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观世音菩萨
释义

§ 概述

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梵语(Avalokiteśvara),在中文佛典中的译名,有好几种,竺法护译为「光世音」,鸠摩罗什译为「观世音」,玄奘译为「观自在」,中国通用的则为罗什的旧译。传唐朝时因避讳李世民,而略去"世"字,简称观音。但照梵文原义,梵语“阿缚卢枳帝湿伐逻”(Avalokiteśvara)。Avalokita意为观,自在,梵文为伊醯伐罗(iśvara),意为来生所见之主,故玄奘译为观自在菩萨。但清凉澄观法师指出在梵文古本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名称。1927年新疆出土的古抄本中,以Avalokitasvara為观音菩萨的名称,证实了他的说法。娑伐罗(svara),意思为声音,Avalokitasvara可意译为观音,鳩摩罗什出生在西域地区,所见的应该就是这个版本。由此,“观音菩萨”也并非是因为避讳而出现的名词。根据宋代玄应的说法,这可能是来自于不同地区方言所导致的。

观音菩萨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一起,被称为四大菩萨。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

在佛教中,观世音菩萨现在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在过去无量劫前曾经有佛,号“观世音佛”,菩萨为其弟子,由彼佛授其名亦为“观世音”。又在於过去无量劫中,菩萨已究竟成佛,名号“正法明如来”,释迦牟尼佛亦曾经是他的弟子。由于他的大悲愿力及所发菩提心,為了安乐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的道业,故仍然示现为菩萨。因她以救苦救难为己任,故在民间的影响极为深远。

南无观世音 师子无畏音 大慈柔软音 大梵清净音

大光普照音 天人丈夫音 能施众生乐 济度生死岸

§ 圣号释义

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全称尊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观世音的名字蕴含了菩萨大慈大悲济世的功德和思想。据《妙法莲华经普门品》记载,“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又说:“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观世音菩萨的意思,可有两种解释:

1、是《楞严经》卷六所说:这位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闻,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由此做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不若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别声音,致受外境赞叹或诽谤等所动,生起贪、嗔、痴、爱、恶等烦恼,促成杀、盗、淫、妄恶业,再受轮转生死的苦报。若能观察分析世间音声之虚妄不实,而不受一切歪境干扰、影响,就能入于如如不动的大解脱境。

2、是《法华经·普门品》所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也就是说,凡有众生,若在苦恼之时,只要听说过观世音菩萨,并能虔诚地称念观音圣号,观音菩萨便会立即听到每一众生的音声而即时予以救济,所以叫做观世音。

《悲华经》中也说:「宝藏佛授记云:汝观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可见,《楞严经》是依观音法门的自修而言,而《法华经》及《悲华经》则是依观音菩萨的度他而言。至于「观自在菩萨」,是唐玄奘法师之译,最有名也最通用是出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头一句,现在流行的《心经》译本,便是出于玄奘的译笔,他已学到了《心经》,而且对于观世音菩萨抱有绝对的信仰心。根据玄奘大师传中记述,他至少有多次祈求观音灵感的经验,

例如:

1、当他经过八百里流沙河的时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而妖魔鬼火之多,犹如天上的繁星,不知遇到了多少邪魔恶鬼,在他前后缠绕,他都以念《心经》而遣散了这些魔鬼的作祟。

2、当他出了玉门关,晚宿沙漠中,随从他的胡人忽起变心,拔刀指向玄奘三藏,玄奘即时诵经念观世音菩萨,胡人见了顿失杀心,又睡了下去。

3、玄奘正在横度八百里流沙,亦即是莫贺延碛的时候,经过了五天四夜的沙漠旅行,未得滴水润喉,他和所骑之马,均因缺水而倒卧在沙漠之中,此时奘师便在心中默祷观世音菩萨,他说:「玄奘此行,不求财利,无冀名誉,但为无上正法来耳,仰惟菩萨,慈念群生,以救苦为务,此为苦矣,宁不知耶?」祷告之后,在夜半忽有凉风触身,爽快如沐寒水,全身舒畅,眼得明朗,马也能起来走了,走了十多里,马儿忽然走向岔路,制之不住,又经数里,忽见青草数亩,并有一个水池。奘师与马,始得救济,重保身命,此一水草绝非原有,乃是观音菩萨慈悲变现而来。

观世音又名为:观自在

根据梵文「阿缚卢枳帝湿伐逻」的原义,含有「观照纵任」或「君主」的意思,也就是观照万法而任运自在的意思。现在借用太虚大师的话来作一解释,他说:「因为观世音菩萨有般若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能救苦救难。平常人执五蕴为世界、为我,就不能照见五蕴皆空,有自、有他、有人、有我。要能照见五蕴皆空,则人我、是非皆能消除。真正做到无人无我,则能以众人苦难为苦难,这样才能成就大慈大悲,才能成就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发挥救苦救难的作用。」(见《太虚全书·杂藏》五五一页)。

