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草豆蔻
释义

§ 概述

草豆蔻

草豆蔻出自《雷公炮炙论》。《唐本草》:豆蔻,苗似山姜,花黄白,苗根及子亦似杜若。《海药本草》:豆蔻,其根似益智,皮壳小厚,核如石榴,辛且香,蒳草树也。叶如芄兰而小,三月采其叶,细破阴干之,味近苦而有甘。《蜀本草》:《图经》云,豆蔻苗似杜若;春花在穗端,如芙蓉,四房生于茎下,白色,花开即黄;根似高良姜;实若龙眼而无鳞甲,中如石榴子;茎、叶、子皆味辛而香。十月收。《本草图经》:豆蔻即草豆蔻也,生南海,今岭南皆有之。苗似芦,叶似山姜、杜若辈,根似高良姜,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初如芙蓉,穗头深红色,叶渐展,花渐出,而色渐淡,亦有黄白色者,南人多采以当果实。尤贵其嫩者,并穗入盐同淹治,叠叠作朵不散落。又以朱槿花同浸,欲其色红耳。其作实者,若龙眼子而锐,皮无鳞甲,中子若石榴瓣,候熟,采之暴干,根苗微作樟木气。《纲目》:草豆蔻、草果虽是一物,然微有不同。今建宁所产豆蔻,大如龙眼而形微长,其皮黄白,薄而棱峭,其仁大如缩砂仁而辛香气和。滇、广所产草果,长大如诃子,其皮黑厚而棱密,其子粗而辛臭,正如斑蝥之气,彼人皆用笔茶及作食料恒用之物。南人复用一种火杨梅伪充草豆蔻,其形圆而粗,气味辛猛而不和,人亦多用之,或云即山姜实也,不可不辨。

草豆蔻,多年生草本,株高1.5-3m。叶柄长1.5-2cm;叶片狭椭圆形或线状披针形,长50-65cm,宽6-9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有缘毛,两面无毛或仅在下面被极疏的粗毛;叶舌卵菜,长5-8mm,外被粗毛。总状花序顶生,直立,长20-30cm,花序轴密被粗毛,小花梗长约3m,小苞片乳白色,阔椭圆形,长约3.5cm,先端钝圆,基部连合;花萼钟状,白色,长1.5-2.5cm,先端有不规则3钝齿,1侧深裂,外被毛;花冠白色,花冠管长约8mm,裂片3,长圆形,上方裂片较大,长约3.5cm,宽约3.0cm,先端2浅裂,边缘具缺刻,前部具红色或红黑色条纹,后部具淡紫红色斑点;侧生退化雄蕊披针形,长4mm或有时不存;雄蕊1,长2.2-2.5cm,花药椭圆形,药隔背面被腺毛,花丝扁平,长约1.5cm;子房卵圆形,下位,密被淡黄色绢毛。蒴果近圆形,直径约3cm,外被粗毛,熟时黄色。种子多数。花期4—6月,果期5—8月。

传统医学认为,草豆蔻具有温中燥湿,行气健脾之功效,主治食欲不振、胃腹胀痛,恶心呕吐。草豆蔻种子的挥发油含量约为1.5%,从挥发油中分离出的化学成分有42种,已鉴定的有37种,主要化学成分包括萜醇类、倍半活烯类、酯类,含有少量酮、酚、有机酸及饱和烷烃类化合物。现化医学研究表明,草豆蔻浸出液可显著提高胃蛋白酶的活力,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中成药“复方草豆蔻酊”、“抗栓再造丸”、“散风活络丸”、“健胃片丸”等均以草豆蔻为主要成分。

草豆蔻还可与花椒、八角和肉桂等药材配合使用作为食品调味剂,可去除鱼、肉等食品的异味,增加菜肴的香味,令食品更加可口。

草豆蔻茎杆富含纤维素,其含量占茎杆总干物重的50%,质量优于芦苇、毛竹、麦草等。

草豆蔻茎杆韧性大、通透性能好,是上等编织材料,编织的坐垫冬暖夏凉,具有预防和治疗坐疮的功能。[1]

