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虎丘 |
释义 | § 简介 虎丘山,位于苏州城西7公里,海拔34.3米,面积282.3亩。“虎丘”一名来历已近2500年,公元前496年吴王阖 虎丘闾犯破伤风死,葬于此山,入穴三日后有白虎蹲踞墓上,故名虎丘山。 虎丘山经历代名人在山上营造,规模宏大、日趋完美、亭台楼阁、园榭轩馆,耸金叠翠,虎丘山寺宇均沿山而筑,名冠吴中,甲于江南。虎丘山虽小,而幽美的景色却能与锦绣名山大川相媲美。游览虎丘,古人有“九宜”之说。即春、夏、秋、冬、风、雨、雪、晴、四时皆宜游览。虎丘山历有前山十八景,后山十八只之称。头山门、海涌桥、断梁殿是虎丘山的入门三景。登临虎丘山沿途可见“憨憨泉”,吴王阖闾得“干将”、莫邪”剑后试剑所致的“试剑石”、“真娘墓”、“千人石”、“剑池”、“二仙亭”、“点头石”等,每个景点都富含着美丽的传说。巍巍耸立天际的虎丘塔更有中国“比萨斜塔”的盛名。 虎丘山有着“前山美、后山幽”的说法,后山脚下清清河水环绕,河中水菱浮面、河旁古木参天,大量的古树名木,樟、杉、柏、松、银杏、玉兰长势茂盛。掩映在丛林中有分翠亭、玉兰山房;揽月榭等景点。“平坐游览遍天下,游之不厌惟虎丘”,就是人们对虎丘山最美好的赞叹。 § 典故传说 剑池虎丘的由來: 相传在2400年前的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楔李大战中,不慎受伤,不久就死去了,死后数日他儿子将他葬于虎丘,据说,葬后三日有一只白虎蹲在山上,所以把“海涌山”改名为虎丘山。 断梁殿: 所谓断梁,便是说有一根梁是断的,那么让我们抬起头来仔细看一下这座殿门的正梁,它不是用一根整木,而是分两段接合而成的,中间有明显的拼缝。在这里有一个传说,说是乾隆皇帝南巡时,下令修建虎丘庙门,时间非常的紧迫,准备上梁的时候,才发现原先准备作为大梁的大木料已经被作为顶梁锯成了两截。由于限期的临近,无法另外寻找到木料,老木匠赛鲁班得到艺人的指点,用此巧构终于如期的完工。乾隆皇帝非常的高兴。 憨憨泉: 相传梁代僧人的憨憨法师,是庙里的挑水和尚。自小患有眼疾,但是他耳朵灵心眼好,有一次他挑水经过这里,踩在了青苔上摔了一跤,他就想到是不是这个下面有泉水,于是他就在这里挖土寻找泉眼,村民们见他瞎折腾,就笑他傻,戏言道,“如果能挖出泉水,我就变成一只大青蛙守在这里。”话音刚落,地下就冒出一股清泉喷到了憨憨法师的脸上,顿时感到一阵清凉,他的双眼又重见了光明,这个时候,憨憨法师发现那个农夫果然是变成了一只青蛙,久久的守在了古井旁。 试剑石: 吴王阖闾为了争霸天下,抓来当时最有名的铸剑高手干将、莫邪夫妇,要求他们一百天内铸造出天下独一无二的宝剑,王命难为,干将夫妇来到苏州当时的相门外日夜不停的冶炼,现在贯穿苏州古城东西的大道,故称干将路,就是为了纪念他们。但三个月过去了,仍未如火纯青,紧要关头,莫邪跳入炉中,化作一缕青烟,终于铸成了干将、莫邪一对雌雄宝剑。干将按期来到了海涌山,将雌剑莫邪献给了吴王。吴王挥剑试刃,将身旁大石一劈为二,就是您看到的这块巨石了。但是吴王是个暴君,当他正想提剑杀死干将,以确保宝剑举世无双时,干将却早有准备,拔出雄剑干将,那把剑突然化为青龙,干将骑着龙直上云霄,成为了剑神。 正大门枕石: 据说苏州才子唐伯虎携秋香游虎丘,走累了,就枕靠着大石头休息,不知不觉就睡着。正巧呢,这天的另一个苏州才子祝枝山也来到虎丘,无意当中看到唐伯虎的这幅样子,就把他推醒,调侃了一番后,在石头上挥毫写下了“枕石”两字。