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自身免疫性疾病 |
释义 | § 概述 自身免疫反应达到一定程度而导致的疾病。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是认识自身和识别异体,达到保护自身和排斥异体的目的。正常人体血清中可存在多种针对自身抗原的抗体,但它们的水平极低,不足以破坏自身成分,可清除衰老退变的自身组织,这就是自身免疫反应。当这种反应过强,导致严重组织损伤,表现出临床症状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 自身免疫过程通常通过盖尔及库姆斯二氏分型的Ⅲ型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自身组织(自身抗原)先刺激免疫系统导致自身抗体产生,此两者结合成免疫复合物,再引起组织损伤。自身免疫也可通过Ⅳ型变态反应机理,直接因淋巴细胞的激活而发生。 § 机理 关于自身免疫过程发生的机理,有多种学说: ①禁忌细胞系学说。身体中出现突变淋巴细胞,并由于某种刺激而增殖活跃起来。由于这种突变淋巴细胞系抗原结构上的异常,使它将正常的自身组织认为异体,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 ②隐蔽抗原学说。在胚胎的发育过程中,只有曾受淋巴网状系统检验的组织才被识别为自身组织,受到保护。有些器官和组织,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甲状腺、晶体、精子等,在胚胎期没有被免疫系统识别,因此不受保护,一旦因为感染、外伤等原因,这些组织的自身抗原释放入血液或淋巴液,就可刺激产生自身抗体,造成组织损伤。 ③自身变异学说。正常组织受物理、化学或生物性刺激而发生变异,被免疫系统识别为非自身组织而受到排斥。 ④免疫清除功能障碍学说。由于免疫缺陷,不能有效地清除突变的淋巴细胞或抗原,导致自身免疫过程。 ⑤交叉反应抗体学说。由于机体的某些组织成分与外界抗原具有相似的抗原性,当机体清除外界抗原时,同时损伤了这些具有相似抗原性的自身组织。 此外,自身免疫病的发生还与年龄、性别、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所以其机理可能是多方面的。 自身免疫病有多种类型。由于发病机理不清楚,诊断、防治都比较困难,需要结合多方面的资料综合考虑。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可归纳为以下4方面:①应用细胞毒制剂以破坏迅速增生的细胞系。②应用皮质类固醇以抑制自身免疫过程产生的病理刺激。③应用药物以拮抗自身免疫过程中释放出的药理活性物质的作用和造成的损害。④如果有可能除去产生自身抗原的病灶,则手术也可作为治疗自身免疫病的一个手段。 §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自从60年代初公认存着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来,现已确认属于这种类型的疾病有30余种,其分类方法主要有二。其一是按疾病累及的系统区分; 其二是按器官特异性分为两类 各系统自身免疫病 不同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病举例 结缔组织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 神经肌肉疾病 多发性硬化症、重症肌无力、脱髓鞘疾病 内分泌性疾病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萎缩、慢性甲状炎、青少年型糖尿病 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恶习性贫血与萎缩性胃炎 泌尿系统疾病 自身免疫性肾小球肾炎、肺肾出血性综合症 血液系统疾病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发性白细胞减少症 两类常见的自身免疫病及其相应的自身抗原 自身免疫病自身抗原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慢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球蛋白、微粒体、细胞膜表面抗原、第二胶质抗原(CA2)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甲状腺细胞表面TSH受体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萎缩( Addison病)肾上腺细胞 恶性贫血胃壁细胞、内因子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肠上皮细胞 男性自了性不育症精子 青少年型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胰岛细胞 伴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的胰岛素低抗型糖尿病胰岛素受体 重症肌无力乙酰胆碱受体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 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唾液腺管、细胞核、甲状腺球蛋白 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类风湿关节炎变性IgG 系统红斑狼疮核成分(DNA、DNA-核蛋白、RNA、Sm抗原)、红细胞、血小板、细胞浆成分(线粒体、微粒体)。 §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病的确切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免疫耐受的丢失 对特异性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的状态称免疫耐受。通常机体对自身抗原是耐受的,下列情况可导致失耐受: (1)抗原性质变异:机体对于原本耐受的自身抗原,由于物理、化学药物、微生物等因素的是影响而发生变性、降解,暴露了新的抗原决定簇。例如变性的γ-球蛋白因暴露新的抗原决定簇而获得抗原性,从而诱发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或通过修饰原本耐受抗原的截体部分,从而回避了TH细胞的耐受,导致免疫应答。这是由于大部分的自身抗原属于一种半抗原和载体的复合体,其中B细胞识别的是半抗原的决定簇,T细胞识别的是载体的决定簇,引起免疫应答时二种信号缺一不可,而一般机体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往往只是限于T细胞,如载体的抗原决定簇经过修饰,即可为T细胞识别,而具有对该抗原发生反应潜能的B细胞一旦获得TH的信号,就会分化、增殖,产生大量自身抗体。 (2)交叉免疫反应:与机体某些组织抗原成分相同的外来抗原称为共同抗原。由共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共同抗体,可与有关组织发生交叉免疫反应,引起免疫损伤。例如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细胞壁的M蛋白与人体心肌纤维的肌膜有共同抗原,链球菌感染后,抗链球菌抗体可与心肌纤维发生交叉反应,引起损害,导致风湿性心肌炎。 2.免疫反应调节异常 TH细胞和T抑制细胞(TS)对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调控作用十分重要,当Ts细胞功能过低或TH细胞功能过度时,则可有多量自身抗体形成。已知在NZB/WF1小鼠中随着鼠龄的增长Ts细胞明显减少,由于Ts细胞功能的过早降低,出现过量自身抗体,诱发与人类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3.遗传因素 自身免疫病与遗传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下列事实可说明这一情况:①很多自身免疫病如SL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均具有家族史。②有些自身免疫病与HLA抗原表达的类型有联系,例如人类强直性脊柱炎与HLA-B27关系密切,已有报道将HLA-B27基因转至大鼠,转基因大鼠即可诱发强直性脊柱炎。 4.病毒因素病毒与自身免疫病的关系已在小鼠的自发性自身免疫病中得到一些证明,例如NZB小鼠的多种组织中有C型病毒及其抗原的存在,在病变肾小球沉积的免疫复合物中也有此类抗原的存在。病毒诱发自身免疫病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是通过改变自身抗原载本的决定簇而回避了T细胞的耐受作用;也可能作为B细胞的佐剂(如EBV)促进自身抗体形成;或感染、灭活Ts细胞,使自身反应B细胞失去控制,产生大量自身抗体。此外,有些病毒基因可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从而引起体细胞变异(不能被识别)而引起自身免疫反应。 自身免疫性疾病往往具有以下共同特点:①患者有明显的家族倾向性,不少与HLA抗原尤其是与D/DR基因位点相关,女性多于男性;②血液中存在高滴度自身抗体和(或)能与自身组织成分起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③疾病常呈现反复发作和慢性迁延的过程;④病因大多不明,少数由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外伤(交感性眼炎)等所致;⑤可在实验动物中复制出类似人类自身免疫病的模型。[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