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袁花
释义

§ 基本信息

袁花镇位于海宁市治硖石镇东南14公里处,以镇人民政府驻地袁花得名。袁花历史上人文荟萃,是清代查慎行、查嗣僳和现代沙可夫、查济民、查良镛(金庸)等名人故里。

§ 概况

袁花镇位于海宁市治硖石镇东南14公里处,以镇人民政府驻地袁花得名。北纬30°24′,东经120°46′。袁花历史上人文荟萃,是清代查慎行、查嗣僳和现代沙可夫、查济民、查良镛(金庸)等名人故里。镇域面积75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4个社区,总户数14813户,总人口50599人。2007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8亿元,财政总收入1.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487元。

地处杭嘉湖平原。平均海拔4米。除袁花镇区及东部边沿和东南部散布几座小山外,大部分地区地势平整,水渠交织。耕地和专桑占总面积的65.60%,山地占3.25%,水面占6.60%,乡区河荡密布,虹桥港(袁硖港)、辛江塘、宁袁塘等主干河流纵横贯穿全境。有43个机站,排灌设备齐全,可防旱涝。镇区:市河贯穿全镇,并连接东流天仙府塘、年长港入长山河,西至宁袁塘河,南接新塘河,北通辛江塘及袁硖港。公路可通硖石及杭金线的闸口站。水陆交通便利。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气温15.9℃,年均降水量1167.3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袁花镇农业生产发达,蚕桑、苗猪和南方梨远近闻名,继2002年被嘉兴市政府命名为“蚕茧之乡”、“苗猪之乡”后,2003年完成了千亩梨园示范基地建设,“海昌”牌蜜梨获省“花皇杯”质量评比优质奖、省博览会优质金奖,2004年南方梨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 镇南方梨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工业经济步入高速增长期,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9.2亿元, 工业技改投入2.16亿元, 同比增长27%,合同利用外资262.5万元,实际利用外资522.19万元, 出口交货值4.92亿元, 同比增长24.8%,区域特色经济发展迅猛,初步形成了以太阳能、电珠灯泡、轻纺针织、新型建材等为主的工业格局。

袁花镇是海宁市三个中心镇之一,环境优美,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是全国首批绿化造林“百佳”乡镇、省级绿色小城镇、海宁市首家省级卫生城镇。“文坛侠圣”金庸(查良镛)先生的旧居着落于袁花镇新伟村。香港著名实业家查济民先生的故乡也在袁花。新世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袁花正向着经济强镇、文化名镇、文明新镇和海宁东部重镇大步迈进

§ 历史沿革

唐宣宗年间(847~859)已有集市,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为袁花市,清雍正六年(1728)始称袁花镇。现境在解放初至1958年间,建政为袁花镇和夹山乡。1958年,与两仓、丁桥、黄湾乡合建为袁花公社。以后公社规模调整。1961年,原袁花镇建为县直属镇,原夹山乡仍称袁花公社。1983年4月,撤销袁花公社,并入袁花镇。2001年10月,与谈桥乡合建为袁花镇。

袁花旧作园花(又称花园),或作元化、袁化。别名花溪、百花溪。其名最早见于唐贞元元年(785年)《张希超墓志铭》,名“袁花里”。唐大中六年(852年)《戚氏沈夫人墓志铭》中作“袁花市”。据宋建炎二年(1128年)《宋崇教寺记》及清钱泰吉《海昌备志》记载:袁花市中部,有崇教寺,原名妙果,始建于五代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原为梁江州刺史戚衮故宅,寺后皆山,相传为戚夫人莳花处。宋于此设袁花盐场。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为袁花市,清雍正六年(1728)始称袁花镇。虽曾多次遭受倭害,但发展仍较迅速。至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据当时里人许敦俅的《敬所笔记》记载,不仅“镇上色色俱全,与杭嘉无异”,即“当铺”亦有“十四五处”之多。清代更为繁荣。抗日战争初期,镇上全部街道房屋六次为日本侵略军烧毁,从此无复昔日盛况。建国后经过努力建设,始展现新貌。近年来,已有纺织等新发展的工业兴起。

“袁花”的得名,与南朝梁江州长史戚兖的夫人有关。据《海昌备志》等记载:“袁花旧有崇教寺,原是南北朝梁江州长史戚衮的宅基,宅后皆山,相传为戚夫人莳花处,袁花(园花)之名源于此。”戚夫人利用龙山“莳花”,“莳”在《辞海》中解释为移栽。估计戚夫人的花园颇有规模,或有些灵花异草,所以便有“花园”之名。后不知何故称这个地方为园花,再逐渐演化而称袁花。