唐祝两位由枕石想到枕头,由枕头想到夫妇同眠共枕,由此又联想到了生儿育女,就把小石头朝枕石抛去,如果小石子掉下来就会得女,如果小石子留在枕石上就将得子,结果是祝枝山先抛,石头滚了下来,后来祝夫人果然是生了个女儿。唐伯虎是后抛,石子是留住了,唐夫人也果然生了一个大胖小子。这两位才人的风流韵事很快被流传开来,好事之徒乃至寻常百姓也纷纷来此仿效。 孙武亭: 孙武初来吴国时,经伍子胥引见,以兵法十三篇觐见吴王阖闾,吴王看过兵法后非常高兴,命令他在后宫小试兵法,孙武把宫女分列两队,在千人石上进行操练,由阖闾的二名宠姬担任队长。可是宫女们视练兵为游戏,孙武重申军纪。第二次操练时,宫女依然我行我素,尤其是两位队长,嘻嘻哈哈,笑歌不停,孙武喝令执法官立即将两个队长斩首示众。吴王见孙武要斩两名宠妃,急忙派人前往上前阻止,但孙武毫不留情,他说,“我既受命为将,就要按军法办事,否则就是对大王的失职。”说完立刻派人将两名宠妃斩首,孙武继续操练,宫女们都迅速的站好队列,表情严肃、动作准确,吴王看后连连点头称好,成语“三令五申”就是出自此典故。 千人石: 关于千人石的传说有两种,一说是吴王夫差为先王阖闾治丧,在地宫内埋藏了3000宝剑和许多其它的财宝,为了保守秘密,夫差在石上杀害了上千名筑墓的工匠,故称千人石。第二种传说是近代的高僧,竺道生,人称生公,满腹经纶,悟性极高,但是他超前的观点未能被当时的寺庙住持所接纳,他只能在法堂之外讲经,没想到的是,巨石上却有千多人列坐听讲,所以千人石又叫千人坐,便是由此而来。 § 建筑特色 虎丘的建筑是虎丘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其类别多样,年代久远。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建筑风格与自 虎丘然景观协调。其形式有塔、殿、桥、亭、楼、阁、墓等;年代从五代延续至当代,呈现出宋、元、明、清、民国等建筑风格。1961年,国务院将苏州云岩寺塔包括云岩寺其他建筑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虎丘塔(云岩寺塔)现残高48米,为八角仿木结构楼阁式七层砖塔,是江南现存唯一始建于五代的多层建筑,腰檐、平座、勾栏等全用砖造,外檐斗拱用砖木混合结构。现塔顶轴心向北偏东倾斜约2.34米,据专家推测,因塔基岩在山斜坡上,填土厚薄不一,故塔未建成已向东北方倾斜,但斜而不倒屹立千年。二山门为元代建筑,其结构尚承袭了宋代建筑的特色。脊桁为两段圆木相接而成,故俗称“断梁殿”。其门扉、连楹、屋顶瓦饰及部分斗拱虽经后世修补,但仍保持了元代风格。 双井桥位于虎丘剑池上,建于南宋,为单孔拱桥,桥面由块大青石板铺就,高悬剑池上方十数米处,桥上有两个并列的圆孔,可以用吊桶向下提水,是虎丘著名的历史景观。塔影桥在山麓东南,横卧环山河上。建于清嘉庆年间。为单孔拱桥,由青石构建。吴王阖闾墓葬据史载在虎丘,历史上曾多次在剑池下发现“墓道入口”。明正德年间苏州大旱,王鏊、唐伯虎等名士在干涸的剑池底发现三角形的洞口,入内只见“垒石数层若横板而已”,遂在剑池东侧崖壁上刻有两篇纪事。1955年、1994年,虎丘管理部门在疏浚剑池淤泥时,均发现“墓道入口”,所见情况与明代唐伯虎等人记载一致。虎丘山上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拥翠山庄依山势形成独特的台地园格局;山东坡的万景山庄,是当代园林艺术与盆景艺术完美结合展示的典范。 § 景观 虎丘古迹很多,传说丰富,集林泉之致,丘豁之韵,堪称“吴中第一名胜”。虎丘的著名景观有:断梁殿、试剑 虎丘里的寺庙石、枕头石、真娘墓、千人石、剑池、天下第三泉、孙武亭、望苏台等。 