若依据自利功德释观世音三字,观是能观智,包括一心三观之智,世音是所观之境,包括一境三谛之理。菩萨以一心三观之智,观于一境三谛之理,圆观圆证,自在无碍,因名观世音自在。若根据利他功德释,观是教,世音是机,教指菩萨寻声救苦的大悲心,机指九法界众生,称念菩萨圣号或悲哀求救之音声。因菩萨能兴慈运悲,拔苦与乐,普门示现,自在无碍,故名观世音自在。自利是智,利他是悲,菩萨依智能之体,起慈悲之用,遍观法界众生,随其机缘,拔苦与乐,自由自在,无所障碍,因名观世音。亦名观自在。或有人说:旧译名观世音,新译名观自在,征之佛经,并不尽然。或说观自在,另有其人,非即是观世音,更不可信。其实,观世音即是观自在,观自在亦即是观世音,而《大悲心陀罗尼经》中,世尊则名之为观世音自在。

综合起来,观世音菩萨得名的由来,诸经有三种记载如下:

一、由宿世悲愿得名。《悲华经·受记品》谓菩萨在远古因地修行时期,因发大悲誓愿而蒙宝藏如来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

二、以修四自利得名。《楞严经·耳根圆通章》谓菩萨自述,往昔恒河沙劫前,师事观世音如来,以闻思修,入于正定,观世音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三、由证果利他得名。《法华经·普门品》谓释迦牟尼佛就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的提问答复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话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 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

1、佛对一切众生之爱护,是没有条件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真正的慈悲。

2、这个慈悲心,是从本性里面生的,自然流露的,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没有说对这个我特别喜欢,那个讨厌,没有。

3、他是清净平等的,对佛菩萨、对畜生、对饿鬼地狱,乃至于对一切植物、矿物,一律平等,无二无别,真正的慈悲。

4、诸佛菩萨平等地爱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得乐受,他自己很快乐;一切众生有苦,他也很苦,这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这个了不起!无缘,就是没有条件的,为什么?因为是一体。

5、凡是明心见性的人,一定是一片慈悲,他了解真相,真正明了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他真明白了,这个时候起的作用才叫做“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是清净平等博爱一切众生。

6、你要是不悟,这个大用决定不能现前,你要是迷惑,在里面分界限,就有分别执着,就有无量无边的妄想,换句话说,你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就迷失了。

7、心离开了分别执着妄想,你的真心显露出来了。真心是什么样子?第一是广大相,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量广大,清净相、平等相、慈悲相,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现前了。

8、所以学佛的人先要把心量拓开,把界线排除,为什么?这是本性,这是真心,心量本来如是!

§ 十二大愿

世音菩萨

第一:广发弘誓愿

广发弘誓大愿心,度尽众生消烦恼。

第二:常居南海愿

泛海救迷度有情,善念南海观世音。

第三:寻声救苦愿

为人诸病卧高床,诚念大士得安康。

第四:能除危险愿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第五:甘露洒心愿

观音慈把甘露洒,烦恼于是化成莲。

第六:常行平等愿

弥陀加持常有念,随似观音平等心。

第七:誓灭三涂愿

观音菩萨救苦声,愿度三涂除诸障。

第八:枷锁解脱愿

志心持念观自在,枷锁苦痛得解脱。

第九:度尽众生愿

有情众生誓愿度,旷劫精勤慈悲海。

第十:接引西方愿

虚空之中引净土,至心诚念观世音。

第十一:弥陀受记愿

观音精勤宏愿力,弥陀受记下世佛。

第十二:果修十二愿

十二大愿弘誓深,有情共证无上道。

§ 大悲神咒

名称概述

本咒是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中的主要部分,共有八十四句。其详名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悲神咒。”其得名的由来是:有一次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

如是神咒,有种种名:

一名广大圆满、

一名无碍大悲、

一名救苦陀罗尼、

一名延寿陀罗尼、

一名灭恶趣陀罗尼、

一名破恶业障陀罗尼、

一名满愿陀罗尼、

一名随心自在陀罗尼、

一名速超十地陀罗尼。

大悲咒的因缘

1、为诸众生得安乐故。

2、除一切病故。

3、得寿命故。

4、得富饶故。

5、灭除一切恶业重罪故。

6、离障难故。

7、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故。

8、成就一切诸善根故。

9、远杂一切诸怖畏故。

10、速能满足一切诸希求故。

大悲神咒的修法

1、若善男子善女人,诵持此神咒者,发广大菩提心,誓度一切众生。身持斋戒,于诸众生起平等心,常诵此咒,莫令断绝。

2、住于净室,澡浴清净,著净衣服。

3、悬旛、燃灯,备香华、百味饮食以用供养。

4、制心一处,更莫异缘,如法诵持。

大悲咒内容

(唱颂版, 诵念节拍,空格,表示停顿,句号在唱颂时不停顿。可参考第一种唱颂声音版练习)