戚夫人养花种草的那座山就是龙山,也叫妙果山、城隍山。《海宁州志稿》记载:“龙尾山,旧名袁花山,在县东六十里,上有小山城,袁花山即妙果山之尾,因凿断故名。相传刘诚意凿断,诚意未尝轻用民力,当在汤信国巡海时。”龙山往北相连去的余脉则唤作龙尾山。龙山不高,却是整个袁花镇的依托,小镇便成犄角之势发展。清代邑人马庆蓉《花溪山水记》:“海上九十九峰,多魁岸踞肆,其意气端重无自矜色,则花溪诸山非峭惊万仞,浩浩乎天际……整襟跃坐于万家屋角眉黛者,妙果也。修竹插天,寒绿倒泻,赭石隐苔藓中欲出不出,春夏之交,野草花开,绿荫如幄,上下相映,翠碧万状,秋冬木落,黄叶满径,竿头活翠尤泛滥不休。”袁花人因为山上郁郁葱葱满是毛竹之故直接唤作毛竹山。

崇教寺,当年烟火颇盛,拆毁于“文革”,现在复建于龙山西麓。

§ 改革开放以来大事记

1980年5月,香港著名实业家查济民第一次回乡探亲,并捐赠人民币2万元,帮助故里新伟村创办新伟皮革厂。1983年,袁花镇和袁花公社合并。1984年11月,查济民捐赠新伟小学人民币10万元,设立查济民奖学金;1984年冬,疏竣天仙港。1986年12月,袁花镇工业公司和查济民合资创办的海宁市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袁花丝织有限公司建成投产;同年冬,疏竣黄山港,镇区建设步伐加快。1992年12月,香港《明报》集团公司董事长、著名武侠小说家查良镛(金庸)回故乡访问。1993年冬,接轨海宁东西大道的袁谈公路袁花段土方工程完工;1993年11月,查济民又捐赠袁花镇中心小学人民币20万元,设立查子琴奖学金。1998年5月,袁花镇被嘉兴市委、嘉兴市人民政府命名为“蚕茧之乡”。同年8月,袁花镇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镇)”。2004年10月,根据海宁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袁花镇开展行政村规模调整,行政村由原来的27个调整为14个。2005年12月,袁花镇被浙江省教育厅评为浙江省“教育强镇”。2006年3月,袁花镇被中共嘉兴市委员会、嘉兴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嘉兴市平安镇。2006年9月,袁花镇被浙江省文化厅命名为浙江省“明珠文化明珠”。同年11月袁花镇被浙江省体育局命名为浙江省“体育强镇”。2007年3月,香港著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查济民,因病于香港逝世,同年4月,归葬于袁花镇新袁村大坟头。2007年12月,袁花镇被浙江省环保局命名为浙江省生态镇。

§ 特色产业

全镇经济结构形成了粮食、蚕桑、畜牧、水果等四大农业产业和太阳能、轻纺针织、电珠灯泡、新型建材等四工业产业,其中以南方梨为主的万亩优质水果产业基地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级无公害水果基地,产品畅销上海、杭州等地;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主的太阳能产业,2007年总产值突破20亿元,成为继山东济南、江苏常州后的国内三大制造基地之一。

太阳能:袁花太阳能产业发展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至2007年,全镇共有太阳能生产企业400余家,年产值突破26亿元,是全国三大太阳能产业制造基地之一。其主要产品除太阳能光伏外,太阳能热水器以其质优、价廉、款式新等特点深受用户市场青睐,产品覆盖全国,并向日韩、欧美等市场拓展。2007年开始举办的太阳能工业博览会成为全国太阳能行业知名展览。

§ 土产

袁花南方梨始种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发展于九十年代,至2007年种植面积已达8000亩,是国家农业部命名的国家级无公害水果基地。袁花南方梨以其汁多、味甜、肉细、核小闻名于江浙沪,其中获得嘉兴市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海昌牌蜜梨已连续五年被评为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金奖,产品多销往上海、杭州、宁波等地。每年于4月上旬举办的梨花节成为远近知名的休闲农家游。

