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花头鹦鹉
释义

§ 简介

花头鹦鹉

花头鹦鹉(读音:huā tóu yīng wǔ)(学名:Psittacula roseata)是鹦鹉科、鹦鹉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主要生活于低山及平原地带以及特别是耕地周围的林木。[1]

§ 生物分布

花头鹦鹉

分布在尼泊尔、不丹、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广西、广东等地。[1]

§ 生物特征

花头鹦鹉花头鹦鹉全长35厘米左右。鸟体为绿色,头部粉红色,到了头部后方、颈部均变为蓝紫色;下巴下方延伸到脸颊下方,环绕整个颈部有著一条黑色的环状羽毛,并连接一条蓝绿色的条状羽毛;背部下方和翅膀内侧覆羽与为绿色,翅膀外侧的覆羽上有一块红棕色的羽毛;中间尾羽为蓝色,尖端浅黄,外侧覆羽黄绿色,尖端浅黄色;上鸟喙橙黄色,下鸟喙棕黑色,虹膜黄白色。母鸟头部为灰蓝色,翅膀外侧的红棕色羽毛区域比较小,上喙浅黄色,下喙灰白色。幼鸟头部为绿色,下巴部分经常带有灰色,上下鸟喙均为黄色。15个月大的公母幼鸟看起来都和母鸟一样,公鸟要到30个月才能长成和成鸟一样的羽色。

§ 生长习性

栖息

花头鹦鹉花头鹦鹉主要栖息于约1500米的森林地带、次要林区和部份被开垦过的地区、干燥以及潮湿的热带草原等地。尤其偏好在森林和农耕区的边界活动

平时他们习惯成对,或是组成至多15只的小群体四处游牧,游牧的地点完全视食物充足与否决定;偶尔会和同属中的胡须鹦鹉(Moustached Parakeet)、灰头鹦鹉(Slaty-headed Parakeet)、马拉巴鹦鹉(Malabar Parakeet)一起集结活动,有时会对农产品造成损害。飞行的时候会伴随相当尖锐的叫声,声音沙哑刺耳。[2]

饮食

花头鹦鹉主要以种子、水果、花朵、坚果、花粉、植物嫩芽和树叶嫩芽等为食;偶尔会前往农耕区觅食谷类作物。[3]

§ 生长繁殖

花头鹦鹉

花头鹦鹉在缅甸的繁殖季为3月到5月;人工豢养下的花头鹦鹉则每年4月会开始繁殖,如果照顾得宜,一年甚至可以繁殖两次,可以提供30*30*60公分的厚木巢箱。他们一次会产下4到5枚卵,孵化期23天,幼鸟羽毛长成约需7周,幼鸟在离巢後14天就可以独立。由于环颈鹦鹉类通常都是母鸟较为强势,和一般鹦鹉公鸟居于支配领导的地位恰恰相反,因此时常发生凶悍的母鸟咬伤甚至咬死公鸟的情形,饲主在配对的时候应该循序渐进,切勿贸然将两只不熟悉的鸟关入同笼,以免发生惨事。有时已经配对好的种鸟,母鸟也会忽然凶性大发,曾有母鸟在育雏中无端将公鸟咬死的情况发生,因此接近繁殖期饲主最好多加留意公母鸟互动情况,只要有互相攻击的情况就应该立刻隔离。

筑巢在树洞内,在繁殖前数星期公鸟会保护巢穴以防止一些竞争的对手如环颈鹦鹉(月轮)的入侵,繁殖季通常在12-4月间,在斯里兰卡有时在7-8月间,通常窝卵数为4至5颗;笼养的花头鹦鹉很安静,适合居家饲养,刚饲养时比较害羞,破坏力不强,它们对于过于潮湿、寒冷的环境敏感,刚引进时在适应期间其温度不宜低于摄氏20度,刚开始时对新食物适应情形较差,适应后宜提供各类蔬菜、水果、种子、谷物等食物。

花头鹦鹉的人工繁殖并不常见,然而也不是太困难,公鸟在求偶时会发出许多叫声,一窝约产4-6颗蛋,孵化期约19-21天,雏鸟在7星期大时羽毛长成。[2]

§ 物种保护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等级:二级

是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

§ 亚种

有一种已知亚种为Burmese Blossom-headed Parakeet(Psittacula r. juneae)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