入虎丘后,沿山路而上,一路可见著名的虎丘十八景。这些名胜古迹都有许多引人入胜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十八景中,首屈一指的是云岩寺塔,也就是虎丘塔。虎丘塔是建于宋代(961年)的平面八角砖塔,共7层,高47.5米。由于地基的原因,塔身自400年前就开始向西北方向倾斜。据初步测量,塔顶部中心点距中心垂直线偏离已达2.3米(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其塔顶偏离4.4米)。1956年在塔内发现大量文物,其中有越窑莲花碗罕见的艺术珍品。 在千人石正北石壁上,镌刻着四个大字:“虎丘剑池”。据说这四字出自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手笔。另有传说,现在的虎丘二字已非颜氏原书,而是后人补书刻上去的,所以在当地有“真剑池、假虎丘”的说法。所谓剑池是在崖壁下有一窄如长剑的水池。吴王阖闾墓可能在这里,相传当时曾以鱼肠剑和其他宝剑3千为吴王殉葬,故名剑池。 山上有一石井,传为唐代 陆羽所挖,称为“陆羽井”。陆羽是我国第一部茶书---- 《茶经》的作者。据《苏州府志》记载,陆羽曾长期寓居虎丘,一边研究茶叶,一边著作《茶经》。他发现虎丘山泉甘甜可口,评为“天下第五泉”。 § 虎丘云岩寺塔 虎丘虎丘塔又称云岩寺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九年(601),初建成木塔,后毁。现存的虎丘塔建于后周乾佑八年至宋建隆二年(959—961)。塔系平面八角形,七级。原来的塔顶毁于雷击。1956年重修时,在第三层夹层内发现石函、经箱、铜佛、铜镜、越窑青瓷莲花碗等大批珍贵文物。虎丘塔现高47.5米,塔身全为砖砌,重6000多吨。据记载,由于地基原因,自明代(1368一1644)起,虎丘塔就向西北倾斜,塔顶中心偏离底层中心2.3米,斜度2゜40’,被称之“东方比萨斜塔”。1956年,苏州市政府邀请古建筑专家采用铁箍灌浆办法,加固修整,终于保住了这座亩塔。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春秋时吴王阖闾在此修城建都,死后墓地即在虎丘。而后秦始皇曾登丘览胜;西楚霸王项羽又在此率8000子弟起兵反秦;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曾凿山引水,并修七里堤,使虎丘景致更为秀美。宋代诗人苏轼曾经说过:“到苏州而不游虎丘,诚为憾事。” 虎丘,风景幽奇,风光如画,已有二千四百多年历史。 《吴地记》曰:“山绝崖纵壑,茂林深篁,为江左丘壑之表”。宋朱长文 《虎丘山有三绝》 为:“望山之形,不越岗陵,而登之者,风见层峰峭壁,势足千仞,一绝也;近邻郛郭,矗起原隰,旁无连续,万景都会,四边穹窿,北垣海虞,震泽沧州,云气出没,廓然四顾,指掌千里,二绝也;剑池泓淳,彻海浸云,不盈不虚,终古湛湛,三绝也”。明代可流芳《虎丘有九宜》是“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所以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雨雪,各有致趣。 虎丘塔是云岩寺的塔,称云岩寺塔。该塔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六年(959年),建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据地方志记载,隋文帝就曾在此建塔,但那是座木塔,现虎丘塔即在木塔原址上建筑的。