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维基的生命力
释义

维基的生命力

浅水/文

一、 前言

首先向崇高、真诚而且可爱的维基百科的志愿者,开放维基文化的信仰者,以及WIKI应用的爱好者们道个歉。在这篇文章里,我将对维基文化和WIKI技术做一些不那么虔敬的分析和批评。同时强调一下,以上的形容词不带任何的讽刺和调侃的意思。

维基是一种高尚的文化,WIKI是一种优秀的系统,但是阿周打过一个比方:龟爷虽然在死后,遗体会被当成神物供之于庙堂之高,万民仰瞻,但比起这样的风光,龟爷自己恐怕还是更乐于做一只活着的土鳖,在积水和泥浆之中摆着尾巴脏兮兮的自得其乐的说。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有人肯花时间对WIKI系统和维基文化提出自己的分析和批评,正是对其生命力和价值的一种肯定。相信这本书中,标榜和抬爱维基和WIKI的文章会占据绝大多数的数量和篇幅。鉴于小崔同志教导我们:我希望今天是一场真正的谈话,希望在这里能听到不同的声音,真诚、善良……行,那我们就来点不同的声音吧,这世界总得有些另类(Alternative)和BT(Bound Thinking)的思考才有趣味和活力,不是么?

(在本篇文章中,当我用到英文的WIKI时,通常代表的是一种技术和应用;而当我用到维基这个中文用词时,通常用来描述维基文化;如果我想描述它们的整体,我将采用维基系统这个词语。)

二、 基本观点

首先简单阐述一下我的观点:维基是一种对于公共域文化和开放式社会理念的技术上的初期粗糙实现,它在标榜相关理念的同时,鉴于社会技术上的不逮以及原生技术精典意识的作祟,产生了维基系统这种有趣但远不够健全的应用。

维基有着崇高的信仰和真诚的文化,WIKI是一种精致的应用和优雅的结构,藉此维基系统有着一些精英而小众的坚定支持群体,如果仅以目前的情况看,维基文化不太可能成为主流文化的大比例成分,而只会长期以一种亚文化的形态存在,而WIKI的技术精英主义,形成了难以管理的混乱结构以及糟糕的用户体验,将进一步的制约其的发展和推广。

虽然到目前为此,维基通过无意的模糊和刻意的忽略,回避很多的相关社会关系要素的困境,而得到了一种超乎寻常的关注和发展,但作为建立在一种小众的理想主义的基础上的应用,维基长期的自我封闭的无性繁殖,导致其的生命机能长期得不到发展,它必须通过一种混血的再造,才能更大程度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实现。

毫无疑问,目前的维基生态显示出一片的生机勃勃,但目前维基系统目前的生命力是建立于一种社会关系的简化和忽略,以及一种技术上的精英自觉上。这种忽略和觉悟,保证了维基能够轻装上阵,快速前进,但是,这也意味着维基没有给自己打一个很扎实的基础,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会出现很多的不难预见的问题。

三、 WIKI系统的特点及不足

维基系统的基本特点大体可以从文化性和技术性两个角度来评说:文化性包括自由的社会化编辑,以及这种操作所依托的社会文化和法律基础;技术性则从WIKI的操作性、可管理性和用户体验上来讨论;

a) 文化性

i. 社会性开放式编辑

维基百科之所以兴盛于网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首先将全民创作、开放式编写这个概念,通过互联网这个载体,WIKI这个技术,进行了实践。所有人不分宗教、种族、地位、学历、性别等因素,都可以就同一知识点进行平等的协同和竞争,并不受权威管制的自由发布。这种话语权的开放以及大同世界的崇高理想结构,加上对于传统中过度保护的传统知识产权体系的反动,吸引了大量的志愿者参与到其中来,浩浩然乎网络。

但是,理性主义的社会化的开放式编辑同样带来了必须的共生属性——文章品质的不可控,恶意编辑以及偏见编辑的不可管理,以及不负责任的内容的编辑和发布。

维基文化的理念是相信人性本善,并且相信恶的行为一定会被善的行为修正,最终合意会保证最终的结果尽可能的客观和公正。我无条件同意这种状态的自然发展逻辑理如此,但这种严重依赖人性的策略在一个颗粒度比较小的时空计量单位内,可能面临的结果会其反。

而且因为维基百科的过度自我标榜,这种文化可能成为一种教条,部分维基的参与者可能对于相关的改进持一种原教旨的反对态度,这一点从前段时间维基百科关闭部分条目的编辑权和提高编辑条件引发的争议可见一斑。

