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英诺森三世
释义

§ 简介

英诺森三世 英诺森三世 (1198—1216)罗马教皇。在其任教皇时,教皇权势达到顶峰,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教会管理制度。1215年,他主持召开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确定基督教圣礼为洗礼、坚信礼、婚礼、弥撒、忏悔、圣职授任礼和临终涂油礼七项,要求每个教徒每年至少向神甫忏悔一次,做弥撒一次。西欧基督徒的宗教生活大大规范化。1199年,他曾向各地教会征税,教皇在全西欧范围内的征税权从此开始,教皇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他还曾迫使英王约翰纳贡称臣,干预德国皇位继承,组织发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

§ 名言

教皇是太阳,世俗国王是月亮;国王如不能诚心侍奉基督的代理人,就不能正确地治理他的国家;国王拥有肉体上的权利,祭司拥有精神上的权利,由于精神统治着肉体,教皇也应高于国王——英诺森三世

§ 在位

英诺森三世(1160—1216年),罗马教皇(1198—1216年在位),教皇国君主(1198—1216年在位)

§ 背景

自从8世纪矮子丕平送给了教皇一个国家之后,这个教皇国便成为欧洲制衡力量的其中一环。到了耶稣诞生后第1000年之际,教皇国的权势和影响渐入高峰期,格列高里七世进行了一系列提升教皇地位的努力,并曾逼得德皇亨利四世跪在雪地里三天三夜;乌尔邦二世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挑起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在这个疯狂的年代里成了整个西欧的精神核心。但将这一切带入登峰造极的,则是号称“万皇之皇”的英诺森三世。  [2]

§ 思想

英诺森三世原名赛尼·洛泰尔,出生于有德国血统的罗马贵族世家,曾学过神学和教会法,写过著作《论人的贫苦条件》 ,后来凭着他的叔叔——教皇克莱门特三世的关系成为教廷高级人员。38岁时终于当选为罗马精神世界的最高领袖。他称自己是介于神和人之间的存在,位于神之下,人之上,扮演着神人之间沟通的角色。他说:“教皇是太阳,世俗国王是月亮。”、“国王如不能诚心侍奉基督的代理人,就不能正确地治理他的国家。”、“国王拥有肉体上的权利,祭司拥有精神上的权利,由于精神统治着肉体,教皇也应高于国王。”

这些言论是英诺森三世向世俗王者开战的檄文,但他并非因此而成为世界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统治者,类似的言论实际上在他之前已存在过。他被列入本榜之中主要是由于他因此付出的雷厉风行的行动。

§ 施政方法

英诺森三世首先在教皇国之内推行中央集权,他利用罗马城和教皇国内的贵族王公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来自德意志的威胁,使他们服从了自己的权威。他调整扩大了教皇的宫廷机构,向各地派遣枢机主教以监督各地教会(在此之前,一直由各地大主教兼任教皇使节的监督职能)。各地主教又必须监督其属下的教区和修院,随时撤换不称职者,使西欧的教会系统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在教皇的掌控之下。1199年,英诺森三世第一次向整个西欧的教会征税,这个制度后来固定了下来,成为压在人民头上的“十一税”。教皇的腰包鼓了,说话行事也更有底气了。

§ 贡献

英诺森三世对基督教最大的贡献在于1215年的“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这是继君士坦丁时代尼西亚会议以来最重要的宗教会议之一,对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所应遵守的规范作了许多解释,其中最重要的是规定了七项基督教圣礼,包括洗礼、成年坚信礼、婚礼、弥撒、忏悔、神职叙任礼和临终涂圣油礼。每个教徒每年至少应向神父忏悔一次,做弥撒一次。

像他的前辈一样,英诺森三世也就积极介入德意志事务,作为一个手中没有军队的政客,他的武器除了开除敌手的教籍之外,更重要的是利用外交手腕,拉拢一方打击另一方,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英诺森三世初登大位之时,正赶上德意志的霍亨斯陶芬家族和韦尔夫家族激烈争夺王位之际,由于霍亨斯陶芬家族在南意大利拥有领地,出于阻止南意大利同德意志统一在同一君主之下的目的,英诺森三世支持了韦尔夫家族。在这场长达12年的战争中,真正的大赢家是这位幕后的教皇,他利用双方的许诺,夺取了斯波莱托、安科纳等地,使教皇国北达波河下游,南抵那不勒斯边境,可谓盛极一时。

但当英诺森支持的韦尔夫家族的奥托四世登上皇位之后,新皇帝立即翻脸,不承认教皇在战争中获得的好处,甚至准备兵戎相见。于是,英诺森抬出了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孤儿、已被他收为教子的腓特烈(后称皇帝腓特烈二世),并让其与法国国王腓力二世结盟,终于在布汶战役中歼灭了背信弃义的奥托四世。腓特烈二世在向教皇许诺放弃西西里王位和进行十字军东征之后,在英诺森的支持下登上了皇帝宝座。