§ 药品简述

草豆蔻

药名:草豆蔻

汉语拼音:cao dou kou

英文名:KatsumadeGalangalSeed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pinia katsumadai Hayat[Languas katsumadai(Hayata)Merr.] 。

功效分类:祛湿药;温里药。

科属分类:姜科。

别名:草扣仁、偶子、豆蔻、漏蔻、草果、草蔻、大草蔻、草蔻仁、飞雷子、弯子。

性味:气香,味辛、微苦。

归经:归脾经、胃经。

功能:有温中、祛寒、行气、燥湿之功能。

主治:用于心腹冷痛、痞满食滞、噎膈反胃、寒湿吐泻、痰饮积聚等症的治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

生态环境:生于林缘、灌丛或山坡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省。

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草豆蔻AlpiniakatsumadaiHayata的干燥近成熟种子.

采收储藏:夏、秋二季采收,晒至九成干,或用水略烫,晒至半干,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团,晒干。

炮制:

拣净杂质,去壳取仁,用时捣碎。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草豆蔻),须去蒂,取向里子后皮,用茱萸同于鏊上缓炒,待茱萸微黄黑,即去茱萸,取草豆蔻皮及子,杵用之。

②《药类法象》:(草豆蔻)面包煨熟,去面用。[2]

§ 用药禁忌

草豆蔻

阴虚血少,津液不足,无寒湿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凡疟不由于瘴气;心痛胃脘痛由于火而不由于寒;湿热瘀滞,暑气外侵而成滞下赤白,里急后重,及泄泻暴注口渴,湿热侵脾,因作胀满,或小水不利,咸属暑气湿热,皆不当用。

②《本草备要》:忌铁。

③《本经逢原》:阴虚血燥者忌之。

§ 化学成份

草豆蔻

种子含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qup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鼠李柠檬素(rhamnocitrin),熊竹素(kumatakenin),山姜素(alpinetin),小豆蔻查耳酮(cardamonin),生松黄烷酮(pinocembrin);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5R)-反-1,7-二苯基-5-羟基-Δ6-庚-烯-3-酮[(5R)-trans-1,7-diphenyl-5-hy-droxy-6-hepten-3-one],(3S,5S)-反-1,7-二苯基-3,5-二羟基-Δ1-庚烯[(3S,5S)-trans-1,7-diphenyl-3,5-dihydroxy-1-heptene],反-1,7-二苯基-5-羟基-Δ1-庚烯(trans-1,7-diphenyl-5-hydroxy-1-heptene),反,反-1,7-二苯基-5-羟基-Δ4,6-庚二烯-3-酮(trans,trans-1,7-diphenyl-5-hydroxy-4,6-heptadien-3-one),(3S,5R)-3,5-二羟基-1,7-二苯基庚烷[(3S,5R)-3,5-dihydroxylheptane],反,反-1,7-二苯基-Δ4,6-庚二烯-3-酮(trans,trans-1,7-diphenyl-4,6-heptadien-3-one)。肿子的挥发油中含有反-桂皮醛(trans-cinnamaldehyde),反,反-金合欢醇(trans,trans-farnesol),桉叶素(1,8-cineole),α-律草烯(α-humulene),芳樟醇(linalool),樟脑(camphor),4-松油醇(terpineol-4),莳萝艾菊酮(carvotanacetone),乙酰龙脑酯(bornylacetate)乙酸牻牛儿酯(geranylacetate),桂皮酸甲酯(methylcinnamate),橙花叔醇(netolidol),樟烯(camphorene),柠檬烯(limonene),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龙脑(borneol)。还含有微量元素(μg/g):铜(Cu)6.94,铁(Fe)54.7,锰(Mn)144。根茎中含有二氢-5,6-去氢卡瓦胡椒素(dihydro-5,6-dehydrokawain)和5,6-去氢卡瓦胡椒素(5,6-dehydrokawain)[3]

