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苦地丁 |
释义 | § 概述 苦地丁出处:《中药志》 拼音名:KǔDìDīnɡ 性状:为干燥皱缩全草,长5~10厘米,叶具长柄;叶片3回羽状深裂,裂片狭细。叶腋有淡紫色小花,或长椭圆形扁平的荚果,表面灰绿色,内含数粒扁圆形、黑色的种子。味苦。 成份:含有10多种生物碱。从其中得到苦地丁甲素、乙素、丙素和丁素(暂名)4种不同的生物碱。另含香豆精类内酯、甾体皂甙、酚性物质、中性树脂和挥发油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性味 ①《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苦辛,寒。 ②《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性寒,味苦,小毒。 归经:《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入心、脾经。 摘录:《*辞典》 § 原形态 苦地丁苦地丁多年生草本,高10-30cm,基本无毛。根细直,长3-10cm,少分枝,淡黄棕色。茎3-4条,丛生。茎叶互生;叶柄长0.4-4cm;叶片长1.5-3.5cm,灰绿色,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末裂片倒卵形,上部常2浅裂成3齿。总状花序顶生,长1-6.5cm,果期可达12cm;苞片叶状,羽状深裂;花梗长1-3mm;萼片2枚,小,早落;花淡紫色,长10-12mm;花瓣4,外轮2瓣先端兜状,中下部狭细成距,距长4.5-6.5mm,内轮2瓣形小;雄蕊6,每3枚花丝合生,形成2束;子房狭椭圆形,外被柔毛。蒴果狭扁椭圆形,长1.2-2cm,花柱宿存,内含种子7-12枚。种子扁球形,直径1.5-2mm,黑色,表面光滑,具白色膜质种阜。花期4-5月,果期5-6月。 § 科属介绍 罂粟科罂粟科Papaveraceae 简述:草本,很少灌木,常有乳白色或黄色汁液;叶互生,很少上部对生或轮生,全缘或分裂,无托叶;花两性,辐射对称,单花顶生或组成圆锥花序、总状花序或聚伞花序,稀成伞形花序式排列;萼片2-3,早落;花瓣4-6,稀更多或无花瓣,脱落,覆瓦状排列,常有皱纹;雄蕊多数,离生或4或6枚,有时合生成2束;雌蕊由2至数合生心皮所组成;子房上位,1室,胚珠多数,生于侧膜胎座上,花柱短或无,柱头与心皮同数;蒴果瓣裂或顶孔开裂。一年或两年生草本植物,是提取毒品海洛因的重要毒品原植物,它和大麻,古柯并称为三大毒品植物。 罂粟科家族中共有28属,250多个品种(其中只有鸦片罂粟和包鳞罂粟能产生鸦片,现在金三角地区栽培的就是鸦片罂粟)。罂粟属罂粟科罂粟属中的栽培种,学名PapaversomniferumL.,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古名罂子粟、阿芙蓉。罂粟幼株、果实的乳汁和果壳供药用。原产欧洲南部及亚洲伊朗、土耳其等地。公元7世纪时由波斯地区传入中国。 罂粟株高60-100cm。茎平滑,被有白粉。叶互生,灰绿色,无柄,抱茎,长椭圆形。花芽常下垂,单生,开时直立,花大而艳丽,萼片2枚,绿色,早落;花瓣4枚,有红色、黄色、白色、粉红色、紫色等,可能是吗啡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原因,罂粟花施放出一股不同于其它花香的气味,吸入肺腑会产生异样的冲动。罂粟果长椭圆形或壶状,黄褐色或淡褐色,平滑,具纵纹。种子多数,肾形,细小。花期4月至5月,果期6月至8月。 乳汁(即鸦片)中含多种生物碱、吗啡(Morphine)、可待因(Codeine)与蒂巴因(Thebaine),对中枢神经有兴奋、镇痛、镇咳和催眠作用。罂粟碱(Papaverine)、那可汀(Narcotine、那碎因(Narceine)等对平滑肌有明显的解痉作用;罂粟果壳(即米壳)性微寒,味酸涩,有小毒,含低量吗啡等生物碱。