塔身平面呈八角形,高7层,砖身木檐。由于从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灾,因而顶部和木檐都遭到了毁坏。原来的高度已无法知道,现存的塔身高47.5米。现在看到的虎丘塔已是座斜塔,据初步测量,塔顶部中心点距塔中心垂直线已达2.34米,斜度为2.48度。 虎丘塔已有1000多年历史,今天,这座耸立于虎丘的山巅的千年古塔,已成为古城苏州的标志。 § 虎丘剑池 苏州虎丘最神秘、最吸引人的古迹是剑池。从千人石上朝北望去,“别有洞天”圆洞门旁有“虎丘剑池”四个大字,每个字的笔画都有三尺来长,笔力遒劲。据《山志》等书记载,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后因年久,石面经风霜剥蚀,“虎丘”两字断落湮没。在明代万历年间,由一个名叫章仲玉的苏州刻石名家照原样钩摹重 虎丘刻。所以在苏州有“假虎丘真剑池”的谚语。也有人说这句话是指阖闾之墓的秘密。 进入“别有洞天”圆洞门,顿觉“池暗生寒气”、“空山剑气深”,气象为之一变。举目便见两片陡峭的石崖拔地而起,锁住了一池绿水。池形狭长,南稍宽而北微窄,模样颇像一口平放着的宝剑,当阳光斜射水面时,给人以寒光闪闪的感觉,即便是炎夏也会觉得凉飕飕的。水中照出一道石桥的影子。抬头望去,拱形的石桥高高地飞悬在半空,此情此景显得十分奇险。石壁上长满苔藓,藤萝野花又像飘带一样倒挂下来。透过高耸的岩壁仰望塔顶,有如临深渊之感。这就是名闻中外的古剑池遗址。 剑池广约六十多步,深约二丈,终年不干,清澈见底,可以汲饮。唐代李秀卿曾品为“天下第五泉”。据方志记载,剑池下面是吴王阖闾埋葬的地方。之所以名为剑池,据说还因入葬时把他生前喜爱的“专诸”、“鱼肠”等三千宝剑作为殉葬品,同时埋在他的墓里。但《元和郡县志》却记载:“秦皇凿山以求珍异,莫知所在;孙权穿之亦无所得,其凿处遂成深涧。”后来演变而为剑池。总之,剑池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吴王墓是否在剑池下面。说法颇多,莫衷一是。 1955年整修虎丘,疏浚剑池。当时曾刷洗苔藓,核实剑池东侧岩壁上确有明代长洲、吴县、昆山三县令吾翕等人以及唐寅、王鏊等人的石刻记事两方,载有明正德七年(1512年)剑池水干,于池底发现吴王墓门的简单情况。后来又戽干池水,出清污泥,又见剑池两壁自上到底切削平整,池底也很平坦,没有高低欹斜现象,显然是由人工开山劈石所凿成。池南有土坝一个,与石壁三面相连,面积约四只八仙桌大小,低于平时水面三尺,是人工筑成用作蓄水的。由于池北最狭处,发现一个洞穴和向北延伸约一丈多长的隧道,可容身材魁梧的人单独出入,举手可摸到顶,从上到下方正笔直。不难推断,也是人工开凿而成。尽头处为一喇叭口,前有一米多隙地,可容四人并立,而无回旋余地。前面有用麻砾石人工琢成的长方石板四块,一块平铺土中作底座,三块横砌叠放着,好似一大碑石。每块石板的面积约二尺半高,三尺多宽。第一块已脱位,斜倚在第二块上。第二块石板门的石质不同于虎丘本山的火成岩,表面平整。由于长期受池水侵蚀,显露出横斜稀疏的石筋。根据形制分析,这是一种洞室墓的墓门。剑池是竖穴,南北向,池底的石穴是通路,这和春秋战国时代的墓制形式是完全相符的。据记载,“阖闾之葬,穿土为山,积壤为丘,发五郡之士十万人,共治千里,使象运土凿池,四周广六十里,水深一丈……倾水银为池六尺,黄金珍玉为凫雁。”这样夸大的描写,虽然不一定可信,但作为春秋末年五霸之一的吴王之墓,建筑规模肯定很大,墓室设计也必然会相当精密和隐蔽。