英格兰国王约翰(即无地王)在多件事情上明目张胆地违抗教皇,特别是在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任命权上冲突激烈。于是,教皇在1207年将无地王开除了教籍,还将英格兰排除出基督教区长达6年之久。英诺森还准备支持法王腓力二世进攻英格兰,无地王终于被迫屈服,接受了教皇的大主教人选,并向教皇称臣纳贡。

§ 历史影响

英诺森三世对历史影响最大之处还在于他对异教徒的迫害政策及由此形成的传统。在仁慈的上帝的旗帜下,英诺森三世干尽了不仁慈的勾当。最典型的是他对法国南部的“清洁派”(也称阿比尔派)的迫害。清洁派是信奉善恶二元论的基督教苦行派,当他们被定性为异端之后,就遭到了灭顶之灾。教皇组织的圣战军团攻克了清洁派的中心贝济耶城,随即展开了大屠杀,有两万多人遭到杀害。在米内尔瓦,100多位清洁派领袖被烧死在火刑台上。

在英诺森三世死后不久,他的侄子、继任教皇的格列高里九世就创办了宗教裁判所,并宣称迫害异教徒是教廷的职责之一。而英诺森三世创立的用火刑烧死异教徒的做法也被沿袭了下来,火刑柱后来成为无数坚持真理不盲从教廷的志士的殉难标志。

1202年,英诺森三世发动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这是历次十字军东征中最令人啼笑皆非的一次,十字军没有到达圣地与异教徒作战,而是在君士坦丁堡奸淫掳掠了自己的基督教兄弟。致使拜占庭帝国中断了57年之久。他还组织了“儿童十字军东征”,结果使3万多个小孩成为北非奴隶市场上的新货。

英诺森三世在政治上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欧洲大国的君主,而他的教皇身份使他对历史有着比世俗君主更深一层的影响。

§ 评论

英诺森三世能够在历史上发挥巨大的影响力,除了通过教会改革加强加皇的权力外,他的主要武器是煽动宗教热情、使用“开除教籍”之权,以及利用世俗君主间的矛盾,巧妙地发挥作用,坐收最大的渔利。实际上,在中世纪欧洲政治秩序纷繁错乱的情况下,一个有实力能发挥制衡作用的教皇的存在,还是很具有合理性的。

§ 反对自由大宪章

英诺森三世是欧洲教会势力鼎盛时期的教皇,当时教皇在欧洲权利非常大,代表中世纪欧洲封建势力,而自由大宪章却是有一些关于自由平等的一些方面触动了欧洲原先的封建教会势力,而英诺森三世作为教会的最大代言人,肯定会毫不犹豫的反对触犯自己的利益的法律文本。

自由大宪章(又名大宪章)是英国贵族,骑士,教会等为一方的阶级同英国国王妥协的产物。但是教皇应诺森三世是不同意这个宪章的,因为应诺森想要攫取更大的权利,而兰顿虽然是教会势力的代表,但是签订自由大宪章可以进一步保障教会在英国的权利,并且欧洲人比较有自己的观点,不会因为某人是自己的顶头上司就附和他的观点,都有自己的主张。楼主知道弗洛伊德和荣格的故事吗 ?荣格是弗洛伊德的徒弟,但是由于荣格关于集体无意识的观点同弗洛伊德相冲突,所以荣格就同弗洛伊德决裂了。换句话说就是英诺森三世的亲信虽然是兰顿,但是兰顿不一定就听从英诺森三世的命令。

§ 东征序曲

教皇英诺森三世为了洗掉老脸上的黑灰,不遗余力地继续鼓吹东征,只有收复圣地,他才有脸继续当这个教皇。

1213年,准备良久的英诺森三世发出教令,要求所有基督教国家举起十字架,夺回圣地。教令发出两年有余,等到花儿都谢了,也没人搭理这老家伙。

英诺森三世不夺回圣地誓不罢休,他再一次发出教令,还派大忽悠罗伯特(RobertCouron)到法国煽风点火。大部分法国军队正在和阿尔比派打仗,受忽悠的法国骑士寥寥无几。

英诺森三世对宗教的狂热和世俗权力的欲望不仅表现在收复圣地这件事上,还表现在镇压异端上。六年前,为了消灭盘踞法国南部的阿尔比派(Albigensian,又称作Cathar(卡特里派)),英诺森三世发起了所谓的“阿尔比派十字军东征”(AlbigensianCrusade,1209—1229年)。

12世纪以来,被看作异端的阿尔比派信仰在法国南部发展迅速,英诺森三世当初想通过和平方式让阿尔比派信徒“走正道”,可是效果不大,没办法,只能动武。

没想到对阿尔比派的战争竟然影响到第五次东征,英诺森三世实在恼了,召开一次宗教大会——第四次拉特兰会议(FourthLateranCouncil)。会上的情形和当年的克莱蒙会议差不多,英诺森三世也俨然当年的乌尔班二世。

§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

英诺森三世吸取第四次东征“失败”的教训,宣布十字军由罗马教会领导。他计划在意大利东南部港口布林迪西(Brindisi)聚集人马,以保证部队有足够的武器和战船。为了刺激十字军,他给每个士兵一份特许和一笔费用,以帮助士兵置办东征用的武器马匹等必需品,条件是他们必须听教会的指挥。[3]

