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董宣 |
释义 | 董宣,生卒年不详。字少平,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初任北海相、江夏太守、洛阳令等职。在职不畏强暴,惩治豪族。任洛阳令时,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奴仆仗势杀人,被湖阳公主包庇。董宣拦住湖阳公主的车,令奴下车而杀之。公主诉于刘秀,刘秀令其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拒不低头。刘秀令人强按之,也不能使其俯首。京师豪族贵戚莫不畏之,号为「卧虎」。 董宣到洛阳做县令时,据说是抬着口棺材赴任的。来当官抬口棺材干啥呢? 强项令 董宣生于西汉末年,是河南陈留县圉镇(今杞县境内)人。他出身寒门,耕读传家。光武帝建东汉后,广选人才,董宣在司徒侯霸的推荐下出去做官,后来升到北海相的位置上。东汉政权巩固后,一些功臣贵族便娇纵起来。山东青州有个叫公孙丹的家伙,新造了栋住宅,落成时为祭天地,竟随随便便砍了颗人头为祭品。董宣闻知这种草菅人命的行径极为气愤,冲破重重阻力,将公孙丹判处极刑。 大司寇阴宏是朝里执掌刑律的官员,他和公孙丹是师生关系,为了报复,竟利用职权罗织罪名,将董宣判了死罪,董宣的夫人悲悲切切地备好棺材赶到法场准备收尸,谁知同刑九人依次斩了八人时,圣旨送到,光武帝免了董宣的死罪,将其降职到江夏做太守。 董宣由于出身寒微,体察百姓的疾苦,所以执法中敢替百姓讲话,又得罪了外戚阴氏,再一次降职到洛阳做县令。董宣知道自己的性格,更有不畏权贵的勇气。于是,赴任洛阳时,他带上了上次法场上没能用上的那口棺材,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洛阳是东汉王朝的京都,城内楼阁亭台鳞次栉比,街道衢巷车水马龙。建武十九年的一天下午,董宣来到洛阳端门外的南关大街上。"长柱……我的儿呀……"一串悲怆凝绝的哭喊声吸引了董宣的视线,只见一位老妈妈疯疯癫癫、跌跌撞撞地沿街而来。老妈妈目光呆滞,脚步蹒跚,突然拉住一位过路青年叫起儿来。那青年急忙分辩:"老妈妈,你认错人了,我不是您的儿子。" 董宣感到奇怪,就向路边人打听。原来,老妈妈丧夫多年,只有一个儿子与老人相依为命。半年前,老***儿子去集市卖柴,忽地一阵人喊马嘶,集市大乱,人群哗地向路两边散去,把街上摆的货摊撞得七零八落,鸡鸭惊得嘎嘎乱飞。只见一队快马纵驰而来,卖柴的小伙躲闪不及,被为首的高头大马撞翻在地。那马一声惊 叫,前蹄腾空,几乎将乘马人掀下马去。 这乘马人是湖阳公主府里的大管家胡奴,平日仗势欺人玩恶不作,人称"镇街虎"。这家伙见樵夫挡了道,勃然大怒,连声喊打。于是,马后闪出七八条彪形大汉,拳脚齐下,活活将樵夫打得七窍出血,当场身亡。 老妈妈失去了儿子,心情悲怒抑郁,再加生活无依,渐渐疯了,每日沿街哭叫,四处寻儿。董宣听了,义愤填膺,正待细问,忽见人群大乱,跑过来的人惊呼:"镇街虎***了!"眨眼间,几匹快马飞驰而来。那哭着寻儿的老妈妈突然冲向路中,拦住胡奴的大马,哭要孩子。胡奴让家丁赶开大妈,大妈却抓住胡奴的马缰,骂不绝口。胡奴怪叫一声,拔出佩剑刺进大妈的胸膛。 董宣忍耐不住,推开人群,挺身上前干涉。那胡奴素来惨行无法,从没人敢过问,今见有人干涉,气得动手打来。董宣的老仆连忙挡住:"休要无礼,这是新任太爷。"胡奴听了,冷笑一声,要董宣识相一点,少管闲事,随后狂笑着打马扬长而去。董宣怒视着耀武扬威远去的胡奴,暗下决心,一定要为百姓除去此害!