那摩伽(gā)来 答那多来(lā)呀也。那摩 阿利也。 婆罗揭谛。 说佛拉也。菩提萨多婆也。摩诃萨多婆也。摩诃伽 卢尼伽也。唵(om)。 萨婆拉罚也。 数 答那答 写。 那摩西加利多 衣蒙阿利也。婆罗揭谛。室佛来  令托婆。 那摩 那来谨持。悉(xu)利摩诃婆多沙咩。萨婆阿它豆 输朋。阿是云。 萨婆萨多。那摩婆萨多。那摩婆揭。摩发太豆。但之他:

唵(om)。 阿婆卢悉。卢揭谛。 加来帝。衣悉利。 摩诃菩提萨椭。萨婆萨婆。摩来摩来。摩悉摩悉利驮云。俱卢俱卢揭蒙。 度卢度卢罚阇(she)也帝。摩诃 罚阇也帝。陀来陀来。得利尼。 室佛来也 遮来遮来。摩摩罚摩来。 穆帝隶。 伊悉伊悉。室那室那。阿来申 佛来舍利。发沙发参。佛来 舍也。 呼卢呼卢摩来。 呼卢呼卢悉利。 娑(suo)来娑来。是利是利。苏卢苏卢。菩提也 菩提也。菩 驮夜菩驮夜。

弥得利也。那来谨持。得利 瑟尼那。伯也摩那。萨婆诃。 西陀也。萨婆诃。 摩诃西陀也。萨婆诃。 西陀喻艺。室佛来也。萨婆诃。 那来谨持。萨婆诃。 摩来那来。萨 婆诃。西来僧 奥木去也。萨婆诃。 萨婆摩诃 阿西陀也。萨婆诃。 遮吉来 阿西陀也。萨婆诃。 帕陀摩揭西陀也。 萨婆诃。 那来谨持 波揭来也。萨婆诃。 摩婆利胜揭 来也。萨婆诃。

那摩 伽 来答那多来呀也。那摩 阿利也。 婆罗揭谛。室佛来也。萨婆诃。 唵(om)。是殿都。 漫多来.般陀也。萨婆诃[1] 。

§ 六字真言

六字真言或称“六字大明咒”,即“嗡嘛呢呗咪吽”,梵文天城体为(略),梵文拉丁文转写为 Om maņi padme hūm。 汉字发音为:嗡(ōng)嘛(mā)呢(nī)叭(bēi)咪(mēi)吽(hòng)。是藏传佛教中最尊崇的一句真言,密宗认为这是秘密莲花部的根本真言,也即莲花部观世音菩萨的真实言教,故称六字真言。六字大明咒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咒,象征一切诸菩萨的慈悲与加持。念诵本咒即特别启请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六字大明咒是“唵啊吽”三字的扩展,其内涵异常丰富、奥妙无穷、至高无上,蕴藏了宇宙中的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此咒即是观世音菩萨的微妙本心。常持诵六字大明咒,可以消除病苦、刑罚、非时死之恐惧,寿命增加,财富充盈。所以,在藏区常常可以看到人们手摇转经筒,口诵“六字真言”的景象。

§ 宣公开示

观世音菩萨

节录自《大悲心陀罗尼经》浅释——宣化上人

观世音菩萨是最勤奋的菩萨、最精进的菩萨、最不愿意休息的菩萨。他愿意一天到晚救度众生,不怕工作多,不怕众生困难多,所以可以说是最忙的菩萨;他不是懒惰菩萨,不是欢喜休息的菩萨,是最勤奋的菩萨。他一只手,救人救得少;两只手,救人也有限,所以他就要千手千眼,千手,可以救大千世界的众生;千眼,可以照顾大千世界的众生,他所照顾的众生,都是受苦的众生;他所救度的众生,也是有灾难的众生。

「观世音」菩萨的「观」,就是观看。观看什么?观看这个世界。世界上的什么呢?音声。观,是能观的智能;世,是所观的境界。观是「能观」,世是「所观」,所观的世间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在困苦艰难的时候,就想起来,想起谁来啦?想起大慈悲父、大慈悲母。大慈悲父是谁?观世音菩萨。大慈悲母是谁?观世音菩萨。想起来怎么样呢?他就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一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用千眼智能看见,用天耳智能听见;于是就用智能手救这个众生。因为众生不是分开有灾难的,百千万亿众生,同时都有灾难;在同时,有百千万亿众生,称念「观世音菩萨」,同时都得到解脱,同时都得到快乐。因为这样,所以叫千手千眼观世音。

菩萨就是帮助人的。你若能帮助人,你就是菩萨;我若能帮助人,我也是菩萨。你若不帮助人,你就是罗刹;我不帮助人,我也是罗刹。罗刹和观世音菩萨,正是相对的。你看罗刹鬼女,也生得很美丽,和观世音菩萨差不多;但是罗刹鬼女就自私自利。所差别的,就是一个只知道利己,而不知道利人;一个只知道利人,而不知道利己。只这一相反,所以观世音菩萨相貌很圆满,罗刹女相貌也生得不错,但是心地不同,就是有这一念之差,就在这个地方分别。

