古怪或者有争议的角色,只不过是好莱坞的游戏规则让一些大牌明星对吃不准的角色干脆选择了退避三舍,如此便成就了达福这样身居二线但却敢为天下先的演员。 今年,达福还将有另外几部新作与观众见面。除了已被国内媒体炒烂乎了的《庭院里的女人》,达福还将出演反映二战时期波兰纳粹集中营生活的影片《上天无敌》(Edges of the Lord)。另外,达福还将在喜剧片《斗牛士》和悬念片《道德戏剧》(Morality Play)里出任重要角色。但最值得我们期待的恐怕是目前正拍摄中的《蜘蛛侠》(Spider-Man)了――达福在该片中出演一号反派,这部集动作、科幻、悬念于一身的大制作尚未开拍便已被炒得沸沸扬扬。如果这部定于明年公映的影片能够取得预期的成功,一直被视为好莱坞二线明星的威廉-达福也许就能跻身于一线大牌之列了。 威廉·达福主要作品: 《吸血鬼的阴影》(2000) 《美国精神病》(American Psycho,2000) 《eXistenZ》(1999) 《苦难》(Affliction,1998) 《英国病人》(English Patient,1996) 《身体的证明》(Body of Evidence,1993) 《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1990) 《生于7月4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1989) 《密西西比在燃烧》(Mississippi Burning,1988) 《基督的最后诱惑》(1988) 《野战排》(Platoon,1986) 《生于死于洛杉矶》(1985) § 作者简介 马丁·斯科西斯 《基督最后的诱惑》马丁·斯科西斯(Martin Scorsese) ,美国的现实主义电影导演,他是一个真正多产的导演。 在好莱坞这个充满艺术泡沫的圈子里也存在着这样一位导演:在好莱坞工作近三十年,却从未因商业目的而拍摄一部“大片”;在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等人依靠上亿美圆和电脑特技吸引观众的同时,却始终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以电影冷静地剖析着社会和人类的种种顽症;在好莱坞只崇尚商业结果的环境下,却一直坚持自己的意愿,不遗余力地追求电影语言的探索,这个与众不同的导演就是有“电影社会学家”美称的马丁·斯科西斯。 1942年11月17日,马丁·斯科西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市的一个熨衣工家庭,父母都是虔诚的意大利裔天主教徒。斯科西斯一家所处的皇后区是纽约著名的“小意大利”区,这里居住着大量意大利移民的后裔,他们有着自己独立的宗教文化和生活理念。多年以后,这种“小意大利”式的生活背景赋予斯科西斯以无数灵感,他的作品始终带有美籍意大利裔文化的烙印,其中《谁在敲我的门》、《穷街陋巷》和《愤怒的公牛》等影片就完全以这片街区为根基创作的。 与自己作品中那些从小就跟着黑手党东跑西颠的小意大利佬不同,童年的斯科西斯因患有先天性哮喘病而丧失了在户外嬉戏、跑动的自由。长时间在室内独处、以书为伴的斯科西斯,不但形成了内向、孤僻的性格,并且开始对艺术和神学产生兴趣。每当斯科西斯病情有所好转后,父亲查理就经常带他去看电影。可能是源于父亲的影响,也可能是由于那些电影给他带来了少有的快乐,少年时代的马丁·斯科西斯就对电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从中学开始,斯科西斯近乎狂热地泡电影院,收集有关电影的杂志和海报,电影已经成为他生活无法脱离的部分。 由于家庭的影响,高中毕业的斯科西斯原本打算成为一位牧师,然而神学院考试的落选却使他鬼使神差般地迈进了纽约大学电影学院的大门。于童年观看的好莱坞及欧洲经典影片不同,大学期间的斯科西斯接触到很多“新浪潮”电影,他被这些电影崭新的思想与技法所深深吸引,也从此下定决心要拍出属于自己风格的电影。在纽约大学接受专业电影教育的同时,斯科西斯还亲自指导了《你这么好的女孩在这里干什么》和《那不仅是你,穆瑞》两部短片。 1966年成绩优异并已取得硕士学位的斯科西斯在纽约大学留校任教,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他的学生中就有后来名声大噪的奥利佛•斯通。在这段时间里,斯科西斯利用课余时间拍摄了一部影射越战纪录短片《剃须记》,并参与了一些影片的剪辑工作。1967年,积累了一定经验的斯科西斯踌躇满志地着手拍摄自己编导的第一部剧情长片《谁在敲我的门》。一个偶然的机会,正在纽约大学进行电影短期培训的女学生莎尔玛·斯库梅克进入剧组,协助斯科西斯进行后期剪辑。莎尔玛·斯库梅克的剪辑风格与斯科西斯的电影手法相得益彰,这次成功的配合也开始了他们两人此后三十余年的无间合作。但是除此之外,这部付出很大心血的处女作却没有给斯科西斯带来其他任何好运。