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萧友梅 |
释义 | § 简介 北京大学萧友梅先生 萧友梅(1884—1940),广东中山人,原名乃学,字思鹤,别号雪朋,是近代中国音乐教育之父、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者、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曾赴日本、德国学习音乐,回国后投身音乐教育,先后创办北大音乐传习所、北京国立艺专和上海国立音专。[1] 萧友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早掌握西方作曲手法,并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之一。一生作了100多首歌曲:《今乐初集》、《新乐初集》等。 尚有钢琴曲、管弦乐曲、大提琴、弦乐四重奏、合唱曲等。 同时,萧友梅先生还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现代早期音乐人才,如冼星海、贺绿汀、江定仙、李焕之等。[2] § 履历 教育经历 萧友梅自幼在父亲办的家馆里学习古文。 1889年,随父亲移居澳门,在陈子褒所设的学校——“灌跟草堂”学习。 1899年,就读于广州时敏学堂,接受新式教育。 1901年,赴日留学,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声乐,在东京帝国大学攻读哲学、教育学。 1906年,加入同盟会。 1909年,夏从东京帝国大学与东京音乐学院毕业。 1910年,回国后响应清政府留学毕业会考,获得文科举人。 1912年,萧友梅在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攻读理论和作曲,同时在莱比锡国立大学攻读哲学与教育学。 1912年11月,萧友梅作为公派生赴德国入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教育学。 之后,他又转到柏林大学选修哲学、教育学、伦理学、儿童心理学、音乐、美学等课程。 1915年夏,修毕了音乐学院的课程,1916年以论文《十七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获得博士学位。 职业经历 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萧友梅被任命为总统秘书。 1920年9月,萧友梅受聘为教育部编审员,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师大前身)附设实验小学主任。 1921年,担任国立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导师。 1920年9月,与杨仲子创办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修科。 1927年,与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院,任教务主任。 1929年8月19日教育部长蒋梦麟聘请萧友梅担任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 1940年12月31日卒于上海。[3] § 个人成就 音乐创作 萧友梅纪念铜像 音乐作品主要有弦乐四重奏《小夜曲》(1916,为中国第一部重奏作品),钢琴曲《哀悼引》、《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及《问》 、《五四纪念爱国歌》等100多首声乐作品,音乐学著作主要有《和声学》、《普通乐学》、《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阶概说》、《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等。 编写音乐教材 萧友梅编写的音乐教材:有1924年的“风琴教科书”、1925年“钢琴教科书”、1927年的“ 小提琴教科书 ”等,著有“ 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乐概说 ”和“ 中国历代音乐概略 ” 等学术论著,还创作了 “新霓裳羽衣舞”、“哀悼引”等作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