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蜥结龙
释义

§ 概述

蜥结龙

蜥结龙是种四足、草食性恐龙,身长接近5米。头颅骨呈三角形,口鼻部逐渐变尖,后段较宽,眼睛后面最宽处为35厘米。不像某些其他结节龙科,蜥结龙的头顶平坦,而非圆顶状。蜥结龙的头顶非常厚,由平坦的骨质骨板所覆盖,因为这些骨板紧紧地固定住,所以没有胄甲龙、爪爪龙、林木龙、与其他甲龙类所拥有的颅缝。这状态有可能是化石保存过程的后果。如同其他甲龙类,蜥结龙的眶后骨与颧骨有三角形的厚鳞甲,分别位于眼睛之上与之下。蜥结龙的上下颌拥有叶状牙齿,可用来切断植物,这是典型的结节龙科特征。目前不清楚头颅骨的前端模样,但上下颌前端应有锐利的骨质啮喙(Tomium),如同其他甲龙类。这些啮喙可能覆盖者角质,构成喙状嘴。

蜥结龙与人类的体型相比蜥结龙的尾巴相当长,占了身体长度的接近一半。一个化石上发现了40节尾椎,但某些已经遗失,所以实际数目应该超过50节。尾巴拥有骨化肌腱,可使尾巴硬挺。如同其他甲龙类,蜥结龙拥有宽广的身体、非常宽的骨盆与胸腔。前肢短于后肢,使得背部呈弓状,最高处位于臀部。它们的足部、四肢、肩膀、骨盆非常结实,可支撑巨大的体重。美国古生物学家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估计蜥结龙的体重为1500公斤。

蜥结龙的装甲 -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如同其他结节龙科,蜥结龙身上覆盖者装甲,由嵌入皮肤的皮内成骨(Osteoderm)所构成。这些鳞甲都位于它们生前的位置,使得肯尼思·卡彭特与其他科学家可以精确的描述它们的位置。蜥结龙的颈部有两排平行的鳞甲,背部与尾巴的上半面皮肤覆盖者小型、骨质棱甲,而身体左右两侧各有一排平行的大型、圆锥状鳞甲。臀部上方的小棱甲与大型圆形鳞甲互相紧密交错,形成荐部装甲。这种荐部装甲也发现于其他甲龙类身上,例如多刺甲龙与南极甲龙。蜥结龙的身体两侧各有两排大型的尖刺,尖刺从颈部开始,越接近肩膀的尖刺越大,身体两侧的尖刺逐渐缩小,终止在臀部。臀部之后的尾巴两侧则有平坦的三角形骨板,骨板朝后方,而且越接近尾端,骨板越小。肯尼思·卡彭特最初认为蜥结龙的身体的两侧各有一排颈部尖刺与尾部骨板,但他最近与James Kirkland发现蜥结龙的身体的两侧是各有两排上下平行的尖刺与骨板。上排的颈刺朝向后上方,而下排的颈刺朝向后外侧。而两排颈刺与尾板的基部互相固定,限制了颈部与尾巴前段的灵活性。 [1]

§ 分类

自从约翰·奥斯特伦姆(John Ostrom)在1970年首次叙述蜥结龙,它们就被分类于结节龙科。结节龙科与甲龙科都属于甲龙下目。结节龙科包含特定头颅骨特征,例如下颌末端往下弯曲、口鼻部较甲龙科狭窄,以及缺乏尾槌。结节龙科被发现于北美洲与欧洲,而甲龙科除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外,也生存于亚洲。结节龙科的演化关系系统还没有确定,蜥结龙、林木龙、以及爪爪龙的化石发现于较古老的地层,有时被认为比胄甲龙、埃德蒙顿甲龙、以及活堡龙更为基础、原始。在一个2001年的研究中, 肯尼思·卡彭特将前三属与后三属列为两个群体,并互相为姐妹演化支,但也发现胄甲龙可能属于任一演化支,依所选定的分类特征而定。