有敛肺、涩肠、止痛的作用。用于久咳、久泻、脱肛、脘腹疼痛。本品易成瘾,不宜常服。 § 化学成份 苦地丁全草含多种生物碱:消旋的和右旋的紫董醇灵碱(corynoline),乙酰紫堇醇灵碱(acetylcorynoline),四氢黄连碱(tetrahydrocoptisine),原阿片碱(protopine),右旋异紫堇醇灵碱(isocorynoline),四氢刻叶紫堇明碱(tetrahydrocorysa-mine),二氢血根碱(dihydrosanguinarine),乙酰异紫堇醇灵碱(acetylisocorynoline),11-表紫堇醇灵碱(11-epicorynoline),紫堇文碱(corycavine),比枯枯灵碱(bicuculline),12-羟基紫堇醇灵碱(12-hydroxycorynoline),斯氏紫堇碱(scoulerine),碎叶紫堇碱(cheilanthifoline),大枣碱(yuziphine),去甲大枣碱(noryu-ziphine),异波尔定碱(isoboldine),右旋地丁紫堇碱(bungeanine),右旋13-表紫堇醇灵碱(13-epicorynoline)。 § 药理作用 苦地丁 1.抗菌:苦地丁注射液在体外对甲型链球菌、肺病炎双球菌、卡地双球菌有抑制作用。对副流感仙台病毒亦有抑制作用。 2.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苦地丁总生物碱25.50mg/kg皮下注射,可抑制小鼠自发活动;12.5.25.50mg/kg皮下注射,对阈下催眠剂量的戊巴比妥钠和水合氯醛有协同催眠作用;25.35mg/kg皮下注射,本身也有催眠作用;15.30mg/kg皮下注射可对抗去氧麻黄碱对小鼠活动的增加;75mg/kg腹腔注射可减少戊四唑惊厥鼠数,但25.50mg/kg腹腔注射具有易化士的宁的惊厥作用。 3.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其水提取物(1:80)对单纯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能延缓孤儿病毒致细胞病变的作用。用全草制成苦地丁注射剂,其有效成分主要是生物碱。有体外抗菌作用,对甲型链球菌、肺炎球菌、卡他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有抑制(试管法);对葡萄球菌(金黄色和白色)、八叠球菌也有作用(琼脂平板打洞法)。亦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1:10苦地丁注射液对脊髓灰质炎(疫苗株)爱柯18、柯萨奇B1、腺病毒Ⅲ型均未见抑制;对4个凝血单位的流感亚甲京科68-1株(1:160)无抑制,而对副流感仙台株有抑制。毒性很小,小鼠用相当于人用量的120倍左右(8毫升/公斤)腹腔注射,未见死亡;用10毫升/公斤则有3/10死亡。苦地丁注射液对麻醉猫与犬静脉注射,可见暂时性血压下降,半分钟内恢复;用离体蛙心灌注,有抑制心脏的作用。 § 功能主治 苦地丁清热解毒。治温病高热烦躁,流感,传染性肝炎,肾炎,瘰疬,腮腺炎,疔疮及其它化脓性感染。 ①《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痈疽疔肿,淋巴结结核。 ②《河北中药手册》:治急性传染性肝炎。 ③《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消炎解毒。治黄疸肝炎,高热烦躁。 ④《岭南采药录》:作泻药及吐药。 ⑤《上海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外用拔毒消肿。治目赤肿痛,麦粒肿,疗疮肿毒,乳痈,肠炎腹泻,毒蛇咬伤。 ⑥苏医《中草药手册》:治一切化脓性感染,毒蛇咬伤,淋巴结核,黄疸,肾炎,膀胱炎,关节肿痛,便血,鼻出血,眼结膜炎,前列腺炎。 ⑦《滇南本草》:破血,解痈疽疥癞,九种痔疮,诸疮毒症。 ⑧《纲目》:主治一切痈疽发背,疔肿瘰疬,无名肿毒,恶疮。 ⑨《本草求原》:凉血,消肿毒。治血热筋痿,敷疮妙。 § 附方 苦地丁①治急性传染性肝炎:苦地丁一两,水煎服。(《河北中药手册》) ②治痢疾:地丁草配火线草、地榆,煎汤服。(《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③治指头感染初起,淋巴管炎(红丝疔)红肿热痛:苦地丁、野菊花各一两。水煎服。(《河北中药手册》) ④治疔肿:鲜苦地丁、葱白、生蜂蜜捣敷。(《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⑤治湿热疮疡:苦地丁一两,金银花一两,蒲公英一两,大青叶三钱。水煎服。(《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⑥治实热肠痈下血:苦地丁八钱至一两(干的五至八钱),和水煎成半碗,饭前服,日服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⑦治黄疸内热:地丁末。酒服三钱。(《乾坤生意秘韫》) ⑧治肠炎、痢疾:苦地丁、红藤各一两,蚂蚁草二两,黄芩三钱。煎服。(苏医《中草药手册》) ⑨治前列腺炎:苦地丁、紫参、车前草各五钱,海金沙一两。煎汤,每日一剂,分二次服,连服数日。(苏医《中草药手册》) ⑩治喉痹:苦地丁叶,研,入酱少许,笔蘸入喉中,吐。(《普济方》) ⑾治小儿走马牙疳,溃烂腥臭:苦地丁根不拘多少。用新瓦焙,为末,搽患处。(《滇南本草》) ⑿治小儿肝热鼻衄:苦地丁(鲜)二至三两。加蜂蜜一两,水煎服,连服数日。(湖北《中草药土方土法》) ⒀治毒蛇咬伤:㈠鲜苦地丁捣汁一酒杯,内服;药渣加雄黄少许,调敷患处。(苏医《中草药手册》)㈡鲜地丁、鲜瓜子金、鲜半边莲各适量。共捣如泥,敷患处。(《河南小草药手册》) ⒁治跌打损伤:苦地丁(鲜)捣烂,配方外敷。(湖北《中草药土方土法》) ⒂治疥癞:苦地丁与大枫子油、水银、硫黄合捣外用。(《岭南采药录》) ⒃治稻芒粘咽不得出者:苦地丁,嚼咽下。(《乾坤生意秘韫》) § 鉴别 苦地丁性状鉴别:全草皱缩成团,伸展后长5-30cm。主根扁圆柱形,长3-5cm,直径1-1.5(-3)mm;表面棕黄色或黄白色,较粗糙,有纵沟及皱纹,常呈二股扭曲状,有支根和须根;质较硬,易折断,断面平坦,黄白色,中心棕色。根茎较短,长2-5mm,有节,可见叶痕;质硬,断面黄白色,中心有白色髓或中空。茎丛生,纤细,有5个棱脊及纵纹,灰绿色或黄绿色,长5-20cm,直径l-2.5mm,节间较长;质柔软,易压扁,断面中空,略呈纤维性。叶多皱缩破碎,暗绿色或灰绿色,有长柄;叶片二至三回羽状全裂,裂片纤细;柔软。花淡紫色,少见或已皱缩破碎。蒴果灰绿色或黄绿色,扁长椭圆形;果皮质脆,常破碎或裂成2片,留有两条棕黄色的种框。种子扁心形,黑色,有光泽。气青草样,味苦而持久。 显微鉴别:茎横切面:略呈五角形。表皮细胞1列,外被较厚的角质层;气孔有的略下陷。皮层薄壁细胞形状不规则,棱脊处有厚角细胞7-10列,中柱鞘纤维环有l-2列纤维,棱脊处为4-5列;纤维胞腔较大,壁非木化。外韧型维管束位于棱脊处。韧皮部狭窄。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纤维和木薄壁细胞组成,壁均非木化。髓部中央有大空腔。根横切面:最外层为4-6层木栓细胞,壁木栓化并微木化;栓内层广阔,薄壁细胞类圆形。韧皮部宽广,可见散在的筛管群,韧皮射线不明显。形成层环状,细胞扁平。本质部由导管、纤维管胞、木纤维和木薄壁细胞组成;导管散列或2-4个成群排列,多角形或类圆形,壁木化;木纤维发达,排列在导管的周围,壁不木化。薄壁细胞中含有大量演粉粒与草酸钙簇晶,淀粉粒多为单粒,类球形,直径2-8μm,草酸钙簇晶直径20-30μm,栓内层尚可见到与草酸钙簇晶同细胞或单独存在于细胞中的类言形棱晶,长径10-25μm。