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皇明四朝成仁录 |
释义 | § 皇明四朝成仁录 清屈大均撰。 屈大均(公元1630—1696年),初名绍翁,字翁山,又字介子,号菜圃,广东番禺人。他是清初著名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同时他的词、文也都很有名,著有《广东新语》、《翁山易外》、《皇明四朝成仁录》、《翁山文外》、《翁山诗外》等作品。 屈大均生于明末清初的更替时代,是一位富有民族气节的志士,具有浓厚的反清思想。清军入关以后,发布剃发令,屈大均坚决反对,并就此写了《藏发冢铭》、《长发乞人赞》、《秃颂》、《藏发赋》等,并参加过抗清斗争,曾向南明永历帝上过“中兴”之策。清军破广州后,屈大均遁入空门,名其所为“死庵”。后又奔走大江南北,结交志士,留意山川险阻,志在恢复。不久后又弃佛归儒。他在会稽的时候,与魏耕关系很好,又在陕西等地交接了顾炎武、李因笃等明遗民,共同商讨反清复明大计。魏耕曾通消息与郑成功,引导郑成功、张煌言举兵收复江南二十四县,屈大均也参与了此事,事泄遂避居桐庐。吴三桂反,屈大均又曾一度参加吴部,从其军于湖南,很快因为政见不合又离去。三藩之乱平定后的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屈大均返回故乡隐居,专心著书,述作甚富。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病卒。 屈大均诗文中“悖逆之词”甚多,其“不平之气”现于言外,但屈氏生前却并未因文字而坐罪,直到三十多年后,屈氏诗文案才发,屈大均的子孙们承担了这次文字之祸。这是因为清朝的文字狱在雍正、乾隆时期有了更大的发展。顺治、康熙年间,文网初织,文字之禁尚宽,虽然发生了庄氏明史、戴名世《南山集》等几桩大案,但总的来说还是个别现象,文字之狱尚未成为思想文化统治领域内的主流,清廷对汉族知识分子基本采取的还是怀柔宽和政策。到了雍正、乾隆两朝,清廷大力强化对思想意识形态的控制,文字狱层出不穷,使人们战战兢兢,动辄得罪。特别是乾隆皇帝,对文字的苛求达到了极端的程度,既使是精神失常的疯人,也照样斩决,其亲朋皆连坐。 屈大均的著作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查获出来,并且先后惊动了雍正、乾隆两朝皇帝。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十月,署广东巡抚傅泰读新近颁发的《大义觉迷录》,发现其中曾静之徒张熙的供词说到屈大均文集议论与逆书相合等语,于是赶紧到书坊中购买了屈大均著的《翁山文外》、《翁山诗外》、《翁山文钞》等书,经他检阅,发现这些书内“多有悖逆之词,隐藏抑郁不平之气,又将前朝称呼之处俱抬空一字”,于是傅泰观览之际“不胜骇愕发指”。这时屈大均已经死了三十多年,于是他就和布政使王俊密商拘捕审讯屈大均的儿子、惠来县学教谕屈明洪。恰在此时,屈明洪带着他父亲遗留的诗文和刊板前来投监自首。原来屈明洪也是在宣读《大义觉迷录》时,发现自己父亲屈翁山被牵连其中,于是赶紧到广州省布政司缴印,又到广州府投监,并且供认“伊父屈翁山向犯滔天大罪,著作悖逆文词,止因父死时年幼无知,存留诗文及刊板在家,未曾察阅。 今任教喻,奉到颁赐《大义觉迷录》,宣读之际,知有屈温山姓名,与父屈翁山声音仿佛,随检查伊父所著诗文,始知伊父乱纪悖常,竟亲自投首投监,请正典刑。”广东巡抚傅泰一面对屈明洪严加审讯,一面将案情密奏皇帝。傅泰审结上报后,刑部议请照大逆律将屈大均戮尸枭示,亲属照例缘坐。雍正降旨令将屈大均的书及刊板概行销毁,对屈明洪则因清律有“自首减等”的条款,免去死罪,可减等论处,刑部于是又判决将屈大均免其М尸枭示,子孙亲属流放福建,诗文毁禁。到了乾隆三十七年,清廷下令设置四库全书馆,并发出了在全国大规模征集遗书的上谕,命将征集到的书籍严格审查。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乾隆再次发出了令各省督抚采访遗书的上谕,并明白表示了“寓禁于征”的用意,“或有违碍字句潜匿流传,即可乘此查缴。” 