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草乌 |
释义 | § 名称 草乌 中文学名:草乌 拉丁学名: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 别名:鸭头、药羊蒿、鸡头草、百步草、堇、芨、乌头、乌喙、奚毒、鸡毒、茛、千秋、毒公、果负、耿子、帝秋、独白草、土附子、竹节乌头、金鸦、断肠草。 § 形态特征 草乌 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高50~150cm,无毛。茎中部叶有稍长柄或短柄,茎下部叶具狭长柄。叶片纸质或近革质,五角形,3全裂,中裂片宽菱形,渐尖,近羽状深裂,小裂片披针形,上面被微柔毛,下面无毛。 总状花序窄长,常分枝,具9~22朵花,无毛。萼片5,蓝紫色,外面几无毛。上萼片盔形,下萼片长圆形。花瓣2,有长爪,无毛,向后卷曲成近拳卷。雄蕊多数,花丝中下部加宽,上部细丝状;花梗长2~5cm;小苞片线形;雄蕊多数;心皮3~5,花时常枯萎。蓇葖果,长1~2厘米。种子有膜质翅。花期7~9月,果期10月。 § 用途 园林用途 可作庭院观赏花卉,可在灌木丛中配植,也可布置花境或作切花。 药用价值 块根有毒,入药能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 药材性状 草乌块根 块根呈不规则长圆锥形,略弯曲,长2~7cm,直径0.6~1.8cm。顶端常有残茎和少数不定根残基,有的顶端一侧有一枯萎的芽,一侧有一圆形或扁圆形不定根残基。表面灰褐色或黑棕褐色,皱缩,有纵皱纹、点状须根痕和数个瘤状侧根。质硬,断面灰白色或暗灰色,有裂隙,形成层环纹多角形或类圆形,髓部较大或中空。无臭,味辛辣、麻舌。[1] 炮制 制草乌:取净草乌,用凉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口尝仅稍留麻辣感时取出,同甘草、黑豆加水共煮,以草乌熟透;内无白心为度,然后除去甘草及黑豆,晒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晒干。 (每草乌100斤,用甘草5斤,黑豆10斤) 。 性味 辛,热,有毒。 ① 《本经》:味辛,温。 ② 《别录》:乌头,甘,大热,有大毒。 乌喙:味辛,微温,有大毒。 ③ 《药性论》:味苦辛,大热,有大毒。[2] 归经 入肝、脾、肺经。 ① 《本草求真》:入肝,兼入脾。 ② 《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③ 《本草撮要》:入手厥阴、少阳经。 功用主治 搜风胜湿,散寒止痛,开痰,消肿。治风寒湿痹,中风瘫痪,破伤风,头风,脘腹冷痛,痰癖,气块,冷痢,喉痹,痈疽,疔疮,瘰疬。 ① 《本经》: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 ② 《别录》: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脐间痛,肩胛痛不可俛仰,目中痛不可久视,又堕胎。主风湿,丈夫肾湿阴囊痒,寒热历节掣引腰痛,不能行步,痈肿脓结。 ③ 《药性论》:能治恶风,憎寒,冷痰包心,肠腹疞痛,痃癖气块,益阳事,治齿痛,主强志。治男子肾衰弱,阴汗,主疗风温湿邪痛。 ④ 《药类法象》:治风痹血痹,半身不遂,行经药也。 ⑤ 《纲目》:治头风喉痹,痈肿疔毒。主大风顽痹。 ⑥ 《东医宝鉴》:治风湿麻痹疼痛,发破伤风汗。 ⑦ 《纲目拾遗》:追风活血,取根入药酒。 ⑧ 《贵州民间方药集》:治麻痹症。又为伤科要药。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0.5~2钱;或入丸、散。 外用:生用,研末调敷或醋、酒磨涂。 宜忌 凡虚人、孕妇、阴虚火旺及热证疼痛者忌服。生者慎服。 生品内服宜慎。不宜与贝母、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犀角同用。 ① 《本草经集注》:莽草为之使。反栝楼、贝母、白敛、白及(一本有半夏)。恶藜芦。 ② 《药性论》:远志为之使。忌豉汁。 ③ 《纲目》:畏饴糖、黑豆。冷水能解其毒。 ④ 《本草汇言》:平素禀赋衰薄,或向有阴虚内热吐血之疾,并老人、虚人、新产人,切宜禁用。[3] § 临床应用 1.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将草乌制成注射液,肌肉注射,成人每次2毫升(含总生物碱2毫克),每日1次;或穴位注射,每穴0.5毫升,每次2~3穴(每日1次)或1~2穴(每日2次),10天为一疗程,停药2~3日后可继续用药。孕妇忌用,心脏病慎用。 2.用作麻醉、止痛剂:草乌外用可麻醉末梢神经,作为局部麻醉、镇痛之用;与洋金花合用作为全身麻醉剂,似有相互抵销副作用及增强麻醉效果的作用。 § 毒性 草乌 草乌亦含乌头碱,用之不当,极易引起中毒。