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尼克松访华
释义

§ 简介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深刻演变,当时苏联和美国“两超”争霸。尼克松1969年担任总统后,出于与苏联抗衡的战略考虑,开始逐步调整对华政策,中美两国逐步从对抗走向对话。1970年1月中美恢复大使级会谈。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应邀访华,“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1971年7月美国特使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就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交谈。这些安排为中美上海公报在尼克松访华时得以签署铺平了道路。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查德·尼克松应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邀请前来中国访问,尼克松夫人、美国国务卿罗杰斯、 总统助理亨利·基辛格博士和其他美国政府官员陪同来访。当日下午,毛泽东主席会见了尼克松总统,两位领导人就中美关系和国际事务认真、坦率地交换了意见。此后,周恩来同尼克松就两国关系正常化及双方关心的其他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中美交往的大门终于被打开。

尼克松访华和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揭开了中美关系史新的一页,为以后中美建交和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奠定了基础。尼克松此次访华也是20世纪国际外交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 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总统尼克松入主白宫后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开展“均势外交”,增强美国对付苏联的力量,并调整其亚洲政策,多次作出寻求“与中共改善关系”的姿态,包括主动建立了通过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与中国互传口信的渠道。尼克松总统向迎候在机场的周恩来总理首先伸出手去,两位领导人实现了历史性的握手

1971年4月21日中国政府就美方提出双方举行高层对话的建议给美国政府一个答复:“要从根本上恢复中美关系,必须从中国的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撤走美国一切武装力量。而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只有通过两国高级负责人直接商谈才能找到办法。因此,中国政府重申,愿意公开接待美国特使如基辛格博士,或美国国务卿甚至美国总统本人来北京直接交谈。”尼克松总统于同年5月中答复说,为解决两国之间的分歧问题,并由于对两国关系的重视,他准备在北京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诸位领导人进行直接交谈,并建议由基辛格赴华与中国高级官员举行一次秘密的预备会议。中国同意这一建议。

1971年7月9日~11日,基辛格秘密访华。中美双方讨论了国际形势及中美关系问题,并就尼克松访华一事达成协议,7月16日发表了《公告》。公告说:“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 过程

2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尼克松总统

尼克松来华途中路过关岛时,透过媒体表示,他期望同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谈话从哲学的角度来进行,而不是只集中讨论眼前的问题。 他认为,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是“一些眼光看得很远的人。”

1972年2月21日,北京时间上午8时54分,尼克松的专机飞抵上海虹桥机场作短暂技术停留。11时27分,专机在北京首都机场着陆。11时30分,当飞机舱门打开后,尼克松和夫人先行走下舷梯,在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尼克松就身体前倾,向周总理伸出手说:“我非常高兴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周总理的一语双关地回答说:“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我们25年没有交往了!”尼克松事后说:“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当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自己的书房会见了尼克松总统。作为对尼克松关岛谈话的回应,毛主席上来就说:“昨天你在飞机上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说是我们几个要吹的问题限于哲学方面。”尼克松回答说:“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读了主席的诗词和讲话。我知道主席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学家。”年近80高龄,又是大病初愈,毅力非凡的毛泽东在笑谈声中和尼克松交谈了70多分钟。毛泽东牢牢抓住了谈话的主题:中美关系中的“哲学”方面,即中美关系中的长远性、原则性、宏观性、战略性问题。对这次谈话,基辛格后来写道:“毛泽东是用一种故意显得很随便的方式来发表他的主要意见的。”1972年尼克松访华第一次会谈后参加中方举行的欢迎宴会

下午6时整,周恩来与尼克松举行第一次会谈。尼克松坦率表示,“我们不可能用美好的外交辞令掩盖我们的分歧”,“我们不幻想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周恩来总理也以同样的坦率回应说:“我们有这么大的分歧,今后还会有。但总会找到共同点,推进关系正常化。”周总理提出,由他和尼克松谈“基本的大问题”, 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和中国外长乔冠华谈促进关系正常化的具体问题,以加快会谈进程。尼克松说,周总理提出的工作概念“令人满意”。会谈持续了一个小时。

