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行己有耻
释义

§ 概述

成语解释:人对自己的行为应该有羞耻之心,以自己的行为不端正为耻辱。 因此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典故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子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成语举例:宋·陆九渊《与徐子宜书》:“兄质性笃厚,行己有耻,不至有是。”孟子也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成语结构:复杂式

产生年代:古代

§ 道德底线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子贡问孔子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士”,孔子说“行己有耻”是第一要。这里的行己有耻,就是对自己的不良行为要有羞耻之心。知耻是道德的范畴,是道德的实现方式和保证,也是一种心理防范。一个人当发现自己的行为与道德准则不相符时,就应有一种羞耻感。有了这种羞耻感,自己才能在为与不为之间做出选择。当这种行为被心理防范所阻止后,行为将终止。而突破了这道心理防范后,就有可能触犯“道德的底线”——法律。廉耻存于生活中,举手投足之间彰显一个人的本质。知耻,才能老老实实做人、堂堂正正做事、规规矩矩做官。[1]

知耻源于智。一个愚昧无知的人,往往是一个荣辱不分的混沌者。只有富有文化素养、道德素养的智者,才能分清是非、明白义理、辨明荣辱,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以理智来克制自己不良的欲望,做到“人坏念将起时,只觉得可耻便有转机”。所以,能否做到以荣为荣、以耻为耻,根本还是要看一个人受什么样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就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修养,认真汲取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真正将“八荣八耻”转化为立身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知耻近乎勇。知耻是一种勇气。一个人勇于知耻,便可以反省自责,把耻转化为奋发向上的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勇于知耻,就会把亿万人的思想凝聚成追求平等、光明、进步的巨大力量。“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而“更”的结果,失去的是身上的尘土和污垢,得到的则是肌体的清洁和健美。这道理很多人是明白的,但并不是人人都肯去实践,原因就是缺少那么一点勇气。

自尊者方知耻。有人说,只有懂得羞耻的人,才懂得如何珍惜自己的名誉。所谓“不朽之名誉独存于德”。反过来,“人看得自己贵重,方能有耻”。一个人坚持自尊自爱,使自己的行为处处体现出对自己人格的尊重,方能守住道德底线。有道是,自尊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自尊心一旦消失,人格就要变质、人品就要变味,就会荣辱不分,是非不辨。历史和现实中,这样的教训不胜枚举。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赋予了“行己有耻”新的时代内涵,给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带来了新的契机,也为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真正做到“行己有耻”,身体力行“八荣八耻”,我军在弘扬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就一定能走在全社会的前列,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3: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