在芝加哥影展上,《谁在敲我的门》这部反映美国意大利裔青年生活的低成本影片没能引起人们丝毫的注意,更不用说发行商的青睐。为拍摄此片已经从学校辞职的斯科西斯大受打击,对当时浮华的美国电影失去信心,决定去欧洲发展,于是前往荷兰闯荡。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在荷兰斯科西斯也没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他所追求的电影无法为制片人理解,在阿姆斯特丹的那段日子里,他不得不一直以剪辑为生。1968年底,斯科西斯再次回到母校纽约大学任教。1970年5月,美国东海岸群众反对越战的运动达到高潮,斯科西斯为其中精神感动,带领学生走上街头,拍摄了出色的纪录片《街景》。与此同时,一位B级片商同意发行《谁在敲我的门》,这部尘封已久的处女作终于有机会与观众见面了。(注:B级片是美国六、七十年代的一种低成本影片,一般作为好莱坞影片的加片在影院放映。) 马丁·斯科西斯的多部电影作品反映了美国社会问题而被誉为“电影社会学家“。令人费解的是尽管他具有杰出的导演才能,至今仍没有得到过奥斯卡的最佳导演奖。其代表作《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曾经获得1976年嘎那国际电影节的金棕榈奖,另外他的《愤怒的公牛》(Ranging Bull),《盗亦有道》(Good Fellas),《恐怖角》以及(Cape Fear)等作品都是好评如潮;不过其晚年导演的一些作品在很多方面都不及当年。其导演的主要作品包括: 《基督最后的诱惑》无间行者 The Departed (2006) 没有方向的家 Bob Dylan Anthology Project (2005) 飞行者/神鬼玩家 The Aviator (2004) 鲨鱼故事/沙胆大话王/鲨鱼黑帮 Shark Tale (2004) 瓶中闪电 Lightning in a Bottle (2004) Filming for Your Life: Making 'After Hours' (2004) From the Classroom to the Streets: The Making of 'Who's That Knocking at My Door' (2004) Getting Made: The Making of 'GoodFellas' (2004) Something to Believe In (2004) Lady by the Sea: The Statue of Liberty (2004) Frankenstein (2004) Cecil B. DeMille: American Epic (2004) Brides (2004) A Legacy of Filmmakers: The Early Years of American Zoetrope (2004) Scorsese on Scorsese (2004) Second Chances: The Making of '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 (2004) Tribeca Film Festival Awards (2004) The Workaday Gangster (2004) "Tanner on Tanner" (2004) "Film School" (2004) The Cutting Edge: The Magic of Movie Editing (2004) The John Garfield Story (2003) The Song of the Little Road (2003) Spike Lee's '25th Hour': The Evolution of an American Filmmaker (2003) The 100 Greatest Movie Stars (2003) "The Blues" (2003) The 60th Annual Golden Globe Awards (2003) AFI Life Achievement Award: A Tribute to Robert De Niro (2003) A Decade Under the Influence (2003) Discovering Treasure: The Story of 'The Treasure of the Sierra Madre' (2003) The Soul of a Man (2003) 电影之光:卓别林的艺界人生 Charlie: The Life and Art of Charles Chaplin (2003) 纽约黑帮/纽约风云 Gangs of New York (2002) 狂野的青春 Deuces Wild (2002) 俄罗斯方舟 Russian Ark (2002) The Magic of Fellini (2002) Uncovering