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苏伊士运河 |
释义 | § 简介 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Suez Canal)位于埃及境内,全长约163公里,河面平均宽度为135米,平均深度为13米。1859年开凿,1869年峻工。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联结起来,大大缩短了东西方航程。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从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到印度洋缩短55500—8009公里;从地中海各国到印度洋缩短8000—10000公里;对黑海沿岸来说,则缩短了12000公里,它是连通欧、亚、非三大洲的主要国际海运航道,每年承担着全世界14%的海运贸易,在国际航运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 § 航线数据 苏伊士运河航线 总长:190.25公里 从航路浮标至塞得港灯塔:19.5公里 从等候区域到南入口:8.5公里 从塞得港到伊斯梅利亚:78.5公里 从伊斯美利亚到陶菲克港:83.75公里 提速区的长度:78.00公里 水面宽度(北/南):345/280米 浮标之间的宽度(北/南):215/195米 运河深度:22.5米 最大船舶吃水允许值:62英尺 交叉区域:4800/4350平米 最大吨位:21万吨 满载油轮的限速:13公里/小时 货舱船限速:14公里/小时 § 修建 苏伊士运河 从最低部位贯通苏伊士地峡,连接地中海和红海。沿途利用大、小苦湖等原已干涸的湖沼和洼地作为航道。从塞得港至陶菲克港长161公里,连同伸入地中海、红海河段总长173公里。河面宽160-200米,河底宽60-100米,可通行吃水11.6米、满载6.5万吨或空载15万吨的海轮。通过时间平均为15小时。 1980年12月苏伊士运河完成第一期扩建工程后,运河全长195千米、宽365米、深16.16米、复线68千米,可以通航满载15万吨、空载37万吨的油轮,是世界上沟通海洋的重要运河之一。 1993年2月14日,埃及拓宽和加深苏伊士运河,运河加宽30米,加深1至17米,此项工程于当年底完工。 1996年7月24日,苏伊士运河管理局进一步增加运河深度,从而吸引更多的大型油轮和货轮使用苏伊士运河,以确保埃及靠苏伊士运河所得的收入不会下降。 § 历史 19世纪,法国企图连通地中海与红海,直抵东方,打破英国对好望角航道的控制。于1854年与埃及签订关于修建和使用苏伊士运河的租让合同,并于1857年成立了“万国苏伊士海运运河公司”。 1859年春,苏伊士运河正式破土动工,经过10年的艰苦施工,1869年11月,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 1874年11月,埃及政府因开凿运河耗费1200万英镑而债台高筑,发生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决定出卖它所掌握的苏伊士运河公司44%的股票。英国政府得到了苏伊士运河公司的股票。最终,苏伊士运河成为英法两国的私有财产。 1882年,英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武装占领埃及,完全控制了苏伊士运河,并在运河地区建立起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驻扎了近10万军队。 由于苏伊士运河直接影响世界各国的利益,西方国家对英国的野心一致表示反对。1888年西方数国缔结《君士坦丁堡公约》,规定必须保证苏伊士运河的安全和自由通航。而英国却直到1904年才正式加入这个公约,但仍继续在运河区驻扎大量军队。 苏伊士运河之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指使土耳其军队进攻埃及以夺取运河,但没有成功。1922年,英国承认埃及独立后,仍保留着在运河区的驻兵权。 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英国借口保卫埃及的“安全”和“稳定”,于1936年迫使埃及签订为期20年的《英埃同盟条约》,规定英军继续驻扎运河区,亚历山大港仍为英国军港等。二战期间,英国再次在运河区建立了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埃及人民坚决要求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56年7月26日,埃及领导人纳赛尔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宣布将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同年10月,英国和法国联手以色列对埃及发起军事进攻,企图用武力重新夺回苏伊士运河,推翻纳赛尔政权。在埃及军民的英勇抗击下,英法以三国的武装进攻最终失败。英法军队不得不于当年12月全部撤出埃及,以色列随后也被迫撤军。这就是第二次中东战争,也称“苏伊士运河战争”。 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被关闭了5次。其中,在1967年的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侵略埃及并占领埃及西奈半岛,苏伊士运河被迫停航8年之久,直到1975年6月5日才重新开放。[2] § 经济影响 苏伊士运河港口 亚洲和欧洲之间除石油以外的一般货物海运,80%经过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是埃及仅次于侨汇和旅游的第三大外汇收入来源。 苏伊士运河自1975年6月重新启用到2000年6月的25年里,共为埃及征收的船只过境税达300亿美元,是苏伊士运河自1869年11月正式建成启用到1969年6月因中东战争而关闭的98年间过境费收入总和的6倍。据运河管理局公布的年度报告,2001年共有13986艘各类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这些船只的总载重量达4.56亿吨,收取的船只过境费达19亿美元。2002年7月1日至2003年6月60日的财政年度里,苏伊士运河收入达到23.08亿美元,创运河自1869年开通以来新高。苏伊士运河在埃及本国经济发展上也具有极大的价值。据统计,每年约有1.8万艘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船只通过运河。中东地区出口到西欧的石油,70%经由苏伊士运河运送,每年经苏伊士运河运输的货物占世界海运贸易的14%,在世界上适于海运的人工运河中,其使用国家之众,过往船只之多,货运量之大,苏伊士运河名列前茅。苏伊士运河是埃及经济的“生命线”和“摇钱树”。过往船只通行费,多年来一直与侨汇、旅游、石油一道成为埃及外汇收入的四大支柱。 沙特阿拉伯吉达港和黑海康斯坦察港之间绕好望角的距离是11771英里,而经苏伊士运河的距离仅1698英里,节约86%的距离。荷兰鹿特丹和日本东京之间的距离经苏伊士运河,也可比经好望角节约23%。世界海运贸易额的7%都是通过苏伊士运河,其中35%的份额是红海和波斯湾沿岸港口,20%是印度和东南亚港口,39%是远东地区。苏伊士运河是沟通欧、亚、非三洲的交通咽喉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