晚7时,周恩来为尼克松举行的欢迎宴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始。经过一天紧张的活动,中美双方把这场正式的活动几乎变成了高潮迭起的联欢会。周恩来首先代表毛主席和中国政府向美国客人表示欢迎。他在祝酒辞中说:“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努力,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了。”尼克松也发表了长篇讲话。他特意引用了毛泽东的诗词:“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他说:“现在就是只争朝夕的时候了,是我们两国人民攀登那种可以缔造一个新的、更美好的世界的伟大境界的高峰的时候了。”熊老说,中国乐团演奏的美国乐曲以及宴席上的茅台酒和中国菜都得到美国客人的赞赏。宴会的气氛非常轻松。美国媒体对此评论说,“这种情景简直象是个梦境!”“宴会结束时,他(尼克松)几乎要流泪了。他走到演奏《山上的家》和《美丽的亚美利加》的中国乐队前向他们表示感谢。”尼克松参观北京故宫博物院

22日,周恩来总理同尼克松总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就中美关系正常化及双方关心的其他问题进行了讨论。周恩来表示:台湾问题是阻碍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尼克松表示: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2月23日,尼克松与周恩来在钓鱼台会谈。

24日和25日分别游览长城和故宫。

26日上午9时离京飞杭州,尼克松一行下榻在风景如画的西湖宾馆。下午由周恩来总理等陪同,尼克松总统和夫人游览了杭州西湖。在周总理和浙江省市领导人的陪同下坐船游览了西湖。在游船上,尼克松、周恩来以及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中方随行的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等一边欣赏美景,一边还就公报的相关细节进行讨论。尼克松总统和夫人一行,1972年2月26日由周恩来总理等陪同,游览了杭州西湖

尼克松抵达杭州时还带来了4棵珍贵的红杉、巨杉树苗。杉树是尼克松家乡加利福尼亚州的著名树种,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高大的树种。他带来的树苗被分别栽种在杭州花港公园牡丹园的西面和杭州植物园内。尼克松后来说,红杉树可活2000年,希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要像红杉树一样永存。

之后,尼克松一行飞往上海。尼克松在上海欢迎宴会上即席讲话,称这一周是“改变世界的一周”,他希望在中美之间“建起一座跨越16000英里和22年敌对的长桥”。

27日上午9时前往上海,下午会谈。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后,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即俗称的“上海公报” )。在公报中,双方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在台湾问题上中方重申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方声明:“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双方还同意扩大两国人民的了解,增进科学、技术、文化、体育方面的联系与交流。[1]

28日上午10时离开上海回国。

§ 成果

尼克松夫妇与国务卿威廉·罗杰斯在八达岭长城上

1972年2月28日,联合公报正式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为两国建交奠定了基础。

联合公报在阐明双方对重大国际问题的各自看法和立场、承认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区别后,强调指出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双方郑重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任何一方都不准备代表任何第三方进行谈判,也不准备同对方达成针对其他国家的协议或谅解。双方还认为,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尼克松访华期间,双方共同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关于台湾问题,中方在《联合公报》中重申: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吹“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

美方则表示: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并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联合公报还规定,双方将为逐步开展中美贸易以及进一步发展两国在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领域的联系和交流提供便利;并将通过不同渠道保持接触,包括不定期地派遣美国高级代表前来北京,就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具体磋商,并继续对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为促进中美友好关系,中国政府将一对大熊猫“兴兴”和“玲玲”送给美国人民。

§ 轶闻

随行的90多名记者是尼克松本人从200多名报名者中挑选出来的。

1972月2月17日,登机离开白宫时,一名记者交给尼克松一张美国中央情报局盖章的中国地图。尼克松开玩笑说:“你认为他们会让我带着这张地图入境吗?”

