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药引
释义

§ 概述

药引在《本草纲目》载有:“十二经引经药”,而“调和药”则意在缓和主药之峻烈,常作为使药应用,如甘草调和诸药。“药引子”有时有引经之意,也可用于调和诸药,有的则具有矫味的作用。“药引”并非完全等同于“引经药”或“调和药”。“引经药”乃“引经报使”之意,可见,中医临证处方后每多涉及药引一事,药引者必与主方疗效一致,同气相求,可增加临床疗效,故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则不通病所。”清代,张睿曾作《药引论》专篇,指出“古人用汤,必须置引”。《串雅内编》指出:“外感葱白汤下,内伤米汤下,痰病姜汤下,火病白水下,余可类推”,有者甚至一方数引,随证应用,其在处方中的作用实有画龙点睛之妙。古今汤方何止千万,加之历代医家各有发挥,以致药引无穷。药引之用临床最常见者如生姜、大枣、黄酒、童便、葱白、饴糖、冰糖、粳米、核桃仁、猪蹄等。如桂枝汤用姜枣为引,配合主药以调和营卫;生化汤以黄酒、童便为引,增加祛瘀生新之力;外感风寒解表药用生姜、葱白以增加解表发汗之功;补益剂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也常配伍生姜、大枣以助益气之效;小建中汤以饴糖为引以温养脾胃;益胃汤用冰糖以图酸甘化阴;《傅青主女科》通乳丹用猪蹄为引以通乳汁,等等。

药引是引药归经的俗称,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另外,“药引子”还有增强疗效、解毒、矫味、保护胃肠道等作用。在一张处方中,需不需要药引子,由医生根据病情而定,一般不需要病家自己去配制。要病家自己去配制的药,往往是该医院或药店配不齐,要求病家到其它医院或药店去配,或自己采集的药品[1]。

§ 应用特点

在应用中要根据中成药的功能、主治、药性等特点,结合病情变化、病程长短、体质强弱、发病季节的不同以及药引的自身功效而酌定。但必须以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顾护正气,便于服用为前提,尽快治愈疾病为目的,正确地选用引药。

古代有些善于总结经验的医家,也把用于不同功能的药引进行了总结归纳,如明代龚廷贤指出:“汤剂……治至高之分加酒煎。去湿加生姜煎。补元气加大枣煎。发散风寒加葱白煎。去膈病加蜜煎。止痛加醋煎。”

§ 常用配伍

葱白1、大枣汤能补脾胃、益气生津、和解药毒。凡脾胃、产后等虚弱者,均宜以此为引,一般用枣5~10枚,水煎取汤送服中成药。如治疗脾虚腹泻可用大枣汤送服人参健脾丸等。

2、生姜汤有散风寒、解表止咳、温中散寒之功。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阴寒胃痛、吐泻腹痛的方药常以此为药引。一般用3~5片生姜水煎取汤,即为姜汤引,用以送服相应病症的中成药。

3、大枣生姜汤常同煮做药引,可补益脾胃、增加食欲,从而促进药物的充分吸收。

4、红糖水有补血散寒、祛瘀之功效。常用于妇科血虚、血寒、产后恶露未净、乳汁稀少、口干呕吐、虚弱血痢等,可取红糖10~30克冲开水送服中成药即可。

5、藕汁有清热凉血、止血的功效。用中成药治疗血热出血时常用藕汁为药引,以增强疗效。用生藕捣汁,或藕节5~10个煎水即成。

6、黄酒酒性辛热,有温通经络、散风寒、行药势的功效。黄酒与寒性药同服,可缓其寒;与热性药同服,可舒经活络。服用时,一般取黄酒15~50ml,温服,如用做祛风除湿、舒经活络,可用黄酒送服活络丸;用做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可用黄酒送服七厘散。

7、米汤即浮于汤面上的稠油状液体。脾胃虚弱及有肠道疾患者服用中成药时都宜以此为引。米汤以小米汤为好。

8、葱白汤有发汗解表、解毒散结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及阴寒内盛证,一般用葱白2~3段,切碎煎汤即成。

