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苏氨酸 |
释义 | § 概述 名 称:L-苏氨酸(L-Threonine)(β-羟基-α-氨基丁酸) 简写:Thr 法定编号:CAS 72-19-5 [结 构 式]: CH3CH(OH)CH(NH2)COOH [分 子 式]: C4H9NO3 分子量:119.12 外 观 黄白结晶状粉末 干燥失重 1.0%(max) 灼烧残渣 0.5%(max) 纯度 98.5%(min) 比旋光度 -26.7°C -29.6°C 重金属 (Pb) 10PPM Max 砷 (AS) 2PPM Max PH 值 5.0-6.5 在生物化学中是一种生糖兼生酮氨基酸 L-苏氨酸是一种必需的氨基酸,苏氨酸主要用于医药、化学试剂、食品强化剂、饲料添加剂等方面。特别是饲料添加剂方面的用量增长快速,它常添加到未成年仔猪和家禽的饲料中,是猪饲料的第二限制氨基酸和家禽饲料的第三限制氨基酸。在配合饲料中加入L-苏氨酸,具有如下的特点:①可以调整饲料的氨基酸平衡,促进禽畜生长;②可改善肉质;③可改善氨基酸消化率低的饲料的营养价值;④可降低饲料原料成本;因此在欧盟国家(主要是德国、比利时、丹麦等)和美洲国家,已广泛地应用于饲料行业。 § 国内外市场规模与增长情况 苏氨酸的生产方法主要有发酵法,蛋白质水解法和化学合成法三种,目前微生物发酵法已经成为生产苏氨酸的主流方法。长期以来,国际市场对苏氨酸的需求持续稳定增长,是需求增长最快的氨基酸品种之一,特别是在化学及生化、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等方面的用量增长快速,大有取代色氨酸而成为除赖氨酸、蛋氨酸以外的发展最迅速的第三大氨基酸。 国外苏氨酸产业发展较早,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对苏氨酸的合成、分离、应用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特别是日本在发酵法生产苏氨酸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味之素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苏氨酸生产企业,该公司生产的苏氨酸占据全球市场60%以上的份额,味之素欧洲公司苏氨酸生产能力为3.5万吨,味之素Heetleand公司生产能力1万吨,该公司为扩大市场占有率,计划将其苏氨酸产能提高到5万吨。 德国德固赛公司也是苏氨酸生产大户,并且是世界唯一能够同时生产三大氨基酸产品(蛋、赖、苏)的企业,目前其在斯洛伐克的工厂苏氨酸产能在1万吨,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将苏氨酸产能提升至2~3万吨。 日本协和发酵工业公司和美国ADM公司分别拥有1万吨和5000吨的苏氨酸生产规模,此外韩国希杰公司,Cheil三星印尼公司等也生产苏氨酸。到2005年为止,国外的四大氨基酸发酵企业Ajinomoto、Degussa 、ADM 、Kyowa Hakko ,这四家企业年产苏氨酸总计已接近6万吨。 我国苏氨酸产业发展较晚,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基本没有生产,在90年代以后才开始生产。经过十年的发展,到20世纪末产量也未能突破200吨,产品的主要市场也是医药行业,主要用于种氨基酸输液(氨基酸输液常用于手术前后的身体恢复,营养不良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的辅助治疗,是临床用量很大的品种。特别是我国的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并且医疗保健意识不断提高,使得氨基酸输液产量达一亿五千万瓶,增长率超过15%)。 伴随着国际市场苏氨酸的广泛应用,国内的一些知名饲料企业也开始大量在饲料中应用苏氨酸,以期提高饲料的品质,进一步满足饲料业的需要。市场的巨大需求使我国不少企业纷纷投入力量研制开发苏氨酸产品,国内氨基酸生产巨头吉林大成集团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在国内率先研发成功微生物法生产苏氨酸,并建成二条年生产能力达1万吨的生产线,并随着发酵技术和提取工艺的日趋成熟,其产能将进一步扩大。除大成集团外,国内一些小厂也生产少量苏氨酸,但工艺,产品质量均不成熟。 多年来,全球的苏氨酸生产量的70%左右消往欧洲,这是因为欧洲大部分饲养户是以苏氨酸含量较少的小麦为饲料,最近几年,随着亚洲、北美等地区对苏氨酸需求的快速增长,使苏氨酸生产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目前全球苏氨酸以每年20%多的增长率高速增长。在1993年,全世界苏氨酸产量不足 4000吨,1996年为5000吨,1999年猛增至2.5万吨,2002年4万吨,到2005年产量已接近7万吨,比10年前增长了15倍多。 § 鉴别 酸度 取本品0.20g,加水20ml溶解后,依法测定(附录Ⅵ H),pH值应为5.0~6.5。溶液的透光度 取本品1.0g,加水10ml溶解后,照分光光度法(附录Ⅳ A),在430nm的波长处测定透光率,不得低于98.0%。氯化物 取本品0.30g,依法检查(附录Ⅷ A),与标准氯化钠溶液6.0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0.02%)。硫酸盐 取本品1.0g,依法检查(附录Ⅷ B),与标准硫酸钾溶液2.0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0.02%)。铵盐 取本品0.10g,依法检查(附录Ⅷ K),与标准氯化铵溶液2.0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深(0.02%)。其他氨基酸 取本品,精密称定,加水制成每1ml中含2mg的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V B)试验,吸取上述溶液5μl,点于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丁酮-浓氨溶液-水(5:3:1:1)为展开剂,展开后,晾干,喷以茚三酮的丙酮溶液(1→50),在90℃干燥10分钟,立即检视,应只显一个紫色斑点。干燥失重 取本品,在105℃干燥3小时,减失重量不得过0.2%(附录Ⅷ L)。炽灼残渣 取本品1.0g,依法检查(附录Ⅷ N),遗留残渣不得过0.1%。铁盐 取本品1.0g,依法检查(附录Ⅷ G),与标准铁溶液1.0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深(0.001%)。重金属 取炽灼残渣项下遗留的残渣,依法检查(附录ⅧH第二法),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二十。砷盐 取本品2.0g,加水23ml溶解后,加盐酸5ml,依法检查(附录Ⅷ J第一法),应符合规定(0.0001%)。热原 取本品,加氯化钠注射液制成每1ml中含40mg的溶液,依法检查(附录Ⅺ D),剂量按家兔体重每1kg注射10ml,应符合规定(供注射用)。 含量测定 取本品约0.1g,精密称定,加无水甲酸3ml与冰醋酸50ml使溶解,照电位滴定法,用高氯酸滴定液(0.1mol/L)滴定,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高氯酸滴定液(0.1mol/L)相当于11.91mg的C4H9NO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