从虎丘后山由泥土堆成和上述种种迹象分析,剑池很可能是为了掩护呈王墓而设计开凿的。墓门后面也很可能存在某种秘密。但是吴王墓是否即在其中,在未经考古发掘证实之前,尚是千古之谜。 § 宗教文化 自东晋王珣、王珉舍宅为寺,佛教文化绵延千年。东晋著名高僧竺道生(355—434年)在北方传播“一阐提人皆得成佛”,遭到摈遣后来到虎丘继续弘法,他提出了“顿悟成佛”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学说,在中国佛教 虎丘发展史上是一次突破。至今,虎丘山上还留有遗迹。南朝陈代和隋仁寿元年(601),山寺始建佛塔。此后,虎丘山寺更发展为一座规模宏伟的著名佛寺。唐初,为避太祖李虎讳,改名“武丘报恩寺”。南宋时,高僧绍隆在虎丘山寺创禅宗临济宗“虎丘派”学说,绍隆因此被后人尊为临济十二祖,其影响至今不衰,日本禅宗四十六派中,出于绍隆流派的有三十六派。元、明、清各代,虎丘山寺屡有兴建,香火鼎盛,名播远扬,是吴地重要的佛教圣地。今“虎丘禅寺”匾额为清康熙皇帝御题。虎丘还有多处道教遗存,历史上形成了前佛后道的格局,在后山构成了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到小武当、中和桥、石牌坊、真武殿、玉皇殿一组系列道观建筑。清嘉庆年间所建“二仙亭”内,勒有记载道教名人吕洞宾和陈抟在虎丘相遇对弈的石碑。养鹤涧因“清远道士养鹤于此”而得名。这里山石层叠,流瀑悬崖,显示出道家崇尚的清远意境。 虎丘山是中生代火山爆发后的残存,曾为海中一小岛,古称“海涌山”。自春秋起,经东晋、唐、宋、元、明、清历代经营,留下了许多胜迹,成为苏州历史发展的缩影和吴文化中的瑰宝。据后汉《越绝书》记载,春秋吴国时期,吴王夫差葬父阖闾于此,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得名虎丘。东晋时,司徒王珣和其弟王珉分别建宅于虎丘,后舍宅为寺,名虎丘山东、西寺。东晋高僧竺道生、梁代憨憨尊者都曾在寺中讲经和生活,并留下生公讲台、憨憨泉、千人坐等古迹及相关传说。唐代,为避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名讳,虎丘一度改名武丘,寺名亦易为武丘报恩寺,仍分东西两寺。宝历元年(825),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在山前开河筑堤,引运河水至阊门,并于堤上栽桃柳两千株,人称七里山塘“白公堤”。同时,又绕山凿溪,引水环山,使得虎丘山水相映、水陆交通方便。此后至民国的1100多年间,山塘成为连结阊门与虎丘的唯一纽带。五代十国,吴越国钱氏治理苏州数十年,大事修建佛寺,构筑园林。据记载,虎丘的寺院和胜迹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修缮和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虎丘现有的佛塔就是后周显德六年(959)至北宋建隆二年(961)吴越国时期所筑。北宋时期,虎丘佛教极为兴盛,知州魏庠奏改寺名为“云岩禅寺”,塔即称“云岩寺塔”。南宋绍兴初(约1131),高僧绍隆到虎丘讲经,一时众僧云集,声名大振,遂形成禅宗临济宗的一个派别“虎丘派”。当时东南大丛林号“五山十刹”者,虎丘居其一。元至正四年(1341),山寺重加修复,新建有“断梁殿”之称的二山门。 明代时,虎丘建筑多次修缮。苏州知府况钟曾捐助俸禄修缮寺庙,苏州官民纷纷响应。