从伦理道德原则的技术性保障角度讨论,在奉献和破坏共存的网络社会中,维基文化的基础假设??恶的现像时可以有怎么样一个应对策略。不建立一种制度和技术上的措施,防止恶的和不智的行为的产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相信人性本善的理念和行为方式,对于文章品质的提高和维基文化本身依托的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并不是一种最好的方案,只能说是好的方案中,一种比较省心的方案罢了。

ii. 开放性知识产权协议支持

可能很多人都忽略的一个基本事实是,维基文化的发展,严重依赖于GFDL和CC这种开放式的知识产权协议。或者直接说,维基的生命力,依赖于相关社会关系中所属的责任和权力规范的有意和无意的忽略,作为一种知识产品,维客们,尤其是中国的维客们,对于维基作品在知识产权方面的认识,是严重缺乏的,而一种问题,不会因为你忽略它就不成为问题的,问题只会被拖延,不会被解决。

基本上我更无法想像如果基于Copyright,维基生态系是否可能建立起来,也许可能,但不可能的概率会大得非常严重;而开放式的知识产权协议中,包括CC在内都是可能带来麻烦的,因为CC属于Copyright的一个扩展,Copyright中的理论困境和应用矛盾,CC并无法解决,尤其在精神权力方面;也许暂时只有更加激进和更近于公开理念的GFDL更加适用,但GFDL也还面临一个着知识产权领域中一前置权力的问题没解决,比如前置其它版权协议资源的引用、比如邻接权和隐私权、保密权的问题等等。

解决问题有两种典型方法:一种是把事件的要素理清,然后通过客观的规范和相互的博弈把权责界定清楚;另一种就是控制住问题的基础,使其不成为一个问题。

显然,维基采取了后一种策略,通过要求著作人对相关权力的放弃,而绕开了很多的权责问题。这种方法前期会在大多数人的范围里比较奏效,长期也会在少数群体里得到响应,但更长的时间里,它将被绝大多数的人给抛弃。

不管是网上还是网下,是国内还是世界范围,只要存在社会,就一定需要一种作为群众共识的规范存在。如果路上有一些坑和杂物,如果路足够的宽,我们可以绕道前进,并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但一旦人多起来,这些问题就回避不掉了,你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对这些障碍物视而不见,或者技术性的绕过。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支持DRM。

b) 技术性

i. 版本历史管理

知识产品的创作,存在一个从简到繁,由偏到全的演进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记录,就是版本历史。传统方式上我们做文件的版本管理,通常都是保留原件,然后在复件上修改形成新的版本,但这一系列的文件版本怎么管理,这是个难题。

要懂得怎么整理好一堆文档,对于个人来说,已是不易;而如果是一个组织内部,多个用户之间,这种档案管理的乱仗那个难打,相信在公司或者机关里待过一段时间,尤其是在编辑、秘书岗位待过的朋友都深有体会。

技术上处理得好的方案包括CVS和SubVision,应用差不多,都是非常优秀和专业的版本管理工具,虽然多用于传统的IT系统开发,正在被越来越普遍的用于很多领域,比如我知道的就有人用它来创作交响曲,管理mindmap之类的。但它们共同的缺点就是太复杂了,对大多数人来说,应用起来就不容易,更不用谈架设相关的服务了。

WIKI中内置了基础的版本管理的功能,从而比较简单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所有的修改都会有一个版本记录的应用,可以随时恢复过往版本,并可以比较任何两个版本的作品之前的差异,透明的创作方式可以记录更完善的知识信息,甚至包括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这不同的创作过程可以视为这个创作事件中的一个个快照。非常适合做知识和渐进式积累。

基本上WIKI内置的版本管理功能,主要还只做了基本的存贮管理和简单的文字比对,而且,目前主要还只是支持文字的版本管理,似乎也有很少的WIKI支持图片等上传文件的版本管理,不过都还很简单,一个能适合高端应用的WIKI,需要适当的与SubVision的应用结合才是。

ii. 知识结构视图

对我的应用而言,WIKI首先是个知识创作和管理的工具,而目前的经验是,WIKI基本上不可管理,至少是非常难于组织的。这一点上,WIKI需要向Mindmap学习。

WIKI中的文章创作是一种离散式的思维扩散,与Mindmap相似,都是从一个主题动机,做关联但非线性的思路扩展,各种知识点仿佛神经元一样遍布于系统的各个角落里,然后组织成一个多维的立体网状结构的知识场。

但与Mindmap高度直观和可管理性相比,WIKI中的作品的关联性和组织性,过于抽像,Mindmap通过一个二维的图示,将一个多维度、非线性的思维事件比较清晰的组织了起来。而WIKI缺少这种思维导图式的直观视图实现,它基于页面的链接,虽然在一个页面上可以做思路层次和立体的扩展,但平面化的阅读体验,使这种思路的扩展严重的被页面的层次化所阻隔,一个整体的知识场,被一层层的页面所区隔,仅能从一个抽像的意识中进行组织起来,这显然是不够人性化的。