the Real Gangs of New York (2002) Revisiting 'The Last Waltz' (2002) New York at the Movies (2002) Brian De Palma, l'incorruptible (2002) Shot at the Top, A: The Making of 'The King of Comedy' (2002) Forever Ealing (2002) 斯坦利·库布里克:电影人生 Stanley Kubrick: A Life in Pictures (2001) 美国影史百部佳片 AFI's 100 Years, 100 Thrills: America's Most Heart-Pounding Movies (2001) Rain (2001) "With the Filmmaker: Portraits by Albert Maysles" (2001) The Concert for New York City (2001) The Making of 'Cape Fear' (2001) Clint Eastwood: Out of the Shadows (2000) The Beatles Revolution (2000) Roberto Rossellini: Frammenti e battute (2000) Fast Food (2000) 爱情急转弯 Love's Labour's Lost (2000) 你办事我放心 You Can Count on Me (2000) 怒犯天条 Dogma (1999) 替代情人/穿梭鬼门关/穿梭阴阳界/午夜速杀 Bringing Out the Dead (1999) 缪斯女神/第六感女神 The Muse (1999) 第71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 The 71st Annual Academy Awards (1999) Making Life Beautiful (1999) "The Century: America's Time" (1999) 意大利电影课 Mio viaggio in Italia, Il (1999) Making 'Taxi Driver' (1999) "New York: A Documentary Film" (1999) A Conversation with Gregory Peck (1999) Mother-Tongue: Italian American Sons & Mothers (1999) Saturday Night Live: The Best of Chris Farley (1998) With Friends Like These... (1998) 非恋不可 Hi-Lo Country, The (1998) 一百年一百部 AFI's 100 Years... 100 Movies (1998) 达赖的一生 Kundun (1997) 纽约疯云 Kicked in the Head (1997)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Salute to Martin Scorsese, The (1997) Obsessed with Vertigo (1997) 芳心之歌 Grace of My Heart (1996) 一个导演的故事 Typewriter, the Rifle & the Movie Camera, The (1996) Rough Magic (1995) 赌城风云 Casino (1995) 悬疑犯 Clockers (1995) Personal Journey with Martin Scorsese Through American Movies, A (1995) 狙击手 Search and Destroy (1995) Michael JAckson: Video Greatest Hits - HIStory (1995) 机智问答/益智游戏/幕后谎言/答问比赛节目 Quiz Show (1994) 纯真年代 Age of Innocence, The (1993) 疯狗马子 Mad Dog and Glory (1993) 战争空间 War Room, The (1993) 纽约夜未眠 Naked in New York (1993) 恐怖角 Cape Fear (1991) 第63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 63rd Annual Academy Awards, The (1991) 嫌疑犯/真实一瞬间/午夜风暴 Guilty by Suspicion (1991) 千网危情 Grifters, The (1990) 梦 Yume (1990) 好家伙/盗亦有盗 