此时虎丘一带还是重要商埠,园圃花市,极其繁盛。清代,康熙六次、乾隆三次巡游,虎丘出现了又一兴盛时期。山上增建了多处建筑。康熙四十六年(1707),御笔亲题“虎阜禅寺”匾额。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自天京(南京)东下苏州,清军一把大火将苏州阊门一带化为废墟,殃及虎丘。1863年,虎丘又成为太平军苏城保卫战的西北前哨阵地,曾在附近修筑防御工事。除云岩塔及二山门——断梁殿之外,古建筑大多毁坏。光绪十年(1884),状元洪钧、词人郑文焯等集资于憨憨泉坡地依山势创建拥翠山庄。1918年,吴中名士金松岑、费仲深、汪鼎丞等募建冷香阁于拥翠山庄北,于阁旁植红绿梅数百株,成为品茗赏梅胜地。此后十余年,又陆续重修了头山门、石观音殿、申公祠、三泉亭、致爽阁、可中亭诸胜。20世纪50年代起,管理部门对虎丘和周围自然、人文环境进行了全面的保护、维修。经半个多世纪的精心管理和建设,虎丘独特的自然文化环境保护完好。 § 士大夫文化 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参与了虎丘的修缮和文化活动。 如晋代顾恺之,六朝顾野王,唐代颜真卿、李白、白居易、韦应物、刘禹锡、陆龟蒙、皮日休,宋代苏轼、米 虎丘芾、绍隆,元代赵孟頫、倪瓚,明代王鏊、沈周、文徵明、唐寅、张岱、袁宏道,清代吴伟业、朱彝尊、洪钧、陆润庠等。王珣、王珉兄弟在虎丘营造别业又舍宅为寺,使虎丘成为江南士大夫文化的土壤;唐代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三位曾任苏州刺史的大诗人,都对虎丘情有独钟并留下诗文,白居易为方便民众往来虎丘,组织开掘山塘河;东晋大画家顾恺之说虎丘是“含真藏古”;南朝顾野王赞虎丘是“抑巨丽之名山,信大吴之胜壤”;唐代李阳冰以篆体书题写了“生公讲台”;著名的文学作品《三言二拍》、《红楼梦》、《儒林外史》都写到虎丘,《红楼梦》中的薛蟠泥塑小像产自虎丘;在苏州的地方戏和弹词《三笑》、《玉蜻蜓》等剧(曲)目中,更是一再以虎丘为人物活动的舞台。当代大作家陆文夫的成名作《小巷深处》中男女主人公的第一次相见也安排在了虎丘山上,园艺大师周瘦鹃也写有《访古虎丘山》游记散文。 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从明代起,文人墨客往往在三月三聚会虎丘,效仿晋人兰亭聚会修禊,吟诗作画,留下“丘壑诗情远,莺花客梦醒”等美妙佳句。1924年和1936年,黄宾虹、张善孖、张大千在参加雅集后,曾先后作过虎丘雅集图,现已成为苏州市图书馆的珍贵收藏品。 在虎丘西南山麓有“虎丘十景”之一的西溪环翠,系唐代诗人陆龟蒙四十三世孙陆肇域在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所建,1860年毁于兵火。2003年6月重建。北宋理学家尹和靖寓居于虎丘后山。旧有三畏斋、尹和靖读书台,书台松影是“虎丘十景”之一,2004年重新修复。 明万历年间,长洲知县江盈科在平远堂旧址建五贤祠,纪念唐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三位苏州刺史和宋长洲令王禹偁及晚年常来苏州的苏轼。明正德七年(1512)正月,苏州大旱,唐寅和辞官归隐的大学士王鏊霞到干涸的剑池池底,发现阖闾墓门,官府要员也赶来查勘未果,在东侧崖壁留下两篇纪事。一为明正德七年长洲令吾翕等探墓的题记;一为同年正月十四日,唐寅、王鏊等人目睹阖闾墓门的经过,事后,王鏊写有《吊阖闾赋》,文徵明也赋诗一首记述此事。 