而且即使有人能清晰的记起这些知识的位置和访问方式,以及相互的关链,基本上它们也不是可以组织的,如果在WIKI的平台上,知识只可以创作,而不易于管理,那么,至少可以说它是低效率的,不同的知识点的互动和多种模式直观的的知识结构视图,才是知识完善的方法。

iii. 协作性和可管理性

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应用,WIKI的人人平等的协作编辑理念似乎与可管理性本身是有矛盾的,但是我强调,一个没有角色定位和权限管理的知识平台,注定是一个低效率和不成熟的应用。

任何社会性的协作,为了更好的强调当事人的专业性和协作的效率,一定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专业和职责上的分化,就像一个公司,管理、行政、市场、销售、人事、财务,各司其职,公司才能有效的运转,即使是一个创业型的公司,几个人的创业团队,都是什么都做的主儿,仍然也是要强调哪个事情归谁主要负责的。

而WIKI平台上,因为理念上的理由,这种角色的确认长期以来被忽略,以维基百科为例,长期保持着一种非常简单而扁平的角色定位和层次,可能因为维基百科任务本来就很单纯,这种简单化的结构也够用了,其应用的系统也一直没做什么扩展,而因为维基百科的名气,基本上应用和开发都向它看齐,也就一直不见什么长进。

对于维基百科这样的项目来说,MediaWiki可能是为它自己度身定制的,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把维基用于其它领域或者有组织的机构和项目中时,这种应用的问题就出现了,因为对于这些应用来说,WIKI系统可能在代表着知识易于创造和积累的同时,也意味着知识的不可管理。

对于一个任务要求明确,需要与他们在时间和职责上高度契合的应用时,或者不同的知识对于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授权级别时,WIKI基本上显示的无能为力,而需要人员之间的高度自我协调才能实现。

当然,你可以说这本来就不是WIKI的目标,是的,但是很多人会需要在WIKI平台上实现这种应用,任何系统的生命力都是建立在应用的基础上的,那么,WIKI中更完善的角色定义、权限管理、任务管理,可能又是一种重要的需求,这又要求与KM /OA有一定的应用结合。

iv. 用户体验

关于WIKI的用户体验,说得客气点是不够友好,说得严重点,可以说是灾难性的。

WIKI号称有轻量级语法,当然,可以肯定确实简单好用,我也认为用它就足够了,不需要什么很复杂的WYSWYG编辑器,但我们无论何时都不应该忘了,工具是拿来用的,如果仅仅为了让人掌握一种工具,就强迫别人学习一种额外的技术,那么,不说这种观念是否恰当,至少从市场推广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很失败的策略。

同时,WIKI要求用户对系统本身的结构足够的熟悉,并掌握足够量的内语语法和控制命令,才能把WIKI玩得到位,才能充分体会维基的价值和趣味,否则他们会用得很吃力。我曾经看过一个WIKI系统的开发者对于为什么不在WIKI中增加可视化编辑器,他的回答大意(德国人的英语,不保证他的表达和我的理解是否哪里有偏差)是:我不喜欢这些东西,我认为现在的编辑方式足够用了,加入这些多余的功能,会让系统变得Dirty。

既然连一个可视化编辑器都会让代码变脏,那么很自然的,通过弹出窗口做语法和参数选择也是不必要的,界面的美化更是会影响执行效率的,过份华丽的视图也是没什么必要的……诸如此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目前的WIKI仍然还是那些典型技术精英的概念作品而已。

前面提到了很多WIKI需要加强很多地方,但对于绝大多数的最终用户来说,可能只有用户体验是他们直观感受得到的东西,维基生命力最大的动力,可能就在于这些对专业人氏看来的外包装了。

四、 小结

维基可以做什么,一般人说起来基本上都拿百科说事儿了,没法子,谁说维基百科火成那样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榜样束缚和扼杀创造力的力量也是巨大的,从目前国内满眼的基于WIKI的百科全书,可见一斑。

个人观点,如果维基真想发展得好,维基百科形成的负面动力应该首先克服。不要再过多的强调百科全书的概念了,这世界不需要那么些的百科全书,这么些的百科全书只有一种并存的理由,那就是相互竞争和区别化。

以上说了很多,基本意思是说,维基的生命力来源于立足于它的特性之上的,人们具体的应用需求,对种这些需要,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程序员思维的制约,也就是说:流程是跟着功能走的,而功能是跟着需求走的。而不是相反。

我个人从来不视维基亚文化为一种能替代或者成为社会主流价值的一种文化,我从来只视WIKI为一种功能性的应用。我想绝大多数普通用户着眼点和我类似。一切发展的动力来源于需求,WIKI的发展是必然,这种发展过程中,WIKI需要和其它的IT系统的应用和功能结合,这种杂交的结合才是WIKI的生命力的源泉之一。

借用遗传学的概念,这叫作杂种优势的说,至于这种新出来的东西和应用还是不是可以称期为WIKI,不重要了,反正WIKI不是东方的文化产物,自然也不用承担什么传宗接代、光宗耀祖,显赫门庭的历史使命的说。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发展是硬道理,某哲学家和某时代人物如是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0:55:15