所以你若想学观世音菩萨,就是去帮助人、利益人。若说:「那我没什么力量,第一我没有钱,第二我不会讲法,我怎么利益人呢?」现在我告诉你:「慈悲嘴,方便舌,有钱没钱都作德。」慈悲嘴,嘴要慈悲不骂人。方便舌,舌头要做方便舌。方便舌,不是尽讲些是是非非。如人家本来有意见,你能用方便权巧的话语,把这两个人的意见,都给讲和平,调和世间的斗争,调和世界上的战争,这都是方便舌。有钱没钱都作德,有钱也可以作德,没有钱也可以作德。你有钱当然是更好一点,没有钱也不必担心,也不用说:「我很穷的,怎么作功德呢?」作功德,就是要你存好心、行好事,做一个好人!

千手千眼──怎么会有一千只手呢?这是念〈大悲咒〉修行所证得的威德神通相。

我们念〈大悲咒〉,你不要看得这么容易,这么简单。〈大悲咒〉这三个字,要宿世善根深厚才能遇见。如果没有宿世的善根──不单有善根,而且还要深厚──不要说念〈大悲咒〉,就是连〈大悲咒〉三个字也没有机会听到。所以说「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况且你得见着,而又能持诵,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可以说「百千万劫难遭遇」,百劫、千劫、万劫都不容易遇着。

我们现在是宿世深厚的善根成熟了,所以才能闻到〈大悲咒〉的名字,才能学习、诵持〈大悲咒〉神妙章句,才能离开经本背诵〈大悲咒〉。这都是有大善根,宿世有不可思议的种子,才能遇到的。

所以今天来听〈大悲咒〉的人,都是有善根的。你想一想:这个世界上,没有听见〈大悲咒〉名字的人有多少?在整个三藩市,能不能有超过五百人以上听见过〈大悲咒〉的名字?我相信都不一定有。三藩市有多少人口?你这么计算一下,世界上有善根的人有多少?所以我们现在能听见〈大悲咒〉的名字,都要生一种欢喜的心、庆幸的心,生一种难遭难遇的心!你不容易遇见〈大悲咒〉啊!遇到〈大悲咒〉,切记不要轻易放过去!

这一次,能讲解这部《大悲心陀罗尼经》,这更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因为在几个月以前,《金刚经》将要讲完时,佛教讲堂护法果地、果宁和果前等,就研究想要听这一部《大悲心陀罗尼经》,为什么?因为由去年开始,佛教讲堂每个礼拜教「四十二手眼」秘密的法门;这个秘密法门,不单是秘密,根本我就从来不传这种法;因为到美国这儿来,我想把这个秘密不传的法,传给你们这一班有善根的美国人;所以去年开始教四十二手微妙不可思议的法门。但是我可没有到任何地方去向人说:「啊!我这是秘密法,不向你传。」我这虽是秘密法,但是传给人;传给什么人?必须要皈依三宝的人、深信佛法的人。

这四十二手传完之后,有几位对这部《大悲心陀罗尼经》发生兴趣,想要明白四十二手的经义。所以由果地居士发起,请讲这部《大悲心陀罗尼经》。当时我看这一班人诚心难却,所以也就答应了。可是讲完《金刚经》,又继续讲《心经》。《心经》虽然只有两百多个字,也讲了两三个月。不过这两三个月,只有礼拜天讲,不是天天讲;若天天讲,大约一个月、半个月就可讲完了。现在《心经》已经讲完,所以讲《大悲心陀罗尼经》。

这一部经,可以说是你们一般人从来都没听过;不单你们没有听过,就是中国人听过的也很少;中国人听过的,能讲解明白这部经的意思,也是不容易、不多见的。

所以,现在我为你们讲这部《大悲心陀罗尼经》,每一个人必须要把脑子里边的垃圾,先收拾干净──不要打那么多妄想,不要有那么多的贪心,不要有那么多的瞋心,不要有那么多的痴心。把贪、瞋、痴垃圾,先收拾干净,也就是把每一个人的「粪」给除干净。要把自己这些不干净的东西,都丢到外边去,然后再装上甘露法水,那时才能清净地得到这法的力量,这是最要紧的。

现在讲「千手千眼」,有人说:「修大悲陀罗尼,才能得到千手千眼。这千手千眼,有什么用呢?我们每一个人有两只手、两只眼睛,已经很好了。两只手可以拿东西,两只眼睛可以看东西,要那么多只眼有什么用?要那么多只手干什么?现在是科学时代,这研究起来,这么多手,没有用的;这么多眼睛,也没有什么用。」那么你要是嫌多,就不需要修大悲法。