旧时袁花土特产:主要有“龙山白壳笋”、“蜕壳河虾”、“嫩卤筋”,以及独领上海调味品市场风骚的“龙山牌仙醋”。

§ 民俗

轧太平:历史上每年农历二月初五,镇上百货云集,远近乡村男女老幼纷纷前来逛街,摩肩接踵,以挤轧为快。旧时尤以年轻妇女头戴蚕花(用彩纸剪扎成的纸花,戴于养蚕妇女头上以图吉利),特别醒目。有“越轧越发”、“养蚕大发”的说法。称为“轧太平”。这风俗相沿至今,但戴蚕花的习俗已消失,成为一种比常时热闹的集市贸易活动。

分龙日:农历五月二十为分龙日,举行水龙(灭火机械)演赛,称“水龙会”。民国11年《海宁州志稿》载:“袁花演剧于崇教寺,九坊水龙,结彩为亭,舁以供奉之,各坊竞以水龙验激射之高下,由来久矣,近硖石亦仿行之。”是日,硖石镇各坊房插香点烛,在乌龙像前祭龙,随即替水龙披红挂绿,由救火员簇拥推至北关桥参赛。民国15年(1926)后,赛前还由各坊派代表登西山至救火献身的义士汪润秋墓前祭奠。建国后,每年循例举行水龙会。1960年起,又增添田径、登高、灭火演习等项目,改称消防运动会。

§ 主要氏族

海宁朱氏 歙县朱瑰之后。其后裔朱焞于北宋时迁居硖石,再传其十世朱金徙居路仲。另有朱深溪者,自歙县黄墩徙居海宁袁花。他们的后裔仍居住于海宁城乡各地。今存《朱氏宗谱》23册和《花园朱氏宗谱》39册。

秀水吴氏 原居海宁袁花,明代中叶吴昭始迁秀水(今嘉兴),遂为嘉兴人。明礼部尚书吴随即为其族人。

海宁查氏 原籍安徽婺源,系出春秋查子,以地为氏。元至正十七年(1357)查瑜因避兵乱迁居海宁袁花。自第三世,分南、北、小等三支,明清以来是“文宦之家”。明代查约、查秉彝、查继佐,清代查慎行、查嗣僳、查升、查揆等著名文入学者,及近现代著名人士查人伟、查猛济、查济民、查良钊、查良鉴、查良铮、查良镛(金庸)等均为其族人。自第七世起的排字辈份为: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传家孝友华国文章,宗英绍起祖德载光。今存《海宁查氏族谱》20册。

袁花许氏 系出许远。宋代许四九迁居袁花。明代许相卿即其族人。昔有《海昌袁花许氏宗谱》,今未见。海宁祝氏 据称系出祝融氏。元代,祝三五自括苍(今浙江临海)迁海宁袁花为迁宁祝氏始祖。明代祝渊,清代祝潜、祝翼良、祝瑄(女)等名人均为其族人。今存《海昌祝氏宗谱》l6册和《祝氏史传汇编》1册。

“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袁花查家在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由安徽(今属江西)婺源迁来,至今有600余年历史。据其族谱所载:原为“姬姓…周时封于查…后以地为氏”。之后“族大于新安”。唐时,一支由新安迁居安徽休宁、婺源。元末天下大乱,一支由婺源迁来海宁袁花龙山定居。始迁祖为查瑜。

查瑜致力耕读,敦睦乡里,不久便在当地站稳脚跟。查家发达较早。查瑜之子查恕精通医学,明初受征辟为太医院正使,正直诚笃,深得明太祖朱元璋赞赏。约一百年后,弘治三年(1490),查焕考中进士,为查家登科甲的第…人。有明一代,查家中进士者6人,其中查秉彝、查志立、查允元祖孙三代连中进士,传为盛事。乡试考中举人者17人。仕宦官阶最高为正三品:查恕以及顺天府尹查秉彝。袁花查家渐成江南望族。

清代查家科甲更盛。有进士14人,举人59人。康熙一朝为查家鼎盛时期,有10人中进士,查慎行、查嗣瑮、查嗣庭兄弟三人相继授翰林院编修。有“一朝十进士,兄弟三翰林”之称。查舁、查慎行多年入值南书房,为康熙帝近侍,深受器重。康熙帝先后题写“澹远堂”和“敬业堂”匾额以赐。并为袁花查家宗祠题写“嘉瑞堂”匾额。

