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蒋廷黻(1895~1965) |
释义 | § 蒋廷黻(1895~1965) § 正文 中国历史学家,民国时期外交家。湖南宝庆(今邵阳)人。1895年12月7日(光绪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生于家乡。1911年由教会资助赴美求学。先后就读于派克学院预科(1912~1914)、奥柏林学院(1914~1918)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1919~1923),攻读历史,获哲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先后任天津南开大学 (1923~1929) 、国立清华大学(1929~1935)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历史系主任,对清华历史系建设起了重要作用。他主张兼重中外历史,兼采中外史学研究方法。这时在清华执教文史的梁启超逝世,蒋廷黻除与中文系合聘陈寅恪,又增聘了雷海宗等教授,以充实师资。他还先后培养了一批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分别担任各方面专史研究,如王信忠、邵循正、朱庆永、张德昌、梁方仲、张荫麟、吴晗等。清华大学历史系因而成为综合的历史研究中心。 蒋廷黻重视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档案资料的整理工作,他以当时首次影印刊布的清宫档案《筹办夷务始末》为基础编辑了《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上、中两卷),收购散藏于民间的档案,编辑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筹办夷务始末补遗》(同治五年以下未编成)。 蒋廷黻在研究中国近代外交史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对近代中外关系变化如何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看法。“九·一八”事变后,他强调审时度势,反对在军事、经济、外交方面全无准备的情况下冒险出战。他因此遭到舆论谴责。由于其主张与蒋介石的对日政策一致,蒋于1934年约请他到庐山面谈,并借其休假旅欧之便委以蒋介石私人代表身分访苏,试探苏联支持中国抗日的可能性。1935年12月蒋廷黻以非国民党员的学者身分参加国民党政府,被任命为行政院政务处长,从此离开清华大学。后从事外交事务,1945年被任命为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1961年11月改任台湾驻美大使(1965年4月离职),兼驻联合国代表(1963年7月离职)。1965年10月9日于纽约逝世。 蒋廷黻非常重视中俄、中苏关系与东北问题的研究。于1932年写成《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一书中从顺治到咸丰部分,以后又发表有关文章多篇。1938年写成大纲性的《中国近代史》一书,提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乎国家兴亡的观点。蒋廷黻是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作还有《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上、中)、《蒋廷黻选集》(台北文星出版社),译著有海斯著《族国主义论丛》(Eassays on Nationalism)。1987年湖南岳麓书社将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辑入《旧籍新刊》重新出版(同时还收入了《评〈清史稿·邦交志〉》、《琦善与鸦片战争》及《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等三种)。 § 配图 蒋廷黻(1895~1965) § 相关连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