清光绪十年(1884)春,邑人朱修庭与僧人云闲在虎丘寻得古憨憨泉,状元洪钧、词人郑文焯、文人彭南屏和文小坡,感于此泉水质优良,倡议于泉旁建拥翠山庄,光绪十一年(1885)正月正式落成。 民国7年(1918),著名学者金松岑与费仲深等文化名人联合发起集资,在拥翠山庄北、第三泉(陆羽井)南侧高地,植梅建阁,建造冷香阁。 § 虎丘帝王文化 虎丘自二千五百年前吴王阖闾的墓宫深埋剑池之下,就注定了这块胜壤和帝王的不解之缘。秦始皇、孙权赶来探墓寻剑;宋真帝御赐三百卷文经副本;清康熙、乾隆曾六次游历……他们为虎丘谱写了一篇篇辉煌的页章。特别是康熙帝的驾临,使虎丘呈现难得的轰动场面。 康熙驾临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10月27日下午,苏城的百姓云聚虎丘,手奉燃香跪拜于地,把阊门至虎丘山下的大街小巷,拥挤得水泄不通。这时,在阊门前,一气度不凡的人跨出龙轿,骑上骏马,沿山塘向西行来,他就是当朝的康熙皇帝玄烨,他一边向虎丘款款而行,一边频频向人们挥手致意,遇见手执拐杖的老人,还上前慰问一下。一时欢呼声如雷响起,一片沸腾。康熙帝至山塘,又从山塘河乘画舫来到虎丘门前,山上住持早已带领寺僧在门前恭侯。康熙步入山门,由五十三参登上大雄宝殿,行完佛礼,来到平远堂。住持和尚献上茶,然后,来自印度国的僧人走出拜迎,皇上均给予赏赐。康熙帝对虎丘的奇峰怪石、名胜古迹兴趣浓厚,不断提出问题。在虎丘塔前,康熙问:“塔建自何年?”陪同的僧人奏答:“建于隋仁寿元年。”在千顷云旧址,康熙问:“何名千顷?”僧答:“向有西轩三楹,一望烟云无际,故名。”至双井桥,康熙问:“剑池为何用‘剑’字?”僧以吴王宝剑藏于池下的典故对答。来到悟石轩,康熙居高俯视千人石,问:“可坐得千人?”僧奏:“‘怪石千人坐,灵池一剑沉。’前人诗句这么说。”康熙见千人石上立满的人群,说:“如此人多,万人也容得。”康熙又问了可中亭、点头石的由来,僧以生公说法的典故奏答。康熙帝一番游历后,兴致未尽,天已渐渐地降下薄暮,虎丘遍山亮起了灯火,奏起了乐曲,一时如琼岛玉宇、蓬莱仙境。皇上面露悦色,命登舟回銮。 感戴皇恩 康熙帝第一次游览虎丘,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五年后,即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他又将下江南,准备再游虎丘。来之前,下了一道谕旨“将江南积年民欠一应地丁、钱粮、课税与蠲除。”江南百姓被免税后,无不欢欣鼓舞。苏城官民为感激康熙帝的厚恩,纷纷捐资,将虎丘修葺一新,以恭候大驾。修葺后的虎丘,在悟石轩处新建了万岁楼,楼高三丈六尺,重檐复角,临千人石的南面开启轩窗,两旁分列画栏,楼上则朱栏四围,方棂三面,上悬“万岁楼”金匾,中立御碑一座,高一丈九尺八寸,碑座雕龙,上刻康熙免税谕文。整个楼阁极辉煌宏丽之致,楼前置玲珑峰石,植松柏数十株,间种梅竹、花卉,与碑楼金碧掩映。从剑池设石级蜿蜒而至楼阁,东、西各树红门相通,仿佛瀛台规制。原悟石轩移至万岁楼旁,生公楼、小华胥皆改建于观音殿旁。在剑池之上凭虚驾空建得泉楼。白莲池、剑池均疏浚一清。生公讲台、可中亭、双井桥等修葺得规整如新。一时虎丘山上厅台楼阁参差,回廊曲涧幽深,泉水溪流清涟。以众星拱月之形,将万岁楼衬托得更加辉煌绚丽。这天,康熙皇帝驾临虎丘,看到虎丘新景旧迹,一派生机,天颜喜动。当他看到瑰丽夺目的万岁楼,问:“是谁建造?”僧回奏:“是阖郡乡官捐资,万民助力造成。”随手奉上碑文,皇上边看边点头,许久才离去。康熙帝怀着喜悦的心情,登平远堂放目远望郊外青山,凭雪浪轩俯看剑池,临石阶抚梅细赏。