Goodfellas (1990) 大都会传奇 New York Stories (1989) 基督最后的诱惑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 The (1988) Bad (1987) 夜未央 'Round Midnight (1986) 金钱本色 Color of Money, The (1986) 惊异传奇 "Amazing Stories" (1985) 下班后 After Hours (1985) 喜剧之王 King of Comedy, The (1983) 愤怒的公牛/蛮牛/狂牛 Raging Bull (1980) American Boy: A Profile of: Steven Prince (1978) 最后华尔兹 Last Waltz, The (1978) 纽约,纽约 New York, New York (1977) Cannonball (1976) 出租车汽车司机/计程车司机/的士司机 Taxi Driver (1976) 再见爱丽斯 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 (1974) Italianamerican (1974) 穷街陋巷 Mean Streets (1973) 冷血霹雳火 Boxcar Bertha (1972) Elvis On Tour (1972) 爱与和平:乌兹托克纪实 Woodstock (1970) Who's That Knocking at My Door? (1969) Big Shave, The (1967) It's Not Just You, Murray! (1964) 阿拉伯的劳伦斯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 幕后花絮 在《末代皇帝》中贝托卢奇表现了一个帝王返回到普通人,人只有在失去一切之后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意志的胜利》这部纳粹资助的巨型宣传片则是通过纽伦堡为纳粹分子打气的集会把希特勒描绘成一尊神。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支柱精神,斯科西斯和卡赞察斯则代表西方战后新一代人对基督教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他并非是想藐视上帝或是诸神,他只是以自己的眼光来看待神话中的“英雄”,你是一尊神,但你首先是一个人,人类所具有的成功或是弱点或是痛苦在神身上一样有所体验,当神的光环被褪色,于是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个充满肉欲和内心矛盾的凡夫俗子——耶稣。 《基督最后的诱惑》 什么是事实?其实它不在莎士比亚剧作或是《红楼梦》里,也不在《圣经》或是《资本论》还是哲学著作里。对我们大多人来说,事实就是黑暗的街道、拥挤的人群,就是匆忙、陈腐和荒凉。斯科西斯为我们从远古去寻找他心目中的英雄梦,这实际上是他生活感受生活体验中的英雄,耶稣穿着古老的酒瓶装着新粮制的酒,这就是西斯科斯带给我们的属于现代社会的“英雄”。耶稣与《出租汽车司机》中的特拉维斯、《愤怒的公牛》中的拉莫塔、《好家伙》中的亨利.西尔构成了一个系列的斯科西斯式的“英雄”形象。 让我们回到故事中,耶路撒冷烈火熊熊,当犹大指责耶稣背信弃义,被魔鬼撒旦欺骗了眼睛,耶稣苏醒过来,“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我一生被声音脚步、影子追踪,你知道那影子是什么,十字架”,于是他又重新回到十字架上,这一次他面带微笑的仰望苍天,仰望上帝,这次他“舍生取义”,死亡对他来说只是来世的一个部分,他知道三天之后他将复活成为上天的神,他的事迹将为世间的民众所颂扬,他将成为传奇人物为世人所顶礼膜拜,他将成为世俗神话终成不朽。 § 媒体报道 这部曾经在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的影片我终于在十二年后的今天才看到,记得当年中央电视台把这部影片的轰动效应当作新闻在新闻联播里播出。任何想重新诠释基督文化历史都是危险而困难的,拍这种题材不仅仅是需要冒着极大的勇气和决心,还要有深厚的功底和驾御能力,与现在动辄上亿美圆的影片,这部只花了600万美元的电影在斯科西斯的手中点化的集聚史诗风采,并秉承了斯科西斯一贯的刚劲风格。电影改编自希腊作家尼科斯·卡赞察斯畅销小说,运用作家的话所述,这是一部表现“肉体与精神、灵魂与实在冲突”的影片。 “那感觉开始时,十分温柔,十分可爱,然而痛苦开始”,木匠出生的耶稣冥冥之中感到上帝要选择他作为世界的救世主,他为罗马教廷定做十字架用来处死反叛的犹太人,他希望用深重的罪孽来求得上帝放弃对他的选择。看着同胞们被定在十字架,手流着血,脚流着血,那种恐惧刺激着他。