明清两代,查家多杰出人才。查秉彝、查继佐、查慎行、查升、查嗣瑮、查嗣庭已有小传收入本编第一章。此外尚有:刚正不阿、以身殉职的福建布政使右参政查约,兴学校、敦教化的江西按察副使查培继,扑灭蝗灾的滦州知府查揆,兴修水利、安定民生的池州知府查虞昌,抵制外国教士制造教案、辞官归里的丹阳知县查文清以及纂修《山东盐法志》的山东布政使左参政查志隆,纂修《两浙盐法志》的翰林院编修查祥,纂修乾隆《海宁县志》的查歧昌等。

袁花查家在清代遭受过两次文字狱。一为明史案。顺治初年,湖州庄廷,根据他人手稿,增订成《明史辑略》。又未得本人同意,将查继佐、范骧、陆圻三人列名参校。后书刊行,其中有不少涉及清祖先事迹,被人告发,酿成大狱。七十余人遭斩决,数百人被流放。查继佐等三人亦遭牵连入狱。因确未曾参与校订,加上粤督吴六奇疏通,不久释放。一为试题案。雍正四年(1726),查嗣庭出任江西乡试主考。所出试题被雍正帝定为诽谤,招来横祸。野史、笔记小说以至《海宁州志稿》盛传查所出试题为“维民所止”,隐射“雍正”砍头。实际并非如此。据考证,试题为:首题《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二题《君犹腹心,臣犹股肱》。三题《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矣》。《易经》次题《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诗经》次题《百室盈止,妇子宁止》。这些题目俱引经据典,凿凿可考,雍正帝却横加指摘,认为次题先用“正”,后用“止”,“正”有“一止之象”,显系影射雍正年号。查嗣庭连同长兄查慎行、二兄查嗣瑮、弟瑾四家数百口一并下狱。查嗣庭曾依附权臣隆科多,隆科多既失宠获罪,查嗣庭便成了陪祭品。次年,查嗣庭病死狱中,又遭戳尸斩首示众。查嗣瑮被流放,客死陕西。查慎行、查瑾则被释放。雍正帝又下诏停止浙江乡试、会试各一科,以示惩戒。一时人心惶惶。袁花查家在此文字狱中受沉重打击,元气大伤。27年后,乾隆十九年(1754),查虞昌考中进士,才开始复苏。

袁花查家人才辈出。《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历代查姓名人36人,袁花查家占15人。《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收查姓名人7人,袁花查家占3人。现代、当代已在本编第一章中立传的有查人伟、查猛济、穆旦(查良铮)、查良钊。

明清两代查姓进士榜

00应兆 直隶长洲 明正德16/2/79

(直隶休宁)

库兰 镶白旗蒙古 清乾隆7/2/20

文经 湖北京山 清道光6/2/84

文清 浙江海宁州 清光绪12/3/157

04讷勤 顺天府宛平 清嘉庆6/3/13

06亲 见贾勤

10云标 浙江海宁 清康熙51/2/15

17子庚 安徽怀宁 清咸丰9/3/81

20孚 江西星子 明永乐2/3/334

秉彝 浙江海宁 明嘉靖17/3/149

(直隶婺源)

秉均 安徽泾县 清光绪24/2/76

21虞昌 浙江海宁 清乾隆19/2/61

23允元 浙江海宁 明万历14/2/4

24伟 云南大理卫 明万历2/3/54

(直隶怀宁)

25仲源 江西浮梁 明洪武18

仲道 江西宁州 明正德9/2/53

27约 浙江海宁 明弘治15/3/119

绛 直隶泾县 明嘉靖29/3/42

28复经 江西星子 清乾隆37/3/68

30之屏 安徽泾县 清光绪3/3/44

34汉 正蓝旗 清顺治12/策3/26

38祥 浙江秀水 清康熙57/2/3

40培继 浙江海盐 清顺治9/3/185

克建 浙江钱塘 清康熙36/3/9

克丹 镶黄旗满洲 清雍正2/3/192

有筠 浙江海宁州 清嘉庆13/2/31

志立 浙江海宁 明嘉靖35/2/12

志隆 浙江海宁 明嘉靖38/3/24

贲 镶蓝旗满洲 清康熙36/2/28

42彬 安徽泾县 清道光16/3/82

44荫元 安徽泾县 清光绪6/3/123

懋昌 太医院 明嘉靖23/2/22

(直隶长洲)

懋光 太医院 明嘉靖5/2/42

(直隶长洲)