我现在把「千眼」先解释解释。你有两只眼睛,但把两眼闭上,就看不见东西;要睁开,才能看见。若有千只眼睛,这只眼睛闭上休息休息,把那只眼睛睁开,换一换,你看!这不是妙法吗?你把这只眼睛闭上休息休息,又睁开两只眼睛,不单两眼,而且有千眼那么多。

这个千眼,所谓「千眼照见」,我们的眼睛,只可以看十里、二十里路,若用望远镜可看一百里路,再望远了,目力恐怕就达不到。而你有千眼,怎么样呢?百里、千里、万里都可以看得见,尽虚空、遍法界,不用看 television ( 电视 ),你就可以知道,「喔!那两个航天员在月球上走路。」你说这妙不妙?你现在要借着 television,才能看得见人到月球上;你若有千眼,不用 television,就可以看得见;不单不用 television,也不用你去安装天线,也不需要给钱。啊!这省了多少事!你说有一千只眼睛不好吗?现在你知道好了吧?

不单这样,你这千眼,前边能看见后边,后边又可以看见前边。所以虚老的诗上说:「脑后见腮擒鹞子,顶门具眼捉飞熊。」在脑的后边,有眼睛可以见到自己的腮帮子。你看不见自己的面;但是你若有千眼的话,后边可以看到前边;前边又可以看见后边,可以看见自己的面目是什么样子。不单看见面部,也可以看见肚里头有什么,有几条懒虫?几条死虫?一看就知道。外边可以看到里边,里边可以看到外边,就像玻璃镜子,我们在玻璃里边,可看见外边墙。你要是得到千眼,肚子就像玻璃。玻璃肚子,玲珑透体,里边的、外边的,都没有隔碍;里边有什么,都能看得见。你心是什么样子?你肚里想说什么话?用眼睛一看,哦!你里边那个 machine( 机器 )怎样动弹?想要说什么话?想要起一个什么念头?一看就知道。所以你要不要千眼?现在你知道了,是不是还认为你有两只眼睛就够了?恐怕现在知道不够了。千眼就有这样的妙用!

「千手」也是这样。手可拿东西,你不要说旁的,我们现在就讲拿钱。你有两只手,可以拿十万块钱;我有一千只手,就可以拿一万万块钱攒在手里。你拿不了这么多,我就拿得了这么多。你说这是不是妙啊?譬如分苹果,你一个人可以拿多少苹果?你有一千只手,就拿一千个苹果;你有两只手,随便你怎么拿,只可以拿两个。你看!这是不是有用呢?但是,这不是就这个小用处,这不是像小孩子来争着吃,好象我们到果式的家里,她那个小女儿要吃小桃,欢喜小的。这一千只手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

能有千手,是救人的。譬如有一千个人掉到海里,你有两只手,这只手救一个,那只手救一个,只能救两个人。若有千手,把一千只手往海里一伸,就能把这一千个要淹死的人都给提上来。你说这一千只手有什么用?救人啊!所谓「千眼照见,千耳遥闻,千手护持」,千手是护持众生的,哪一个众生有什么苦恼,你有一千只手,就伸一只手把他救出苦海;若只有两只手,就救不了那么多人。所以观世音菩萨的千手千眼,是预备救人,不是预备偷东西的。你要听清楚,不是到那儿偷苹果。说:「我到苹果树上,可以有一千只手,偷一千个苹果。」不是的!

这一千只手、一千只眼睛,究竟从什么地方来的?我方才不是告诉你们,就从〈大悲咒〉里生出来的嘛!你只要念〈大悲咒〉、修大悲法、修四十二手。四十二手最后的「总摄千臂手」,你诵一遍咒,手就多出来四十二只。一遍四十二,十遍就四百二十,一百遍就四千二百,你若诵一千遍,就有四万二千只手,也有四万二千那么多眼睛,就看你肯不肯修行!

但是修行要想有千手千眼,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就的。若你修这个法,天天不间断用功,天天依法修行,就能成就这种不可思议的妙用。你要是今天修,明天停止,那是没有什么用的。就像你读书,想得到人间的博士学位,从开始到成功,都要用十四、五年的功夫,何况你修佛法呢?你若不真真实实去用功,那是不会成就的。

§ 文献论述

历代记载的部分菩萨感应事迹

1、晋时,尼师明感,起初被贼寇抓获,誓不受辱,备受各种苦楚。后来,遇到一位比丘,教给她《观音经》,她便习诵,昼夜不休。后来得到机会逃走,因不识路,进入一座穷山。有一头老虎前来为她带路,十多天后,到达青州。将进村庄时,老虎便不见了。《比丘尼传》

2、宋朝元嘉初年,僧人昙无竭,与徒弟二十多人,前往佛国求经,备经艰险。到达天竺后,路上遭遇一群野象,他们便竭诚念诵观音圣号。有一头狮子从林中出来,野象奔逃而去。又有怪牛,群吼而到,行将加害时,僧众又竭力念观音圣号,忽然天上有大鹫鸟飞来,牛群惊散,僧众得以免难。《高僧传初集》