人马整装待发,英诺森三世哈哈大笑,笑容永远定格在1216年,他没能看到十字军出发就一命呜呼了。

新教皇和诺理三世(PopeHonoriusIII)和腓特烈二世不对付,腓特烈二世一怒之下退出十字军行列。德国刚退出,匈牙利国王安德烈二世(AndrewII)和奥利地公爵就加入十字军。安德烈二世组织的人马是十字军有史以来最多的:两万名骑士、一万两千名步兵。

1217年10月,匈牙利十字军乘船抵达阿克里,参加耶路撒冷王国和安条克公国这两个弹丸小国在叙利亚对阿尤布王朝的战争。筹备四年有余的第五次十字军东征(FifthCrusade,1213—1221年)终于在匈牙利十字军的战马嘶鸣中打响。

匈牙利十字军来者不善,阿尤布苏丹有些慌神,如果十字军占领圣地,我们再想夺回来可就难了。苏丹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下令捣毁耶路撒冷的城墙和防御工事。城里的穆斯林全部撤离,免得重蹈第一次东征时惨遭屠杀的覆辙。再看耶路撒冷,整个裸体呆站着沐浴着风沙。

兵强马壮、装备精良的匈牙利十字军在约旦河流域击败阿尤布苏丹,阿尤布军全线撤退到各处要塞和城镇固守。

翌年年初,志得意满的安德烈二世圆满完成淘金任务,带着大量战利品和纪念品打道回府,收复圣地本来就不是他的目标。耶路撒冷王国和安条克公国没了主心骨,也各自回家。

不久,大忽悠奥利弗带着一支德国十字军和荷兰伯爵的队伍抵达东方,耶路撒冷王国和安条克公国又来了精神。经过一番商量,大家一致同意进攻埃及,直捣敌人的龙兴之地。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十字军与罗姆苏丹国结盟,罗姆苏丹国负责攻击阿尤布王朝在叙利亚的领土,起到牵制作用,十字军进攻埃及东北部的港口城市德米埃塔(Damietta),来个二龙出水。

德米埃塔是开罗的门户,二者的关系就像天津和北京,一旦德米埃塔失守,开罗将门户大开,这一战略还是相当对路的。

1218年6月,十字军出其不意地包围德米埃塔。守军没想到敌人会突然出现在埃及,然而守军的抵抗异常顽强,十字军始终无法占领德米埃塔。

就在这时,技痒难耐的瘟神大展身手,大批十字军倒下再也没有起来,就连大忽悠罗伯特也死于跑肚拉稀,把自己的小命忽悠没了。

遭到瘟疫袭击的不仅是十字军,阿尤布苏丹也没能幸免,阿尤布王朝的新领导换成卡密尔(Al-Kamil)。

1219年,和诺理三世派主教贝拉吉乌斯(PelagiusAlbano)全权领导十字军,负责围攻德米埃塔。

近一年的两线作战让卡密尔吃不消了,他提出只要十字军放弃德米埃塔,愿意双手奉上耶路撒冷。

贝拉吉乌斯没有接受这个条件,在他眼里,德米埃塔的价值远远超过裸奔的耶路撒冷。

荷兰伯爵看出教会的阴谋,你们打着宗教旗号,拿我们当炮灰,口口声声说要收复圣地,现在人家给你圣地,你却不要了,你们满嘴都是主义,满脑子都是生意。荷兰伯爵一怒之下,拍拍率军返回荷兰。

荷兰伯爵的离开没能使守军坚持更长的时间,到了11月,十字军终于占领德米埃塔。

到底谁该拥有这座城市?教廷势力和耶路撒冷王国展开火并,最后,耶路撒冷军不敌,撤回首都阿克里。

要想扩大战果就必须有更多的兵力,贝拉吉乌斯寄希望于腓特烈二世,腓特烈二世不愿为教皇卖命,断然拒绝邀请。不过,腓特烈二世最终还是会高举十字架,那要等到第六次东征的时候了,他的对手也将是阿尤布王朝的这位新苏丹——卡密尔。

1221年7月,冰封近一年的埃及战事开始消融,十字军向开罗挺进。来到滚滚的尼罗河边时,十字军眼睛里冒出两个字“傻了”,时值雨季,河水暴涨,运输船又不够,根本没法渡河,得,先撤退再说吧。

十字军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撤退的路走了一半,他们眼睛里再度冒出那两个字,以前一条干涸的运河现在变成了滚滚长江。幸好还有几条运输船,十字军一撮一撮地缓缓撤退。

阿尤布军已经在叙利亚放倒罗姆苏丹国,火速增援埃及中。阿尤布军趁夜袭来,十字军猝不及防,血洒运河。在贝拉吉乌斯带领下,十字军残部向卡密尔投降。卡密尔和老萨差不多,不是个刽子手,他用投降的十字军换回德米埃塔,与基督教势力达成八年和平。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隆重登场,草草收场,以失败而告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2: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