60日华 安徽泾县 清道光20/3/40

日俞 直隶泾县 明天启5/3/5

升 见丘升

67嗣庭 浙江海宁 清康熙45/2/24

嗣瑮 浙江海宁 清康熙39/2/13

嗣珣 浙江海宁 清康熙42/2/20

嗣韩 浙江钱塘 清康熙27/1/2

80毓深 安徽太湖 清光绪6/3/117

善长 直隶天津 清乾隆19/3/60

曾印 直隶天津 清乾隆49/3/8

86锡韩 江南休宁 清雍正11/2/75

铎 直隶泾县 明嘉靖44/3/176

90光述 直隶常熟 明嘉靖35/3/18

91炳华 安徽泾县 清道光2/2/85

94慎行 浙江钱塘 清康熙42/2/2

97耀文 安徽泾县 清嘉庆22/3/98

焕 浙江海宁 明弘治3/2/41

99莹 山东海丰 清乾隆31/2/26

(摘自上海古籍出版社 朱保炯 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 崇教寺

崇教寺原坐落在袁花镇西,现海宁二中所在地。据《海昌备志》记载:袁花崇教寺原名妙果,始建于五代后唐长兴二年(公元931年),废于宋末。元代至顺四年(1333年)重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扩展成为丛林,占地面积20亩。

本寺历史悠久,建筑雄伟,可为千年古刹,高大可于杭州灵隐相比。本寺前为甘露门,进则光明殿,塑有四大金刚,殿后石台上立有一鼎;中有大雄宝殿,塑有三世如来像,院中二棵白果树参天;后是慈云阁。又有钟楼一座,峙立于大雄宝殿之东南。还有三井,一井离钟楼不远,另二井分别在寺门外两边,此井久旱不干。现尚存一口,确是常年不干。

本寺曾因近代几度为战火所毁,先是咸丰、同治年间二次兵火,大批房屋被烧,后是1938年3月、7月被日军两次焚毁一空。据长者回忆被日军焚毁以前的崇教寺,头山门三间,上挂“龙山胜景”四字(白底黑字),进为天王殿,上题“灵鹫飞来”(红底黑字),殿内塑有弥勒菩萨,后有韦陀护法,两边四大金刚,一位手握慧剑、一位手弹琵琶、一位手拿伞把、还有一位手握游蛇。这四尊金刚,十分高大,在江南十分罕见,大约有三米多高,其中三尊是铁制的。中有大殿,上书“大雄宝殿”四个大字(红底黑字),殿中供奉三世如来金色像。两边十八罗汉,造形生动逼真。后有观音殿,上题“妙音尊阁”里面塑有千手观音、送子观音等三尊观音化身像。钟楼建在东南方,天王殿后面有一石墩子,墩子上有一石香炉,院子里有石板铺地。

在崇教寺20亩地之西面外,还有十八个房头100多间房子,还有自作的农地。房头名称有:梅发房、古翠房、豹云房、翠远房、怡瑞房、月南房、秀祖房、秀南房等。当时该寺用的印章是“崇教讲寺”。

1938年3月,日军第一次焚烧本寺时,大雄宝殿由于石柱高大无法焚毁,第二次同年七月又来焚烧,用火枪燃烧了大雄宝殿的屋顶,才使千年古寺毁于一旦。但是还留下了三尊铁金刚,为什么是三尊呢?据说四大金刚在对江请来的时候,到第四尊金刚将要上岸的时,船老大突然起了疑惑:“这么沉,莫非铁制?”话音刚落,这第四尊金刚就沉入了江底,后来补上去的一尊就不是铁的了。被日军焚烧后,金刚的眼珠盗走了,听说这眼珠是乌金所做,而这三尊铁金刚在抗美援朝的时候捐了出去,为报卫祖国作了贡献。

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传说为庆祝龙的生日,崇教寺为随顺这一民间习俗,十方水龙云集寺院周围,喷水赛龙,镇灾祈福。届时连续四天四夜开演水龙戏,此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直到现在,我们袁花的水龙每年这一天总要试一试它的威力。同时也有自发的物资交流会。

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除了一口井,还有一块直径一米多的圆石墩子和几个垫石柱的六角形石墩子,边上还刻着几条龙。