其表现与川乌基本相同,如舌、四肢或全身发麻,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甚或昏迷,皮肤苍白,心慌气短,心率缓慢,心律紊乱,少数呈心率增速,血压下降,瞳孔散大,心电图呈室上性与室性期外收缩、心动过速、房室性传导阻滞、束枝传导阻滞、低电压、S-T改变等。多数患者经及时抢救可获恢复,但亦有少数由于中毒过重或抢救不及时,终因心脏麻痹而死亡。 临床应用务必谨慎。 § 名家论述 ①《药性论》:乌喙,其气锋锐,通经络,利关节,寻蹊达径而直抵病所。 ②杨清叟:凡风寒湿痹,骨内冷痛,及损伤入骨,年久发痛,或一切阴疽肿毒,并宜草乌头、南星等分,少加肉桂为末,姜汁热酒调涂,未破者能内消,久溃者能去黑烂。二药性味辛烈,能破恶块,逐寒热,遇冷即消,遇热即溃。 ③《纲目》:草乌头、射罔。乃至毒之药,非若川乌头、附子人所栽种,加以酿制、杀其毒性之比,自非风顽急疾,不可轻投。甄权《药性论》言其益阳事,治男子肾气衰弱者,未可遽然也。此类止能搜风胜湿,开顽痰,治顽疮,以毒攻毒而已,岂有川乌头、附子补右肾命门之功哉。 ④《本草述》:草乌头类,洵为至毒之药,第先圣用毒药以去病,益期于得当也。如草乌辈之用,固沉寒痼冷,足以相当,或寒湿合并,结聚癖块,阻塞真阳,一线未绝,非是不足以相当而战必克。如瘫痪证,先哲多用之,盖为其寒湿之所结聚,顽痰死血,非是不可以开道路,令流气破积之药得以奏绩耳。 ⑤《本草求真》:草乌头,《本经》治恶风洗洗汗出,但能去风而不能回阳散寒可知。乌附五种,主治攸分:附子大壮元阳,虽偏下焦,而周身内外无所不至;天雄峻温不减于附,而无顷刻回阳之功;川乌专搜风湿痛痹,却少温经之力;侧子善行四末,不入脏腑;草乌悍烈,仅堪外治。此乌、附之同类异性者。至于乌喙,禀气不纯,服食远之可也。 ⑥张寿颐:草乌头(本经)谓主中风恶风洗洗,盖仍以外感寒风而盲,洗洗读作洒洒,仍是洒浙恶风之候,而后世乃谓可治恶风,以恶字作如字读,岂古人之真旨?要知毒风厉风等症,皆是血热成毒,似此太热大毒之物,胡可妄投,此盖误读古书之谬。惟果是寒湿寒痰。涸阴沍寒,坚凝结聚之症,始可用为佐使,引到病所,以开坚积耳。 § 分布与习性 分布于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俄罗斯、朝鲜、韩国也有分布。 生于山坡草地或疏林中海拔400-2000米处。耐寒性较强,喜阳光充足、凉爽湿润的环境。适宜肥沃而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 § 繁殖与栽培 可于秋季进行分根或播种繁殖。分根穴植时,需施以基肥,植后浇透水,如遇烈日可适当遮荫。 § 常见品种 黄草乌 黄草乌在云南及贵州部分地区作草乌用。 植物的茎缠绕;叶片近肾形,3全裂达基部至近基部,裂片深裂,末回裂片三角形或卵形;花序有花3~6,花序轴及花梗密被淡黄色反曲柔毛。根呈长圆锥形,长5~15cm,直径1~2.5cm。 表面黑褐色。 有多数纵皱纹; 顶端可见茎基残痕,末端细尖而稍弯曲。气无, 味苦麻。根的横切面,后生皮层为一列不规则的黄色木栓细胞;皮层有1~2列类长方形石细胞,维管束5~7个散列。根部含生物碱约0.43%,其中黄草乌碱甲有局部麻醉作用,毒性较低;还含黄草乌碱乙及另一种微量生物碱。 多根乌头 多根乌头在新疆作草乌用。 植物的茎直立;叶三裂,裂片细裂, 小裂片线形;花序轴被贴伏的小柔毛。 块根3~4个或更多呈链状合生,长4~8cm, 直径0.5~1.5cm,下端渐细; 表面棕褐色,有纵皱纹。根横切面,皮层极薄,木质部束中导管1~3列,形成层不明显。根部含生物碱达1.5%,其中乌头碱可达0.6%;尚含准噶尔乌头碱 ,乙酰准噶尔乌头碱,多根乌头定碱,乌头芬碱等。 瓜叶乌头 瓜叶乌头在四川和湖北部分地区作草乌用。 植物的茎缠绕;叶3深裂至距基部 8mm以上处, 叶中央深裂片梯状菱形, 先端急尖至渐尖;盔瓣高盔形。根呈圆锥形,,长约5cm,直径约1cm。 表面深棕色,有纵皱纹及须根痕。 根横切面皮层石细胞成群。 木质束排列呈五角形。 形成层不明显。 圆锥序乌头 圆锥序乌头在吉林、辽宁作草乌用。 植物高可达1cm;茎直立; 叶掌状3全 裂;圆锥花序顶生,花梗密被开展的柔毛;盔瓣盔形,前缘有一长喙。块根成对,倒卵状三角形,长1.5~2.5cm, 直径0.5~1.0cm。表面深褐色。 根横切面可见皮层石细胞密集,韧皮部宽广, 形成层呈圆形。 松潘乌头 松潘乌头的块根在陕西、青海、甘肃个别地区作草乌用。植物的茎缠绕; 叶掌状分裂达基部; 花序的毛贴伏, 盔瓣盔形。 根呈纺锤形,长4~5cm,直径1~2cm。 表面棕褐色,有深纵皱纹,须根多。 断面髓部呈白色。横切面可见皮层近内皮层处有多数石细胞,方形或长方形,形成层呈五角形。 太白乌头 太白乌头又名金牛七,各别地区也用以代乌头用。 植物茎直立,高35~60cm,上部稍呈“之”字形;叶片五角形,3深裂至距基部2.5~5mm处;总状花序具花2~4, 花序轴及花梗被反曲的短柔毛,盔瓣盔形。根呈圆锥形,长2~3.5cm,直径0.5~1.3cm; 表面灰褐色,有深纵皱纹及残存须根。 断面呈黑色或深褐色,角质状。横切面可见皮层石细胞散列,长条形或纺锤形; 形成层呈五角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