“空军一号”17日从华盛顿起飞,先到夏威夷停留数日,21日抵达上海,当天上午11:30准时抵达北京。这一时间是事先策划的。北京时间上午11:30是美国东部时间晚上10:30和西海岸时间下午7:30,正是美国当地电视节目播出的黄金时段。尼克松选择这一时间抵达北京,就是希望所有美国人都能看到他抵达北京机场的这一幕。

飞机降落时,中国总理周恩来和大约25名中国官员已经在机场等候多时了。天气很冷,周恩来穿着深蓝色的大衣,尼克松通过舷窗看到周恩来的服装,自己也换上大衣,以示对等。

尼克松访华前并不确定一定会被毛泽东主席接见。抵达北京的当天,尼克松被告知毛泽东要见他后异常兴奋。当两位素未谋面但又彼此熟悉的领袖见面时,毛泽东紧紧握着尼克松的手,握了足足有一分钟。毛泽东和尼克松谈到了几个他们共同的熟人:台湾的蒋介石、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中美之间的“传话人”)。当尼克松想引起一些涉及中美关系的“有实质内容”的话题时,毛泽东挥挥手打断了他,大谈哲学和诗歌。大约过了一个小时,中方代表看看表,示意已经谈了很久。寒暄一番之后,尼克松起身告辞。谈话中,毛泽东和尼克松没有触及敏感问题,但两个人都明白:那一天,他们在书写历史。

当时,中美双方内部都存在着许多反对的声音。毛泽东、周恩来,以及尼克松、基辛格等中美老一辈领导人展现了高超的外交艺术,也展示了各自的人格魅力,化解了敌意,推动了两国关系的改善。美国总统出访都自己带汽车,这一点中国不同意,美国让步了。但中国又不同意总统车上配备美国的安保人员,最后美国也让步了,美国总统的专车里坐上了中国部队的安保人员。

尼克松在中国访问乘坐的专机引发两国争议,最后美方作出让步。当时中国对这方面了解不多,后来才知道美国总统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要乘坐“空军一号”,尼克松的中国之行的确是破了例。尼克松的专机2月21日从关岛飞抵上海虹桥机场,当时没有直飞北京。那时候规定外国飞机除了落地空港外,不允许在中国领空飞行。但美国总统又不能坐别人的飞机,所以最后谈判的结果是,“空军一号”必须上中国的领航员,而且不能直飞北京。也就是说,入境港口在上海,然后上中国领航员,以保证中国的领空主权。当时尼克松很想打开中美关系,所以做了让步。

尼克松单独下机和周恩来的握手场面,是尼克松刻意安排的,意味深长。既向世界宣示了对抗了20余年的中美两国,改善和发展相互关系的决心;也是为了纠正1954年在日内瓦和谈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错误。

1972年2月21日,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国旗首次在北京上空飘扬。

周总理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对接待尼克松访华团的工作,大到联合公报的谈判,小到招待美国代表团宴会的菜单和伴宴音乐,无论巨细,都要直接过问安排。21日晚,尼克松在中国政府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当听到了家乡的乡村音乐时,十分高兴,尼克松举杯向周总理表示感谢。在中国政府为美国代表团举行的所有宴会场合里,为免对方受冷落,总理都会端着酒杯四处走动,和代表团的成员一一碰杯问候,亲切交谈。

在尼克松到访当晚,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晚宴款待贵宾。尼克松在席间很快学会了用筷子夹菜,基辛格却“笨手笨脚”很不习惯。原来早在访华前半年,尼克松和夫人帕特就开始在家里练习如何用筷子。在盛大的国宴上,在座的美国人大都不会使用筷子,唯独尼克松不同于他人,不紧不慢地用筷子夹取美味佳肴,像模像样。

周恩来当晚告诉尼克松夫人中国政府要送两只大熊猫给美国,尼克松夫人当场高兴得尖叫起来。在国宴上,餐桌上每个人都有三个杯子:一个盛水或橙汁、一个盛红酒、一个盛茅台。周总理说:茅台的酒精浓度高于50度,可以说一点火就能着。回到美国,尼克松拿一碗茅台酒试了试,结果险些令白宫起火。

