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仁学》
释义

§ 简介

1897年1月17日,谭嗣同完成重要哲学著作《仁学》,共2卷,5万多字。基督教思想对于谭嗣同《仁学》一书的建构,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仁学》的核心思想“仁——通——平等”最后一个立脚点是“平等”。

谭嗣同(1865—1898)是晚清思想界的彗星。在其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他以“通”为宗旨,以冲决全球群学、群教之网罗的气魄,会通古今,融合中西,建构了《仁学》思想体系。在谭嗣同《仁学》中,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墨家思想资源的利用,也有对佛教、基督教等宗教思想以及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吸收。目前学界对《仁学》与儒家、墨家、佛教等方面的关系,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仁学》与基督教的关系,却往往较少关注。

《仁学》全书凡50篇,分为两卷。前有《自叙》及《仁学界说》27条。《仁学》的思想来源和组成十分混杂,《仁学界说》第25条说:"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学、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书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梨洲之书。"《仁学》的哲学思想是矛盾的。它既承认物质性的"以太"为宇宙万物的基础,又混淆物质与精神的界限,把以太说成是和"仁"相同的东西,从而认为"仁为天地万物之源",企图建立一个唯心主义的"仁学"体系。《仁学》上卷通过阐发"以太"-"仁"-"通"-"平等"的道理,鼓吹"中外通"、"上下通"、"男女内外通"、"人我通",宣传资产阶级平等、民主、自由思想。下卷通过对封建纲常名教、君主专制主义的深刻揭露和激烈抨击,提出变法维新、改造社会的主张。但却企图依靠"心力"(圣人的"仁"心,宗教的"慈悲"心)去普渡众生,以通向大同社会。

《仁学》反封建的激进思想,对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 背景

中国近代思想家 谭嗣同的哲学著作。1894~1895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遭失败,对谭嗣同的思想震动极大。他“因有见于大化之所趋,风气之所溺,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者”,于是积极宣扬变法维新,探求变法理论根据。他说:"非精探性天之大原,不能写出数千年之祸象,与今日宜扫荡桎梏冲决网罗之故"。《仁学》是在这种背景下,于1896~1897年间陆续写成的。书写出后,谭嗣同曾抄录副本分别寄给梁启超和唐才常。谭氏牺牲后,1899年梁、唐分别在日本出版的《清议报》和上海出版的《亚东时报》上连载发表,以后出版过多种单行本。目前以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由蔡尚思、方行编集的《谭嗣同全集(增订本)》所收《仁学》校勘最完善。周振甫著《谭嗣同文选注》所收《仁学》有详细注释。 [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2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