大妈的尸体旁,围满了愤怒的百姓。董宣问身旁一位老者:"京都闹市,怎么没人管束这恶徒呢?"老人叹口气:"官官相护呀!再说,公主势大身显,谁敢摸老虎屁股呀!" 董宣心情沉重地进了县衙,行李没顾上解,就让书办搬出卷宗,翻阅起积案来。他越看越气,竟有那么多状告胡奴的。 第二天,听说新县令升堂,新县令还在街上怒斥了胡奴,来告状的一个挨一个,险些踢坏了门槛。听着一件件案情,董宣胸口一阵阵发热,猛地一拍大案,抽出一只令签,让衙皂去抓胡奴到堂受审。 谁知,众衙皂齐齐跪下,无人奉命。董宣正要发火,一旁书办解释说:"胡奴系仗势欺人,咱这县衙兵皂那能进得公主府去!"董宣想想有理,思忖许久,决定智取。 一天,风清日和。湖阳公主带领宫女、太监,坐着凤辇去夏门外赏荷。驾车的,是趾高气扬的胡奴。凤辇刚出夏门,只见夏门亭里闪出董宣等人,拦住车马。 董宣不卑不亢地向公主施了礼,说:"你的管家胡奴犯有几件人命案子,需要问个明白!" 那公主自恃皇威,哪把小小县令放在眼里,蔑视地对胡奴说:"且让他问!" 董宣将几桩命案一一道来,胡奴看看傲气凌人的公主,有恃无恐地满口招认。问罢,董宣从书办手中接过录下的口供,激胡奴说:"你这胡作非为的人,可敢画押!" 胡奴跳下车驾,抓过笔来,画了供,嚷嚷:"我倒要看你拿大爷我怎么办!" 胡奴话还没落音,董宣断喝一声:"砍了!"身旁的刽子手应声飞起一刀,胡奴血淋淋的脑袋就滚落到公主的车前。 这还了得!公主惊魂稍定,就气冲冲地上殿奏明光武皇帝。光武帝非常恼怒,立即把董宣召来,想用大棒打死。 董宣呢?临进殿前早命老仆将棺材抬到了宫外。他想,流我一腔血,换来万民欢,值得!他举止从容地朝光武帝行礼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 帝见了董宣,看董宣满面忠厚刚毅之色,并非刁蛮霸道之徒,心中已觉诧异,就答:"想说什么?" 董宣说:"皇上圣明,汉朝才得以中兴,但纵容家奴残害欺辱良民,今后还凭什么治理天下呢?"他将胡奴的罪状一一道来,然后从怀中取出胡奴画押的供状呈上:"我不用棒打,请让我自杀吧!"说完,他就用头去撞殿柱,顿时血流满面。 光武帝听着董宣的叙说,已明白了事情的原委,觉察到董宣不畏权势认真执法的可贵。光武帝想到"人心为重"的道理,心中已决定宽赦董宣,见状,忙让小太监抱住撞柱的董宣。这时,光武帝为了给公主挽回一点面子,就命董宣给公主赔情。董宣呢,不买这帐,向光武帝说:"臣无过错!愿领死,决不赔情!" 光武帝就向太监们打个手势,要太监强按住董宣的脖项,给公主叩头。好一个董宣,竟用双手撑地,硬着脖子大呼:"臣无过,为何赔情!"那样子,如同一只"卧虎"。 公主羞气得要死,激光武帝说:"你做百姓时窝藏逃犯,包庇犯死罪的人,官差还不敢登门搜捕;如今当了皇帝,威势反不能制服一个小小的县令吗?" 光武帝无奈地笑笑说:"当皇帝和当老百姓可不同啊!"他明白,要想治理好国家,就要靠这些刚正不阿、不徇私情的人。于是,不再纠缠赔情之事,还赐封董宣为"强项令",赏钱三十万,以示奖励。 董宣把赏钱全部分给了手下的官吏和受害的百姓。从此,豪强恶霸慑于董宣之威,不得不有所收敛。京城里的人,都把董宣称为"卧虎",并编成歌谣赞颂他:"捕贼鼓声不再鸣,京城出了董少平。" 董宣在洛任职五年,死于任所,年74岁。他为官清廉,死后只有一条布被覆盖尸体,家存大麦数斛(旧量器,原盛十斗,后改为五斗)。后来,洛阳人怀念他,就在老城东大街现民主街口的路北为他建了"董公祠"。祠坐北向南,一间正殿,一间卷棚,现已改为旅社。祠中一株500岁国槐,树围三米余,干已枯空,仍枝条婆娑,绿荫遮人,恰似董公美名永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