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蔡壮飞
释义

§ 经历

1949年初春,蔡壮飞怀着报效祖国的激情,背着行李步行到承德附近的双峰寺,白手起家办起了热河省第一个国营苗圃。当时要人没人,要钱没钱,是他在路上动员了三个农民,和他共同进山办苗圃的。借当地人家一间半房子,靠几把铁铣在河滩上开出80亩地,一半育松苗,一半种水稻,秋天他们收获几十石稻谷和50余万株油松苗,自己又盖起了5间瓦房。

1951年他又创建了大石庙苗圃,1952年他来到条件更差的赤峰苗圃(市林研所前身)。与人合作,研制了打埂作床器、杨树播种器、手推喷雾器、掘苗犁等十几种苗圃作业器械,有的提高工效几十倍。为了探索小叶杨大面积育苗的新技术,他进行了“简化小叶杨育苗工序”,提高产苗量2倍多,使小叶杨播种树苗由二年出圃变为一年出圃。1959年至1960年他搞的“白桦育苗造林试验”获得成功。

从1966年开始,蔡壮飞承担了“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及防护效益”的研究,对赤峰县太平地乡的山、水、田、林、路、机、电进行了统一规划和综合治理,营造了大面积农田防护林。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到1979年,共造林65 000亩,其中防护林7 582亩,建成农田防护林带401条,全长720华里,构成375个网格,形成了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保护农田66 000亩。据观测,林网形成后,在林带背风面带高上方1至20倍处,降低风速37.3-75. 4%,林网内的空气相对湿度比空旷区高7%,蒸发量减少660毫米,土壤含水量提高3.2-5.8%,冬春季平均气温提高0.5-1.6℃,夏秋季平均气温降低0.1-0.7℃。工程措施促进了农业的稳产高产,1965年全年平均亩产98公斤,10年后的1976年亩产达到250多公斤。特别是1982年5月10日至13日,全盟遭到一场罕见的大风袭击,局部地区瞬间达八级,农田遭灾,但太平地乡由于林网合理,网格内98.5%的农田安然无恙。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外国专家在参观时说他们没见过这么好的防护林。

这项科研成果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辽宁省科学大会奖,1980年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1982年获国家科委、农委科技项目(成果)推广奖。

蔡壮飞1979年后又开展了“农田防护林胁地因子及控制措施的研究”和“农田防护林更新技术的研究”等课题,于1987、1988年分别获赤峰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年赤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蔡壮飞以林业为他的终生事业,而忘我工作。他晚年患肺炎、肺气肿,常常带病工作。在他逝世前三个月仍去呼市参加内蒙政协会议,会上因身体不支而昏倒。从此一病未起,但就在病床上仍和太平地乡的干部研究林网改造问题。1986年7月16日病故,终年66岁。他留下遗嘱“死后把我的骨灰撒在太平地”。

蔡壮飞曾两届被选为内蒙古政协常委,荣获过辽宁省先进科技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昭乌达盟(赤峰市)劳模、先进工作者、林业系统先进个人,记大功奖4次。他是赤峰林学会副会长、科委顾问、中国沙漠学会理事。他的一生是为林业科技事业拼搏的一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