在广东省,屈大均遗著成为查缴的重点。南海县知县常德、番禺县知县张天植在一个名叫潘明的书铺中查出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一部、《岭南三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合刻诗集》板片二份及刷印成的书十部。番禹县童生沈士成缴出屈大均著《翁山诗外》一种。番禺知县又密令县衙门礼房书办简上在屈大均子孙中细查。简上在屈大均的族曾孙屈稔浈处找到三本《翁山文外》,后又在屈稔浈族兄屈昭泗家查出四本。于是这两人随即被逮捕。案子很快报到了督、抚衙门。 两广总督李侍尧、广东巡抚德保亲自主持审讯,认为潘明是个没有知识的书商,童生沈士成是自行缴出,都可以根据查缴遗书的谕旨“免其治罪”;但屈稔浈、屈昭泗是“逆犯”屈大均遗族,竟敢私藏“逆书”,且“屈大均大肆其狂吠,罪恶昭彰,稍有人心,皆知切齿,非寻常字句违碍可比”,因此应该比照大逆子孙及同居之人皆斩律,将屈大均的子孙及收藏逆书的屈稔浈、屈昭泗等皆斩决。乾隆见到奏折后,认为如此处置不妥,决定“将屈稔浈、屈昭泗免其治罪,止将其书销毁。”乾隆还专门为这事发了一道上谕,说明逆犯屈大均的子孙都是官府查出之人,尚且不治其罪,更何况自行呈献之人呢?命令各省督抚遍行晓喻,“如有收藏违碍之书,即早交出,免其治罪”。 后来乾隆又翻阅屈大均诗文,看到其中有“雨花台葬衣冠”之句,不觉大怒,认为“此等悖逆遗秽,岂可任其留存?”立即密令两江总督高晋确访其处,将其销毁。高晋接到乾隆密旨,即派南京大小官员到雨花台以“购访碑版”的名义进行秘密查寻,未得确处。于是高晋又亲赴雨花台,仍然未能找到,只好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大骂屈大均“形踪诡秘,居心叵测”,所谓衣冠冢或许被雷火轰击除根,或许被犬豕躏蹂灰飞影灭,又或许“此等狡狯之徒,掉弄笔墨,伪饰虚词,均未可定”。乾隆无奈,只好说:“既无其事,可以已耳。”这件事方才作罢,但屈大均的一切著作,包括《皇明四朝成仁录》,均被列为禁书。 § 相关条目 《皇明四朝成仁录》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明末崇祯、弘光、隆武、永历四朝的人物事迹,这些人物或是镇压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军的官员,或是抗击清兵的将士。一方面屈大均从封建士大夫的立场出发,斥责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为流贼,记载并赞扬了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死去的明朝官吏,暴露了屈氏的阶级本性。另一方面,屈大均又是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志士,他怀着强烈的民族情绪,反对清廷的残暴罪行,热情歌颂了在抗击清兵南下时死难的将士和百姓。 屈大均入清后,保持民族气节,一直未在清政府为官。他的坚贞不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思想,在《皇明四朝成仁录》一书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书中称明朝为“吾朝”,又避明末帝王名讳,如“校”作“较”,“检”作“简”,“松”作“嵩”,“常”作“尝”等;又称满族或蒙古八旗为“夷”、“虏”,对清王朝的诋斥毫不隐讳,表明了他以明遗民自居,不愿屈仕清廷的态度。书中对抗清义军的记载生动而深刻。例如卷六《江阴起义诸臣传》中记载江阴典史阎应元等以江阴孤城抗击清兵,杀敌数千而“城守八旬”,“时有榜于城门者曰:三个月戴发守城,存明朝十七代人物;八万众同心出阵,战江阴四万里山河。’嗟乎!江阴亦荣矣哉。” 