§ 药理作用

1、草豆蔻煎剂对豚鼠离体肠管低浓度兴奋,高于1%浓度及挥发油饱和水溶液则均呈抑制作用。

2、用巴甫洛夫小胃试验,草豆蔻10%水浸液60-80ml灌入主胃,测小胃分泌情况,结果对胃总酸排出量无影响而显著升高胃蛋白酶的活性。

1979年,ItokawaH等报道,草豆蔻种子的乙醇抽提物对小鼠腹水肉瘤180几无拮抗作用。

1980年李在琉等报道,通过具有三通巴甫洛夫小胃狗进行慢性药理实验,草豆蔻浸出液对总酸排出量无明显的影响,但使胃蛋白酶活力明显升高。

§ 应用配伍

1、寒湿中阻证。本品芳香温燥,长干燥湿化浊,温中散寒,行气消胀。故脾胃寒湿偏重,气机不畅者宜之。常与干姜、厚朴、陈皮等温中行气之品同用,如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辨惑论》)。

2、寒湿呕吐。本品可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多与肉桂、高良姜、陈皮等温中止呕之品同用,如草豆蔻散(《博济方》)。

3、亦取本品温燥之性,温脾燥湿,以除中焦之寒湿而止泻痢。用于寒湿内盛,清浊不分而腹痛泻痢者,可与苍术、厚朴、木香等同用。

4、对湿阻气滞,可与苍术、半夏、陈皮等同用。

5、用于气滞胸闷之症,可配厚朴、枳壳等同用。

6、用于湿温初起,如属热盛者可配黄芩、连翘、竹叶等同用;湿重者可合淡渗利湿之品如滑石、苡仁、通草等同用。

7、用治胃寒呕恶,常合半夏、藿香、生姜等同用。

8、治小儿胃寒吐乳,可配砂仁、豆蔻、甘草共研细末,常渗口中。 [4]

§ 常用选方

草豆蔻

1、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呕吐满闷、心腹痛:草豆蔻肉八两,生姜(和皮切作片子)一片,甘草四两(锉碎)。上三味匀和入银器内,用水过药三指许,慢火熬令水尽,取出,焙干,杵为末。每服一钱,沸汤点服。夏月煎之,作冷汤服亦妙。 (《博济方》豆蔻汤)

2、治呕逆不下食,腹中气逆:豆蔻子七枚(碎),生姜五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分温二服,相去如人行五,六里。忌海藻、菘菜。 (《广济方》豆蔻子汤)

3、治冷痰呕逆,胸脯不利:草豆蔻(去皮)、半夏(汤洗去滑,切,焙)各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三分。 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眼,不拘时侯。 (《圣济总录》豆蔻汤)

4、治胃口冷,吃食无味及脾泄泻不止,兼治酒后数囿如痢,心胸不快,不思饮食:草豆蔻半两(每个面裹煨,候面焦黄,去面用),甘草一两(炙),肉桂(去皮)一两,陈皮(去白)一两,蛮姜一两。上五味,同为细末。每服一钱半,更入陈米末一钱,水一盏,枣二枚,同煎七分,温服,其滓再煎服之。(《博济方》草豆蔻散)

5、治小儿藏寒泄泻不止:草豆蔻一枚,剥开皮,入乳香一块在内,复用白面裹,慢火烧令熟,去面及豆蔻皮不用;上为细末,以粟米饮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米饮下,无时。(《史载之方》豆蔻丸)

6、治霍乱心烦渴,吐利不下食:草豆蔻(去皮)一分,黄连(去须)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胀三钱匕,水一盏,乌豆五十粒,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 (《圣济总录》草豆蔻汤)

7、治老疟久而不瘥,及山岚瘴气,远年不愈,兼治脾寒:草豆蔻、肉豆蔻各二个(并用面裹煨,一生一熟),厚朴方圆二寸(一半姜制,一半生用),甘草中指大(一半生,一半炙),生姜枣大二块(一块用湿纸裹煨,一块生用)。上分为二大剂,于发前临晓,用水一升,煎取八合,放至来早,再温服,留滓再煎二次。 (《鸡峰普济方》草豆蔻散)

8、香口辟臭:豆蔻、细辛,为末含之。(《肘后方》)

§ 名家论述

草豆蔻

1、朱震亨:草豆蔻,性温,能散滞气,消膈上痰。若明知身受寒邪,日食寒物,胃脘作疼,方可温散,用之如鼓应桴。或湿痰郁结成病者,亦效。若热郁者不可用,恐积温成热也,必用栀子之剂。

