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蒋母墓道 |
释义 | 蒋母墓道 § 简介 蒋介石生母王采玉墓,位于镇建成区西翠屏山鱼鳞岙松树林中。墓道入口处石牌坊,上书“蒋母墓道”。设3门,中门宽3.7米,左右边门各宽2.1米。墓道长6 6 8 米,依坡而上,途中有下桥亭、墓庐(称“慈庵”)、八角亭。主屋5间,进入大门,中间过道陈列碑刻4方,正中为孙中山《祭蒋母文》 ,背面是蒋介石自撰《先妣王太夫人事略》 ,左右两壁分别嵌蒋介石《哭母文》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慰劳蒋总司令文》。左室套间是蒋介石和宋美龄回乡时常住处。右室2间为客房,后面1幢为祭堂,1 9 6 7 年初毁,今辟为花坛,其旁1幢为厨房兼管理人员住房。墓在慈庵上方坐南面北,石堪围护,黄土封顶。墓面“横七接”石料拼接,中间石碑,由孙中山横书“蒋母之墓”上端应栏,刻“壶范足式”四字,两旁石狮相对。左右别头柱刻蒋介石自撰对联:“祸及贤慈当日顽梗悔已晚;愧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拜台正中嵌“凤凰翠竹”浮雕石板。 蒋母墓道 蒋母墓道坐落在溪口镇西两华里白岩山鱼鳞岙,初建于1 923年。入口处设三个门;中门宽3.7米;左、右两边门宽2.1米。墓道长668米,细卵石路面;道路按坡而上,途中有“下轿亭”、“墓庐”、“八角亭”等建筑;坟墓坐南面北,黄土封顶;位置十分考究,属“甲子穴”。当地人称为龙脉之地。 蒋母王采玉的坟墓做在青山丛林之中,蒋母墓道构建很宏大.包括“石牌坊”、“下轿亭”、“墓庐”、“八角亭”、“坟墓”和“卵石路”等群体建筑。“石牌坊”有三个门洞,中门上面刻着“蒋母墓道”。左右两道边门。从这里直到坟墓,统称“蒋母墓道”。 石牌坊上行约300米,有一个跨路构造的亭子,称为“下轿亭”。蒋介石每次到他母亲坟前扫墓,轿子抬到这里下轿。从“下轿亭”上行200米,有个房子,叫蒋母墓庐——“慈庵”。墓前的“墓庐”,通常是后代子孙扫墓时用来居住、落脚的地方。因蒋母墓里没安葬蒋介石的父亲,所以,称墓庐为“慈庵”,即纪念慈母之意。 “慈庵”建于1923年初,1930年扩建成如今这样的规模。“慈庵”的式样、色彩跟一般庵堂相类似,黄墙青瓦,四周树阴覆盖。里面十分幽雅、清静。庵内平房三幢,主房五间。主房正中有四块石碑。正门而立的石碑,是孙中山先生写的祭蒋母文,记述了孙中山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以及孙中山先生对蒋介石的评价。石碑背面刻着蒋介石亲自书写的《先妣王太夫人事略》,记述了王采玉的生平及蒋介石孩提时的顽皮。左边石碑上刻着蒋介石的《哭母文》,表达了蒋介石对他母亲王采玉的深厚感情,文中透露了兄弟不和、家庭矛盾之内情。右面石碑上刻着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慰劳蒋总司令文》,碑文反映了国民党新军阀内部四分五裂的矛盾和斗争。蒋介石所起的作用。 主房左边两室套间,是蒋介石回乡扫墓时住宿的地方。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在这里住了110天。右边两个套间用来接待蒋介石的亲朋好友及他的部下。 从“墓庐”沿卵石路上行168米,到达蒋介石母亲王采玉的坟墓。墓面青石拼接,正中“蒋母之墓”四字,是孙中山先生题写。扇形栏上刻“壶范足式”。意指女中模范,足为榜样。两边柱上刻着蒋介石撰写的对联。上联:“祸及贤慈当日顽梗悔已晚”:下联:“愧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此联中当时蒋介石对其母亲的爱和对自己的悔恨溢于言表,表达了他的悲痛和无可奈何的心情。然而,为时已晚了,只有刻石千古,永志追念! 每当蒋介石回乡谒灵,身边总是跟着大批要员。因蒋母坟墓上的小卵石路,行走很不便,容易打滑跌倒,蒋介石便命人在“慈庵”里放着各种大小不一的布鞋,专供随员备用。知蒋介石内情的人都清楚,平日里蒋介石总板着脸,很难在他脸上看见笑容。但是,谁要是到“蒋母墓道”谒灵,不管大小官员和平头百姓,他都一视同仁,站在“慈庵”旁边,露着笑脸,再三道谢。 [引用信息]:奉化新闻网 > 06专题 > 蒋氏故里 > 溪口人文景观 § 门票价格 蒋母墓道门票:20元(包括杜鹃谷门票)。 § 交通提示 蒋母墓道在溪口镇西1公里翠屏山鳞岙。 § 相临景点 丰镐房 千丈岩瀑布 蒋母墓道 亭下湖 滕头村生态旅游示范区 文昌阁 雪窦寺 妙高台 徐凫岩瀑布 § 参考资料 http://www.cnnb.com.cn/new-gb/lvyou/system/2005/08/20/005007693.s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