毛泽东主席与尼克松会谈时,显然谈兴很浓,原本15分钟的会谈一直持续了1个小时。周恩来3次抬手看表,这对一向注重礼数的周恩来来说,显然是有意为之。或许,这次会谈也是毛泽东——这位老人为中国留下的最后一笔政治遗产。

周恩来对此次尼克松访华的重视不言而喻。尼克松夫妇房间的布置总理都要亲自过问,而在欢迎晚宴上,播放的歌曲也是周恩来亲自决定的。他专门挑选了几首歌曲,最后选择了尼克松最喜欢的《美丽的亚美利加》,这也是尼克松就职时演奏的音乐。

来之前,他还指示国务院为他准备了大量中国风俗习惯和中国领导人的资料,经常温习。

美国国务院来的外交官傅立民(Chas W. Freeman)急于要尼克松的讲话稿,因为他知道其中加进了一句毛泽东的诗词,想知道是哪一句,不然把毛泽东的诗句翻错了,那是很糟糕的。总统说因为他的记忆力很好,讲话稿过目不忘,坚持没有书面稿,可是傅立民还是拒绝上台翻译。尼克松怕傅立民拿出讲稿来对着翻译,是想给外界留下一个即兴演讲,而不是照本宣科的印象。其实他不知道,傅立民的记忆力也很好,完全可以配合他好好“演出”。

宴会结束,尼克松刚起身离席,加拿大《多伦多环球报》驻北京记者伯恩斯便快步走到尼克松的座位旁,一把将尼克松用过的筷子揣入怀中。据传后来有人愿出2000美金买那双筷子。

在尼克松访华的行程中,中美两国领导人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事例比比皆是。尼克松了解到周恩来一只手臂受过伤,不太灵活,当周恩来到钓鱼台国宾馆18号楼拜会他时,站在楼厅门口的尼克松满脸笑容地等候周恩来总理的车到达。握手之后,周恩来准备脱掉呢子大衣,尼克松很自然地接了过去,为他脱掉大衣——当这个镜头传回美国国内时,也轰动一时,当时在旁的中方工作人员也被感动了。

在访华的一周里,尼克松一直对游览中国名胜古迹不太热衷,担心浪费时间,但参观长城是个例外。为了确保尼克松夫妇在大雪天气也能安全参观长城,北京市动员了十几万人扫雪,把到八达岭路上的雪都扫了,甚至长城上的雪也扫了。2月24日一早,在周恩来、叶剑英等人的陪同下,尼克松和夫人登上长城。叶剑英告诉尼克松中国有句古话叫“不到长城非好汉”。尼克松笑言自己从此就是“好汉”了。

记者们问尼克松当时感受,尼克松想了想说:“长城是一堵伟大的墙(The GreatWall is greatwall),是由伟大的人民建造的。”

尼克松和随行人员还在工人体育馆观看了乒乓球和体操表演。观后,尼克松感慨地说:“真的太棒了。如果想跟中国人比能力、动力和纪律,不光是我们美国人,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人都要尽最大努力。”

26日,尼克松前往杭州参观访问,他愉快地接受了中国政府的安排,乘坐中国政府安排的专机前往杭州,这是美国总统在国外访问时,唯一乘坐对方专机的情况。

“历史性文件中美上海公报,也可以说是1972年2月26日在杭州诞生,28日在上海向全世界公布的。”尼克松在1982年再次访问杭州的时候曾经这样表述。

27日,周恩来陪同尼克松从杭州前往上海,他和尼克松一起乘坐“空军一号”,又给足了尼克松面子。

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上海,正笼罩着文革的疾风骤雨。商店橱窗里摆的全是千篇一律的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像,连尼克松来访下榻的锦江饭店最高级的套房,都是如此。在周总理和外交部的统一部署下,上海接待部门开始重新布置尼克松下榻地,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用林凤眠、徐悲鸿等著名国画大师的作品替换了房间里的毛主席像和毛主席语录,其中有些国画甚至是真迹。