“有如利爪在我皮肤下向上撕裂,在它们抵达我双眼时疼痛加深”。这种想逃又逃不掉的痛苦无时不刻的折磨着他,没有牺牲就没有救赎,他以预感到最后的结果。 他通感到了上帝的声音,从耶稣开始做十字架起就暗示着他的归宿,沉重的十字架伴随着他直到死亡,“你的罪要如何清偿?用我的生命”。如果让一个人背负历史,那的确是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哪怕你是救世主,于是他发出这样的声音“你想知到我的上帝是谁?恐惧”,恐惧成了他一生的梦魇,缠绕着耶稣,也造就了他怯懦,犹豫,多虑的性格。尽管以后他去沙漠去聆听上帝的旨意,经过40个昼夜的酷暑与孤独的煎熬,抵御了毒蛇(女人和家庭)、雄狮(权利)、魔鬼(邪恶)的引诱,体现出坚强的意志;然而去捣毁神殿的时候耶稣又犹豫起来,在不可避免的战争面前,他是那样的显得软弱无力,两手冒血昏倒在地,护殿的士兵趁机杀戮追随者,血洗圣殿。 犹大是基督教中最臭名昭著的叛徒形象,那幅“最后的晚餐”更是把犹大的叛徒形象扩大到全世界。他本来是去刺杀耶稣,当他见到耶稣之后,接受他的博爱仁义主张,并追随他的理想忠实着执行耶稣的信条,与他人论道,帮助耶稣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惜背上叛徒的名义执行耶稣的命令去向罗马告发,默默的去背负这个“内奸”的耻辱,真可谓是忍辱负重,当耶稣遁入桃花园时他依然战斗在第一线,在这部影片里他成为一名最坚定最果敢的斗士——一个真正的勇士。 上帝还在吗?耳边飘来齐豫的歌《有没有这种说法》。 昨天,我企图和上帝打交道 请他修改我的命运 上帝保持一贯的沉默……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对天堂最好的评判就是不加评判。片中多次用蓝天来隐喻上帝,耶稣去救活以死去的施洗约翰的段落拍得尤其精彩,镜头由洞里对着洞外,耶稣站在椭圆形的洞口,背后是蓝天,仿佛上帝在赐予力量,施洗约翰的手突然伸出,仿佛死神之手伸出,耶稣颤颤津津地伸出手去握住他,惧怕写在他的脸上,生与死在这里交战,耶稣终于将施洗约翰拉了出来,心有余悸的心中默念着“感谢上帝”。 最后的时刻来临了,耶稣被定在十字架上,鲜血染红全身,染红十字架,撒旦化成天使来到他的身边,假传上帝的旨意,说上帝已宽恕啦他。这段是片中最具颠覆性的一幕,魔鬼撒旦化做天使,圣人耶稣走下神坛,堕落于红尘之中,结婚生子儿女满堂,救世主成了凡夫俗子,妓女抹大拉变成贞妇,而被视为叛徒的犹大一直追随坚定的信念,成为最忠实的信徒。在基督最后要完成千秋伟业的时候,最终没有抵挡住外界的诱惑,他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桃园之外人民依旧过着乱世生活。 § 相关评论 该承担终需承担 不要为了眼前的安逸而放弃大的志愿,拥抱你的使命。 《犹大福音》古卷和《基督最后的诱惑》 madlogos(上海) 【Hot】:简直神了!侧那,此刻热泪盈眶的我是多么地庆幸我当年的义举啊!这种美妙的感觉就像先前力排众议、咬紧牙关拒绝了一个美艳倾城的女人,二十年后警察叔叔却代表人民群众发现她居然是个专门鸩夫谋财的恶妇一样,简直太爽太high太欣慰了。事实终于证明一直以来本座把无数电影囤积在硬盘里只积灰不放映的行为绝对是高瞻远瞩的。...... (3回应) 基督最后的诱惑——一切救赎和牺牲都是撒旦的伪装? mouse 自说:昨夜看了scorsese的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心中总是拿他和梅尔吉布森的受难相比较,后者是绝对前程的信仰,而前者却是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挣扎,矛盾。 quote:基督的双重本质——像人一般地寻求渴望,却又超凡地得从人身升华为神体 一直是我内心深处难解的迷团。自少...... § 阅读链接 http://www.baidu.com/s?wd=%BB%F9%B6%BD%D7%EE%BA%F3%B5%C4%D3%D5%BB%F3&cl=3&tn=ylmf&bar= http://www.douban.com/subject_search?search_text=%E5%9F%BA%E7%9D%A3%E6%9C%80%E5%90%8E%E7%9A%84%E8%AF%B1%E6%83%91 § 参考资料 http://iask.com/n?k=%BB%F9%B6%BD%D7%EE%BA%F3%B5%C4%D3%D5%BB%F3&lk=%3C%3C%B5%DA%D2%BB%C5%AE%B6%F9%3E%3E&t=subject http://zhidao.baidu.com/q?word=%BB%F9%B6%BD%D7%EE%BA%F3%B5%C4%D3%D5%BB%F3&ct=17&pn=0&tn=ikaslist&rn=10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