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蔡廷锴 |
释义 | § 人物概述 蔡廷锴 蔡廷锴(1892年-1968年),字贤初.爱国将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领导人之一。广东罗定县人。1892年4月15日(清光绪十八年三月十九)出生于农民家庭。1920年到广州入陆军讲武堂受训﹐毕业后任粤军上尉副官,继任一师四团连长。1923年任孙中山大本营特别团营长。次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攻克武汉后升任第十一军新编二十四师副师长﹑师长。1927年随叶挺﹑贺龙参加南昌起义,任军事委员会委员﹑第十师师长兼右翼总指挥等职。当所部离南昌入进贤县时,实行分共,离开革命,率部转入福建。后其部接受蒋介石改编﹐蔡任第六十师师长,参加国民党新军阀混乱。1930年任第十九路军军长,被派赴江西参加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二﹑三次“围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调往上海。1932年1月28日夜,日本海军陆战队向上海发动攻击﹐十九路军和上海人民一道奋起抗战。蔡廷锴等不顾国民党当局“忍辱求全”的指令,密令全军,如遇日军向本军驻地进犯“应以全力扑灭之”;又坚决抵制国民党当局立即换防的决定,毅然进行抗战。十九路军将士在上海各界人民支持下﹐艰苦奋战了三十三天,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显示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正气。后被蒋介石调往福建“剿共”。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政策的影响下﹐于1933年10月与红军达成抗日反蒋的初步协议。同年11月下旬﹐同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等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宣布抗日反蒋,并任政府委员和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1934年春﹐福建事变失败后﹐他到南洋等地继续从事抗日反蒋活动。此后﹐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日趋密切。1935年在香港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大同盟﹐为最高负责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曾一度任国民党第六集团军总司令,在两广指挥作战。后期对蒋介石的独裁和内战政策表示不满﹐积极参加民主和平运动。1946年4月在广州与李济深等共同组织“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这一团体后并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8年成立),为中央负责人之一。1948年9月,由香港到达东北解放区。1949年2月赴北平﹐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68年 4月25日在北京逝世。着有《蔡廷锴自传》。 § 抗战名将 广州的十九路军陵园 1932年1月,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派兵来沪,并进一步制造事端,甚至无理要求十九路军撤退30公里。国民党这政部长何应钦及张静江先后劝蔡廷锴撤兵,蔡表示反对,认为十九路军驻地是中国领土,殊无撤退之理,十九路军守土有责,万一日军胆敢来犯,决定迎头痛击。1月23日,蔡与蒋光鼐在上海召开了十九路军驻沪营以上干部会议,决定抵抗日军的各种部署。24日,蔡又至苏州召开十九路军驻苏高级将领紧急会议,表明抗战决心。虽然国民党政府一再妥协退让,日军仍于1月28日夜悍然向闸北一带进攻,十九路军立即奋起抵抗,震惊中外的“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 1月29日,蒋光鼐、蔡廷锴等向全国发出通电,表示守土有责,尺地寸草,不能放弃,为救国保家而抗日,虽牺牲至一卒一弹,绝不退缩。十九路军全军官兵在广大群众的鼓舞、支援下,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坚守阵地,不断击退日军的猖狂进攻。蔡以大无畏的胆略,在枪林弹雨中亲临前线督战,激励士气。当时敌我兵力悬殊,十九路军全军约三万人,加上2月中旬来援的张治中第八军,计共只有4万多人。日方经不断增兵约七八万人,配有大量大炮、坦克、飞机、战舰。但十九路军从1月28日至3月1日坚守上海,凭着民族精神,与敌血战33天,前仆后继,死伤约万人,经历了闸北巷战、吴淞要塞战斗、八字桥战斗、蕴藻浜战斗、江湾与庙行战斗、浏河战斗等战役,使日本侵略军受到重创,死伤万余名,四度更换指挥官。最后,由于国民党政府坚持对日不抵抗政策,不再增派援兵,3月1日日军在太仓浏河登陆,十九路军被迫撤离上海,退守到嘉定等地。蔡廷锴、蒋光鼐等于3月2日通电全国,表示决本“弹尽卒尽”之旨,不与暴日共戴一天。日军经过十九路军严重打击,侵占上海的阴谋终不能得逞。