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略平直,有串珠状增厚,表面有明显角质纹理,报导孔较少,不等式、正表皮细胞垂周壁略弯曲,增厚现象不明显,表面亦有角质纹理。上下表皮均有单细胞非腺毛,有两种类型:一种稍短,呈圆锥形,壁厚,有明显疣状突起,长50-85μm,直径20-30μm;另一种长,略弯曲,壁有短线纹,长160-360μm,直径20-30μm。叶肉组织中可见草酸钙簇晶,直径15-40μm。 理化鉴别:(1)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在水浴上回流10min,滤过。滤液稍浓缩后,取1ml,加浓盐酸4-5滴及镁粉(或锌粉)少许,在沸水浴中加热3min,溶液呈粉红色。(检查黄酮类)(2)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约1g,酸性乙醇回流提取,滤过。滤液回收乙醇,残渣加2%盐酸约5ml溶解,用氨水碱化,氯访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用无水硫酸钠脱水,滤过。滤液浓缩至1ml,为样品液。以普罗托品、紫堇灵为对照品。点样于碱性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乙醚-乙醇-氨水(18:2:1:0.05)展开10cm。取出,晾干,喷以改良碘化秘钾试剂,供试品色谱与对照品色谱在相应位置显相同橘红色斑点。(检查生物碱类) § 繁殖栽培 苦地丁生长习性:喜温暖湿润环境,宜在水源充足、肥沃的砂质壤土中种植,怕干旱,忌连作,宜与高秆作物套种。 栽培技术: 1、种植方法:用种子繁殖,每亩约需种子3~4公斤。通常与禾本科植物套种。小暑与大暑节待玉米等禾本科植物封垄后,在行间浅锄地面,将种子均匀撒入行间,用大锄推一遍,将种子埋严,浇水,要保持畦面湿润,30天左右出苗。 2、田间管理:因地丁为喜阴植物,故出苗后要勤浇水,加强管理。大秋作物成熟收获时,注意不要埋住地丁苗。上冻前要浇冻水,覆圈肥。翌春化冻后,将粪块砸碎,整平。清明至谷雨节新生叶尚未布满地面时,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追后要浇水。立夏后停止浇水,以防茎、叶腐烂,降低产量。 3、主要病虫害:惊蛰节前后,幼苗返青时,常有一种鳞翅目的黑色幼虫,咬食嫩芽,为害甚大,可用青虫菌(腊螟杆菌三号)500~1000倍液喷杀,或每亩用2500克菌粉加15~25公斤细土配成毒土,撒施田内毒杀。 收获加工:全草入药。于小满节前后,当地丁半籽半花时,选晴天割取地上全草,晒干。 § 临床应用 苦地丁治疗感染性疾病:用青绿色或黄绿色具有角果之苦地丁制成注射液,每2毫升相当于生药2克。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小儿酌减,每日2次,或根据病情增减。治疗流感、上感、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扁桃体炎、急性肾炎、急慢性肾盂肾炎等共297例,治愈184例(62.3%),有效70例(23.3%),无效43例(14.4%)。 1.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治各种疔毒,痈疮疔肿,局部红肿热痛,或发热,舌红脉数者:金银花9g,野菊花、苦地丁、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3.6g。先水煎,后加五灰酒半盏;药渣再加如法煎服,盖被取汗。方中紫花地丁清热解毒,为臣药。 2.(《普济方》)治喉痹:苦地丁叶,研,入酱少许,笔蘸入喉中,吐。方中苦地丁清热解毒,为君药。 3.地丁膏(《惠直堂经验方》)治如炊饼一切毒:苦地丁、紫花地丁各240g。以长流水洗净,用水煎汁去渣,又成膏摊贴。方中紫花地丁清热解毒,为君药。[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