上海接待部门还专门为尼克松准备了中西两式会客厅,其中中式会客厅里不仅挂有国画,还摆放着镶有贝壳的精美红木家具,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非常浓。但即使如此,也遭到了当时掌权的“四人帮”一派的指责和刁难,反复了数次,因为这些安排在“四人帮”看来都是所谓“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东西,都是“文革”要砸碎和破除的。多亏周总理在上海压阵,凭借他崇高的威信和领导智慧,才让我们能以一个体面的礼节接待尼克松一行。

尼克松一行刚刚抵达上海,就从虹桥机场直接前往上海工业展览会参观。考虑到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中方专门为尼克松精心安排的上海工业展览会,可谓云集了当时中国工业领域最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最新的发明创造。其中在展厅进门显眼位置摆放的一架冲床,可以将金属粉末直接压制成高强度齿轮。看到冲床现场表演,尼克松颇感兴趣地问陪同参观的周恩来总理,“我能不能也压一个?”“当然行!”周总理回答。当尼克松按动按钮,将压制出的齿轮拿在手掌上时,周总理说,“这是关键的一按。有了你这一按,才成就了美国总统访问中国的伟大壮举。”“周总理的话可谓一语双关,尼克松和当时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下面一个多小时的参观活动进行得很顺利、很活跃。”

尼克松访华期间,连饮用水都是从美国随机带来的,更没有计划在锦江饭店用餐。但饭店出于好客和礼节,主动提供了菜单。没想到尼克松有一次主动点了鲜菇蚕豆、炒明虾球、沙律拌鸡三道菜。每上一道菜,尼克松都称赞“Very good!”,而且全部吃光。这让锦江饭店工作人员非常高兴。

1982年尼克松再度访问杭州时,红杉树已由原来的2.4米长到了7.75米。当时,植物园里已培育出数千株红杉苗木,并已在全国18个省市引种成功。

1972年2月23日,尼克松在记事本上写道:“中国人希望在台湾问题上有所动作;美国人希望在越南问题上有所行动。但两个问题都不能操之过急,但又不可避免,让我们不要为难对方。”在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在《中美联合公报》最后表述上分歧较大。基辛格和乔冠华为此谈判了不下十次。乔冠华说,中国人并不需要什么联合公报,是美国人非要搞个联合公报出来给国内一个交代。从北京到杭州,从杭州到上海,联合公报的谈判非常艰难,涉及台湾问题时几乎一谈就崩。最终,双方在台湾问题上各让一步,终于达成共识。[2]

§ 相关评论

参议院民主党领袖曼斯菲尔德对记者评论说,他对尼克松“有机会这样快地会见毛泽东感到意外,但是感到高兴”,并认为访问是“突破的继续”。

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参议员多尔则在参议院发表讲话说,“尼克松总统和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机场握手一事不只是两位领导人或两个国家的行动。这是在地球上人类的记录中非常罕见的事情”;“很少有一个事件标志着在人类为实现其文明的潜在力量所作的努力中迈出过比此更深远的一步”。

美国民众对尼克松访华的反应十分热烈。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专门通过一项联合决议,要求规定1972年2月21日为支持尼克松访华的纪念日。

美国新闻处的电报称,尼克松访华受到“美国人民压倒多数的支持。两党所有的政治领袖实际上都和尼克松总统一样,具有同中国重新建立联系的愿望。”

§ 意义

尼克松总统和周恩来总理一起同小朋友亲切交谈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应我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邀请前来中国的访问,以及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联合发表的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政府经过20多年的对抗,开始向关系正常化方向发展,为以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尼克松1972年2月的中国之行是他总统任内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也是20世纪最重大的外交行动之一。这一历史性事件在华盛顿和北京之间开创了新关系,并对后来整个亚洲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尼克松认识到,建立具有长期性、战略性和持久性的美中关系很有必要,美中利益的交汇点是加强双边关系的催化剂。那个时候,尼克松总统和中国领导人找到了一个需要美中两国合作和友谊的战略利益交汇点。

访问的最终结果《联合公报》中“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认识已成为两国后来发表的中美建交公报和奠定“八·一七公报”的基础,从而使两个伟大国家的关系克服了那些难以避免的分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9:5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