同卷《吴江起义传》记载了吴易、徐尔谷、杨廷枢、吕宣忠、夏完淳等“大明义士”为国捐躯之事。其中吴易“被执,为绝命词七章,死之,合门殉矣。”徐尔谷“从易起兵,被执不屈死,有诗云:‘太湖遥望水汪洋,楼橹帆樯旧战场,闻说杨生能殉义,愿为后死姓名香’。”吕宣忠“从吴易起兵,……(被执)慷慨骂敌,敌捶其膝至碎,不跪。……临命过市,大呼曰:‘今日乃大明义士报国之日,诸君何不来观!’时年才十六。”这些描写都极富感情色彩,细节描写也极其动人心魄,充分流露了作者对这些爱国人物的敬仰赞美之情。《皇明四朝成仁录》中还记载了一些虽未上战场杀敌,但仍能以死殉国的明朝大臣的事迹。如卷七《使臣死事传》,详细记载大臣左懋第、陈用极出使清营,见清摄政王而不屈,宁死不拜。二人被扣留,面对清兵的淫威,陈用极说“三尺童子,羞拜大羊。” 清廷又用拜爵封王来作诱饵,劝其投降,左懋第说:“宁为大明鬼,不作匈奴王。”这些言语都生动刻画了左、陈二人宁死不屈、高风亮节的英勇事迹。除了这些将官大臣之外,卷十二《杂流死义传》中又记载了数十位名不见经传的社会下层人物,如“细柳营瓦匠”、“画网中先生”、“总兵家丁”、“桐乡村人”、“百川桥乞儿”等等。其中“总兵家丁”记载河南副总兵丁启光降敌,其家丁拉住他的马头极力劝阻,但丁启光执意不听,家丁耻降清兵,遂投水而死。“百川桥乞儿”记“弘光元年五月十一日,车驾出狩,有乞儿题诗百川桥上曰:‘三百年米养士朝,如何文武尽奔逃。纲常留在卑田院,乞丐羞存命一条。’遂自缢死。”在屈大均的笔下,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都能晓明民族大义,宁死不降清朝,与那些奔逃、乞降的达官贵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屈大均还模仿《史记》“太史公曰”的形式,常常在文章的结尾处附上“屈大均曰”的评论。如卷四《西宁死事传》,记载孔子后裔“云忠节传”,文末又加“屈大均曰:……崇祯间有三叛臣,其首恶为孔有德。……国变后道经曲阜,欲入谒先圣庙林,孔氏宗人阖门弗纳,且叱其冒称圣裔。呜呼!是真能知先人《春秋》之旨者哉!”在这里屈大均赞扬了曲阜孔氏宗人能晓大义,痛斥降清的明将孔有德为“首恶”。又如卷六《吴江起义传》文末的评论则称颂抗清的少年英雄吕宣忠与夏完淳:“二子以成童之年而能慷慨赴义,誓死相从,吴公以之不孤,江南因之有气。何必老成,一殇子胜于彭■多矣。庄生云:‘寿则多辱。’彼老彭,商贤大夫也,商之亡入周,为柱下史,牧野之变不能抗节而死,与于三仁,享年八百,亦与蜉蚁何异哉!” 这段评论赞美了少年时即杀身成仁的吕宣忠、夏完淳,并用商周时期活了八百岁的彭■作对比,说明了人之死或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的道理。《皇明四朝成仁录》卷一至五记崇祯朝人物,卷六、七记弘光朝人物,卷八、九记隆武朝人物,卷十至十二记永历朝人物,其中主要为抗清殉国的志士仁人。他写这些人物的目的在卷八《广东州县起义传》后的评论中说得清清楚楚:“我粤忠义之士一盛于宋,再盛于明,事虽不成,亦足以折强敌之气而伸华夏之威。……事不必成,功不必就,而已可传不朽矣!是故凡起兵者得死其所,我皆著之于篇。”正是怀着这个明确的创作目的,屈大均多方搜求明末死难之士的事迹传闻,并且不局限于一般正史中所载的王候将相,对于那些虽然社会地位低下、但具有忠贞气节的平民百姓,屈大均也在《皇明四朝成仁录》中一一录出,并加以热情歌颂,反映了屈大均进步的思想。 此外,在《皇明四朝成仁录》一书中所记载的数百人的传记,以及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虽然或详或略,长短不等,但大都是相当可靠的历史资料,因此此书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皇明四朝成仁录》在雍正、乾隆年间两次被禁毁,仅有抄本流传于世。一九四七年,叶恭绰据叶廷■等七种抄本校勘,重编成十二卷,收入《广东丛书》第二集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