3、宋时,僧人显超,病中见佛菩萨来迎,莲花遍满,伎乐杂奏。弟子哀求恳请他住世,救众生苦,净相渐渐隐没。他于是又住世十五年,再闻天乐异香,佛及圣众齐现空中。于是圆寂。《圣贤录》

4、元绍定庚寅年,国监胡炜,礼拜潮音洞。突然间,眼前大亮,看见一位僧人在右边,月盖长者、善财站在左边。又到善财洞,童子又现。宝盖珠鬘,林列在眼前。旁边有一座宝塔,晶彩焕发。《图书集成》

5、明时,秣(音mò末)陵(今南京)的刘某,生来就素食。二十九岁时,去朝拜南海普陀山,在船上发愿要见到菩萨。忽然,水面出现两朵莲花,一站童男,一站童女。随后,又看到菩萨坐在大莲花上。刘连忙礼拜,很快都不见了。《己求书》

6、清时,临江(今四川忠县)丁兆禧,在四川经商。因求母病痊愈,到梵音洞进香,看见菩萨显现,但不很清晰。心里默念,我远涉风涛,斋戒而来,难道我心里还不够虔诚吗?刚动念头,忽然看到菩萨身出洞口,衣白色,前面站立着红衣童子,跟世上所绘塑的不相类似。《勉戒切要录》

7、清朝嘉庆年间,旗人(满族人)文海,与哥哥扶乩(音机)设坛,学《武备录》。家中原供养的观音菩萨,降坛指示他们说:“这些(扶乩、习武备录)不是正道,习之不利。你父亲做了很多善事,曾祖母持斋信善,所以报以世代显贵。你们兄弟学习这些,将有不测之祸,所以我来救你们。”菩萨又说,文海今年六月二十一日,将遭雷击。于是令哥哥用手向文海胸前书画,看见白猿绕身,被菩萨摔走了。很快,到二十一日,果然巨雷绕屋,一回想起来就双腿发抖。现在,我(作者)在江南做官,听说有《海南合编》的刻板,不敢自藏,也不敢说一字假话欺世,附载在书末,上报观音大士救拔的恩德。(文海,后来官至按察,享寿七十二。可见,人如能改过迁善,自可免祸获福。)《静涵笔记》

8、民国十一年(1922年),江西彭泽县的刘契净,礼拜梵音洞,看见菩萨叠现四像,便写下《大士现身记》记述此事。《普陀志》

9、河北沧洲张汉儒,拜谒潮音洞,开始无所见。一位老人说,如果想见菩萨,应当虔诚祈祷。张于是跪下祈请。久之,看见金光,大士从石壁显现,侧立。张又祈愿,想看到菩萨正面,以便回去后摹像顶礼。大士即背洞面海,离人仅咫尺之遥。菩萨绀(音ɡàn干)发卷鬓,高颧隆准,衣绿色。在场大众,都欢喜礼拜。老人说:“我曾感得菩萨示现,所以舍身在这里帮助洒扫,已经多次看到菩萨了。”《居易录》

§ 佛经记载

1、按《悲华经》往昔劫中,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时,观世音菩萨为王第一太子,名曰不眴。尔时宝藏如来为轮王授记已。不眴太子前白佛言,世尊,今我以大音声,告诸众生,我之所有一切善根,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我行菩萨道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堕大暗处,忧愁孤穷,无有救护,无依无舍。若能念我,称我名字,若其为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众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我今复当为众生故,发上胜愿。愿令转轮圣王,于安乐世界作佛事已,入无余涅槃,乃至正法住时,我于其中,修菩萨道,是佛正法,于初夜灭,即其后夜,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宝藏佛,寻为授记曰,汝观天人三恶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无量寿佛般涅槃已,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彼土转名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所有种种庄严,无量无边,安乐世界,所不及也。汝于菩提树下,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