9、盐汤因咸走肾,可引药入肾经,故宜用盐汤送服补肾类中成药。此药引适用于肾阴亏损引起的肾脏病证,如虚弱乏力、阳痿遗精、腰痛发稀者。

10、蜂蜜水味甘平,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主要补虚,有补中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等功效。治疗肺燥咳嗽、肠燥便秘、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证常以此为引。

11、醋味酸,可散瘀止痛、解毒、杀虫、矫味。常用于妇人赤白带下、血崩便血等证。用时取醋两汤匙左右,冲开水半杯即成。

中药药引种类较多,除上述外,还有芦根、薄荷、荆芥、苏叶、西瓜、梨、饴糖、冰糖等都可以作药引。虽然药引仅是处方中的配角,但只要恰当运用,就能体现画龙点睛之妙。

§ 迻录

生姜《医学阶梯》中列举了大量药引,迻录如下:

发表用鲜姜;

温中用煨姜。

解胀用姜皮;

消痰用姜汁。

调营益卫用大枣;

泻火疏风用红枣。

补气益肺用龙眼;

泻火安神用灯心。

表皮用葱叶;

表肌用葱白;

表里用葱茎。

健脾用湖莲;

止痢用石莲。

治风用桑叶;

治湿用桑枝。

固肾用莲蕊;

涩精用莲须。

保胎用陈苎根;

安胎用鲜苎根。

抑脾用青荷叶;

疏土用枯荷梗。

补心用新小麦;

止汗用浮小麦。

清疏土用枯荷梗。

补心用新小麦;

止汗用浮小麦。

清热解烦用青竹叶;

利水泻火用淡竹叶。

消瘀通经用赤糖;

止痛温中用饴糖。

安中益脾用陈壁土;

止呕和胃用新黄土。

消瘀用藕节;

止血用侧柏叶。

止呃用柿蒂;

凉大肠用柿霜。

消热痰用竹沥;

泻实火用竹茹。

导虚火用童便;

益真阴用秋石。

延年祛病用松黄、松脂;

祛舒筋用黄松节。

定喘用白葵花;

疗痢用赤、白扁豆花。

壮阳用胡桃、蜀椒;

暖子宫用艾叶。

虚烦用粳米;

热渴用芦根。

止消用兰叶;

定嗽用梨汁。

止血用金墨;

疗崩用陈棕。

治肠风用石榴皮;

治红痢用红曲。

治白痢用煨姜;

治赤白带浊用韭子、白果。

止呕、定嗽用枇杷叶;

止鼻衄用白茅花。

行瘀用百草霜;

达生用黄杨脑。

探吐用瓜蒂;

速产用弩牙。

下噎用杵糠;

定喘用铅汞。

疗黄用铁屎;

镇心用辰砂。

辟邪用雄黄;

润肠用松子仁。

治疝用荔、橘核;

催浆用笋尖、樱桃萼。

拔毒用蒲公英;

通乳用通草。

发麻用紫背浮萍。

治心烦不眠用鸡子黄。

§ 文献论述

大枣1、《医学阶梯》“古今汤方莫尽,药引无穷,临机取用,各有所宜。药引多端,指难遍屈。今以常用之引,聊录数则。举一反三,其惟良工乎?”

2、龙之章在“大药引子甚是得力”中介绍了自己使用药引的经验:“我尝治伤寒,大葱一把煮水煎。我尝治吐衄,茅根一握煮水煎。我尝治腹疼,黑豆一碗(炒焦)煮水煎。我尝治尿血,蓟根一束煮水煎。我尝治疮肿,忍冬一掐煮水煎。我尝治风症,艾叶一团煮水煎。我尝治眼红,薄荷一襟煮水煎。我尝治滑泻,五倍一两煮水煎。我尝治虚热,童便一罐当水煎。又尝姜汁一大盏,对药治顽痰。又尝韭汁一大杯,入药治血鲜……诸如此类症,引子最为先。”

3、清代张确《资蒙医经》全面总结了引药的作用:“酒入经为引者,取其活血行经;姜入药为引者,取其发表注凝;小枣入药为引者,取其消散开胃;大枣入药为引者,取其宁心利水;灯芯入药为引者,取其得睡神归;葱白入药为引者,取其补血健脾;龙眼入药为引者,取其发散诸邪勿住;莲实入药为引者,取其清心养胃和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4 15: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