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桑梢小蠹
释义

§ 分类地位

桑梢小蠹(Cryphalus exignus)是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有颚亚门(Mandibulata)、昆虫纲(Insecta)、桑梢小蠹有翅亚纲(Pterygota)、鞘翅目(Coleoptera)、多食亚目(Polyphaga)、象甲总科(Curculionoidea)、小蠹科(Scolytidae)的1种。

§ 分布

桑梢小蠹分布于中国各桑产区,其中河北、陕西、四川、山东、浙江、江苏、北京、贵州、安徽发生较重。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等国。

§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7毫米。短圆柱形,黑褐色,体表密生浅褐色短毛。头小,藏在前胸背板下。触角锤状,末端膨大成卵形。额部平,有明显的中隆线,口上片无中央缺刻;雄虫额上部有横向隆堤,雌虫无。胸部占全身2/5,前胸背板隆起,具盘状突起。前胸背板长略小于宽,背板前缘上有4~6枚颗瘤,以当中4枚较大,瘤区的颗瘤形大单生,由前缘至背顶渐趋稠密,背顶部位于背板的后1/3处,此处颗瘤聚成直角形后缘;背板后半部下倾;刻点区的底面晦暗无光,刻点突起成粒,刻点区中主要生短阔圆钝的鳞片,稠密地覆盖在板面上,其间还散生少数茸毛。鞘翅黑色,长度为前胸背板长度的1.9倍,为两翅合宽的1.5倍,有10条明显的纵向排列的刻点沟,刻点沟清晰微陷,沟中刻点圆大,点心生微毛,排成纵列,沟间部上面的鳞片宽阔圆钝,稠密贴伏,好象鳞片条带,整个翅而刻点沟与沟间部成为微毛线列与鳞片条带交替贯穿的行列。[1]雌虫腹部末端较膨大,雄虫扁平。初羽化时体黄白色,后转深至黑色。

卵:长椭圆形,长0.6毫米,宽0.3毫米,玉白色。孵化前乳白色半透明状,卵壳极薄。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1.5-1.8毫米,圆筒形,常弯曲,初孵时乳白色,后变为黄色。初乳白色,后变淡黄色,足退化。

蛹:长2毫米,圆筒形。

§ 生活史

桑梢小蠹在山东、河北、江苏、浙江年生3代,辽宁年生2代,以成虫在枝条的韧皮部中越冬,少数以幼虫或蛹越冬。越冬成虫于次早春出现,聚集在桑树枝条上,取食叶芽基部的韧皮部。成虫取食2~3周,于4月中下旬交尾,成虫交配时大部分集中在半枯枝或枯枝处,雌雄配对蛀入其中构筑母坑道,于4月下旬5月上旬产卵于母坑道内。成虫产卵常数粒成块(17~25粒),每雌产卵50~60粒。卵期经过10~15天,5月中下旬为幼虫孵化盛期。幼虫孵化后沿母坑道向两侧分散蛀食,形成辐射状的菊花状子坑道,幼虫老熟后体躯缩短,在坑道末端作蛹室化蛹其中。蛹期6~8天,初羽化的成虫体色黄白色,2天后体色渐深变黄褐色并渐至黑褐色,初羽化的成虫先在蛹室周围取食一周左右,然后在蛹室上方咬一圆孔钻出,成虫出穴后取食一周左右即交配产卵。其各代成虫羽化盛期分别为6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和9月下旬10月上旬。成虫不善飞翔,主要靠爬行活动,有假死性和趋半枯枝产卵的习性。至9月下旬、10月上旬,成虫在半枯枝完成取食补充营养后,迁至活树上寻找桑枝剪口或在树皮裂隙内皮下越冬。成虫寿命一代20-23天,二至三代18-20天。

§ 危害

桑梢小蠹为害桑树。成虫、幼虫蛀食枝条韧皮部和木质部的边缘,形成菊花状坑道,阻断桑芽的养分通道而形成哑芽,致使桑芽干瘪死亡,降低发芽率,影响桑叶产量,受害严重的哑芽占20%-33%,甚至造成整株干枯死亡。早春受害重,有时一芽苞有虫20-30头。

§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科学肥水管理,铲除杂草,增强树势;②冬季剪除受害枝、干,也可在一至二代成虫羽化前剪除枯枝和枯桩集中烧毁,防其产卵繁殖;③采用束枝诱杀。将半枯死枝条捆绑在枝或干上,诱其产卵;也可用刀把部分1年生枝条基部环剥一圈,造成半枯死状态,引诱其产卵或寄生集中杀灭。

2、药剂防治: 于早春发芽前或晚秋,喷洒50%稻丰散乳油5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晚秋为了防治病害,还可在上述药剂中混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3%福尔马林15倍液。

3、生物防治:在桑梢小蠹产卵期释放人工饲养的土耳其扁谷盗,每667平方米桑田释放2000头以上,整个桑园全园释放效果更好。受害重的地区应大面积推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3 16:3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