经过英、美等国“调停”,中日双方于3月3日宣布停战。5月5日,国民党政府和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 十九路军淞沪抗战是中国对日作战从未有过的大捷,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日精神,谱写了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新篇章。蔡廷锴由于指挥淞沪抗战功勋卓著,被海内外誉为“抗日名将”、“民族英雄”。 § 联共反蒋 蔡廷锴 蔡廷锴抵制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坚持抗战的立场,引起国民党蒋介石的不满,蒋于5月6日令十九路军3个师分别调往江西、湖北、安徽“剿共”,蔡等据理反对。蒋乃改令调往福建,冀图在与红军的作战中使十九路军消亡。蔡于9月任十九路军总指挥。 蔡廷锴等率十九路军入闽后,在蒋介石的催迫下,利用福建红军主力入赣作战之隙,次第占领了闽西、闽北苏区不少地方。1933年秋,红军主力由江西东征福建,先在闽西连城等地歼灭十九路军七十八师约3个团,继在闽北歼灭两个团,并围困廷平、顺昌、将乐、等县城,威胁福州。蔡认识到进攻红军是中了蒋介石的计谋,反蒋抗日和“剿共“决不能并行,毅然决定把“反蒋抗日反共”的方针改为“反蒋抗日联共”,立即采取积极步骤与共产党红军联络,于9月下旬实现停战。10月26日,他们还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红军签订了《反蒋抗日的初步协定》,使事变发动时无西顾之忧。11月20日,“中国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在福州召开,李济深为主席,蔡廷锴任人民革命政府委员、人民革命国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兼十九路军总指挥等职。蒋介石迅速集中十几万大军向福建进攻。十九路军众寡悬殊,又孤立无援,福建事变于1934年1月失败,十九路军完全解体。 § 抗日救国 蔡廷锴故居 蔡廷锴于福建事变失败后,出洋游历欧、美、澳洲一年,考察各国的军事政治经济。他以爱国主义激情,向侨胞和各国友好人士宣传抗日主张,介绍淞沪抗战和福建事变,抨击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不抵抗政策。1935年7月,他与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等在香港组织“中华民族革命同盟”,以争取民族独立,推倒南京蒋介石政府,建立人民政权,组织联合战线,武装抗日为已任。他们还创办《大众日报》。 “七七事变”后,全国军民奋起抗战,蔡廷锴爱国心切,赶抵南京共赴国难。但蒋介石仅委以军委会特任参议官这一虚职。11月,蔡在南京被车撞伤,回罗定休养。1939年他先后出任第十六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所部驻桂南、粤西。11月日军在防城、龙门等地登陆,进攻南宁,蔡廷锴调任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从年底至翌年初,在桂南会战中,指挥桂南及广东南路各部对敌作战。7月,二十六集团军改为粤桂边区总司令部,但所辖部队皆调离,只剩些游击队,蔡成无兵司令,无法实现抗日抱负,乃于9月辞职。以后几年,蔡以特任参议官虚职闲居桂林。1944年8月回归罗定后,与谭启秀等组织抗日游击队,打击日军。 § 故居 蔡廷锴故居位于罗定市罗镜镇龙岩村。建于民国初年,三进,院落式布局,是一座砖木结构的粤西典型农家大屋,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主屋两侧有阁楼,内置暗廊贯通全屋。两侧设附屋,有猪舍、牛栏、舂米房、厕所等。后座两角置炮楼。屋前为地坪、池塘。屋后有菜园、果园、石砌围墙。通巷设水井。1992年维修,吴南生为故居题写匾额。 § 功绩纪念 为纪念蔡廷锴将军,罗定市政府在其故乡罗定建起了“廷锴纪念中学”。 该校学生秉承将军精神,努力拼搏,学校常获佳绩,为当地的骄傲。 § 个人荣誉 蔡廷锴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一度任国民党第十六集团军总司令,在两广指挥作战。 新中国成立后,蔡廷锴当选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还担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二届中央常务委员、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对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很大努力。抗美援朝中,他被推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并前往朝鲜慰问中朝军民。 § 功绩纪念 为纪念蔡廷锴将军,罗定市政府在其故乡罗定建起了“廷锴纪念中学”。 蔡锴纪念中学 该校学生秉承将军精神,努力拼搏,学校常获佳绩,为当地的骄傲 § 相关书籍 《抗日名将蔡廷锴》,《蔡廷锴自传》,《广东十虎之奔雷虎:蔡廷锴》,《喋血淞沪》 § 相关影视 在电影《建国大业》中,由黎明扮演蔡廷锴。 《蒋光鼐将军》于2012年在央视首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