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蝜蝂 |
释义 | § 字义 蝜fù ㄈㄨˋ 郑码:IRLO,U:875C,GBK:CE6C 笔画数:15,部首:虫,笔顺编号:251214352511134 蝂 bǎnㄅㄢˇ 郑码:INPX,U:8742,GBK:CE5A 笔画数:14,部首:虫,笔顺编号:25121432153354 蝜蝂 fùbǎn [a kind of insect] a.寓言中、古书上说的一种好负重物的小虫(见于唐柳宗元《蝜蝂传》:“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b.草蛉(一种昆虫)的幼虫,常把枝叶、排泄物等堆成堆,盖在背上,驮着爬行。均亦作“负版”。 § 记载出处 从字典上看,蝜蝂这种昆虫是柳宗元杜撰的,但比柳宗元的作品更早的《尔雅》上,却有蝜蝂的记录。 在柳宗元的《蝜蝂传》中,说“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象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种贪得无厌、不自量力的人。本文虽然短小,却如明镜般,映照出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写小虫持物负重的本性如可目睹,更善于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写贪官污吏的贪婪成性入木三分。 § 发现 这是疑似“蹺譓”的怪虫 游玩时发现怪虫 2009年9月,朝阳凌源市的两名中学教师发现了一种与蝜蝂极其类似的昆虫。 陆海峰和刘秀伶是凌源市前进中学的两名教师,陆海峰教语文课,刘秀伶教生物课。2007年8月的一天,陆海峰和刘秀伶到青龙河流域散步,就在他们谈话时,一只昆虫从石堆里的洞中爬了出来。据陆海峰描述:“当时这只虫子的颜色和形状以前从未见过,更让我吃惊的是,这只虫子的背上竟背着草叶和米粒。” 怪虫的形态 怪虫从头到肚子逐渐变大,黑褐色的身体,肚皮和六条腿上有黄色的条纹,背上长着一对翅膀,平坦的脊背上有细密的小疙瘩,头上长着两只又直又硬的触角。 这是一只成虫,幼虫时期,它经常在爬行时往背上放吃剩下的食物或者沙粒。有时候背上的东西太重,两只后腿就搂着背上的东西,走路时一摇一晃的,等到成虫时期,它就不往背上放东西了。 这只怪虫的口器与蜜蜂的相似,它的捕食速度超快,捕食蚂蚁时,两只前足将其捉住,口器快速刺出,不到一秒钟时间,蚂蚁就毙命了。 生物著作没记录 2009年9月末,南开大学昆虫学研究所为这只昆虫做了一份鉴定:该虫属昆虫纲,半翅目,猎蝽科,中国目前分布记录:北京、辽宁、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有关该虫生物学研究不多。陆海峰说,他们的研究引起了辽宁省教育部门的重视,指派沈阳师范大学地球生命科学生物研究院的教授进行调研,他转述这位教授的结论:此昆虫是目前(2009年)生物科学著作中未曾记录过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