此时,苏州和松江的地方官刘廷东、刘三才乘皇帝有兴,赶紧上奏:“圣谕亲览民情,钦遵上达天听。”皇上驻足垂问,两官回奏:“苏州松江两地的欠粮,是明太祖恨百姓帮助张士诚抗师固守城池,而加罚重粮,叩求圣恩酌减。”皇上听完,命侍卫收进税据,问“现今钱粮蠲免,百姓欢乐否?”官士奏答:“皇恩浩荡,百姓再生。”于是,全体官民、住山僧人跪拜满地,俯伏欢呼“万岁”,送康熙皇帝登舟入城。 御笔生辉 康熙帝在这两次游历后,又四次来游。最后一次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还在山上行宫住了一夜。他熟悉虎丘、理解虎丘、钟情虎丘,激发出满怀的诗兴豪情:他为虎丘山寺题写雅名“虎阜禅寺”。从此虎丘寺改称虎阜禅寺,金匾至今高悬于头山门。“路接天阊”为虎丘以山塘直通古城阊门而题,当年挂于二山门。“香界连云”、“仙镜澄辉”、“云光台”、“青云境”、“天光云影”均为当时的大小佛殿所题康熙帝看到虎丘远处山色迷人、近处林茂馆多,白公堤柳色映照,欣然书联“山光茂苑来书几;柳色金阊入画图”。他倚窗俯视,看到近流远波,其上还浮着画船,便提笔写道“花棹浑疑浮碧汉;倚窗常似俯清流”。他见虎丘云烟缭绕,台榭高筑,挥笔写道“烟霞常护林峦胜;台榭高临水石佳”。楹联由现代人钱大礼书,挂于悟石轩。他凭高远眺,郊外青山如画,夜晚月影照帘,挥写“四面岚光俱入座;一轮蟾影恰当帘”此联现由当代苏州书画家谢孝思书,挂于平远堂.他面对虎丘的苍松翠竹、云气岚光,挥写“松声竹韵清琴塌;云气岚光润笔床”。他有感于周围波光映月、山色秀美,又书“波光先得月,山秀自生云”。此对现由当代书法家沈迈士书,挂于千顷云阁。……当年,康熙帝书写的匾额对联,高悬在虎丘的殿堂楼阁,使虎丘的山光水色在帝王的幽思豪情中升华,生发出灿烂夺目的光辉。 § 虎丘特产 洞庭“碧螺春”茶蜚声中外,但不知“虎丘茶”早已著名。据《虎丘志》载:“虎丘茶色如玉,味如兰,宋人呼为白云茶,号称珍品”。 虎丘茶是以寺园为中心的小块茶园。茶园位于离剑池不远的虎皇西部虎丘持附近,由野生茶改植,园地很小,茶园由虎丘寺僧管理所有。由于品质精良,至宋代已相当有名。这种茶很是奇特,茶微带黑,不甚苍翠,有类似白茶的特性,疑是古代白茶的一种。茶汤色白如玉,然而清香可口,酷似豌豆香。《茶解》对虎丘茶的评介是:“茶色白,味甘鲜,香气扑鼻,乃为精品。茶之精者,淡亦白,浓亦白,初泼白,久贮亦白,味甘色白,其香自溢,三者得,则具得也”。 由于虎丘茶的特殊品质,至明代已发展为名冠天下的茶种,引起了官绅的垂涎与竞相掠夺,正如屠隆(1590年)《茶说》所述:“虎丘,最号精绝,为天下冠。惜不多产,皆为豪右所据,寂莫山家,无繇获购矣”。 据载,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有个大臣按临苏州,强索虎丘白茶,寺僧无茶可献,竞遭刑辱,住持僧愤而砍树刨根,以死相抗。若干年后,虽然有位虎丘持的大方和尚到徽州休宁采了茶种回来培植,按照传统方法培植出新一代虎丘茶,不过也没有流传很久。近据虎丘老人讲:此茶近二百年来早已失种。 清代文学家尤侗,曾写有《试虎丘茶》诗:“虎丘之茶,名甲天下,官锁茶园,食之者寡,更有窃者。竹炉活火,炭无烟烬,松院匡床,器悉陶瓦,佥曰鲧哉,吾与点也”。此诗是用吴语来谐音达意。“鲧”,大禹之父,“点”,孔子弟子曾。“鲧哉”,谐吴音“(水)开了”;“点”,即沏茶,意思是说:“我来帮吾笃泡茶嘘!” § 虎丘门票 虎丘门票60元,网上订票50元,无须手续费,无须先付款。[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