1996年12月6日,海宁市人民政府根据广大信众的要求,批准了恢复崇教寺,地址选在海宁二中西面山湾村山湾组地界上,现在三圣殿、大雄宝殿、山门、放生池、联缘桥、宿舍二幢、食堂、部分墙圈已竣工,欢迎各位的光临。

金庸旧居

金庸旧居坐落在袁花新伟查家,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旧居,也是其出生之地。旧居重建于1998年,占地为1876平方米,房屋结构为单层仿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主体为平房四埭,前后二进,每埭平房各位五开间。前檐高3.5米,屋顶高度6米,屋前为轿房,旁边为厢房,四周为风火墙。内设“七十二侠客”长廊、书房——赫山房以及《走进金庸》展示厅等。

§ 海宁三绝

清朝康熙年间朱自恒的画、查慎行的诗、查升的字(书法),被称为“海宁三绝”,其中查升供职康熙南书房凡三十八年,康熙帝赞说:“他人书皆有俗气,惟查升乃脱俗耳,……”,查升曾为康熙皇帝代笔书写字幅赐给臣民数以百年。此三人均系袁花人,故“海宁三绝”,实际是“袁花三绝”也

§ 花溪十二景

袁花旧称园花,又名龙山,亦叫花溪。有自然景观多处,称“花溪十二景”,亦有说十景、十四景等等,史料记载各异,民间传说纷纭。今选取认可度较广者“十二景”作一简介,任外乡游子忆古思幽之。

一、“龙头烟雨”:袁花原有龙头、龙舌、龙腰、龙尾,蜿蜒镇之西侧。民间传说明初国师刘伯温为襄助太祖朱元璋江山龙万代,将龙体作为“王气”铲除。有闸断龙腰血染虹(红)桥之说。传说每遇风雨交加时,龙头阁能见巨龙喷水,蔚为壮观。

二、“西阡早梅”:西阡坟位于峒崆山北段,相传为祝姓古墓,后人栽培腊梅及红梅,早春二月,乍寒乍暖,梅花早已昂首怒放,为早春赏梅之好去处。

三、“板桥渔唱”:“板桥”即前木桥,位于后木桥南端约三百步处,每至黄昏时刻能隐约闻得桥下渔唱之音,有一斗箬渔夫常年为之和之。故名。

四、“峒崆红叶”:峒崆山位于城隍山最西麓,栽有成批枫树,每至秋末冬初“霜叶红于二月花”。

五、“黄道远眺”:黄道桥位于镇之北栅,横跨袁花至硖石运河,传说初建于明永乐年间,重建于清光绪中期,东堍至桥顶有二十五石阶,西堍至顶二十四石阶。桥呈环状石拱,高度为全镇诸桥之冠,站立桥顶全镇鸟瞰及附近乡村尽收眼底,旧历十月初一晨可观“日月并升”,可与海盐南北湖鹰窠顶媲美。

六、“石壁听经”:位于妙果山庄下祝氏“香缘祠”边。于夜深人静之际,邀二、三友人,俯首贴耳石壁,可闻若隐若现之诵经声,别有情趣。

七、“东林残雪”:位于南街上往东,南小路尽头,有“东林庵”。每逢雪后初晴,其它地方雪均融,唯独“东林庵”屋面仍有残雪可寻,缘该处估计气温特低之故也。

八、“更楼晓月”:“更楼”系旧时袁花查姓鼓楼,现在袁花南郊二里许处,当时属袁花市区,晚清后镇区逐渐北移,现沦为乡区。“更楼”高达数丈,下弦居高处,可观“玉免东升”。

九、“龙尾蒸霞”:位于镇之西北侧,龙腰以北,谓之“龙尾山”。山顶建有关羽庙,每值夕阳西坠时,余辉透过庙殿顶,举目远眺,似万道金光,射向苍穹。十、“妙果新篁”:“妙果山”因建了城隍庙又称城隍山,亦称“妙果山庄”。阳春三月,方园数亩新竹竞争高低,风摇竹动,婆婆娑娑。

十一、“龙竹奇观”:“龙竹坟”在祝氏西阡坟北,栽有“龙竹”若干,当时“龙竹”属名竹,趋观者众。

十二、“美女照镜”:位于千年古刹“崇教寺”西南侧,有一池潭园若菱花,水平如镜,风起无涟漪,曾有人见一古装仕女以地作镜,对镜梳洗,故名之。

此外还有“豹隐松风”,“徐墓斜晖”,“赢云积翠”,“银杏出霞”等景观说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2: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