2、《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云。佛言,乃往过去广远无量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世界名无量德聚安乐示现,佛号金光师子游戏如来。国土清净庄严,说不可尽。其佛法中,有王名曰威德,王千世界。彼威德王,于其园观,入于三昧。其王左右有二莲华,从地涌出,有二童子,化生其中,与威德王俱诣佛所,头面礼足,听佛说法。时二童子即说偈云,诸天龙鬼神,听我师子吼。今于如来前,宏誓发菩提。生死无量劫,本际不可知。为一众生故,尔数劫行道。况此诸劫中,度脱无量众,修行菩提道,而生疲倦心。我若从今始,起于贪欲心,是则为欺诳,十方一切佛。嗔恚愚痴垢,悭嫉亦复然。今我说实语,远离于虚妄。我若于今始,起于声闻心,不乐修菩提,是则欺世尊。亦不求缘觉,自济利己身。当于万亿劫,大悲度众生。如今日佛土,清净妙庄严。令我得道时,超逾亿百千。国无声闻众,亦无缘觉乘。纯有诸菩萨,其数无限量。众生净无垢,悉具上妙乐。出生于正觉,总持诸法藏。此誓若诚实,当动大千界。说如是偈已,应时普震动。百千众伎乐,演发和雅音。光曜微妙服,旋转而来降。诸天于空中,雨散众末香。其香普流熏,悦可众生心。尔时威德王者,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时二童子,今观世音,及得大势菩萨摩诃萨是也。是二菩萨,于彼佛所,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来旷远不可计劫,阿弥陀佛当般涅槃。般涅槃后,正法住世,等佛寿命。在世灭后,所度众生,悉皆同等。佛涅槃后,或有众生不见佛者,有诸菩萨得念佛三昧,常见阿弥陀佛。彼佛灭后,一切宝物、浴池莲华,众宝行树,常演法音,与佛无异。正法灭后,过中夜分,明相出时,观世音菩萨,于七宝菩提树下,结跏趺坐,成等正觉,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其佛国土,自然七宝,众妙合成。庄严之事,诸佛世尊,于恒沙劫,说不可尽。国中无有声闻缘觉之名,纯诸菩萨,充满其国。国土号众宝普集庄严。普光功德山王随其寿命。得大势菩萨亲近供养,至于涅槃。般涅槃后,奉持正法,乃至灭尽。法灭尽已,即于其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善住功德宝王如来。如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国土光明寿命,诸菩萨众,乃至法住,等无有异。

如上二经,载观世音菩萨,本愿功德,取净佛土,与阿弥陀佛本因,了无差别。故其果地庄严,如是如是。他如三十二应,十四施无畏力,四不思议无作妙德,具足神通,广修方便,具如楞严、法华,及诸经所说,今不具录。

3、《大悲心陀罗尼经》言,佛在补陀落伽山,观世音宫殿,宝庄严道场。观世音菩萨,放光普照十方刹土,自言过去无量亿劫,于千光王静住如来所,受大悲心大陀罗尼,即从初地超第八地,应时具足千手千眼。由持此咒故,所生之处,恒在佛前,莲华化生。故其誓云,若有众生,诵持大悲神咒,不得往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佛告大众,此观世音菩萨,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汝等大众,常须供养,专称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据此经文,当知恭敬供养观世音菩萨,及专称名号,回向极乐者,与其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果报略同,福德正等。行者思之。

§ 普门示现

观世音大约是在三国时期传入中国的,现在我们看到供奉的观世音菩萨像,多是女相。不过在当时,观世音大多示现威武的丈夫相。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时的雕像,观音皆作男身。在我国唐朝以前观世音的像大都男相,印度的观世音菩萨也有很多是现男相的。

佛经说观音大士,周游法界,常以种种善巧和方便度化众生,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化现之而为说法,即是三十二应。观音菩萨是久已成就的古佛,号正法明如来,菩萨法身不离寂光净土,而分身百千万,应化三千大千世界广做佛事,示现菩萨等相,寻声救苦,助佛弘化,广度众生。菩萨无极之体,早已超三界之外,当然更无皮囊色身和男女之相的执着了。三十二应,普切众生之机,众生应已何身得度,菩萨则以何身现而为所法,随缘救度。我国南宋以后,观音菩萨像多以女相为主,广受百姓欢迎。到现代,女相的观音菩萨形相已深植大众百姓心中。

§ 观音道场

观世音菩萨,悲心救苦,不舍众生,何止在极乐世界,现菩萨身,助佛教化,亦于十方佛前,以菩萨身,大作佛事。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现成佛时,观世音菩萨,亦同时垂迹娑婆,现菩萨身,助佛教化。

众所周知而又能受持读诵的大悲咒,是当日世尊驾临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时,观世音菩萨于世尊前说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云:「如是我闻,一时释迦牟尼佛,在普陀落迦山,观世音宫殿宝庄严道场中,坐宝师子座,其座纯以无量杂摩尼宝而用庄严,百宝幢幡周匝悬列。尔时如来将欲演说总持陀罗尼故,与无央数菩萨摩词萨俱,其名曰总特王菩萨……时观世音菩萨,于大会中,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刹土,及三千大千世界……。」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世尊:我有大悲陀罗尼咒,今当欲说,为诸众生而安乐故,除一切病故,得寿命故。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故,成就一切善根故,远离一切诸怖畏故,速能满足一切诸希求故;惟愿世尊,慈悲听许……。」佛言:「善男子,汝大慈悲,安乐众生,欲说神咒,今正是时,宜应速说,如来随喜,诸佛亦然。」于是说出无量忆劫前,千光王静如来,授其大悲咒的经过。及授持大悲咒的功德。

普陀落迦山,梵文POTALAKA,音译补陀落迦山,或补但洛迦山。义静法师译名海岛山,或小白华山,又名光明山。因此山位于海岛,岛上满布小白华,清香美丽,观音菩萨住此山中,常放光明,表示大悲光明,普门示现,因而得名。据说普陀落迦山,共有四处:

