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蒋兆和
释义

§ 简介

蒋兆和蒋兆和 (1904~1986),原名万绥,3岁时改名兆和。四川泸州人,中国现代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为徐悲鸿写实主义绘画体系的重要人物。其画以骨法用笔为基,融汇西画造型之长和山水画的皴擦点染技法,画风质朴、深邃,笔墨精湛娴熟,人物形象真实、生动,在丰富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表现手法方面颇有创造。

蒋兆和早年兼事工艺美术、油画、雕塑,其早期作品有:《卖小吃的老人》、《卖子图》及巨幅画卷《流民图》等。后期作品有《小孩子与鸽子》、《杜甫像》等。出版有《蒋兆和画册》、《蒋兆和画集》、《蒋兆和画选》等。发表有《国画人物写生的教学问题》、《关于中国画的素描教学》等论文。

作为徐悲鸿的追随者,蒋兆和是徐氏写实主义绘画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人物和积极的弘扬者。徐悲鸿去世后,其所倡导的“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理念和教学体系,主要靠蒋兆和进行延续和深化。晚年,蒋兆和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徐氏绘画观,注重中国传统绘画因素的渗入与融合。[1]

范曾、马振声、姚有多等都曾师从蒋兆和先生。[2]

§ 绘画特色

蒋兆和的艺术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以素描为基础,从写生入手,将西洋画的速写和中国画的白描融合在一起,并以骨法用笔和以线造型的传统国画方式来创作。代表作品是揭示当时深受苦难的中国最底层小人物悲惨的命运的《流民图》。

晚期,他吸取中国传统水墨技巧和传统人物画重神韵、重笔墨情趣的优长,在写实与写意之间架构全新的笔墨技法,使中国的水墨人物画由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的迹化转换为表现人生、人性,表达人文关怀、呼唤仁爱精神的载体。[1]

§ 代表作品

《杜甫像》

蒋兆和 《杜甫像》《杜甫像》画于1959年,这个时期正是蒋兆和艺术创作的高峰期,他在把握光影与造型结构能力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画面上,他用素描的明暗法结合传统人物画重结构的线描手法,表现“诗圣”的孤寂与傲骨。一改传统绘画中塑造人物的概念化倾向,着力刻画杜甫的个性特征,注重人物的心理描绘,但不拘泥于文人画的程式和规范,用笔大胆、粗放和自由。通过着力刻画诗人的面部表情,让人油然体会“诗圣”忧国忧民却又压抑无奈的心境,整个画面充满悲愤苍凉的色彩。[1]

《流民图》

《流民图》(局部)《流民图》是一幅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沦陷区诞生的反战巨作。

关于《流民图》,徐悲鸿在《四十年来北京绘画略述》中是这样提及的,“在沦陷之前,蒋兆和已以新中国画在故都成名,沦陷期间,蒋曾写大幅《流民图》出陈于太庙,末一日,即受日本人干涉,蒋即携画奔上海,此画今无下落”。

这幅画后来找到了,虽残破更显其弥足珍贵。后来萧琼先生将它捐给中国美术馆,成为馆藏的国宝。[3]

全作品通过对100余位无家可归者躲避日军轰炸、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痛苦情状的塑造,展现出由侵略者造成的饿殍遍地、生灵涂炭的人间悲剧。画面没有直接出现烧杀抢掠的侵略者形象,而是通过一个个满面愁容、疲惫不堪、倒地而息的人物群像,揭示了侵略者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国破家亡的毁灭性创伤。

《流民图》以史诗般的艺术形式,揭示了战争的苦难,在中国美术史与世界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4]

§ 创作年谱

1920年流徒上海谋生,曾画广告,从事服装设计,并自学西画。

1927年与徐悲鸿初交,次年被聘为南京中央大学图案系教员。

1930年至1932年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素描教授。“一·二八”事变后,参加临时青年爱国宣传队绘抗日宣传画,后失业。

1935年转徙北平,接办友人所创画室授徒,并为齐白石塑像。次年返四川,正式开始现代水墨人物画创作。

1937年春返北平,“七·七”事变后被困于沦陷区,以画像谋生,曾任京华美术学院教授,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师。

1937年于北平举办个人近作展。

1943年于北平举办《流民图》画展,不及一日被禁,次年转赴上海展出。

1947年被徐悲鸿聘为国立北平艺专教授。

1950年起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为第四届顾问,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第三、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文教委员会委员。

1981年先后于深圳、北京与夫人萧琼举办书画展。出版有《蒋兆和画册》、《蒋兆和画集》、《蒋兆和画选》等。发表有艺术教育论文《国画人物写生的教学问题》、《关于中国画的素描教学》、《中国水墨人物画的造型规律》等。

1989年,《流民图》浮雕于泸县落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2: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