2、《纲目》:豆蔻治病,取其辛热浮散,能入太阴、阳明,除寒燥湿,开郁化食之力而已。 南地卑下,山岚烟瘴,饮啖酸咸,脾胃常多寒湿郁滞之病,故食料必用,与之相宜。然过多亦能助脾热,伤肺损目。

3、《本草经疏》:豆蔻,辛能破滞,香能入脾,温热能祛寒燥湿,故主温中及寒客中焦、心腹痛、中寒呕吐也。脾开窍于口,脾家有积滞,则瘀而为热,故发口臭,醒脾导滞,则口气不臭矣。辛散温行,故下气。寒客中焦,饮食不消,气因闭滞则霍乱。又散-切冷气、消酒毒者,亦燥湿破滞、行气健脾开胃之功也。产闽之建宁者,气芳烈,类白豆蔻,善散冷气,疗胃脘痛,理中焦。 产滇、贵、南粤者,气猛而浊,俗呼草果者是也,善破瘴疠,消谷食,及一切宿食停滞作胀闷及痛。

4、《本草求真》:草豆蔻,辛热香散,功与肉蔻相似,但此辛热燥湿除寒,性兼有涩,不似肉蔻涩性居多,能止大肠滑脱不休也。又功与草果相同,但此止逐风寒客在胃口之上,症见当心疼痛,不似草果辛热浮散,专治瘴疠寒疟也。故凡湿郁成病,而见胃脘作疼,服之最为有效。若使郁热内成,及阴虚血燥者,服之为大忌耳。

5、《别录》: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

6、《开宝本草》:下气,止霍乱。

7、《珍珠囊》:益脾胃、去寒,又治客寒心胃痛。

8、《纲目》:治瘴疠寒疟,伤暑吐下泄痢,噎膈反胃,痞满吐酸,痰饮积聚,妇人恶阻带下,除寒燥湿,开郁破气,杀鱼肉毒。

9、《本草原始》:补脾胃,磨积滞,调散冷气甚速,虚弱不能饮食者最宜,兼解酒毒。

§ 生药材鉴定

草豆蔻

性状鉴别

种子类球形或椭圆形,具较明显的3钝棱及3浅沟,长1.5-3cm,直径1.5-3cm;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中间有黄白色或淡棕色隔膜分成3室,每室有种子22-90(-110)颗,不易散开。种子叶卵圆状多面体,长3-5mm,直径2.5-3mm,背面稍隆起,较厚一端有圆窝状种脐,合点位于较扁端的中央微凹处,腹面有一纵沟,淡褐色种脊沿着纵沟自种脐直达合点,沿合点再向背面也有一纵沟,沟的末端不达种脐。质硬,断面乳白色。气芳香,味辛、辣。以个大、饱满、质结实、气味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类梯形或类方形,外周微波状。假种皮细胞多列。种皮表皮细胞1列,多径向延长,排列整齐,外被角质层。下皮细胞2列,不含色素。色素层细胞3-5列,内含红棕色或淡黄色色素。油细胞间断排列于色素层,多径向延长,内含油滴。内种皮厚壁细胞1列,径向延长,圆柱形,长至39μm,直径至29μm,外壁薄,内壁厚,非木化,胸民腔内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充满由微小淀粉集结成的淀粉团;有的细胞内含细小草酸钙方晶。内胚乳细胞充满糊粉粒。胚细胞含糊粉粒及油滴。

粉末特征

灰棕色。

1、种皮表皮细胞表面长条一菜,末端渐尖,长至400μm,直径9-31μm,非木化。

2、下皮细胞长角形或类方形,长至150μm,直径14-31μm,1-3列重迭,常与种皮表皮细胞上下层垂直排列,胞腔内不含深色物。

3、色素层细胞民红棕色,细胞皱缩,含红棕色色素物,易碎成色素块。

4、油细胞散列于色素层细胞间,内含黄绿色油状物。

5、内种皮厚壁细胞成片,黄棕色或红棕色,表面观多角形,直径14-25μm,壁厚,非木化,胞腔内含硅质块,直径8-15μm;切面观细胞排也栅状,胞腔位于一端,内含硅质块。此外有假种皮细胞、外胚乳细胞、内胚乳细胞及草酸钙方晶、簇晶等。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5ml,置水流水浴中加热振摇5min,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山姜素和小豆蔻查耳酮作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甲醇(15:4:1)为展开剂,取出晾干,在100℃烘约5min,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山姜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浅蓝色荧光斑点;在与小豆蔻查耳酮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棕褐色斑点。

