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菩萨思想 |
释义 | § 背景 佛陀入灭后,佛弟子对佛陀的怀念,充份表现在对佛陀遗体、遗物、遗迹的崇敬。佛陀的伟大崇高,从十二分教中,“本生”、“譬喻”、“因缘”的主要内容,可以一览无遗。其中,“本生”的经典是在叙说佛陀过去发心、修行、成佛的因缘与故事。佛陀在过去无量无数劫的生死中,常以牺牲、利他的精神行菩萨道,以无上菩提为修行目的,所以称为“菩提萨埵”( bodhi-sattva ),简称“菩萨”。佛弟子最初只以解脱生死烦恼而证入涅槃为最高理想,但因为对佛陀的崇高景仰,感受到佛陀度众心愿的远大,所以兴起效法之心,这就造成深远的影响,开展出崭新的大乘佛教的境界。 部派佛教时期,大众部受到阿难的影响极深。阿难是一位重视僧团的和合,多闻而不拘于小节小戒,珍惜福德,且尊重女性的大德;他这种宽容的风格,无疑的已蕴含后来大乘佛法大悲利他的精神。后来大众部在东方盛行,又转移至南方。这一支东方系的佛教在逐渐发展中,成为大乘佛法兴起的主流。 § 详解 从部派佛教演进到大乘佛教之间,有许多“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身”的大德出现。佛陀时代,佛教有丰富的史料流传下来;阿育王时代也还留下不少;但如重经法的大众部系,所留下的人与事的记录,便寥寥可数了。这其中关连到一些“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身”的大德弟子的特殊精神,使部派佛教演进到大乘佛教。 大乘佛法的兴起,与无量佛及菩萨思想直接相关。遍住十方、现在的佛与菩萨,已成为佛弟子的信仰核心,引发修学菩萨道的热诚,大乘佛法也因而普遍传扬开来。如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不但是家喻户晓的佛菩萨,更是大乘信者的信仰对象。 初期的大乘经典说到十方现前的佛与菩萨时,此世界的说法主还是佛陀,参与问答的当机者也只有声闻弟子,如舍利弗、须菩提、阿难等。后来,有文殊、维摩诘等,发愿助佛教化,因此成为娑婆世界中的菩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