1、印度补怛洛伽山

华严经说:「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伽山,彼有菩萨名观世音自在。」又云:「海上有山多圣贤,聚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香遍满,众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善财童子受教向南而行,渐至此山:「见其山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翡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伽跌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

唐三藏玄藏法师之西游记中,亦有记述:「株罗矩咤MALAKUTA南方海滨,有座抹刺耶山,抹刺耶MALAYA山东方,有座布怛洛迦山POTALAKA,此山山径危险,岩谷崎岖,山顶有池,其水澄清如镜。有大河绕山,周流二十匝,入南海,池测有石天宫,观世音菩萨往来其间。其有愿见菩萨者,不顾身命,涉水登山,忘其危险,但能到此山者甚少。惟山下居人,虔心求见菩萨,则菩萨或现自在天身,或现涂灰外道身,慰喻此人,得遂其愿……。」

2、中国普陀洛迦山

在中国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舟山群岛之一的普陀山。岛呈狭长形,岛内崎岖,由南至北,有锦屏山,光游峰,伏龙山,雪浪山,青鼓山等,其中最高是岛北的白华顶,又名佛顶山。岛之东南有一小岛,名洛迦山,合称为普陀洛迦山,后人渐将普陀及洛迦分成两个山名。

普陀山所以成为中国四大名山之一,名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其原因在普陀山志记载:谓中国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公元九一六年,日本僧人慧谔,游五台山,见一观音像,庄严殊胜,心慕不已,实行不问自取,请回日本供养。岂料船经普陀山时,海中忽涌无数铁莲花,舟不能行,如是三日三夜,慧谔惊而祷告曰:「如圣像与日本众生无缘,当从所向,弟子随从所适,建寺供养。」祷毕舟行,至潮音洞边即停,慧谔捧大士像离舟登岸,时岸边渔民,听慧谔说明来意,大受感动。张氏渔翁献出住宅,让慧谔和尚供像安居。改名为「不肯去观音院。」而慧谔和尚,亦成为普陀山的开山始祖。

普陀山名胜古迹甚多,佛教寺庵百数十座。其中位于白华顶南灵鹫峰下的普济寺,是供奉观音菩萨的主刹。开辟深遂,殿阁七重,建筑总面积为一万一千四百平方米。宏伟庄严,气势非凡。其中圆通宝殿,是观世音菩萨正殿,建于清朝康熙雍正年间,高六丈余,广十四丈,阔八文,内供八米多高观音圣像。四周塑有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其余殿堂僧舍,约二百余间。亭台楼阁,十分壮观。普济禅寺,位于前山,与后山的法雨禅寺,及山顶之慧济禅寺,合称普陀三大寺。其它历代兴建大小寺庵,约二百余间。

普陀山最著名的山洞,是海潮音洞,及梵音洞,潮音洞位在沙岩之中,高约数丈,洞内怪石磷磷,海水涌入,其声如雷,游客仅可立于天窗外俯视,不能入内。梵音洞在青鼓山下,高数十丈,洞底崩石累累,海水接踵而来,水花飞溅,声如龙吟虎啸,诚心朝山进香的有缘人,能见观世音菩萨于洞中现身。

普陀山既为四大名山之一,游客固多,而僧人由各地云集挂单者亦众。难免圣凡混杂,良萎不齐。何况罗汉境界,往往隐德露痴,游戏人间。凡人肉眼不识,自会发生误会。观世音菩萨,为卫护道场,对破戒僧人,固然慈威兼施,而对蓄意扰乱道场之人,亦每现身点化。

普陀山于悠悠岁月中,虽然几经兴废,于今仍然屹立不倒,游客如云,朝山者众,被菩萨感化而改邪归正,笃信佛教者,不知凡几。可见观世音菩萨卫护道场之威德神力,实不可思议。

3、西藏的布达拉宫

西藏的POTALA,是座位于玛鲁赫里,MARUHOIRI大岩山顶上的达赖喇嘛宫殿。周约一里,普通称布达拉(亦音补陀洛)。兴建年代,大约在公历五八一年,当时宫殿规模较小,至十七世纪末叶,达赖喇嘛在位时,有一执权僧人,名松格吉雅若,绘画宫殿改建图,于十八世纪建造成今日所见雄伟庄严的布达拉宫。据说,布达拉宫佛殿之灵塔,金碧辉煌,上段安置纯金的观音圣像。像内部封存有传说出松兹坚布教王从印度迎回佛陀时代留下的观音圣像。

4、有说中国热河承德的补陀洛寺,日本纪伊的补陀落,下野的日光岛,还有朝鲜的洛山,都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事实上,菩萨悲心救苦,不舍任何众生,有机则应,无感不通。然则,凡供养观世音菩萨圣像的佛教寺院,无不皆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凡有苦难灾患之处,无论此界他方,皆有补陀洛迦山。苦恼众生,但能一心称念菩萨圣号,菩萨无不寻声救苦,令得安乐。可谓圣迹处处,并不限于补陀迦山。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5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