药物应用鉴别

草豆蔻与草果:性味皆辛,温,归脾,胃经,功效燥湿温中。草豆蔻具有行气作用,草果行气作用几无,草果功效截疟,可用以寒湿偏盛之疟疾。而草豆蔻则无此作用。

草豆蔻与肉豆蔻:草豆蔻,辛热香散,功与肉蔻相似,但此辛热燥湿除寒,性兼有涩,不似肉蔻涩性居多,能止大肠滑脱不休也。

§ 药用植物栽培

草豆蔻

1、选地整地:选肥沃、深厚、湿润的夹沙土栽培。也可选肥沃的山谷或溪旁或田边土坎。翻整土地,施足基肥,整细耙平,开130厘米左右宽的畦。

2、繁殖方法:用种子繁殖和分株繁殖。

(1)种子繁殖:应选择生长健壮、高产的母株待其果实充分成熟时采摘,晒干脱粒作种用。一般在秋季播种,也可在次年春季(种子须砂藏)播种。条播,行距30厘米,播幅约10厘米,每行播种50粒左右,盖细土或草木灰约1厘米厚,最后盖草。土干要灌水,出苗时,揭去盖草,苗高约5厘米时匀苗,每沟留壮苗约20株,随时除草,追施人畜粪水2~3次。播后1~2年,苗高60~120厘米时,可出固定植。定植季节一般在4月上旬前后,按株距150厘米,穴宽约30厘米,深约15厘米,选阴天或小雨天时定植,每穴栽苗1~2株。

(2)分株繁殖:将母株带芽的根茎挖出,分株种植,每丛有苗2~3株,种后盖肥沃细土6厘米左右,将上踏实,如通干旱应淋水盖草,以提高成活率。

3、田间管理:栽种后植株未封土前,每年夏、秋、冬季各中耕除草1次,追肥2次。第一次追肥于夏季中耕之后进行,施人畜粪水或尿素、硫酸铵;第二次追肥于冬季中耕之后进行,施土肥和草木灰。植株封土后,每年夏季、冬季各中耕除草1次,冬季中耕之后施堆肥和过磷酸钙。并将已开花结果的和枯残茎干割去。

4、病虫害防治:立枯病:严重时会造成幼苗成片倒苗死亡,可将病株拔除,周围撒石灰粉或有5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5]

§ 前景分析

草豆蔻

1、综合利用

草豆蔻在医药上被广泛应用,中国有30种以上的中成药产品含有草豆蔻的药用成分。除药用外,草豆蔻还是一种重要的香料,在食品烹饪和加工中普遍使用,因此研究开发适销对路的食品调味剂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草豆蔻的茎杆麻皮纤维质量良好,用其编织的生活用品美观实用并具有保健功用,倍受现代都市人的喜爱,在国内外拥有广阔的市场。

2、市场需求

据调查和业内人士分析,中国草豆蔻种子团的年需求量在1000t以上,但年生产量仅500~600t,缺口为50%左右。草豆蔻茎杆麻皮的市场年需求量为3000t以上,国内生产量仅1500t,缺口50%,市场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局面。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草豆蔻药材和相关产品将会有更大的市场需求。

3、种植效益

草豆蔻是典型的热带阴生草本植物,与经济林木间作不但可以增加土地使用效益,而且能有效控制杂草滋生,有利于林木的生长。据海南省白沙县的调查,低龄橡胶林地间种草豆蔻每公顷每年可增加收入近万元。因此,若通过技术推广,引导农业、林业生产企业和山区群众种植草豆蔻,并与制药和相关产品开发企业建立稳定的市场购销体系,形成综合开发产业链条,草豆蔻的种植将会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6]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4:2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