§ 发现与命名

在1930年代早期,著名古生物学家巴纳姆·布郎(Barnum Brown)在蒙大拿州比格霍恩县的Cloverly组发现了蜥结龙的正模标本。化石的发现地位于乌鸦印地安保留区之内。蜥结龙的正模标本(编号AMNH 3032)是一个部份骨骸。布郎也发现了另两个蜥结龙的标本(编号AMNH 3035、AMNH3036)。后者是目前保存状态最好的结节龙科化石,包含许多保持原位的鳞甲,目前正在纽约市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展示中。编号AMNH 3035标本则包含了颈部装甲与大部分头颅骨、只缺乏口鼻部末端。在1960年代,耶鲁大学皮巴第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约翰·奥斯特伦姆(John Ostrom)宣布他的挖掘团队在Cloverly发现了另外的不完整蜥结龙化石。奥斯特伦姆在1970年建立新属,蜥结龙(Sauropelta),以包含他与布郎的发现。在古希腊文中,σαυρος/sauros 意为“蜥蜴”,而πελτε/pelte意为“盾甲”,是以它们身上的骨质装甲为名。虽然奥斯特伦姆最初将种名命名为S. edwardsi,学名命名人乔治·奥利舍夫斯基(George Olshevsky)在1991年将拼法修正为爱氏蜥结龙(S. edwardsorum),以符合拉丁语拼音规则。

在蜥结龙被命名两年后,编号AMNH 3036标本的照片标题被误植为"Peltosaurus",造成了许多困扰[10]。但布朗并没有在该标本的相关文献与展览品中提及正式名称Sauropelta,而是非正式地使用"Peltosaurus"。但是,"Peltosaurus"已经命名于一种已灭绝的北美洲蛇蜥科蜥蜴上,因此无法使用在任何恐龙身上。在1999年,肯尼思·卡彭特与他的同事叙述了一个大型结节龙科化石,该化石发现于犹他州的雪松山脉组,该地层与Cloverly地层属于同一时期。他最初将这些化石归类于蜥结龙的一个新种,但并没有命名这个新种。在最近的研究中,肯尼思·卡彭特不再认为这个化石是蜥结龙的一个种,而仅将它们归类于结节龙科。近期的新发现化石,包含在蒙大拿州的Cloverly地层发现的一个完整的头颅骨,以及犹他州雪松山脉组发现的一个破碎骨骸。这些化石在脊椎动物化石学会的年度会议上被讨论,等到正式公布时,可能被归类于蜥结龙。

§ 生活环境

蜥结龙是结节龙科中已知最早的成员。蜥结龙的所有化石都来自于怀俄明州与蒙大拿州Cloverly组的中层,年代为早白垩纪的晚阿普第阶到早阿尔比阶,约1亿1500万年前到1亿1000万年前。蜥结龙生存于河畔的泛滥平原,该河流流向北方与东方的浅内海,侵蚀西侧的低矮山脉,并形成沉积层。周期性的洪水带来新的大量泥土,形成Cloverly沉积层,并掩埋许多动物的尸体,而少数的动物尸体形成化石。最后,浅海覆盖了这片区域,并分隔了北美洲,形成西部内陆海道。这个地区所出土的丰富针叶树化石,显示该地区过去曾覆盖者森林。禾本科在白垩纪后期出现,所以蜥结龙与其他早期草食性恐龙是以多样性的针叶树与苏铁为食。结节龙科具有狭窄的口鼻部,现代具有狭窄口鼻部的动物以选择性的植物为食,而具有宽广口鼻部的草食性动物则以广泛的植物为食。

蜥结龙是Cloverly组的主要草食性动物之一,而该地最常见的草食性恐龙则是大型的鸟脚下目腱龙。除此之外,还有小型鸟脚类西风龙、少见的泰坦巨龙类、一种未命名的似鸟龙下目恐龙、驰龙科的恐爪龙(大量的牙齿显示它们的繁盛)、以小型猎物为食的小型基础偷蛋龙下目小猎龙。Cloverly组的顶级掠食者则是异特龙超科恐龙,它们的化石只有破碎的化石,可能与同时期德州与奥克拉荷马州的高棘龙是近亲。另外,Cloverly组来发现了肺鱼、三尖齿兽目哺乳类、数种乌龟、生存在水边的鳄鱼,显示该地为温暖的气候。由于晚侏罗纪的优势恐龙包含异特龙超科、剑龙类、以及多样化的蜥脚下目,在Cloverly组发现的驰龙科、鸟脚类、结节龙科化石,显示该地层的时期为早白垩纪。当Cloverly组的时期结束时,大群的亚洲动物迁徙到北美洲西部,包含暴龙科、角龙科、以及甲龙科,与该地原有的动物共同形成晚白垩纪的动物群。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4:5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